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不事周
  
伯夷食菜
 
北山薇
 
叩马西山
 
周粟不顾
 
问首阳
   
夷齐采薇
 
夷齐饿
 
夷齐饿首阳
  
孤竹饿
 
耻周粟
  
故山薇
 
笑首阳
  
薇堪采
 
薇老首阳
 
西山羞
 
西山老
 
西山薇蕨
 
西山遗老
 
西山食粟
 
西山饿
  
采蕨为粮
  
采薇歌
 
采薇士
 
采薇翁
 
采薇蕨
 
双麋不返
 
食周薇
 
食薇
 
饿死西山
 
饿首阳
  
首阳二子
 
首阳人
 
首阳山
 
首阳薇
 
首阳饿
 
首阳魂

相关人物
伯夷
 
叔齐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222~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薇,蕨也。」
《昭明文选》卷五十四〈论四·辩命论〉~2348~
夷叔毙淑媛之言,子舆困臧仓之诉。唐·李善注引《古史考》曰:「伯夷、叔齐者,殷之末世,孤竹君之二子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死。」
《孟子注疏》卷十上〈万章章句上〉~76~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汉·陆贾《新语·无为》
曾闵之孝,夷齐之廉,岂畏死而为之哉?教化之所至也。

简释

夷齐:喻指有气节,不接受敌人施舍。唐李白《梁园吟》:“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例句

苟非夷齐心,岂得无战争。 于濆 古征战

采薇易为山,何必登首阳。 于濆 感怀

以我采薇意,传之天姥岑。 储光羲 酬綦母校书梦耶溪见赠之作

耕凿时未至,还山聊采薇。 储光羲 杂诗二首

憀然歌采薇,曲尽心悠悠。 元季川 登云中

可惜官仓无限粟,伯夷饿死黄口肥。 元稹 有鸟二十章

奸声入耳佞入心,侏儒饱饭夷齐饿。 元稹 立部伎

公方伯夷操,事殷不事周。 元稹 阳城驿

武王亦至明,宁哀首阳饥。请君勿执古,执古徒自隳。 刘叉 勿执古寄韩潮州

不食黄精不采薇,葛苗为带草为衣。 刘商 移居深山谢别亲故

旅食伤飘梗,岩栖忆采薇。 刘长卿 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御

采薇留客饮,折竹扫仙坛。 厉玄 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

好移钟阜蓼,莫种首阳薇。 吴融 和睦州卢中丞题茅堂十韵

无才敢更期连茹,有意兼思学采薇。 吴融 得京中亲友书讶久无音耗以诗代谢

唯忆首阳路,永谢当时人。 孟郊 感怀

举才天道亲,首阳谁采薇。 孟郊 感怀

伊吕代封爵,夷齐终身饥。 孟郊 罪松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岑参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白水可洗心,采薇可为肴。 常建 空灵山应田叟

挂冠东都门,采蕨南山岑。 张九龄 在郡秋怀二首

首阳山翠千年在,好奠冰壶吊伯夷。 徐夤 逐臭苍蝇

味掩商山芝,英逾首阳蕨。 李德裕 忆药苗

濩落久无用,隐身甘采薇。 李欣 东京寄万楚

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 李白 少年子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李白 月下独酌四首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李白 梁园吟

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 李白 笑歌行(以下二首。苏轼云是伪作。)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李白 行路难三首

饮水箕山上,食雪首阳颠。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周粟犹不顾,齐圭安肯分。 李白 送张秀才从军

举族共资随月俸,一身惟忆故山薇。 李谅 苏州元日郡斋感怀寄越州元相公杭州白舍人

颍水有许由,西山有伯夷。 李邕 铜雀妓

家住嵩山下,好采旧山薇。 李频 嵩山夜还

何日一名随事了,与君同采碧溪薇。 杜牧 中途寄友人

薇蕨饿首阳,粟马资历聘。 杜甫 早发

空里愁书字,山中疾采薇。 杜甫 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韵

留连树蕙辞,婉娩采薇歌。 柳宗元 种术

复笑采薇人,胡为乃长往。 王维 偶然作六首

立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 白居易 访陶公旧宅(并序)

心同合浦叶,命寄首阳薇。 皇甫冉 太常魏博士远出贼庭江外相逢因叙其事

吾爱元紫芝,清介如伯夷。 皮日休 元鲁山

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 卢仝 扬州送伯龄过江

自惟负贞意,何岁当食薇。 卢象 家叔徵君东溪草堂二首

由来那敢议轻肥,散发行歌自采薇。 秦系 献薛仆射

流水知行药,孤云伴采薇。 耿湋 赠韦山人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薛稷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伯夷位事愚臣忝,喜奏声成凤鸟来。 苏颋 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

孤竹人藏处,无因认本峰。 许棠 过中条山

如何归故山,相携采薇蕨。 邵谒 下第有感

采薇秦山镇,养亲湘水源。 邵谒 送从弟长安下第南归觐亲

诗人公署如山舍,只向阶前便采薇。 郑谷 题汝州从事厅

入山非买山,采竹异采蕨。 钱起 奉使采箭簳竹谷中晨兴赴岭

数岁白云里,与君同采薇。 钱起 忆山中寄旧友

徇禄仍怀橘,看山免采薇。 钱起 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

野老采薇暇,蜗庐招客幽。 钱起 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

独收和氏玉,还采旧山薇。 钱起 落第刘拾遗相送东归

去俗因解绶,忆山得采薇。 钱起 酬陶六辞秩归旧居见柬

西山伤遗老,东陵有故侯。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之十四

故山可往薇可采,一自人间星岁改。 韦应物 送褚校书归旧山歌

枕流方采北山薇,驿骑交迎市道儿。 韩偓 余卧疾深村闻一二郎官今称继使闽越笑余迂古潜于异乡闻之因成此篇

首阳及汨罗,无乃褊其衷。 顾况 从江西至彭蠡入浙西淮南界道中寄齐相公

心期共贺太平世,去去故乡亲食薇。 鲍溶 寄宋申锡评事时从李少师移军回归

东岩采薇人,岩际朝见月。 鲍溶 庐山石镜

典故
并粮

相关人物
左伯桃
 
羊角哀


《太平御览》卷四○九
《列士传》:「六国时,羊角哀与左伯桃为友,闻楚王贤,俱往仕,至梁山,逢雪,粮尽,度不两全,遂并粮与角哀。角哀至楚,楚用为上卿,后来收葬伯桃。」

例句

异国惭倾盖,归涂俟并粮。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

典故
不火食
 
丘厄陈
 
厄陈蔡
 
困在陈
  
在陈厄
 
在陈色
 
穷困陈蔡
 
陈粮绝
 
陈蔡粮


《论语注疏·卫灵公》~37~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庄子集释》卷九下〈杂篇·让王〉~98~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露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930~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閒,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閒,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典故
乏桂燃
 
尺薪如桂
  
桂玉一炊
 
桂玉粮薪
 
湿薪如桂
 
炊桂薪
   
炊苍玉
 
燃新桂
 
燃桂
 
爨丹桂
   
米如珠
 
米如珠玉
 
薪如桂
 
薪桂粒琼
 
苏鬼难因
 
买桂炊玉
 
相关人物
苏秦


《战国策》卷十六〈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日〉~538~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昭明文选》卷二十九〈诗己·杂诗上·杂诗十首〉~383~
〈杂诗十首〉其十:「黑蜧跃重渊,商羊舞野庭。飞廉应南箕,丰隆迎号屏。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霖沥过二旬,散漫亚九龄。阶下伏泉涌,堂上水衣生。洪潦浩方割,人怀昏垫情。沈液漱陈根,绿叶腐秋茎。里无曲突烟,路无行轮声。环堵自颓毁,垣闾不隐形。尺烬重寻桂,红粒贵瑶琼。君子守固穷,在约不爽贞。虽荣田方赠,为沟壑名。取志于陵子,比足黔娄生。」

例句

粮薪极桂玉,大道生榛刺。 李群玉 登宜春醉宿景星寺寄郑判官兼简空上人

冰霜想度商于冻,桂玉愁居帝里贫。 李群玉 金塘路中

长安玉桂国,戟带披侯门。 李贺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

炊琼爇桂帝关居,卖尽寒衣典尽书。 林宽 献同年孔郎中

尺薪功比桂,寸粒价高琼。 林宽 苦雨

宿雨方然桂,朝饥更摘蔬。 羊士谔 永宁小园即事

公卿红粒爨丹桂,黔首白骨封青苔。 钱起 秋霖曲

《國語辭典》:钱粮(錢糧)  拼音:qián liáng
田赋的通称。古以米谷或代金缴纳田地赋税,故称田赋为「钱粮」。《三国演义》第六回:「今钱粮缺少,洛阳富户极多,可籍没入官。」《儒林外史》第五回:「因去年九月上县来交钱粮,一时短少,央中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
《國語辭典》:粮草(糧草)  拼音:liáng cǎo
军中人、马所吃的粮食与草料。《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屯兵河内,缺少粮草。冀州牧韩馥,遣人送粮以资军用。」《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带二百兵,每人身藏枯竹一束,到他城西僻静地方,爬上城去,将他堆贮粮草处所放起火来。」也作「粮秣」。
《國語辭典》:裹粮(裹糧)  拼音:guǒ liáng
裹携粮食。《左传。文公十二年》:「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三国志。卷二五。魏志。辛毗传》:「国无囷仓,行无裹粮。」
《漢語大詞典》:裹糇粮(裹餱糧)
谓携带熟食干粮,以备出征或远行。语出《诗·大雅·公刘》:“迺裹餱粮,于橐于囊。” 朱熹 集传:“餱,食。粮,糗也。”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至于 公刘 遭 狄 人之乱,去 邰 之 豳 ,身服厥劳。故其曰:‘乃裹餱粮,于橐于囊。’‘陟则在巘,復降在原,以处其民。’以至于 太王 为 戎 翟 所逼,而不忍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 清 王昶 《郭舟山庙碑》:“裹餱粮兮争先后,妖星吐芒兮昼纬於天。”亦省作“ 裹餱 ”、“ 裹粮 ”。 晋 刘琨 《答卢谌》:“裹粮携弱,匍匐星奔。” 宋 崔伯易 《感山赋》:“南方诸山,非復昔时,材不爱而木不蕃,畋不时而兽不滋,迨有千里不毛,裹餱莫支,是天地阴阳昼夜长养,犹不能以充其欲。” 元 虞集 《橐驼图赞》:“裹餱启行,致祚八百,史臣作雅,稽古允若。”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太平世地地相同,地地平等,不待裹粮远学焉。”
《國語辭典》:军粮(軍糧)  拼音:jūn liáng
供应部队的粮食。如:「这次野外求生作战训练,请带上足够的军粮,以备不时之需。」《三国演义》第一○回:「马腾、韩遂见军粮已尽,内应又泄,只得拔寨退军。」
分類:军粮军队
《骈字类编》:衣粮(衣粮)
汉书严助傅今发兵行数千里资衣粮入越地舆轿而隃岭拖舟而入水行数百千里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夏月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 后汉书赵咨衣饭盗常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馀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
又韩韶傅馀县多被寇盗废耕桑其流入县界求索衣粮者甚众韶悯其饥困乃开仓赈之行晋书祖逖傅逖率亲党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 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给唐书百官志都官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俘隶簿录 衣粮医药 宋史职官志部分掌五案一曰户税案二曰上供案三曰修造案四曰曲案五曰衣粮案 古今注牧恭为父报冤杀人而亡藏于山谷之下有天马夜降围其室而鸣遂荷衣粮而去入于沂泽援琴鼓之为天马之声号曰走马引焉
《國語辭典》:粮食(糧食)  拼音:liáng shí
泛指一切米谷及食物。《三国演义》第六回:「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儒林外史》第二回:「像这荀老爹,田地广,粮食又多,叫他多出些;你们各家照分子派,这事就舞起来了。」也作「食粮」。
《漢語大詞典》:糇粮(糇糧,餱糧)
干粮;食粮。尸子卷下:“乃遣使巡国中,求百姓宾客之无居宿、絶糇粮者賑之。”晋书·李寿载记:“ 寿 大悦,乃大修船舰,严兵缮甲,吏卒皆备糇粮。”新唐书·循吏传·陈君宾:“去年 关内 六州穀不登,糇粮少,令析民房逐食。”
餱糧:食粮;干粮。《诗·大雅·公刘》:“迺积迺仓,迺裹餱粮。”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虽有餱粮,饥不遑食。” 明 许自昌《水浒记·慕义》:“宛子城中,富积餱粮万万。” 章炳麟 《东夷》诗之一:“陇首餘餱粮,道路无拾遗。”
分類:干粮食粮
《漢語大詞典》:资粮(資糧)
亦作“ 资粮 ”。
(1).粮食。泛指钱粮。左传·僖公四年:“若出于 陈 郑 之间,共其资粮屝履,其可也。” 杨伯峻 注:“资粮,同义连绵词,资亦粮也。” 晋 刘琨 《扶风歌》:“资粮既之尽,薇蕨安可食。”粮,一本作“ 粮 ”。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但是研究者自身的生活的保障,至低限度的糊口的资粮,这求之于国外,比在国内是还要困难的了。”
(2).按规定发给的米粮。旧唐书·裴胄传:“收其资粮,分为月进, 胄 至,奏其本末,罢之。”
(3).粮食为人生存之本,故佛教用以比喻善根功德。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大忍恶对门》:“是故发大乘者,多来此土,以救苦为资粮,以拔恼为要行。”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按者亦以死论,僧求假七日,令持念为将来资粮, 郑公 哀而许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二:“藏经中有《俱舍论》,载颂曰:‘欲往前路无资粮,来往中间无所止。’ 东莱先生 吕居仁 临终诗云:‘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盖用前语。”
《分类字锦》:运粮(运粮)
酉阳杂俎运粮驴西域厌达国有寺户以数头驴运粮上山无人驱逐自能往返寅发午至不差晷刻
左传晋荀首如齐逆女故宣伯餫诸榖注野馈曰餫运粮馈之敬大国也
《國語辭典》:粮道(糧道)  拼音:liáng dào
1.输运粮食的道路。《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2.职官名。明、清两代负责督促该省漕粮运输的官吏。也称为「督粮道」。
《漢語大詞典》:糗粮(糗糧)
干粮。书·费誓:“峙乃糗粮,无敢不逮。” 孔 传:“皆当储峙汝糗糒之粮,使足食。”吕氏春秋·悔过:“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匱乏。” 唐 柳宗元 《兴洲江运记》:“糗粮、芻藁,填谷委山。”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 淮 人大悦,皆负糗粮,以送 周 师。”
分類:糗粮干粮
《國語辭典》:伯夷  拼音:bó yí
1.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始生氐羌,氐羌乞姓。」晋。郭璞。注:「伯夷父颛顼师,今氐羌其苗裔也。」也称为「伯夷父」、「颛顼师」。
2.人名:(1)舜的臣子,生卒年不详。《书经。舜典》:「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2)孤竹君的长子,生卒年不详。参见「伯夷叔齐」条。《孟子。公孙丑上》:「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國語辭典》:伯夷叔齐(伯夷叔齊)  拼音:bó yí shú qí
殷末孤竹君的二个儿子。伯夷,名元,字公信。叔齐,名智,字公达。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及殷亡,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见《史记。卷六一。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漢語大詞典》:夷叔
伯夷 、 叔齐 的并称。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 伯楚 名 彭 ,清拟 夷 叔 ,政则 冉季 ,歷典三郡,致位上列。”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二:“积善云有报, 夷 叔 在 西山 !”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五:“空谤 齐景 非,徒称 夷 叔 贤。”
分類:伯夷叔齐
《國語辭典》:夷齐(夷齊)  拼音:yí qí
伯夷与叔齐。《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一》:「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夷齐耻周而远饿,文武不以卑。」
分類:伯夷叔齐
《漢語大詞典》:夷叔
伯夷 、 叔齐 的并称。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 伯楚 名 彭 ,清拟 夷 叔 ,政则 冉季 ,歷典三郡,致位上列。”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二:“积善云有报, 夷 叔 在 西山 !”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五:“空谤 齐景 非,徒称 夷 叔 贤。”
分類:伯夷叔齐
《國語辭典》:孤竹  拼音:gū zhú
1.孤生的竹。《周礼。春官。大司乐》:「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宋。朱熹。注:「孤竹,竹特生者,孙竹竹枝根之末。」汉。张衡〈东京赋〉:「尔乃孤竹之管,云和之瑟。」
2.乐器名,吹管乐器。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常作定律或调律之用。晋。张协〈七命〉:「吹孤竹,拊云和。」
3.复姓。
《國語辭典》:采薇  拼音:cǎi wéi
1.相传殷商遗民伯夷、叔齐于武王克殷之后,义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临终作〈采薇歌〉以申其志。见《史记。卷六一。伯夷列传》。后借指隐居山林。三国魏。嵇康 幽愤诗:「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一折:「将人浪品题,惹得他长歌忆采薇。」也作「采薇」。
2.《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六章。根据〈诗序〉:「采薇,遣戍役也。」首章二句为:「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國語辭典》:采薇(採薇)  拼音:cǎi wéi
比喻隐居山林。参见「采薇」条。宋。王禹偁 贤人不家食赋:「当年汉殿,犹闻索米之言;今日商山,不见采薇之老。」
《漢語大詞典》:蕨薇
蕨与薇。均为山菜,每联用之以指代野蔬。《诗·小雅·四月》:“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宋 苏辙 《上清辞》:“玉食有不享兮,会潢污蕨薇之不弃。” 明 何景明 《沅州道中》诗之四:“果熟收梨枣,蔬香煮蕨薇。” 陈樗 《甲寅十一月感事》诗:“薪胆初闻忘 越 耻,蕨薇竟见拜 周 封。”
分類:为山野蔬
《漢語大詞典》:采蕨
借指隐居不仕的生活。 唐 张九龄 《在郡秋怀》诗之二:“挂冠东都门,采蕨南山岑。”
《漢語大詞典》:首阳(首陽)
山名。一称 雷首山 ,相传为 伯夷 、 叔齐 采薇隐居处。《诗·唐风·采苓》:“采苓采苓, 首阳 之巔。” 毛 传:“ 首阳 ,山名也。”论语·季氏:“ 伯夷 、 叔齐 ,饿于 首阳 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 已平 殷 乱,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按, 首阳山 在今何地,旧说不一。论语 何晏 集解引 汉 马融 曰:“ 首阳山 在 河东 蒲坂 , 华山 之北, 河曲 之中。” 蒲坂 故城,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
《國語辭典》:在陈(在陳)  拼音:zài chén
比喻在旅途中遭遇到食宿上的困难。参见「陈蔡之厄」条。唐。韩愈、孟郊〈秋雨联句〉:「吾人犹在陈,僮仆诚自郐。」《幼学琼林。卷三。贫富类》:「无米曰在陈。」
《國語辭典》:在陈之厄(在陳之厄)  拼音:zài chén zhī è
比喻在旅途中遭遇到食宿上的困难。参见「陈蔡之厄」条。《镜花缘》第五一回:「幸亏女王将衣箱送还;若不送还,只怕还有甚么『在陈之厄』哩!」
分類:困境
《漢語大詞典》:桂玉
(1).桂玉之地。指京师。 唐 黄滔 《崔右丞启》:“ 滔 献赋命奇,食贫计尽,难安桂玉,须逐萍蓬。” 唐 罗邺 《东归》诗:“都缘桂玉无门住,不算山川去路非。”参见“ 桂玉之地 ”。
(2).喻昂贵的柴米。 宋 王禹偁 《单州谢上表》:“身叨赴闕,颇更思乡……分俸则桂玉不完,聚族则京师难住。” 元 麻革 《为王德新寿》诗:“数口虀盐忧桂玉,一川风雨独柴荆。” 明 王世贞 《鸣凤记·邹林会试》:“大军之后,继以凶年,家园清素,桂玉关心。”参见“ 桂薪玉粒 ”。
《漢語大詞典》:桂玉之地
指京师。 宋 戴埴 鼠璞·桂玉:“ 马存 字 长游 ,谓子游京师,薪如束桂,米如裹玉,世以桂玉之地为京师。”
分類:京师
《漢語大詞典》:桂薪玉粒
典出战国策·楚策三:“ 苏秦 之 楚 ,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 楚王 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説。’对曰:‘ 楚国 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謁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后以“桂薪玉粒”指柴米昂贵。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惊讹》:“公婆年迈,慈母身孤,兼之室似罄悬,谁办桂薪玉粒。” 明 张居正 《雪中柬刘生》诗:“城南处士索居者,四壁寥然对虚牗。桂薪玉粒乌裘敝,千金卖文復何有。”
分類:柴米昂贵
《漢語大詞典》:炊玉
以昂贵如玉的米、粟做饭。形容物价高、生活困难或饭食珍贵。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米启》:“非丹灶而流珠,异 荆臺 而炊玉。” 宋 苏轼 《和蔡準郎中见邀游西湖》之三:“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宋 黄庭坚 《次韵张仲谋过酺池寺斋》:“梦惊如昨日,炊玉困京华。” 宋 范成大 《江源县张季长正字善颂堂》诗:“回思閔雨时,敢望遽炊玉。”参见“ 炊桂 ”。
《國語辭典》:炊桂  拼音:chuī guì
柴少而难得,其贵重如桂。比喻物价昂贵,生活困难。《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今令臣食玉炊桂。」
《漢語大詞典》:炊琼爇桂(炊瓊爇桂)
煮玉烧桂。比喻物价高昂。 唐 林宽 《献同年孔郎中》诗:“炊琼爇桂帝关居,卖尽寒衣典尽书。”参见“ 炊桂 ”。
《國語辭典》:炊桂  拼音:chuī guì
柴少而难得,其贵重如桂。比喻物价昂贵,生活困难。《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今令臣食玉炊桂。」
《漢語大詞典》:玉桂
(1).米如玉,薪如桂。喻生活费用之高。语出战国策·楚策三:“ 楚国 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謁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后转喻生活豪华。 唐 李贺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 长安 玉桂国,戟带披侯门。”
(2).桂树的美称。 宋 杨万里 《中秋与诸子果饮》诗:“酒入银河波底月,笛吹玉桂树梢风。”
《漢語大詞典》:珠桂
谓米如珠,薪如桂,极言物价昂贵,生活困难。 清 顾炎武 《寄次耕》诗:“相对愁珠桂,流民輦下多。”参见“ 米珠薪桂 ”。
《國語辭典》:米珠薪桂  拼音:mǐ zhū xīn guì
米如珍珠,柴如桂木。语本《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比喻物价昂贵。《喻世明言。卷五。穷马周遭际卖䭔媪》:「但长安乃米珠薪桂之地也,先生资釜既空,将何存立?」也作「薪桂米珠」。
《國語辭典》:食玉炊桂  拼音:shí yù chuī guì
食物比玉还珍贵,柴薪价钱比桂树更高。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难。《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陈书。卷六。后主本纪》:「岂以食玉炊桂,无因自达?将怀宝迷邦,咸思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