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令人买牛
 
佩刀买犊
 
佩剑博牛羊
 
佩牛
  
刀剑化耕蚕
 
刀换犊
 
刀买犊
 
劝买耕牛
 
带牛
  
凭剑换牛
 
戴牛佩犊
 
持刀买黄犊
 
易牛以剑
 
渤海卖刀剑
 
犊佩
 
腰下牛闲
 
腰剑不换牛
 
腰无犊
 
解剑换牛
 
买牛捐三尺
 
买牛捐宝剑
   
卖刀收茧栗
 
卖刀耕陇上
 
卖刀买牛
  
卖剑渤海
  
卖剑买牲
 
卖腰间剑
 
销兵铸农器
 
锄犁化刀剑
 
铸农器
 
黄犊无人佩
 
龙泉候买牛
 
龚牛

相关人物
龚遂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列传·龚遂传〉~3639~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困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简释

佩犊:喻弃官务农。宋苏轼《张作诗送砚反剑乃和其诗卒以剑归之》:“斩蛟刺虎老无力,带牛佩犊吏所诃。”

卖剑买牛:喻重本务农。宋苏轼《常润道中有怀钱塘五首》之五:“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犊佩:指佩带刀剑,或指弃农背本。来苏轼《次韵聪上人见寄》:“归心忘犊佩,生术寄羊鞭”

《國語辭典》:牺牲(犧牲)  拼音:xī shēng
1.祭神用的牲畜。《礼记。月令》:「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三国演义》第三六回:「孔明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
2.为了某种目的,而付出自己的生命或权益。如:「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他牺牲了生命。」
《漢語大詞典》:牲牢
犹牲畜。诗·小雅·瓠叶序:“上弃礼而不能行,虽有牲牢饔餼,不肯用也。” 郑玄 笺:“牛羊豕为牲,繫养者曰牢。” 唐 杜甫 《有事于南郊赋》:“司门转致乎牲牢之繫,小胥专达乎悬位之使。” 金 元好问 《致乐堂记》:“故牲牢不加于菽水,三釜无羡乎万钟。” 清 昭梿 啸亭续录·王文靖:“公家训云:祭墓无以牲牢,惟以蔬果代之。”
分類:牲牢牲畜
《國語辭典》:三牲  拼音:sān shēng
1.古代祭祀用的牛、羊、豕三种牺牲。《孝经。纪孝行》:「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宋。邢炳。疏:「三牲,牛、羊、豕也。」《抱朴子。内篇。道意》:「太牢三牲,曷为济焉!」
2.俗称为鸡、鱼、豕。唐。韩愈 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五谷三牲,盐醯果蔬,人所常御。」
《漢語大詞典》:牲币(牲幣)
牺牲和币帛。古代用以祀日月星辰、社稷、五岳等。后泛指一般祭祀供品。《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已下。’ 玄 谓大祀又有宗庙,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岳,小祀又有司中、风师、雨师、山川、百物。”孔丛子·论书:“牲币之物,五岳视三公而名山视子男。” 金 元好问 《樊侯寿冢记》:“以吉日壬辰合祭三世,牲币来助者倾动州里。”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家祭》:“苹蘩洁,牲币俱,宜祀之辰籩豆举。”
《漢語大詞典》:牲牷
(1).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牲。左传·桓公六年:“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 杜预 注:“牲,牛羊豕也;牷,纯色完全也。”南史·萧子云传:“ 梁 初,郊庙未革牲牷,乐辞皆 沈约 撰,至是承用。” 宋 王禹偁 《南郊大礼诗》之三:“大羹味薄牲牷洁,至乐声和凤鸟飞。”
(2).泛指祭品。 郭沫若 《羽书集·惰力与革命》:“我们在这抗战的炮火声中纪念辛亥革命,我们要多放些大炮来作为喜炮,我们要多杀几个敌人来作为牲牷。”
《漢語大詞典》:牲酒
犹牲醴。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故明宫斋庐,上雨旁风,无所盖障,牲酒瘠酸,取具临时。” 宋 陆游 《夜雨寒甚》诗:“行当三白兆丰年,牲酒如山作秋社。” 清 钱大昕 《东镇庙元碑》:“有司具牲酒庶品以荐。”
《漢語大詞典》:牲玉
供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器。《左传·昭公十八年》:“ 郑国 有灾, 晋 君、大夫不敢寧居,卜筮走望,不爱牲玉。”国语·鲁语上:“余不爱衣食於民,不爱牲玉於神。” 韦昭 注:“牲,牺牲;玉,珪璧,所以祭祀也。” 唐 李白 《为宋中丞祭九江文》:“牲玉有礼,祀典无亏。” 王琦 注:“玉,告神时荐於座之玉器,与牲币俱陈者。”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二章:“望走羣祀,歌舞牲玉,神巫则肥,农夫则酷。”
《漢語大詞典》:特牲
祭礼或宾礼只用一种牲畜。左传·襄公九年:“祈以币更,宾以特牲。” 杨伯峻 注:“款待贵宾,只用一种牲畜。一牲曰特。”国语·楚语下:“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 韦昭 注:“特牲,豕也。”晋书·王祥传:“著遗令训子孙曰:家人大小不须送丧,大小祥设特牲,无违余命。”礼记·郊特牲 唐 陆德明 题解:“郊者,祭天之名,用一牛,故曰特牲。”
《國語辭典》:牲醴  拼音:shēng lǐ
祭祀时所用的牲畜和甜酒。《宋史。卷一三二。乐志七》:「乐均无爽,牲醴攸设。」《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掩埋已毕,庄徵君买了些牲醴纸钱,又做了一篇文。庄徵君洒泪祭奠了。」
《漢語大詞典》:丽牲(麗牲)
(1).指古代祭祀时将所用的牲口系在石碑上。语出礼记·祭义:“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即入庙门,丽于碑。”仪礼·聘礼“上当碑南陈” 汉 郑玄 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又宗庙有碑,树之两楹,事止丽牲,未勒勋绩。”
(2).借指碑石。 清 魏源 《陶文毅公神道碑》:“用敢删举其要者,揭诸丽牲以餉来世。” 王闿运 《诏建定兴鹿壮节祠碑》:“谓宜述徽迹,表之后来,是用伐石西山,鐫词丽牲。”
《漢語大詞典》:牲用
犹牺牲。左传·襄公十年:“昔 平王 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騂旄之盟。” 杨伯峻 注:“牲用为一词,义犹牺牲。”参见“ 牺牲 ”。
分類:牲用牺牲
《國語辭典》:牺牲(犧牲)  拼音:xī shēng
1.祭神用的牲畜。《礼记。月令》:「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三国演义》第三六回:「孔明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
2.为了某种目的,而付出自己的生命或权益。如:「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他牺牲了生命。」
《漢語大詞典》:刑牲
谓古时为了祭祀或盟约而杀牲畜。周书·文帝纪上:“﹝ 太祖 ﹞因与 元毗 及诸将刑牲盟誓,同奬王室。”新唐书·李密传:“ 巩 南设坛场,即位,刑牲歃血,改元 永平 。”明史·李文忠传:“所乘马跑地,泉涌出,三军皆给,乃刑牲以祭。” 清 周亮工 《九龙滩口号》诗:“刑牲载酒拜龙头, 安济祠 中筶乱求。”
《漢語大詞典》:牲醪
牲醴。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爪甲间皆出云烟:“ 太宗 以下,乃携杏酒青羊,以备牲醪,告於山中。” 宋 洪迈 《夷坚丙志·桐川酒》:“方议以事闻于郡,吏卒相谓:‘库旧有神祠,前官輒去之,得非其为孽乎?’密市牲醪,罗拜祷请,许以再立庙。”
《漢語大詞典》:嘉牲
祭祀用的牺牲。史记·封禅书:“皇帝始郊见 太一云阳 ,有司奉瑄玉嘉牲荐饗。” 晋 傅玄 《晋天地郊明堂歌·夕牲歌》:“嘉牲匪歆,德馨惟饗。”
分類:祭祀牺牲
《漢語大詞典》:佩犊(佩犢)
汉书·循吏传·龚遂:“ 遂 见 齐 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勤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后因以“佩犊”喻弃官务农。《陈书·世祖纪》:“自顷寇戎,游手者众,民失分地之业,士有佩犊之讥。” 宋 曾巩 《阅武堂》诗:“柳间自诧投壶乐,桑下方安佩犊行。”
分類:务农弃官
《國語辭典》:带牛佩犊(帶牛佩犢)  拼音:dài niú pèi dú
汉宣帝时,渤海岁饥,民多沦为盗匪,龚遂受命为守,教民卖刀买犊,卖剑买牛,改业归农。典出《汉书。卷八九。龚遂传》。比喻弃武务农。如:「古代太平盛世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人民往往带牛佩犊,弃甲归田。」
《國語辭典》:买牛卖剑(買牛賣劍)  拼音:mǎi niú mài jiàn
比喻弃盗归农。参见「卖剑买牛」条。元。朱庭玉青杏子。紫塞冒风沙〉套:「归来好向林泉下,买牛卖剑,求田问舍,学圃耘瓜。」
《漢語大詞典》:买犁卖剑(買犁賣劍)
犹言卖剑买牛。 宋 陈亮 《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词:“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一本作“ 买犂卖剑 ”。
《國語辭典》:卖刀买犊(賣刀買犢)  拼音:mài dāo mǎi dú
比喻舍弃剽掠而改行务农。参见「卖剑买牛」条。唐。武元衡〈兵行褒斜谷作〉诗:「三川顿使气象清,卖刀买犊消忧患。」
《國語辭典》:卖剑买牛(賣劍買牛)  拼音:mài jiàn mǎi niú
汉宣帝时,渤海因饥荒,居民多带持刀剑为盗,龚遂为太守后,劝民舍弃刀剑,改业归农。见《汉书。卷八九。循吏传。龚遂传》。后比喻舍弃剽掠而改行务农。宋。陆游 答吴提宫启:「卖剑买牛,念即归于农亩,乘车载笠,尚永记于交盟。」也作「买牛卖剑」、「买犁卖剑」、「卖刀买犊」、「卖刀买牛」、「卖剑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