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八篇奇语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司马承祯·天隐子序〉~9633~2~
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生之要,以养气为先。夫气受之于天地,和之于阴阳。阴阳神虚谓之心,心主昼夜寤寐,谓之魂魄。如此人之身,大率不远乎神仙之道。天隐子吾不知其何许人,著书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间所能力学。观夫修炼形气,养和心虚,归根契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长生久视,无出是书。承祯服习道风,惜乎世人夭促真寿,思欲传之同志,使简易而行。信哉!自伯阳而来,唯天隐子而已矣。
《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五〈经籍五十二·子神仙家·天隐子一卷〉~808~
晁氏曰:「唐司马子微为之序。天隐子,不知何许人,著书八篇,修鍊形气,养和心灵,归根契于阴阳遗照齐乎庄叟,殆非人间所能力学者也。王古以天隐子即子微也。一本有三宫法附于后。」
典故 
唱高
 
唱高和寡
    
巴歌
  
巴音
 
曲高
     
郢律
   
郢篇
     
难和曲
  
雪满琴


《昭明文选》卷四十五战国策·宋玉《对楚王问》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唐。李周翰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

简释

巴人:指较俗的作品,或指民歌。唐权德舆《奉和于司空二十五丈新卜城南郊居接司徒公别墅即事书情奉献兼呈李裴相公》:“巴人宁敢和,空此愧游藩。”

巴歌:指通俗化的作品。唐孟浩然《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秋人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曲高:喻指作品或言论因格调高雅而难于被人赏识。唐张说《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曲高弥寡和,主善代为师。”

郢歌:指高雅的作品。唐张九龄《和姚令公从幸温汤喜雪》;“还闻吉甫颂,不共郢歌俦。”


例句

郢曲思朋执,轻纱画胜游。 于濆 和绵州于中丞越王作二首

白头老尹三川上,双和阳春喜复惊。 令狐楚 奉和仆射相公酬忠武李相公见寄之作

始信郢中人,乃能歌白雪。 储光羲 酬李处士山中见赠

春女颜如玉,怨歌阳春曲。 刘希夷 春女行

一奏荆人白雪歌,如闻雒客扶风邬。 刘禹锡 和浙西李大夫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刘禹锡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

白雪和难成,沧波意空托。 刘长卿 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仍呈王员外

闾里何人不相庆,万家同唱郢中词。 刘长卿 奉酬辛大夫喜湖南腊月连日降雪见示之作

巴曲谁堪听,秦台自有情。 刘长卿 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

皇恩自抱丹心报,清颂谁将白雪酬。 吴融 闻李翰林游池上有寄

更许穷荒谷,追歌白雪前。 吕温 奉和武中丞秋日台中寄怀简诸僚友(时西蕃使回。奉命追和)

醉来拔剑歌,字字皆阳春。 唐彦谦 樊登见寄四首之一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孟浩然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歌疑郢中客,态比洛川神。 孟浩然 和张二自稂县还途中遇雪

谬承巴里和,非敢应同声。 孟浩然 和张明府登鹿门作

坐听白雪唱,翻入棹歌中。 孟浩然 秋日陪(一作和。题上无秋日二字)李侍御渡松滋江

江山增润色,词赋动阳春。 孟浩然 送崔遏

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 孟郊 送崔爽之湖南

大有好笑事,略陈三五个。巴歌唱者多,白雪无人和。 寒山 诗三百三首

闻道仙郎歌白雪,由来此曲和人稀。 岑参 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独有凤皇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岑参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张九龄 九月九日登龙山

还闻吉甫颂,不共郢歌俦。 张九龄 和姚令公从幸温汤喜雪

渔为江上曲,雪作郢中词。 张九龄 酬王六寒朝见贻

白雪无人唱,沧洲尽日闲。 张乔 郢州即事

曲高弥寡和,主善代为师。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并序)

更许下才听白雪,一枝今过郤诜荣。 张道符 和主司王起

几年白雪无人唱,今日唯君上雪楼。 徐凝 送沈亚之赴郢掾

谢守来吟才更逸,郢词先至彩毫端。 方干 叙雪献员外

遍请玉容歌白雪,高烧红蜡照朱衣。 方干 陪李郎中夜宴(晏)

三展蜀笺皆郢曲,我心珍重甚琼瑶。 施肩吾 酬同秀才

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李世民 帝京篇十首

调高非郢雪,思静碍箕瓢。 李咸用 览文僧卷

有客为儒二十霜,酣歌郢雪时飘扬。 李咸用 送人

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 李商隐 和马郎中移白菊见示

联辞虽许谢,和曲本惭巴。 李商隐 喜雪

寡和真徒尔,殷忧动即来。 李商隐 江亭散席循柳路吟归官舍

隐忍阳城笑,喧传郢市歌。 李商隐 镜槛

郢中吟白雪,梁上绕飞尘。 李峤

应知郢上曲,高唱出东堂。 李损之 都堂试贡士日庆春雪

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李白 古风

郢客吟白雪,遗向飞青天。徒劳歌此曲,举世为谁传。 李白 古风之二十一

长吟白雪望星河,双垂两足扬素波。 李白 和卢侍御通塘曲

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阳春。 李白 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

巫山赋采云,郢路歌白雪。 李白 感遇四首之四

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 李白 淮海对雪赠傅霭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李白 秋登巴陵望洞庭

登崖独立望九州,阳春欲奏谁相和。 李白 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 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李白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一本此下有院内二字)诸学士

鼓琴乱白雪,秋变江上春。 李白 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

盈手入怀皆不见,阳春曲丽转难酬。 李端 和李舍人直中书对月见寄

唱高人不和,此去泪难收。 李端 送潘述宏词下第归江外

吟君白雪唱,惭愧巴人肠。 李绅 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

庶期白雪调,一奏惊凡聋。 李群玉 始忝四座奏状闻荐蒙恩授官旋进歌诗延英宣赐言怀纪事呈同馆诸公二十四韵

掷笔落郢曲,巴人不能酬。 李群玉 洞庭驿楼雪夜宴集奉赠前湘州张员外

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彩毫飞白云,不减郢中篇。 李群玉 送友人之峡

送君扬楫去,愁绝郢城篇。 李群玉 送郑京昭之云安

莫道声容远,长歌白雪词。 李骘 读惠山若冰师集因题故院三首

清论畅玄言,雅琴飞白雪。 杜正伦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

唱高知和寡,小子斐然狂。 杜牧 奉(一作春)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韵

因酬郢中律,霜鬓数茎新。 杜荀鹤 和高秘书早春对雪登楼见寄之什

搜奇缀韵和阳春,文章不是人间语。 杨嗣复 赠毛仙翁

兴逸何妨寻剡客,唱高还肯寄巴人。 杨巨源 奉酬端公春雪见寄

圣道逍遥更何事,愿将巴曲赞康哉。 杨巨源 早朝

懦夫仰高节,下里继阳春。 杨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襄城非牧竖,楚国有巴人。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花间一曲奏阳春,应为芬芳比君子。 权德舆 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

千年郢曲后,复此闻阳春。 权德舆 奉和新卜城南郊居得与卫右丞邻舍因赋诗寄赠

巴人宁敢和,空此愧游藩。 权德舆 奉和于司空二十五丈新卜城南郊居接司徒公别墅即事书情奉献兼呈李裴相公

阳春那敢和,空此咏康哉。 权德舆 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下相公中书相公

雄词封禅草,丽句阳春曲。 武元衡 安邑里中秋怀寄高员外

莫言白雪少人听,高调都难称俗情。 汪遵(一作遒) 郢中

白雪调歌响,清风乐舞雩。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并序)

欲和关山意,巴歌调更哀。 温会 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张仪楼

长跪读书心暂缓,短章投我曲何高。 独孤及 喜辱韩十四郎中书兼封近诗示代书题赠

华筵重处宗盟地,白雪飞时郢曲春。 王传 和襄阳徐相公商贺徐副使加章绶(一作和徐商贺卢员外赐绯鱼)

遥仰高峰看白雪,多惭属和意屏营。 王甚夷 和主司王起(一作和主司酬周侍郎)

已见郢人唱,新题石门诗。 皎然 奉酬袁使君高春游鹡鸰峰兰若见怀

身当青山秀,文体多郢声。 皎然 杼山禅居寄赠东溪吴处士冯一首

新声殊激楚,丽句同歌郢。 皎然 答俞校书冬夜

是夜巴歌应金石,岂殊萤影对清光。 卢纶 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

草奏风生笔,筵开雪满琴。 卢纶 题金吾郭将军石伏茅堂

忽报阳春曲,纵横恨不如。 窦常 酬舍弟牟秋日洛阳官舍寄怀十韵

疏讲青龙归禁苑,歌抄白雪乞梨园。 章孝标 蜀中赠广上人

近日篇章欺白雪,早年词赋得黄金。 罗隐 寄前户部陆郎中

闲吟寡和曲,庭叶渐纷纷。 耿湋 酬张少尹秋日凤翔西郊见寄

今日谢庭飞白雪,巴歌不复旧阳春。 薛涛 酬文使君

姑峰映仙质,郢路杂歌尘。 许敬宗 奉和喜雪应制

布令滕王阁,裁诗郢客楼。 许浑 江西郑常侍赴镇之日有寄因酬和

郢歌莫问青山吏,鱼在深池鸟在笼。 许浑 酬杜补阙初春雨中舟次横江喜裴郎中相迎见寄

还似郢中歌一曲,夜来春雪照西楼。 许浑 酬江西卢端公兰口阻风见寄之什

遥思郢中曲,句句出冰壶。 贯休 夜对雪寄杜使君

曲高惭和者,惆怅闭寒城。 郎士元 酬萧二十七侍御初秋言怀

定笑巴歌拙,还参丽曲馀。 钱起 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御

蓬莱紫气温如玉,唯予知尔阳春曲。 钱起 山中寄时校书

蓬山才子怜幽性,白云阳春动新咏。 钱起 紫参歌

初见歌阳春,韶光变枯木。 钱起 美杨侍御清文见示

谁知绝唱后,更有难和曲。 钱起 美杨侍御清文见示

齐唱阳春曲,唯君金玉声。 钱起 送李四擢第归觐省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韦应物 简卢陟

铮鏦闻郢唱,次第发巴音。 韦庄 三用韵

白雪篇篇丽,清酤盏盏深。 韦庄 对酒赋(一作赠)友人

雅曲终难和,徒自奏巴人。 骆宾王 和王记室从赵王春日游陀山寺

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 骆宾王 蓬莱镇

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 骆宾王 咏雪

一歌阳春后,三叹终自愧。 高适 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

白发知苦心,阳春见佳境。 高适 同吕员外酬田著作幕门军西宿盘山秋夜作

多君有知己,一和郢中吟。 高适 同郭十题杨主簿新厅

白雪正如此,青云无自疑。 高适 宋中别周梁李三子

兴中皆白雪,身外即丹青。 高适 留上李右相(一作奉赠李右相林甫)

高才擅白雪,逸翰怀青霄。 高适 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阳春和已寡,扣寂竟徒然。 魏奉古 奉酬韦祭酒偶游龙门北溪忽怀骊山别业因以言志示弟淑奉呈诸大僚之作

唯有阳春曲,永播清玉德。 鲍溶 悼豆卢策先辈

独唱郢中雪,还游天际霞。 鲍溶 送僧东游

一轴郢人歌处雪,两重朱氏著来衣。 黄滔 翁文尧员外拥册礼之归一路有诗名昼锦集先将寄示因书五十六字

阳春唱后应无曲,明月圆来别是珠。 黄滔 酬杨学士

药中求见黄芽易,诗里思闻白雪难。 齐己 寄曹松

郢唱转高谁敢和,巴歌相顾自销声。 齐己 对雪寄荆幕知己

愧把黄梅偈,曾酬白雪才。 齐己 谢王拾遗见访兼寄篇什

典故  
西母空言


《穆天子传》卷二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理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

例句

丘陵今一变,无复白云谣。 张籍 庄陵挽歌词三首

不知瑶水宴,谁和白云篇。 李群玉 九日陪崔大夫宴清河亭

西母一杯酒,空言浩劫春。 林宽 寓兴

典故 
斗酒百诗篇
 
百篇才

相关人物
李白


《菽园杂记》卷二~20~
杜子美饮中八仙歌云:「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典故   
柏殿
 

《三辅黄图》卷五〈台榭〉
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关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上,诏群臣和诗,能七言诗者乃得上。」

例句

晨趋彩笔柏梁篇,昼出雕盘大官膳。 丁仙芝 赠朱中书

柏梁思和曲,朝夕候金闺。 包佶 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郎

始惊兰佩出,复咏柏梁新。 崔国辅 九日侍宴应制

饱德君臣醉,连歌奉柏梁。 张九龄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

镐京陪乐饮,柏殿奉文飞。 张说 奉和圣制春中兴庆宫酺宴应制

喜承芸阁宴,幸奉柏梁杯。 张说 春晚侍宴丽正殿探得开字

杨宫先上赋,柏殿几连诗。 张说 李工部挽歌三首

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 徐贤妃 长门怨

回首长安道,方欢宴柏梁。 李世民 宴中山

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李世民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今日联章处,犹疑上柏台。 李峤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

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 李峤 汾阴行

为想雄豪壮柏梁,何如俭陋卑茅室。 李隆基 春台望

柏梁赋诗不及宴,长楸走马谁相数。 李颀 放歌行答从弟墨卿

谬陪瑶水宴,仍厕柏梁篇。 杜正伦 玄武门侍宴

常时柏梁宴,玉斝恩波遍。 权德舆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词三首

图籍凌群玉,歌诗冠柏梁。 独孤及 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御

言陪柏梁宴,新下建章来。 王维 奉和圣制赐史供奉曲江宴应制

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 王维 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谁知草庵客,曾和柏梁篇。 王维 游悟真寺

终期内殿聊诗句,共汝朝天会柏梁。 窦参 览外生卢纶诗因以示此

柏梁宴初罢,千钟欢未毕。 袁朗 和洗椽登城南望京邑

永谢柏梁陪,独阙金门籍。 韦应物 东林精舍见故殿郑侍御题诗追旧书情涕泗横集因寄呈阎沣州冯少府

长陪柏梁宴,日向丹墀趋。 韦应物 送雷监赴阙庭

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 骆宾王 帝京篇

帝思麟阁像,臣献柏梁篇。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

五声写出心中见,拊石喧金柏梁殿。 鲍溶 霓裳羽衣歌

典故
太公筹
   

《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
「《太公六韬》五卷。」《注》:「周文王师姜望撰。」

例句

虎队手驱出,豹篇心卷藏。 孟郊 猛将吟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李商隐 谢书

还将君子变,来蕴太公筹。 李峤

椅梧连鹤禁,埤堄接龙韬。 李德裕 述梦四十韵(有序)

破胡必用龙韬策,积甲应将熊耳齐。 李白 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之二

元帅归龙种,司空握豹韬。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

典故
元亮归来
 
投组归来
 
归去吟
 
归去篇
 
赋归去来
 
陶令去官
 
陶令几时归
 
陶令归去
 
陶令解龟
 
陶令赋归来
 
陶令辞彭泽
 
陶休
 
陶潜休官

相关人物
陶潜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列传·陶潜〉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潜少有高趣,……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陶渊明集》卷五〈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陶渊明集》卷五〈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来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而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其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暮春,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芸,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例句

陶令之官去,穷愁惨别魂。 崔峒 送陆明府之盱眙

前贤未必全堪学,莫读当时归去篇。 方干 送永嘉王令之任二首之一

陶令弃官后,仰眠书屋中。 李商隐 自贶

不胜庾信乡关思,遂作陶潜归去吟。 李群玉 请告南归留别同馆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杜甫 醉时歌

散员疏去未为贵,小邑陶休何足云。 白居易 题崔常侍济上别墅

潘郎作赋年,陶令辞官后。 皇甫冉 寄刘方平

云埋野艇吟归去,草没山田赋遂初。 罗隐 新安投所知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罗隐 曲江春感

茂陵久病书千卷,彭泽初归酒一瓢。 许浑 送前东阳于明府由鄂渚归故林

陶令何足录,彭泽归已迟。 顾况 拟古三首之三

典故
名映色丝
 
外孙齑臼
 
妇幼碑
   
幼妇祠
 
幼妇篇
   
曹家碑
 
曹盱
 
杨修见幼妇
  
绝妙孙辛妇
 
绝妙辞
  
色丝文
  
丰碑黄绢
  
黄绢句
 
黄绢字
 
黄绢寻碑
 
黄绢祠
  
齑臼碑

相关人物
曹操(魏武帝)
 
杨修
 
杨脩
 
曹娥
 
曹盱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下〈捷悟〉~580~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脩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列传·孝女曹娥〉~2794~
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唐·李贤注引《会稽典录》曰:「上虞长度尚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时甫弱冠,而有异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会朗见尚,尚与之饮宴,而子礼方至督酒。尚问朗碑文成未?朗辞不才,因试使子礼为之,操笔而成,无所点定。朗嗟叹不暇,遂毁其草。其后蔡邕又题八字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裴子语林》
脩字德祖,魏初弘农华阴人也,为曹操主簿。曹公至江南,读曹娥碑文;背上别有八字,其辞云:「黄绢幼妇,外孙蒜臼。」曹公见之不解,而谓德祖:「卿知之不?」德祖曰:「知之。」曹公曰:「卿且勿言,待我思之。」行卅里,曹公始得,令祖先说。祖曰:「黄绢色丝,『绝』字也。幼妇少女,『妙』字也;外孙女子,『好』字也;蒜臼受辛,『辞』字也。谓『绝妙好辞』。」曹公笑曰:「实如孤意。」俗云:有智无智隔卅里,此之谓也。

简释

色丝文:称赞文章文辞华美。唐赵嘏《题曹娥庙》:“文字在碑碑已堕,波涛辜负色丝文。”


例句

碑缺曹娥宅,林荒逸少居。 刘长卿 无锡东郭送友人游越

越鸟闻花里,曹娥想镜中。 刘长卿 送崔处士先适越

旧石曹娥篆,空山夏禹祠。 刘长卿 送荀八过山阴旧县兼寄剡中诸官

齐戒观华玉,留连叹色丝。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并序)

山下祗今黄绢字,泪痕犹堕六州儿。 李商隐 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庄感事

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杜甫 偶题

因寻黄绢字,为我吊曹盱。 权德舆 送上虞丞

丽句传黄绢,香名播宋朝。 湛贲 题历山司徒右长史祖宅

黄绢外孙翻得罪,华颠故老莫相嗤。 卢肇 被谪连州

雅词黄绢妙,渥泽紫泥分。 薛存诚 御制段太尉碑

青山尽日寻黄绢,沧海经年梦绛纱。 许浑 甘露寺感事贻同志

典故
吟絮
 
堆盐
  
撒盐飞絮
  
拟盐句
  
散盐飞絮
 
柳絮才高
 
柳絮联章
 
柳花篇
 
絮因风
 
缘风絮韫
 
咏留飞絮
 
咏絮才
 
咏雪妹
 
谢女咏雪
 
谢女雪飞香
 
谢女题诗
 
谢家幽赏
 
谢家拟絮
   
谢家飞絮
 
谢庭吟诗
 
谢庭争道絮因风
 
谢庭诗咏
 
谢庭赏
 
谢庭赏雪
 
谢庭飞絮
 
谢庭飞雪
 
谢氏六出花
  
赋雪
 
赋雪词
 
起风飞柳
 
道蕴诗
 
道韫
 
道韫清芬
 
道韫咏雪
 
雪夜诗成
 
雪比撒盐
 
雪比盐
 
雪絮因风
 
雪絮彫章
 
雪里题诗
 
雪阵春絮乱
 
风絮谢娘
 
风絮韫
 
盐牵谢女才
  
盐絮家风

相关人物
谢安
 
谢道韫


《世说新语》上卷上《言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南朝梁·刘孝标注:「胡儿,谢朗小字也。」
《晋书》卷九十六〈列女列传·王凝之妻谢氏〉~256~
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问:「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谓有雅人深致。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例句

谢家争拟絮,越岭误惊梅。 令狐楚 省中直夜对雪寄李师素侍郎

萦回谢女题诗笔,点缀陶公漉酒巾。 刘禹锡 柳絮

雪里题诗偏见赏,林间饮酒独令随。 司空曙 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

柳絮联章敏,椒花属思清。 吴融 个人三十韵

谢家咏雪徒相比,吹落庭前便作泥。 姚合 杨柳枝词五首之四

长爱谢家能咏雪,今朝见雪亦狂歌。 徐凝 喜雪

玄冥借与三冬景,谢氏输他六出花。 徐夤 梅花

雪句岂须徵柳絮,粉腮应恨帖梅妆。 徐夤 追和白舍人咏白牡丹

兰亭宴罢方回去,雪夜诗成道韫归。 李商隐 令狐八拾遗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

联辞虽许谢,和曲本惭巴。 李商隐 喜雪

咏留飞絮后,歌唱落梅前。 李商隐 四年冬以退居蒲之永乐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遂作忆雪又作残雪诗各一百言以寄情于游旧忆雪

今日春光太漂荡,谢家轻絮沈郎钱。 李商隐 江东

也曾飞絮谢家庭,从此风流别有名。 李山甫 柳十首之七

麻引诗人兴,盐牵谢女才。 李绅 登禹庙回降雪五言二十韵

雪满中庭月映林,谢家幽赏在瑶琴。 杨巨源 冬夜陪丘侍御先辈听崔校书弹琴

招邀菊酒会,属和柳花篇。 权德舆 和九日从杨氏姊游

谢家兴咏日,汉将出师年。 皇甫冉 和朝郎中杨子玩雪寄山阴严维

称觞阮林下,赋雪谢庭幽。 卢僎 稍秋晓坐阁遇舟东下扬州即事寄上族父江阳令

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 卢纶 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

闻道只因嘲落絮,何曾得似杜红儿。 罗虬 比红儿诗之六十六

今日谢庭飞白雪,巴歌不复旧阳春。 薛涛 酬文使君

道蕴诗传丽,相如赋骋才。 许浑 和宾客相国咏雪

今朝谢家兴,几处郢歌传。 钱起 省中对雪寄元判官拾遗昆季

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花咏散盐。 韦庄 冬日长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

拟盐吟旧句,授简慕前规。 韩愈 喜雪献裴尚书

谢庭赏方逸,袁扉掩未开。 骆宾王 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

典故   
七步赋
 
煮豆
 
萁燃
  
豆萁篇

相关人物
曹植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下〈文学〉~244~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简释

萁燃:喻兄弟相逼,或喻内部不和。清黄蜜来《寄怀昌大风》:“屐虽齿折诚何碍,吟到其燃未免猜。”

典故
葛亮贵和篇

相关人物
诸葛亮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附《诸葛氏集目录》
《贵和》第十一

例句

老翁慎莫怪少年,葛亮贵和书有篇。 杜甫 赤宵行

典故
周穆念物
  
黄竹篇
 
黄竹咏

相关人物
周穆王


《穆天子传》卷五~47~
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黄竹,●员閟寒,帝收九行。嗟我公侯,百辟冢卿,皇我万民,旦夕勿忘。我徂黄竹,●员閟寒,帝收九行。嗟我公侯,百辟冢卿,皇我万民,旦夕勿穷。有皎者●,翩翩其飞,嗟我公侯,●勿则●。居乐甚寡,不如●土,礼乐其民。」

例句

一承黄竹咏,长奉白茅居。 宋之问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

悬知穆天子,黄竹谩言诗。 徐彦伯 游禁苑幸临渴亭遇雪应制

傥咏幽兰曲,同欢黄竹篇。 李世民 喜雪

念物希周穆,含毫愧惠连。 李咸用 雪十二韵

绿醽乍熟堪聊酌,黄竹篇成好命题。 窦庠 奉酬侍御家兄东洛闲居夜晴观雪之什

歌怜黄竹怨,味实碧桃珍。 韩偓 倒押前韵

典故
刻官烛
  
刻烛成篇
 
刻烛赋
 
刻烛赋诗
 
吟烛懮尽
 
挥毫记烛
 
诗成刻烛


《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列传〉~463~
虞羲字士光,会稽馀姚人,盛有才藻,卒于晋安王侍郎。丘国宾,吴兴人,以才志不遇,著书以讥扬雄。萧文琰,兰陵人。丘令楷,吴兴人。江洪,济阳人。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刘孝孙,彭城人,博学通敏,而仕多不遂,常叹曰:「古人或开一说而致卿相,立谈间而降白璧,书籍妄耳。」徐夤,高平人,有学行。父荣祖位秘书监,尝有罪系狱,旦日原之,而发皓白。齐武问其故,曰:「臣思愆于内,而发变于外。」当时称之。

简释

刻烛成篇:喻诗才敏捷。清吴伟业《题西泠闺咏》之二:“卖珠补屋花应满,刻烛成篇锦不如。”


例句

卖珠补屋花应满,刻烛成篇锦不如。 吴伟业 题西泠闺咏之二

典故
济江篇

相关人物
谢惠连
 
谢灵运


《昭明文选》卷二十五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
倾想迟嘉音,果枉济江篇。
《昭明文选》卷二十五南朝宋·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
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曲汜薄停旅,通川绝行舟。临津不得济,伫楫阻风波。

例句

济江篇已出,书府俸犹贫。 耿湋 送郭正字归郢上

归来莫忘此,兼示济江篇。 高适 秦中送李九赴城

典故 
掷地篇
  
金石击撞

相关人物
孙绰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下〈文学〉~267~
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简释

掷地篇:喻文辞优美。唐羊士谔《郡中玩月寄江南李少府尹虞部孟员外》:“兹夕披云望,还吟掷地篇。”


例句

赋成先掷地,词高直掞天。 崔日知 冬日述怀呈韦祭酒张左丞兰台名贤

欲啸迁乔侣,先飞掷地文。 李峤 和杜侍御太清台宿直旦有怀

佐军髯尚短,掷地思还新。 李端 送郭参军赴降州

代天惊度日,掷地喜开襟。 武元衡 奉酬中书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

掷地金声信有之,莹然冰玉见清词。 卢纶 酬崔侍御早秋卧病书情见寄时君亦抱疾在假中

兹夕披云望,还吟掷地篇。 羊士谔 郡中玩月寄江南李少尹虞部孟员外三首之二

掷地好词凌䌽笔,浣花春水腻鱼笺。 羊士谔 都城从事萧员外寄海梨花诗尽绮丽至惠然远及

六义惊摛藻,三台响掷金。 钱起 和范郎中宿直书晓玩清池赠南省同僚两垣遗补

兴来文雅振,清韵掷双金。 钱赸 奉和杜相公移长兴宅奉呈元相公

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 韩愈 病中赠张十八

《國語辭典》:下里  拼音:xià lǐ
1.乡野,偏僻的地方。汉。刘向《说苑。卷一四。至公》:「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曰孙叔敖。」《旧五代史。卷八八。晋书。景延广传》:「时延广在军,母凶问之,……,曾无戚容,下里之士亦闻而恶之。」
2.通俗的文学艺术。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参见「下里巴人」条。《文选。陆机。文赋》:「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老残游记》第一○回:「岂敢,岂敢,只是下里之音不堪入耳。」
3.地下黄泉。《汉书。卷九○。酷吏传。田延年传》:「茂陵富人焦氏、贾氏,以数千万阴积贮炭苇诸下里物。」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死者归蒿里,葬地下,故曰下里。」
《國語辭典》:下里(下裡)  拼音:xià lǐ
与数字连用,表示方位或地方。宋。姚述尧洞仙歌。金风玉露〉词:「念岁岁年年,今夕之前,两下里,千山万水。」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八下里胡论告、恶商量,做夫妻久想,莫要十指望便身亡。」
《國語辭典》:下里巴人  拼音:xià lǐ bā rén
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通俗歌曲。《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歧路灯》第一○回:「谭、娄纯正儒者,那得意于下里巴人。」也作「巴人调」、「巴人下里」、「东野巴人」。
《漢語大詞典》:寡和
能唱和的人很少。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三:“是以南 荆 有寡和之歌,东野有不释之辩。”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曲高弥寡和,主善代为师。” 唐 元稹 《酬乐天雪中见寄》诗:“满空飞舞应为瑞,寡和高歌只自娱。”
分類:唱和
《國語辭典》:巴人  拼音:bā rén
1.巴州地方人氏。《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唐。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诗:「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2.鄙俗野者或野夫。《文选。陈琳。答东阿王笺》:「夫听白雪之音,观绿水之节,然后东野巴人,蚩鄙益著。」
3.巴州地方的民谣。参见「下里巴人」条。《文选。张协。杂诗》:「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分類:古曲名
《國語辭典》:下里巴人  拼音:xià lǐ bā rén
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通俗歌曲。《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歧路灯》第一○回:「谭、娄纯正儒者,那得意于下里巴人。」也作「巴人调」、「巴人下里」、「东野巴人」。
《漢語大詞典》:巴曲
巴 地民间歌曲。 唐 杜甫 《社日》诗:“南翁 巴 曲醉,北雁塞声微。” 唐 白居易 《发白狗峡》诗:“ 巴 曲春全尽, 巫 阳雨半收。”
《漢語大詞典》:巴里
“巴人下里”之省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选优》:“巴里之曲,有厪圣怀,皆微臣之罪也。”参见“ 巴人下里 ”。
分類:巴里
《國語辭典》:巴人下里  拼音:bā rén xià lǐ
俚俗的歌曲。参见「下里巴人」条。南朝梁。简文帝 与湘东王书:「故玉徽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
《國語辭典》:曲高和寡  拼音:qǔ gāo hè guǎ
曲调愈高深,则能与之唱和者愈少。语本东周战国。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知音难求或作品艰深高妙,赏识者很少。汉。阮瑀 筝赋:「曲高和寡,妙妓虽工,伯牙能琴,于兹为朦。」《老残游记二编》第五回:「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
《國語辭典》:白雪  拼音:bái xuě
1.白色的雪。《孟子。告子上》:「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
2.形容人肌肤洁白细致。东周战国。宋玉 神女赋:「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3.道家炼丹之术,常称水银为「白雪」。《西游记》第一七回:「讲的是立鼎安炉,抟砂炼汞;白雪黄芽,傍门外道。」
4.乐曲名。参见「阳春白雪」条。
《漢語大詞典》:郢唱
格调高雅的诗文。 五代 齐己 《对雪寄荆幕知己》诗:“ 郢 唱转高谁敢和, 巴 歌相顾自销声。”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三用韵》:“錚鏦闻 郢 唱,次第发 巴 音。” 明 陈子龙 《嘉靖五子诗·李于麟》:“感此 郢 唱稀,伤彼 楚 工惑。”亦作“ 郢中唱 ”。 唐 张九龄 《九月九日登龙山》:“且泛篱下菊,还聆 郢中 唱。”参见“ 郢曲 ”。
《漢語大詞典》:郢曲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于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而和者数人而已。”后以“郢曲”泛指乐曲。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 蜀 琴抽《白雪》, 郢 曲发《阳春》。” 唐 元稹 《赋得春雪映早梅》诗:“ 郢 曲琴空奏, 羌 音笛自哀。” 明 李东阳 《孙司徒馈雪酒》诗:“ 晋 书光忆贫时映, 郢 曲歌传醉后声。” 清 周弘 《己未二月二日午门听宣岳州大捷遇雪恭纪》诗:“朱鷺鐃歌翻 郢 曲,玉龙银甲洒春城。”
分類:乐曲
《漢語大詞典》:郢客
(1).指歌手、诗人。 唐 姚合 《咏雪》:“飞随 郢 客歌声远,散逐宫娥舞袖迴。” 明 李东阳 《寿祭酒罗先生七十次所寄韵》之二:“ 郢 客高词渐寡和, 杜陵 新赠怯轻为。”亦特指诗人 屈原 。 清 赵与楩 《九日杂咏》:“寒食弔 之推 ,端阳悲 郢 客。”
(2).借指格调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宋 刘克庄 《最高楼·再题周登乐府》词:“八音相应谐韶乐,一声未了落梁尘。笑而今,轻 郢 客,重《巴人》。”
《漢語大詞典》:郢曲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于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而和者数人而已。”后以“郢曲”泛指乐曲。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 蜀 琴抽《白雪》, 郢 曲发《阳春》。” 唐 元稹 《赋得春雪映早梅》诗:“ 郢 曲琴空奏, 羌 音笛自哀。” 明 李东阳 《孙司徒馈雪酒》诗:“ 晋 书光忆贫时映, 郢 曲歌传醉后声。” 清 周弘 《己未二月二日午门听宣岳州大捷遇雪恭纪》诗:“朱鷺鐃歌翻 郢 曲,玉龙银甲洒春城。”
分類:乐曲
《漢語大詞典》:郢歌
指高雅的诗文。 唐 许浑 《酬杜补阙初春雨中舟次横江喜裴郎中相迎见寄》诗:“ 郢 歌莫问青山吏,鱼在深池鸟在笼。” 元 揭傒斯 《病中初度次韵奉酬并呈诸君子》:“ 郢 歌追《白雪》, 汉 赋愜《长杨》。” 清 潘其灿 《癸卯岁暮感怀》诗:“ 郢 歌《白雪》谁怜寡, 蜀 道青天始信难。”
分類:高雅诗文
《漢語大詞典》:郢声(郢聲)
对他人诗文的美称。 唐 皎然 《杼山禅居寄赠东溪吴处士冯》诗:“身当 青山 秀,文体多 郢 声。”
《漢語大詞典》:郢词(郢詞)
见“ 郢中词 ”。
《漢語大詞典》:郢中词(郢中詞)
美称他人的辞章。 唐 张九龄 《酬王六寒朝见贻》诗:“渔为江上曲,雪作 郢中 词。” 宋 谢薖 《浣溪沙·陈虚中席上和李商老雪》词:“赋丽谁为 梁 苑 客,调高难和 郢中 词。” 明 高启 《与诸公饮绿茗园》诗:“诗流 洛下 咏,歌艷 郢中 词。”亦作“ 郢词 ”。 唐 方干 《叙雪献员外》:“ 谢 守来吟才更逸, 郢 词先至彩毫端。”
分類:他人辞章
《漢語大詞典》:郢雪
见“ 郢中白雪 ”。
《漢語大詞典》:郢中白雪
典出 战国 楚 宋玉 《答楚王问》:“客有歌於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后以“郢中白雪”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唐 李白 《白紵辞》之二:“垂罗舞縠扬哀音, 郢中 《白雪》且莫吟。” 清 邵岷 《长歌留别江汉诸同学》:“ 郢中 《白雪》和者寡,我胡为是栖栖者?”亦省作“ 郢中雪 ”、“ 郢雪 ”。 唐 鲍溶 《送僧东游》:“独唱 郢中 《雪》,还游天际霞。” 唐 李咸用 《送人》:“有客为儒二十霜,酣歌 郢 《雪》时飘扬。” 宋 邓剡 《烛影摇红·雪楼得次子行台时治金陵》词:“ 郢 《雪》歌高,天教鹤子参鸣和。” 明 杨慎 《立春咏瓶梅》:“情惹 阳 云梦,歌成 郢 《雪》才。”
《國語辭典》:阳春(陽春)  拼音:yáng chūn
1.温暖的春天。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西游记》第三七回:「又遇著阳春天气,红杏夭桃,开花绽蕊,家家士女,处处王孙,俱去游春赏玩。」
2.形容无添加物或配件。如:「阳春面」、「阳春车」。
3.称颂惠爱百姓的政治。参见「有脚阳春」条。
4.俗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
5.乐曲名。参见「阳春白雪」条。
《國語辭典》:阳春白雪(陽春白雪)  拼音:yáng chūn bái xuě
1.乐曲名:(1)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阳春〉和〈白雪〉是两首乐曲。(2)〈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琵琶大曲的代表作,其特点是综合文曲、武曲的表现手法和演奏风格。最早见于浦东派鞠士林传抄的琵琶谱,名为《六板》,其后发展成不同版本,后人称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新谱》、沈浩初《养正轩琵琶谱》整理的10段与12段乐谱为《大阳春》;汪煜庭所传的7段乐谱为《小阳春》。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阳春白雪〉是7段的《小阳春》。乐曲以活泼、新颖的旋律和稍快而有力的节奏,描绘大地回春、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2.书名:(1)宋赵闻礼撰,八卷,外集一卷。共搜录宋代不传之作品,约二百馀家。(2)元杨朝英编撰。全名为《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前后集各分五卷,词曲兼收,尤多元人散曲中的小令、套数。
3.比喻精深高雅的文学艺术作品。东周战国。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漢語大詞典》:雪唱
语本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於 郢 中者……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后用“雪唱”指高雅的歌声。 唐 孟郊 《送崔爽之湖南》诗:“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 唐 崔轩 《和主司王起》:“共仰莲峰听雪唱,欲賡仙曲意怔营。” 五代 齐己 《谢孙郎中寄示》诗:“久伤琴丧人亡后,忽有云和雪唱同。”
分類:高雅歌声
《漢語大詞典》:白云篇(白雲篇)
(1). 汉武帝 《秋风辞》中有“秋风起兮白云飞”之句,后因以“白云篇”称帝王的诗作。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菊有芳兮兰有秀,从臣谁和《白云篇》?”
(2). 晋 隐士 陶潜 《和郭主簿》中有“遥遥望白云”之句,后因以“白云篇”称隐士之诗。 唐 郎士元 《冯翊西楼》诗:“ 陶令 好文尝对酒,相招一和《白云篇》。”
(3). 南朝 齐 谢朓 《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诗中有“白云在天, 龙门 不见”之句,后因以“白云篇”喻思念亲人之作。 明 何景明 《新色寺与诸生留别》诗:“去国已违丹壑志,望乡空赋《白云篇》。”
《漢語大詞典》:白云谣(白雲謡)
古神话中 西王母 为 周穆王 所作之歌。 明 冯惟讷 《古诗纪》前集三有《白云谣》。参见“ 白云 ”。参阅穆天子传卷三。
《國語辭典》:斗酒百篇  拼音:dǒu jiǔ bǎi piān
喝一斗酒,能作诗歌百篇。语本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比喻文才敏捷的人。《镜花缘》第八四回:「不觉笑道:『我今日要学李太白斗酒百篇了。』」
《漢語大詞典》:柏梁
(1).指 柏梁台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 柏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南朝 梁 江淹 《倡妇自悲赋》:“去 栢梁 以掩袂,出 桂苑 而敛眉。” 唐 李白 《双燕离》诗:“ 柏梁 失火去,因入 吴 王宫。”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见寄》之五:“ 汉 殿千门锦绣开,不堪一夜 柏梁 灾。”
(2).借指宫廷。 唐 韦渠牟 《览外生卢纶诗因以示此》诗:“终期内殿联诗句,共汝朝天会 柏梁 。”参见“ 柏梁臺 ”。
(3).指《柏梁诗》。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逮至 汉武 ,赋《柏梁》诗而七言之体具。”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韩子苍 曰:‘《柏梁》作而诗之体坏;《河梁》作而诗之意乖。’”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自《古诗十九首》以五言传,《柏梁》以七言传,於是才士专以五七言为诗。”
(4).泛称应制诗。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饱德君臣醉,连歌奉《柏梁》。”参见“ 柏梁体 ”。
(5).指柏梁体。 金 王偓 《古仙人辞》序:“得古仙人词於壁间……观其体则柏梁,事则终始二 汉 ,字画在 钟 王 之间。”参见“ 柏梁体 ”。
《國語辭典》:柏梁台(柏梁臺)  拼音:bó liáng tái
汉武帝时建立,以香柏为梁,故称为「柏梁台」。《汉书。卷六。武帝纪》:「元鼎元年夏五月,……。二年……。春,起柏梁台。」汉。服虔。注:「用百头梁作台,因名焉。」颜师古。注引《三辅旧事》:「以香柏为之。今书字皆作柏。服说非。」简称为「柏台」。
《國語辭典》:柏梁体(柏梁體)  拼音:bó liáng tǐ
诗体名。属七言诗体,采用联句方式,每人一句,每句用韵。传说汉武帝在柏梁台命群臣联句赋诗,后人称这种诗体为「柏梁体」。
《漢語大詞典》:柏梁宴
泛指御宴,朝廷宴会。 唐 韦应物 《送雷监赴阙庭》诗:“长陪 柏梁 宴,日向丹墀趋。”参见“ 柏梁臺 ”。
《國語辭典》:柏梁台(柏梁臺)  拼音:bó liáng tái
汉武帝时建立,以香柏为梁,故称为「柏梁台」。《汉书。卷六。武帝纪》:「元鼎元年夏五月,……。二年……。春,起柏梁台。」汉。服虔。注:「用百头梁作台,因名焉。」颜师古。注引《三辅旧事》:「以香柏为之。今书字皆作柏。服说非。」简称为「柏台」。
《漢語大詞典》:柏梁篇
泛指应制之作。 唐 王维 《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参见“ 柏梁体 ”。
分類:应制
《國語辭典》:柏梁体(柏梁體)  拼音:bó liáng tǐ
诗体名。属七言诗体,采用联句方式,每人一句,每句用韵。传说汉武帝在柏梁台命群臣联句赋诗,后人称这种诗体为「柏梁体」。
《國語辭典》:柏台(柏臺)  拼音:bó tái
1.汉御史大夫府中多种植柏树,故称御史台为「柏台」。也称为「柏府」、「柏台乌府」。
2.柏梁台的简称。参见「柏梁台」条。唐。李峤〈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诗:「今日联章处,犹疑上柏台。」
《漢語大詞典》:豹篇
古代兵书六韬中有《豹韬》篇。后因以“豹篇”借指兵书。 唐 孟郊 《猛将吟》:“虎队手驱出,豹篇心卷藏。古今皆有言,猛将出北方。”
分類:兵书
《漢語大詞典》:豹韬(豹韜)
(1).古代兵书六韬篇名之一。相传为 周 吕尚 (号 太公望 )所撰。《淮南子·精神训》:“故通 许由 之意,《金縢》《豹韜》废矣!” 高诱 注:“《金縢》《豹韜》, 周公 、 太公 阴谋图王之书也。”
(2).借指用兵的韬略。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诗:“元帅归龙种,司空握豹韜。” 清 李渔 《慎鸾交·却媒》:“一纸军书下,如云万骑来,豹韜犹未展, 麟阁 已先开。”
(3).用豹皮制成的弓袋。 唐 黄滔 《南海韦尚书启》:“俾以佩豹韜而直下,建龙节以遐征。”
《國語辭典》:龙韬(龍韜)  拼音:lóng tāo
原是六韬的篇名。后泛指兵书、兵法。唐。钱起〈送崔校书从军〉诗:「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佐师律。」
《漢語大詞典》:幼妇(幼婦)
少女。借指“妙”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 唐 唐彦谦 《送樊琯司业归朝》诗:“齏辛寻幼妇,醴酒忆先王。”参见“ 幼妇碑 ”。
分類:少女
《漢語大詞典》:幼妇碑(幼婦碑)
即 曹娥 碑。因碑背上题“黄绢幼妇,外孙齏臼”八字,故名。 唐 张说 《故括州刺史赠工部尚书冯公神道碑》:“ 魏主 来顾,赏幼妇之碑。 秦 师不侵,尊死士之壠。” 唐 杜甫 《偶题》诗:“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胡韫玉 《重展亡友朝露墓》:“何因再证三生石,无奈重摩幼妇碑。”参见“ 幼妇辞 ”。
分類:曹娥八字
《漢語大詞典》:幼妇碑(幼婦碑)
即 曹娥 碑。因碑背上题“黄绢幼妇,外孙齏臼”八字,故名。 唐 张说 《故括州刺史赠工部尚书冯公神道碑》:“ 魏主 来顾,赏幼妇之碑。 秦 师不侵,尊死士之壠。” 唐 杜甫 《偶题》诗:“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胡韫玉 《重展亡友朝露墓》:“何因再证三生石,无奈重摩幼妇碑。”参见“ 幼妇辞 ”。
分類:曹娥八字
《漢語大詞典》:幼妇辞(幼婦辭)
亦作“ 幼妇词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 魏武 尝过 曹娥 碑下, 杨修 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齏臼’八字…… 修 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絶;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絶妙好辞也。”后泛指极好的诗文。 明 王世贞 《项子出新编索序余病未能讽咏来美聊成短述》诗:“浮名人自惜,孤调晚堪疑。欲定《三都》价,难评幼妇辞。” 清 黄遵宪 《己亥续怀人诗》:“平生著述老经师,絶妙文章幼妇词。”
分類:极好诗文
《國語辭典》:曹娥  拼音:cáo é
人名。(西元130~143)东汉上虞人。其父溺死于江中,不得尸骸。娥时年十四,沿江号哭十七昼夜,投江而死。经五日,抱父尸浮出。世传为孝女。
《國語辭典》:曹娥碑  拼音:cáo é bēi
东汉孝女曹娥的墓碑。度尚立,邯郸淳作诔,称扬其孝行,今碑石已不存。现所传曹娥碑法帖,相传为晋王羲之所书。
《國語辭典》:绝妙好辞(絕妙好辭)  拼音:jué miào hǎo cí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𩐋臼』八字,……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𩐋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形容极为佳妙的文辞。唐。苏颋 刑部尚书韦抗神道碑:「悲悽固托,抚疾何成,愧不得绝妙好辞。」
分類:美妙文辞
《漢語大詞典》:色丝(色絲)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 魏武 尝过 曹娥 碑下, 杨脩 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 魏武 谓 脩 曰:‘解不?’…… 脩 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絶;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虀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絶妙好辞也。’”后因以“色丝”指绝妙好辞,犹言妙文。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斋戒观华玉,留连叹色丝。” 宋 曾巩 《寄孙莘老湖州墨妙亭》诗:“枣木已非真篆刻,色丝空喜好文章。” 明 高启 《感怀次蔡参军韵》:“年来只念 江 东去,下马碑阴看色丝。”
分類:色丝
《國語辭典》:齑臼(虀臼)  拼音:jī jiù
用来捣碎辛辣食物的石臼。宋。辛弃疾 沁园春。杯汝知乎词:「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也作「齑臼」。
《國語辭典》:齑臼(齏臼)  拼音:jī jiù
用来捣碎辛辣食物的石臼。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齑臼,受辛也。」也作「齑臼」。
《漢語大詞典》:黄绢(黄絹)
(1).黄色之绢。 唐 许浑 《甘露寺感事贻同志》诗:“青山尽日寻黄绢,沧海经年梦絳纱。” 南唐 陈陶 《题赠高闲上人》诗:“鸳鷺输黄绢,场坛遶白苹。”《花月痕》第四八回:“六逆妻妾,唤做主娘,黄绢盖头,骑马跣足,这全是 粤 西 西溪峒 村媪。”
(2).见“ 黄绢幼妇 ”。
(3).谓隐语。 唐 冯翊子 桂苑丛谈·班支使解大明寺语:“﹝独 班 支使曰﹞得非‘ 大明寺 水天下无比’八字乎?众皆恍然曰:黄绢之奇智亦何异哉?”
(4).佛教之经卷。 唐 寒山 《诗》之一二一:“囊里无青蚨,篋中有黄绢。”绢,一本作“ 卷 ”。
《漢語大詞典》:黄绢幼妇(黄絹幼婦)
“絶妙”二字的隐语。镜花缘第八十回:“古来如‘黄绢幼妇、外孙齏臼’,至今传为美谈,也不过取其显豁。”亦省称“ 黄绢 ”。 唐 白居易 《赋赋》:“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振金声於寰海,增纸价於京师。” 宋 王禹偁 《送晁监丞赴婺州关市之役》:“黄绢辞高位尚卑,白华行洁身犹困。” 清 钮琇 觚賸·纫兰词:“三 吴 词家,称 朱 陈 两检讨, 陈 以苍雄擅奇, 朱 以生新标雋,俱已誉高黄绢,价重乌丝。”
《漢語大詞典》:黄绢辞(黄絹辭)
见“ 黄绢词 ”。
《漢語大詞典》:黄绢词(黄絹詞)
亦作“黄绢辞”。 指优美的诗文。 唐 皇甫冉 《洪泽馆壁见故礼部尚书题诗》诗:“底事 洪泽 壁,空留黄绢词。” 唐 任华 《杂言寄杜拾遗》诗:“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 杜二 之所为。” 元 耶律楚材 《继平陶张才美韵》:“援毫欲继清新句,笑我却无黄绢辞。”
分類:优美诗文
《漢語大詞典》:撒盐(撒鹽)
(1).喻降雪。典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 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唐 元稹 《追封宋若华制》:“ 班妃 ‘裂素’之咏, 谢氏 ‘撒盐’之章。”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时风雨犹未止,想上封正在撒盐飞絮也。雪景之奇,于斯极矣。”
(2).喻飘柳絮。 清 汪如洋 《疏影·赋柳絮》词:“又惹他林下诗情,记起撒盐庭院。”
分類:降雪柳絮
《漢語大詞典》:拟盐(擬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 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后以“拟盐”指咏雪。 唐 韩愈 《喜雪献裴尚书》诗:“拟盐吟旧句,授简慕前规。”
分類:咏雪
《漢語大詞典》:散盐(散鹽)
撒盐。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 安 曰:‘何所似也?’ 安 兄子 朗 曰:‘散盐空中差可拟。’ 道韞 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安 大悦。”后以“散盐”喻飞雪。 前蜀 韦庄 《冬日长安感志》诗:“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华咏散盐。”
末盐。一种用海水煮成的粉状盐。周礼·天官·盐人:“祭祀,共其苦盐、散盐。” 郑玄 注:“散盐,鬻水为盐。” 贾公彦 疏:“散盐,煮水为之,出於 东海 。”宋史·食货志下三:“盐之类有二:引池而成者,曰颗盐,《周官》所谓盬盐也;鬻海、鬻井、鬻鹻而成者,曰末盐,《周官》所谓散盐也。”
《漢語大詞典》:谢家兴(謝家興)
指咏雪之兴。 唐 钱起 《省中对雪寄元判官拾遗昆季》诗:“今朝 谢 家兴,几处 郢 歌传。”参见“ 谢家咏雪 ”。
分類:咏雪
《漢語大詞典》:谢家咏雪(謝家詠雪)
晋 太傅 谢安 ,尝于雪天与子侄集会论文赋诗。俄而雪骤, 安 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 谢朗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 谢道韫 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安 大笑乐。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后遂以“谢家咏雪”作为咏雪的典故。 唐 姚合 《杨柳枝词》之四:“ 谢 家咏雪徒相比,吹落庭前便作泥。”亦作“ 谢家拟雪 ”。 清 褚人穫 《坚瓠十集·咏杨花》:“ 刘绩 《咏杨花诗》云:‘…… 谢 家拟雪真儿女,到处生虫不杀虫。’”亦省作“ 谢雪 ”。 唐 陆龟蒙 《重忆白菊》:“何惭 谢 雪清才咏,不羡 刘 梅贵主妆。”
《漢語大詞典》:谢家轻絮(謝家輕絮)
指 晋 谢道韫 咏雪事,后以“谢家轻絮”作咏柳咏雪的典实。 唐 李商隐 《江东》诗:“今日春光太漂荡, 谢 家轻絮 沈郎 钱。”参见“ 谢家咏雪 ”。
《漢語大詞典》:谢家咏雪(謝家詠雪)
晋 太傅 谢安 ,尝于雪天与子侄集会论文赋诗。俄而雪骤, 安 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 谢朗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 谢道韫 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安 大笑乐。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后遂以“谢家咏雪”作为咏雪的典故。 唐 姚合 《杨柳枝词》之四:“ 谢 家咏雪徒相比,吹落庭前便作泥。”亦作“ 谢家拟雪 ”。 清 褚人穫 《坚瓠十集·咏杨花》:“ 刘绩 《咏杨花诗》云:‘…… 谢 家拟雪真儿女,到处生虫不杀虫。’”亦省作“ 谢雪 ”。 唐 陆龟蒙 《重忆白菊》:“何惭 谢 雪清才咏,不羡 刘 梅贵主妆。”
《漢語大詞典》:谢雪(謝雪)
见“ 谢家咏雪 ”。
《漢語大詞典》:谢家咏雪(謝家詠雪)
晋 太傅 谢安 ,尝于雪天与子侄集会论文赋诗。俄而雪骤, 安 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 谢朗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 谢道韫 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安 大笑乐。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后遂以“谢家咏雪”作为咏雪的典故。 唐 姚合 《杨柳枝词》之四:“ 谢 家咏雪徒相比,吹落庭前便作泥。”亦作“ 谢家拟雪 ”。 清 褚人穫 《坚瓠十集·咏杨花》:“ 刘绩 《咏杨花诗》云:‘…… 谢 家拟雪真儿女,到处生虫不杀虫。’”亦省作“ 谢雪 ”。 唐 陆龟蒙 《重忆白菊》:“何惭 谢 雪清才咏,不羡 刘 梅贵主妆。”
《漢語大詞典》:盐絮(鹽絮)
(1).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载: 谢安 侄女 道韫 ,才思敏捷,尝居家遇雪, 安 曰:“何所似也?” 安 兄子 朗 曰:“散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 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 十分赞赏。后因以“盐絮”指美好的诗句。 宋 苏轼 《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之二:“乞得 汤休 奇絶句,始知盐絮是陈言。”
(2).以指诗才。 宋 李清照 《青玉案》词:“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餘双泪,一似黄梅雨。”
《漢語大詞典》:七步
相传 三国 魏 曹植 七步成诗,后常以“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淮南 取贵於食时, 陈思 见称於七步,方斯蔑如也。” 明徐复祚《红梨记·逼试》:“可惜他才高七步,赋埒《两都》,锦心绣腹,隐豹凤雏,却为柳营花阵都担误。”《平山冷燕》第八回:“故有时而名成七步,有时而倚马万言。”参见“ 七步成诗 ”。
《國語辭典》:七步成诗(七步成詩)  拼音:qī bù chéng shī
三国魏文帝令其弟曹植七步中作诗,若无法完成,将处以重刑。曹植出口成章,在七步之内吟成诗篇:「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底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用以形容运思敏捷,有才气。如:「王先生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真不愧是诗词名家。」
《國語辭典》:七步成诗(七步成詩)  拼音:qī bù chéng shī
三国魏文帝令其弟曹植七步中作诗,若无法完成,将处以重刑。曹植出口成章,在七步之内吟成诗篇:「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底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用以形容运思敏捷,有才气。如:「王先生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真不愧是诗词名家。」
《漢語大詞典》:七步诗
诗篇名。三国魏曹植作。相传魏文帝曹丕欲加害其弟曹植,命他七步之内作一诗,否则处死。曹植应声成诗,诗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惭愧,赦免了曹植。
《漢語大詞典》:豆萁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 尝令 东阿王 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豆萁才”喻才思敏捷。 唐 元稹 《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豆萁才敏儁,羽猎正峥嶸。”
分類:才思敏捷
《漢語大詞典》:黄竹
(1).指竹。亦指毛竹。 唐 白居易 《忆洛中所居》诗:“厌緑栽黄竹,嫌红种白莲。” 五代 齐己 《江居寄关中知己》诗:“旧栽花地添黄竹,新陷盆池换白莲。” 黄朝天 《乌江架桥》:“又马上命令步兵与工兵一起去砍黄竹。”
(2).穆天子传卷五载, 周穆王 往 苹泽 打猎,“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首句为“我徂 黄竹 ”。本为传说中的地名。后即用指 周穆王 所作诗名。其诗亦为后人伪托。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 岐昌 发咏於来思, 姬满 申歌於《黄竹》。” 唐 李商隐 《瑶池》诗:“ 瑶池 阿母 綺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清 吴伟业 《读史有感》诗之二:“ 重璧臺 前八骏蹄,歌残《黄竹》日轮西。”
《漢語大詞典》:刻烛(刻燭)
(1).南史·王僧孺传:“ 竟陵王 子良 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 文琰 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后因以喻诗才敏捷。 唐 潘述 《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诗教刻烛赋,酒任连盘酌。” 宋 秦观 《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诗:“愧无刻烛敏,续此金玉音。” 明 李东阳 《原博席上用击鼓催花令戏成一首》:“未夸刻烛多才思,一遍须教八韵成。” 谢觉哉 《赠沉衡老》诗:“驾游尚可腾空去,联句犹能刻烛工。”
(2).古人刻度数于烛,烧以计时。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春夜应令》:“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
《國語辭典》:掷地(擲地)  拼音:zhí dì
1.投掷至地。《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张飞拔剑要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
2.形容文章辞句工巧华美,声调铿锵悦耳。参见「掷地作金石声」条。唐。羊士谔 都城从事萧员外寄海梨花诗尽绮丽至惠然远及诗:「掷地好词凌䌽笔,浣花春水腻鱼笺。」
分類:掷地
《漢語大詞典》:掷地金声(擲地金聲)
晋 孙绰 作《天台山赋》成,对友人 范荣期 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 范 起初不信,打开来一读,果然赞不绝口。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晋书·孙绰传》。金石,钟罄之类的乐器。后以“掷地金声”形容辞章优美。 明 王錂《春芜记·访友》:“文章日就,何惭掷地金声。” 清 黄周星 《补张灵崔莹合传》:“童子遂进毫楮, 灵 即书云:‘胜跡天成説 虎丘 , 可中亭 畔足酣游。吟诗岂让 生公 法,顽石如何不点头。’遂併毫楮掷地,曰:‘佳哉,掷地金声也。’”亦作“ 掷地赋声 ”、“ 掷地有声 ”。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赴试》:“腰印能如季士稀,恐掷地赋声难比。”《诗刊》1978年第6期:“这掷地有声的诗句,岂但是诗人一个人的情态,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亦省作“ 掷地 ”、“ 掷金 ”、“ 掷金声 ”。 唐 羊士谔 《都城从事萧员外寄海梨花诗尽绮丽至惠然远及》:“掷地好词凌綵笔,浣花春水腻鱼笺。” 唐 钱起 《和范郎中宿直中书晓玩清池赠南省同僚两垣遗补》:“六义惊摛藻,三臺响掷金。” 清 吴伟业 《周栎园有墨癖漫赋》之一:“含香词赋掷金声,家住 玄都 对 管城 。”
《漢語大詞典》:掷金(擲金)
见“ 掷地金声 ”。
《漢語大詞典》:掷地金声(擲地金聲)
晋 孙绰 作《天台山赋》成,对友人 范荣期 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 范 起初不信,打开来一读,果然赞不绝口。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晋书·孙绰传》。金石,钟罄之类的乐器。后以“掷地金声”形容辞章优美。 明 王錂《春芜记·访友》:“文章日就,何惭掷地金声。” 清 黄周星 《补张灵崔莹合传》:“童子遂进毫楮, 灵 即书云:‘胜跡天成説 虎丘 , 可中亭 畔足酣游。吟诗岂让 生公 法,顽石如何不点头。’遂併毫楮掷地,曰:‘佳哉,掷地金声也。’”亦作“ 掷地赋声 ”、“ 掷地有声 ”。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赴试》:“腰印能如季士稀,恐掷地赋声难比。”《诗刊》1978年第6期:“这掷地有声的诗句,岂但是诗人一个人的情态,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亦省作“ 掷地 ”、“ 掷金 ”、“ 掷金声 ”。 唐 羊士谔 《都城从事萧员外寄海梨花诗尽绮丽至惠然远及》:“掷地好词凌綵笔,浣花春水腻鱼笺。” 唐 钱起 《和范郎中宿直中书晓玩清池赠南省同僚两垣遗补》:“六义惊摛藻,三臺响掷金。” 清 吴伟业 《周栎园有墨癖漫赋》之一:“含香词赋掷金声,家住 玄都 对 管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