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三度扬尘
 
三浅蓬莱
 
世变桑田
 
千度桑田
 
尘扬海
 
尘生沧海
 
尘生碧海
 
尘飞沧海
 
巨海枯
 
弱水三浅清
 
扶桑乍几尘
  
东海栽桑
 
东海桑田
 
东海水清浅
 
东海生黄埃
 
枯桑田
 
桑林没东海
 
桑栽东海
 
桑栽海
  
桑海变
  
桑田几兴废
 
桑田成海
 
桑田改
 
桑田清浅
  
桑田移碧海
 
桑田变
 
桑田变易
 
桑亩移
 
水为尘
 
河海不栽桑
 
河生尘
 
洪涛成桑
 
海化田
 
海尘
 
海已水干
 
海底生桑
 
海底翻无水
 
海底飞尘
 
海扬尘
 
海枯成田
  
海水三清浅
 
海水成尘
 
海水扬胡尘
 
海水栽桑
  
海涛浅
 
海为田
 
海无三尺水
 
海生尘
 
海生桑
 
海田枯
 
海变桑田
 
海变田
 
清水起黄尘
 
清浅三变
 
渤海桑田
  
沧波变陆
 
沧海化黄土
 
沧海尘
 
沧海成尘
 
沧海成田
 
沧海成陆
 
沧海扬尘
  
沧海飞尘
 
涨海枯
 
碧海尘
 
碧海扬尘
 
碧海红尘
 
莱洲频度浅
 
蓬岛尘狂
 
蓬海变
 
蓬海飞尘
 
蓬莱水浅
 
蓬莱浅
 
蓬莱清浅
 
观海变
 
变幻桑田
 
阅海桑
 
陵变耕海
 
飞尘赴海
 
飞黄埃
 
鲲海洋尘
 
鲸波浅

相关人物
麻姑


《神仙传》卷七〈麻姑〉~
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简释

桑田:喻世事变迁极快、极大。或谓时间久远。唐王绩《游仙四首》之一:“自悲生死促。无暇待桑田。”


例句

独往不可群,沧海成桑田。 储光羲 献八舅东归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

容华委西山,光阴不可还。桑林变东海,富贵今何在。 刘希夷 春女行

井田唯有草,海水变为桑。 吴少微 过汉故城

任彼桑田变沧海,一丸丹药定千春。 吕岩 七言

金堂玉阙朝群仙,拍手东海成桑田。 孟云卿 行路难

桑田东海变,麋鹿姑苏游。 张九龄 经江览旧迹至玄武湖

万事如桑海,悲来欲恸神。 戎昱 秋望兴庆宫

冠冕凄凉几迁改,眼看桑田变成海。 戎昱 赠别张附马

倏忽桑田变,谗言亦已空。 戴叔伦 湘中怀古

毫末成围海变田,单家依旧住溪边。 戴叔伦 过珥渎单老

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李世民 春日望海

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 李商隐 一片

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 李商隐 寄远

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 李峤 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

行看负薪客,坐使桑田变。 李深 游烂柯山四首

他日更来人世看,又应东海变桑田。 李程 赠毛仙翁

闻说沧溟今已浅,何当白鹤更归来。 李端 与道者别

自言万物有移改,始信桑田变成海。 李端 赠康洽

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 李端 雪夜寻太白道士

借问蓬莱水,谁逢清浅年。 李群玉 洞庭乾二首之一

伤心云梦泽,岁岁作桑田。 李群玉 洞庭干二首

已观蓬海变,谁厌柏梁灾。 李义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

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李贺 啁少年

桑海年应积,桃源路不穷。 杨炯 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

人非冢已荒,海变田应燥。 沈佺期 同工部李侍郎适访司马子微

桑田代已变,池草春犹碧。 湛贲 伏览吕侍郎丘员外旧题十三代祖历山草堂诗因书记事

浮云今可驾,沧海自成尘。 王勃 出境游山二首

井田唯有草,海水变为桑。 王绩 过汉故城

深谷变为岸,桑田成海水。 白居易 读史五首

何时种桃核,几度看桑田。 皇甫冉 祭张公洞二首

红颜白发云泥改,何异桑田移碧海。 卢僎 十月梅花书赠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卢照邻 长安古意

松倾鹤死桑田变,华表归乡未有年。 若虚 乐仙观

当其侧陋时,河水清且潾。沧桑一以变,莽然翳荆榛。 萧颖士 过河滨和文学张志尹

碧海桑田何处在,笙歌一听一遥遥。 薛曜 送道士入天台

坐看楼阁成丘墟,莫话桑田变成海。 贯休 偶作五首

试就湖边披草径,莫疑东海变桑田。君讶今时尽陵陆,我看明岁更沦涟。 赵冬曦 灉湖作

桑田未闻改,日月曾几昏。 邵谒 览张骞传

坐久忽疑槎犯斗,归来兼恐海生桑。 韩偓 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

朝饮河生尘,暮饮海绝流。 韩愈 双鸟诗

君不见雀为鸽,鹰为鸠,东海成田谷为岸。 冯著 行路难

桃实千年非易待,桑田一变已难寻。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青鸟更不来,麻姑断书信,乃知东海水,清浅谁能问。 鲍溶 怀仙二首

典故 
凌波人
  
凌波微步
 
凌波步
 
凌波罗袜
  
凌波路冷
 
尘生步
 
尘生洛浦
 
子建怜罗袜
  
宓妃尘袜
 
宓妃洛河
 
宓妃腰细
 
宓妃袜
 
弄波素袜
 
思罗袜
  
托陈王
  
春罗袜
 
步罗袜
 
步袜江妃
 
波明洛浦
  
洛媛
 
洛川妃子
 
洛川神
 
洛川遇
 
洛水妃
  
洛浦凌波
 
洛浦尘
 
洛浦娉婷
 
洛浦鸿
 
洛渚尘步
  
洛赋
  
甄妃
 
生尘步
 
生尘袜
 
盈盈微步
 
神妃袜
 
罗尘
  
罗袜凌波
 
罗袜尘
 
罗袜生尘
 
罗袜轻尘
 
袜尘
 
袜生埃
 
袜生尘
 
袜罗尘褪
 
赋洛神
 
轻盈洛浦
 
陈思佩
 
陈思朝洛
 
陈王睹丽
 
陈王见罗袜
 
陈王见袜
   
相关人物
宓妃
 
曹植


《昭明文选》卷十九〈赋癸·情·洛神赋〉~896~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脩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脩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脩,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简释

洛川神:咏神仙或美女。唐孟浩然《和张二自稷县还途中遇雪》:“歌疑郢中客,态比洛川神。”


例句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上官仪 题画障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冷朝阳 送红线

陈王当日风流减,只向波间见袜罗。 夏侯审 咏被中绣鞋

歌疑郢中客,态比洛川神。 孟浩然 和张二自穰县还途中遇雪

倘使曹王见,应嫌洛浦神。 孟浩然 宴崔明府宅夜观妓

羊公留宴岘山亭,洛浦高歌五夜情。 崔元范 李尚书命妓歌饯有作奉酬

色丽班姬箧,光润洛川神。 庾抱 卧痾喜霁开扉望月简宫内知友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徐凝 牡丹

知有宓妃无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时。 李商隐 代魏宫私赠

敢言西子短,谁觉宓妃长。 李商隐 判春

洛水妃虚妒,姑山客漫夸。 李商隐 喜雪

尝闻宓妃袜,渡水欲生尘。 李商隐

元礼期仙客,陈王睹丽人。 李峤

既逢解佩游女,更值凌波宓妃。 李德裕 鸳鸯篇

扬州歌酒不可追,洛神映箔湘妃语。 李涉 醉赠崔膺

洛浦有宓妃,飘飖雪争飞。 李白 感兴六首

凝云蔽洛浦,梦寐劳光彩。 李群玉 感兴四首

谁家洛浦神,十四五来人。 杜牧 书情

临津双洛浦,对月两嫦娥。 杨巨源 名姝咏

巫山云雨洛川神,珠襻香腰稳称身。 权德舆 杂兴五首

若逞仙姿游洛浦,定知神女谢风流。 武元衡 赠佳人

洛川昔云遇,高唐今尚违。 武平一 妾薄命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温庭筠 莲花

犹残仙媛湔裙水,几见星妃度袜尘。 王初 银河

劝尝光禄酒,许看洛川神。 白居易 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

巫山洛浦本无情,总为佳人便得名。今日雕阴有神艳,后来公子莫相轻。 罗虬 比红儿诗

若教瞥见红儿貌,不肯留情付洛神。 罗虬 比红儿诗

应知子建怜罗袜,顾步裴回拾翠钗。 范元凯 章仇公席上咏真珠姬

回雪凌波游洛浦,遇陈王。 长孙无忌 新曲二首

连手窥潘掾,分头看洛神。 陈嘉言 上元夜效小庾体

今日尚追巫峡梦,少年应遇洛川神。 韦庄 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

峨峨秦氏髻,皎皎洛川神。风月应相笑,年年病醉身。 韦庄 晚春

昨日屯军还夜遁,满车空载洛神归。 韦庄 睹军回戈

经过洛水几多人,唯有陈王见罗袜。 韩偓 密意

寄言曹子建,个是洛川神。 骆宾王 咏美人在天津桥

洛浦精灵慑,邙山鬼魅愁。 齐己 谢高辇先辈寄新唱和集

典故
尘埃满甑
  
尘生甑
 
尘鱼甑釜
  
甑尘斧鱼
 
甑有尘
 
甑生埃
  
生尘甑
 
破釜跃江鱼
 
范丹贫
  
范甑尘
   
釜甑生尘
 
釜生鱼
   
相关人物
范冉


《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范冉〉~2688~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少为县小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邮,冉耻之,乃遁去。到南阳,受业于樊英。又游三辅,就马融通经,历年乃还。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常慕梁伯鸾、闵仲叔之为人。与汉中李固、河内王奂亲善,而鄙贾伟节、郭林宗焉。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骆驿,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奂瞻望弗及,冉长逝不顾。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閒,徒行敝服,卖卜于韨。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馀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简释

甑生尘:咏生活清贫。唐权德舆《寓兴》:“敢求庖有鱼,但虑甑生尘。”


例句

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刘禹锡 学阮公体三首之三

独怜范甑下,思绕画梁飞。 张说 咏尘

声声犹得到君耳,不见千秋一甑尘。 李洞 闻杜鹃

尘生脱粟甑,万里违高堂。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尘满莱芜甑,堂横单父琴。 杜甫 赠裴南部

敢求庖有鱼,但虑甑生尘。 权德舆 寓兴

墨翟突不黔,范丹甑生尘。 权德舆 戏和三韵

尘埃常满甑,钱帛少盈囊。 白居易 谓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

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 白居易 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

谁当便静者,莫使甑生尘。 皇甫冉 寄郑二侍御归新郑无碍寺所居

甑尘方欲合,笼翮或将舒。 卢纶 送浑鍊归觐却赴阙庭

官序诜枝老,幽尘范甑空。 罗隐 寄大理徐郎中

机尽独亲沙上鸟,家贫唯向釜中鱼。 韩翃 寄雍丘窦明府

藻掞潘江澈,尘虚范甑清。 骆宾王 和李明府

雅琴驯鲁雉,清歌落范尘。 骆宾王 春夜韦明府宅宴得春字

典故
尘埃野马
 
野马尘埃


《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4~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乌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唐·成玄英疏:「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薮泽之中,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也。扬土曰尘,尘之细者曰埃。天地之閒,生物气息更相吹动以举于鹏者也。夫四生杂沓,万物参差,形性不同,资待宜异。故鹏鼓垂天之翼,托风气以逍遥;蜩张决起之翅,抢榆枋而自得。斯皆率性而动,禀之造化,非有情于遐迩,岂措意于骄矜!体斯趣者,于何而语夸企乎!」
典故
一声尘落
 
尘落
 
尘起
 
梁上动
  
梁尘落
 
梁州声歇
 
梁绕飞尘
  
画梁尘
 
绕梁尘
 
闻歌自飞
 
轻尘落雕梁
 
动梁埃
 
唱梁尘
 
尘起歌终
 
梁下轻尘
 
梁尘霏霏
  
梁尘惊
 
歌动梁尘
 
歌扬尘
 
歌筵尘
 
歌筵起尘
 
清歌梁尘
 
清歌落范尘
 
画梁尘起
 
听歌梁上动
 
薄梁尘
 
避梁尘
  
飞梁尘

相关人物
虞公


《昭明文选》卷三十〈诗庚·杂拟上·拟古诗十二首·拟东城一何高〉~429~
西山何其峻?曾曲郁崔嵬。零露弥天坠,蕙叶凭林衰。寒暑相因袭,时逝忽如颓。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曷为牵世务,中心若有违?京洛多妖丽,玉颜侔琼蕤。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长歌赴促节,哀响逐高徽。一唱万夫叹,再唱梁尘飞。思为河曲鸟,双游丰水湄。唐·李贤注引《七略》曰:「汉兴,鲁人虞公善雅歌,发声尽动梁上尘。」
《艺文类聚》卷四十三〈乐部三·歌〉~77~
《别录》曰:有丽人歌赋,汉兴以来,善雅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
《西京杂记》卷四~085~2~
东方生善啸,每曼声长啸,辄尘落帽。

例句

忽惊尘起处,疑是有风来。 于武陵 王将军宅夜听歌

舞席皆回雪,歌筵暗送尘。 公乘亿 春风扇微和

罗帐香微冷锦裀,歌声永绝想梁尘。 刘沧 代友人悼姬

舞席歌尘空岁月,宫花春草满池塘。 刘沧 望未央宫

舞转轻轻雪,歌霏漠漠尘。 吴融 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三首十四韵之二

落尽梁尘肠不断,九原谁报小怜知。 吴融 闻歌

一楼春雪和尘落,午夜寒泉带雨流。 崔珏 和人听歌

巫山唱罢行云过,犹自微尘舞画梁。 崔珏 和人听歌

独怜范甑下,思绕画梁飞。 张说 咏尘

郢中吟白雪,梁上绕飞尘。 李峤

贝叶欲翻迷锦字,梵声初学误梁尘。 杨郇作 送妓人出家

多情更有分明处,照得歌尘下燕梁。 郑谷 蜡烛

别有知音调,闻歌应自飞。 骆宾王 咏尘

听歌梁上动,应律管中飞。 骆宾王 咏尘灰

典故
一箑西风掩面
 
尘污人
  
庾扇尘
 
扇障尘埃
 
羽扇障尘
 
举扇西风
 
西风便面障浮埃
 
西风尘满
 
障尘扇

相关人物
庾亮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下〈轻诋〉~826~
庾公权重,足倾王公。庾在石头,王在冶城坐。大风扬尘,王以扇拂尘曰:「元规尘污人!」
《晋书》卷六十五〈王导列传〉~753~
于时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镇于外。南蛮校尉陶称间说亮当举兵内向,或劝导密为之防。导曰:「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则如君言,元规若来,吾便角巾还第,复何惧哉!」又与称书,以为庾公帝之元舅,宜善事之。于是谗间遂息。时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导内不能平,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曰:「元规尘污人。」
典故
抖擞尘埃

相关人物
孟郊


《全唐诗》卷三百八十〈夏日谒智远禅师〉
吾师当几祖,说法云无空。禅心三界外,宴坐天地中。院静鬼神去,身与草木同。因知护王国,满钵盛毒龙。抖擞尘埃衣,谒师见真宗。何必千万劫,瞬息去樊笼。盛夏火为日,一堂十月风。不得为弟子,名姓挂儒宫。
典故
一箑西风
  
元规拥上流
 
吹尘扇难障
 
团扇隔元规
 
尘埃污西风
 
尘满西风扇
 
庾亮尘
 
庾令尘
 
扇尘轻障
 
拥扇西风
 
无扇可障尘
 
王导举扇
 
羽扇障西尘
 
举扇毋我污
 
西风不胜尘
 
西风尘土
 
西风扇
 
遮扇尘
 
风尘休障

相关人物
庾亮
 
王导


《世说新语》下卷下《轻诋》
庾公权重,足倾王公。庾在石头,王在冶城坐。大风扬尘,王以扇拂尘曰:「元规尘污人!」
《晋书》卷六十五〈王导列传〉
于时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镇于外。南蛮校尉陶称间说亮当举兵内向,或劝导密为之防。导曰:「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则如君言,元规若来,吾便角巾还第,复何惧哉!」又与称书,以为庾公帝之元舅,宜善事之。于是谗间遂息。时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导内不能平,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曰:「元规尘污人。」
《艺文类聚》卷六〈地部、州部、郡部·地部·尘〉
晋《郭子》曰:庾公名位渐重,足倾王公。时庾亮在石头,王公在城,忽风起扬尘,王公以扇拂之曰:「元规尘污人。」

简释

元规尘:喻高官权贵气势凌人,又泛指尘污。唐李白《送岑征君归鸣皋山》:“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例句

扇举遮王导,樽开见孔融。 李商隐 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辄以诗一首四十韵干渎尊严伏蒙仁恩俯赐披览奖逾其实

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李白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

曹瞒曾堕周郎计,王导难遮庾亮尘。 殷尧藩 襄口阻风

物近刘舆招垢腻,风经庾亮污尘埃。 韩偓 驿步

《國語辭典》:尘埃(塵埃)  拼音:chén āi
1.飞扬的灰土。《礼记。曲礼上》:「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大宋宣和遗事。利集》:「六月初一日,时盛暑,行沙渍中,每风起,尘埃如雾,面目皆昏,又乏水泉。」也称为「尘土」。
2.尘俗。《淮南子。俶真》:「芒然仿佯于尘埃之外,而消摇于无事之业。」《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3.比喻社会的低下阶层。《警世通言。卷三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有一个梁夫人,能于尘埃中识拔韩世忠。」《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小可不是餔啜之徒,感仁兄一饭,盖因我辈钱财轻,义气重,仁兄若非尘埃之中,深知小可,一个素不相识之人,如何肯欣然款纳?」
《國語辭典》:埃尘(埃塵)  拼音:āi chén
1.飞扬的尘土。《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三国魏。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之二:「素叶随风起,广路扬埃尘。」
2.比喻世务纷乱污浊。《后汉书。卷六○下。蔡邕列传》:「曾不能拔萃出群,扬芳飞文,登天庭,序彝伦,扫六合之秽慝,清宇宙之埃尘。」汉。张衡〈归田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國語辭典》:涓埃  拼音:juān āi
细流轻尘。比喻微末、微小。《周书。卷四二。萧撝传》:「臣披款归朝,十有六载,恩深海岳,报浅涓埃。」唐。杜甫〈野望〉诗:「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也称为「涓尘」。
《漢語大詞典》:黄埃
(1).黄色的尘挨。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直视千里外,惟见起黄埃。” 唐 杜甫 《夏日叹》诗:“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宋 苏轼 《武昌西山》诗:“中原北望在何许,但见落日低黄埃。”
(2).比喻尘世间。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中:“﹝ 谭峭 ﹞见 宋齐丘 有仙风道骨,虽机智,而异乎黄埃稠人,遂出所著化书授 齐丘 。”
《漢語大詞典》:纤埃(纖埃)
亦作“纎埃”。 微尘。 晋 潘岳 《藉田赋》:“微风生於轻幰,纎埃起於朱轮。” 宋 苏舜钦 《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之二:“落晚天边燕席开,溪山相照絶纤埃。”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三折:“我则见天连着水,可便无半点儿纤埃。” 续范亭 《八一南阳府市场开幕大会》诗:“四山浓緑新雨后,空气芬芳无纤埃。”
分類:微尘
《漢語大詞典》:风埃(風埃)
(1).被风吹起的尘土。 宋 梅尧臣 《和李廷老家会饮》:“车马不畏远,风埃不畏多。”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笼饼蒸饼之属,食必去皮,皆为北地风埃设。”
(2).指世俗,纷乱的现实社会。晋书·列女传论:“驰騖风埃,脱落名教,頽纵忘反,於兹为极。”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惠寺碑》:“释 惠远 之高居,风埃遂隔。” 宋 司马光 《君贶环溪》诗:“地胜风埃外,门深花竹间。”
(3).指仕宦。南齐书·王僧虔张绪传赞:“ 思曼 廉静,自絶风埃。” 宋 陆游 《泛富春江》诗:“官路已悲捐岁月,客衣仍悔犯风埃。”
(4).指危乱,战乱。 陈毅 《为苏南摩擦答某君》诗:“强梁海上来,三年战局开,怒潮翻海岳,雄鬼起风埃。”
(5).犹风尘。指娼家生活。 金 元好问 《洧川行》:“无端嫁作荡子妇,流落弃掷风埃中。”
《漢語大詞典》:氛埃
(1).污浊之气;尘埃。《楚辞·远游》:“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 南朝 梁 沈约 《应王中丞思远咏月》:“月华临静夜,夜静灭氛埃。” 唐 杜甫 《渼陂行》:“主人锦帆相为开,舟子喜甚无氛埃。” 明 宋濂 《抱瓮子传》:“非惟人随流水而逝,异日凌霄之崇搆皆荡为氛埃。”
(2).借指尘世或俗念。 宋 陆游 《严君平卜台》诗:“先生久已蜕氛埃,道上犹传旧卜臺。” 宋 陆游 《夜思》诗:“簿领沉迷无日了,试凭诗思洗氛埃。”
(3).比喻战乱。 北周 庾信 《商调曲》:“君臣一体,可以静氛埃;得人则治,何世无奇才。” 唐 胡曾 《独不见》诗:“ 玉关 一自有氛埃,年少从军竟未回。” 明 汤式 《一枝花·赠人》套曲:“露布飞驰 玉关 外,倒挽银河下九垓,浄洗氛埃。”
《國語辭典》:东海扬尘(東海揚塵)  拼音:dōng hǎi yáng chén
东海变陆地,扬起尘土。比喻世事变化极大。《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东海扬尘犹有日,白衣苍狗刹那间。」
分類:世事巨变
《漢語大詞典》:桑海
“桑田沧海”的略语。 唐 杨炯 《和辅先入昊天观》:“桑海年应积,桃源路不穷。” 明 李东阳 《和萧封君凤仪遗诗四十韵》:“世运迭推代,昔闻桑海三。” 赵朴初 《柳营曲·参观全国劳动改造罪犯工作展览会》曲:“奋身桑海换,刮目性情移。”参见“ 桑田沧海 ”。
分類:桑田沧海
《漢語大詞典》:桑田沧海(桑田滄海)
晋 葛洪 神仙传·麻姑:“ 麻姑 自説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向到 蓬莱 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畧半也,岂将復还为陵陆乎!’”后因以“桑田沧海”喻世事的巨大变迁。 元 王进之 《春日田园杂兴》诗:“桑田沧海几兴亡,岁岁东风自扇扬。” 清 孙枝蔚 《空城雀》诗:“自从桑田变沧海,经过空城泪如泉。”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列公,你道怎个苍狗白云,天心无定;桑田沧海,世事何常。”
《國語辭典》:桑田  拼音:sāng tián
1.栽植桑树的田地。《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说于桑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过了半年光景,他忽然有事要到肇庆去巡阅,他便说出来要顺便踏勘桑田。」
2.比喻世事变迁。明。杨珽《龙膏记》第三○出:「看人间几变桑田,忙提觉柱下仙官,早唤醒绣户婵娟,休恋著舞镜飞鸾。」
3.地名。春秋时虢国属地,约于今河南省阌乡县东北。
《漢語大詞典》:桑田沧海(桑田滄海)
晋 葛洪 神仙传·麻姑:“ 麻姑 自説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向到 蓬莱 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畧半也,岂将復还为陵陆乎!’”后因以“桑田沧海”喻世事的巨大变迁。 元 王进之 《春日田园杂兴》诗:“桑田沧海几兴亡,岁岁东风自扇扬。” 清 孙枝蔚 《空城雀》诗:“自从桑田变沧海,经过空城泪如泉。”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列公,你道怎个苍狗白云,天心无定;桑田沧海,世事何常。”
《漢語大詞典》:桑田沧海(桑田滄海)
晋 葛洪 神仙传·麻姑:“ 麻姑 自説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向到 蓬莱 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畧半也,岂将復还为陵陆乎!’”后因以“桑田沧海”喻世事的巨大变迁。 元 王进之 《春日田园杂兴》诗:“桑田沧海几兴亡,岁岁东风自扇扬。” 清 孙枝蔚 《空城雀》诗:“自从桑田变沧海,经过空城泪如泉。”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列公,你道怎个苍狗白云,天心无定;桑田沧海,世事何常。”
《漢語大詞典》:海桑陵谷
沧海变桑田,山陵变深谷,比喻世事变迁极大。 清 朱彝尊 《玉带生歌》:“海桑陵谷又经三百秋,以手摩挱尚如故。” 清 南荃外史 《叹老》:“海桑陵谷幻乾坤,春梦模楜不见痕。”
《漢語大詞典》:海水桑田
犹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 唐 韦应物 《汉武帝杂歌》之一:“海水桑田几翻覆,中间此桃四五熟。” 清 厉鹗 《东城杂记·东皋隐者》:“海水桑田几变迁,桃花依旧郡城边。”参见“ 沧海桑田 ”。
《國語辭典》:沧海桑田(滄海桑田)  拼音:cāng hǎi sāng tián
大海变为陆地,陆地沦为大海。语本《太平广记。卷六○。麻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明。张景《飞丸记》第一出:「白衣苍狗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幼学琼林。卷一。地舆类》:「沧海桑田,谓世事多变。」
《國語辭典》:沧桑(滄桑)  拼音:cāng sāng
比喻世事变化无常。参见「沧海桑田」条。清。王鹏运满江红。风帽尘衫〉词:「旌旆影,沧桑话。对苍烟落日,似闻悲吒。」
分類:朝代更迭
《國語辭典》:沧海桑田(滄海桑田)  拼音:cāng hǎi sāng tián
大海变为陆地,陆地沦为大海。语本《太平广记。卷六○。麻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明。张景《飞丸记》第一出:「白衣苍狗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幼学琼林。卷一。地舆类》:「沧海桑田,谓世事多变。」
《國語辭典》:沧海桑田(滄海桑田)  拼音:cāng hǎi sāng tián
大海变为陆地,陆地沦为大海。语本《太平广记。卷六○。麻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明。张景《飞丸记》第一出:「白衣苍狗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幼学琼林。卷一。地舆类》:「沧海桑田,谓世事多变。」
《國語辭典》:凌波  拼音:líng bō
1.上下起伏的波澜。晋。郭璞〈江赋〉:「抚凌波而凫跃,吸翠霞而夭娇。」
2.踏浪行进。《楚辞。严忌。哀时命》:「势不能凌波以径度兮,又无羽翼而高翔。」《宋书。卷七四。列传。臧质》:「仆训卒利兵,凌波电进。沈镇军、萧安南接舳连旌,首尾风合。」
3.步履飘逸轻盈。宋。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词:「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國語辭典》:凌波仙子  拼音:líng bō xiān zǐ
石蒜科「中国水仙」、「水仙」的俗称。参见「水仙」条。
《國語辭典》:凌波袜(凌波襪)  拼音:líng bō wà
形容步伐轻盈飘逸。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掠湿湘裙翡翠纱,抵多少苍苔露冷凌波袜。」
《國語辭典》:宓妃  拼音:fú fēi
相传伏羲氏之女,为洛水之神。《楚辞。屈原。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也作「虙妃」。
《漢語大詞典》:感甄
三国 魏 曹植 求 甄逸 女不遂,废寝与食。 甄 女后归 曹丕 ,被谗死。 黄初 中 植 入朝, 丕 示以 甄后 遗物玉镂金带枕。 植 还,将息 洛水 上,思 甄后 ,遂作《感甄赋》。 丕 子 明帝 讳其事,改为《洛神赋》。见文选·曹植〈洛神赋〉 李善 题注。后用为追思恋人之典。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 班女 思移 赵 , 思王 赋《感甄》。” 吕志伊 《读史感赋》诗:“石磨 公干 犹平视,枕荐 陈思 竟感 甄 。”
分類:曹植不遂
《國語辭典》:拾翠  拼音:shí cuì
1.拣拾翠鸟羽毛以为妆饰。南朝梁。纪少瑜〈游建兴苑〉诗:「踟蹰怜拾翠,顾步惜遗簪。」
2.妇女春游采拾花草。唐。杜甫 秋兴诗八首之七:「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漢語大詞典》:洛妃
传说中的 洛水 女神 宓妃 。 南朝 梁 刘令娴 《答外诗》之二:“夜月方神女,朝霞喻 洛妃 。” 唐 冷朝阳 《送红线》诗:“还似 洛妃 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清 秋瑾 《红莲》诗:“ 洛妃 乘醉下瑶臺,手把红衣次第裁。”
《漢語大詞典》:洛浦
(1). 洛水 之滨。 汉 张衡 《思玄赋》:“载 太华 之玉女兮,召 洛浦 之 宓妃 。” 宋 周邦彦 《燕归梁·咏晓》词:“曾经 洛浦 见惊鸿,关山隔,梦魂通。” 明 杨珽《龙膏记·邪萌》:“虚飘飘暮雨朝云,笑 宋玉 枉赋 巫山 神女;空渺渺春松秋菊,叹 陈王 浪传 洛浦 仙姝。”
(2).借指 洛神 。 唐 梁锽 《名姝咏》:“临津双 洛浦 ,对月两 嫦娥 。” 元 张可久 《寨儿令·题晴》曲:“珮环声真 洛浦 ,水月面活 观音 。”参见“ 洛神 ”。
分類:洛水洛神
《國語辭典》:洛神  拼音:luò shén
神话中洛水的女神。相传是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于洛水中,而被奉为洛水之神。见《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若夫青琴宓妃之徒」句下唐。司马贞。索隐。
《國語辭典》:洛神  拼音:luò shén
神话中洛水的女神。相传是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于洛水中,而被奉为洛水之神。见《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若夫青琴宓妃之徒」句下唐。司马贞。索隐。
《漢語大詞典》:洛灵(洛靈)
洛神。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於是 洛 灵感焉,徙倚徬徨。” 南朝 梁 江淹 《秦女赞》:“愿使 洛 灵往,为我道奇芬。”参见“ 洛神 ”。
分類:洛神
《國語辭典》:洛神  拼音:luò shén
神话中洛水的女神。相传是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于洛水中,而被奉为洛水之神。见《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若夫青琴宓妃之徒」句下唐。司马贞。索隐。
《漢語大詞典》:罗袜(羅韈)
见“ 罗袜 ”。
《漢語大詞典》:陈王赋(陳王賦)
指 三国 魏 曹植 的《洛神赋》。 明 高启 《十宫词·魏宫》:“至尊莫信 陈王 赋,那得人间有 洛神 ?”
分類:曹植
《國語辭典》:飞凫(飛鳧)  拼音:fēi fú
1.飞翔的凫鸟。《文选。曹植。洛神赋》:「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2.轻快迅速的小船。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
《國語辭典》:惊鸿(驚鴻)  拼音:jīng hóng
因受惊而轻捷飞起的鸿鸟。《文选。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后用以比喻女子的体态轻盈。宋。陆游 沈园诗二首之一:「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清。龚自珍 卜算子。江上有高楼词:「楼外文波曲曲通,不驻惊鸿影。」
《漢語大詞典》:尘甑(塵甑)
后汉书·独行传·范冉载, 桓帝 时以 冉 为 莱芜 长,因遭母忧,不到官,结草室而居。“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尘 范史云 ,釜中生鱼 范莱芜 。’”后因以“尘甑”为形容清贫之典。 宋 范成大 《春寒即事留游子明王仲显》诗:“笑我生尘甑,惭君有意袍;故人能少驻,门径久蓬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一员官:“夫人从容曰:‘君尘甑犹昔,何老誖不念子孙耶?’”
分類:莱芜到官
《漢語大詞典》:甑尘(甑塵)
见“ 甑尘釜鱼 ”。
《國語辭典》:甑尘釜鱼(甑塵釜魚)  拼音:zèng chén fǔ yú
甑、釜,皆为炊具。甑尘釜鱼指汉朝范冉家境清苦,久不能烧饭,以致炊器积满尘埃,锅子生蠹鱼。典出《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范冉传》。比喻生活极为清寒困苦。如:「只要能照著自己的心意过日子,即使甑尘釜鱼,我也心甘情愿。」
《漢語大詞典》:甑生尘(甑生塵)
见“ 甑尘釜鱼 ”。
《國語辭典》:甑尘釜鱼(甑塵釜魚)  拼音:zèng chén fǔ yú
甑、釜,皆为炊具。甑尘釜鱼指汉朝范冉家境清苦,久不能烧饭,以致炊器积满尘埃,锅子生蠹鱼。典出《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范冉传》。比喻生活极为清寒困苦。如:「只要能照著自己的心意过日子,即使甑尘釜鱼,我也心甘情愿。」
《漢語大詞典》:范甑
犹范釜。 唐 罗隐 《寄大理徐郎中》诗:“官序 詵 枝老,幽尘 范 甑空。”参见“ 范冉 ”。
《漢語大詞典》:范冉
字 史云 , 东汉 陈留 人。曾师事 马融 ,通五经。 桓帝 时为 莱芜 长,遭母忧,不就。性狷急,常佩韦以自缓。罹党锢之祸,遁迹 梁 沛 间,卖卜为生,清贫自守,时或粮绝,穷居自若。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 范史云 ,釜中生鱼 范莱芜 。”冉,或作“丹”。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后以“范丹”指代贫困而有操守的贤士。 明 邵璨 《香囊记·得书》:“喜得逆旅逢青眼,免使破甑生尘愁 范丹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看来世间听不得的是媒人的口,他要説了穷, 石崇 也无立锥之地;他要説了富, 范丹 也有万顷之财。”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谁识 范丹 守,犹甘 原宪 贫。”
《漢語大詞典》:莱芜甑(萊蕪甑)
汉 代 范冉 ,字 史云 ,为 莱芜 长,后遭党人禁锢,生活清贫,但穷居自若,言貌无改,当时有民谣曰:“甑中生尘 范史云 ,釜中生鱼 范莱芜 。”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后因以“莱芜甑”指生活清贫。 南朝 梁 吴均 《赠周兴嗣》诗之一:“唯安 莱芜 甑,兼慕 林宗 巾。” 唐 杜甫 《赠裴南部》诗:“尘满 莱芜 甑,堂横 单父 琴。”
《國語辭典》:釜中鱼(釜中魚)  拼音:fǔ zhōng yú
锅里的鱼。比喻处于危亡困境中的人。如:「他此时的境遇,彷如釜中鱼,岌岌可危。」
《國語辭典》:釜中之鱼(釜中之魚)  拼音:fǔ zhōng zhī yú
比喻处于危亡困境中的人。《三国演义》第四二回:「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也作「釜底枯鱼」、「釜底游鱼」、「釜里之鱼」。
《漢語大詞典》:釜鱼甑尘(釜魚甑塵)
釜中生鱼,甑中生尘,比喻生活清贫。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一旦以輜重被訐於监司,夫以巡方而黷货,又何问下吏之操守,釜鱼甑尘之风,空谷於天下矣。”参见“ 釜中生鱼 ”。
分類:中生清贫
《國語辭典》:釜中生鱼(釜中生魚)  拼音:fǔ zhōng shēng yú
东汉范冉,性违时绝俗。桓帝时,举以为莱芜长,因母忧,不到官。与妻结草室而居,时有粮粒尽,亦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见《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范冉传》。锅里只有冷水,长久不用,都生出鱼虫了。比喻生活贫困,断炊已久。如:「他因长久失业,已到了釜中生鱼,无以自存的地步了。」
《漢語大詞典》:鱼生空釜(魚生空釜)
同“ 鱼釜尘甑 ”。 宋 陆游 《独立》诗:“羊踏寒蔬新少梦,鱼生空釜久諳穷。”
《漢語大詞典》:鱼釜(魚釜)
见“ 鱼釜尘甑 ”。
《漢語大詞典》:鱼釜尘甑(魚釜塵甑)
后汉书·独行传·范冉:“﹝ 范冉 ﹞遭党人禁錮,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餘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尘 范史云 ,釜中生鱼 范莱芜 。’” 范冉 字 史云 , 桓帝 时曾任 莱芜 长。后以“鱼釜尘甑”谓贫穷得无粮可炊。 清 陈烺 《梅喜缘·情诉》曲:“甘守着裙布釵荆,甘受尽鱼釜尘甑,不惭愧牛衣对影,也惟愿鹿车挽并。”亦省作“ 鱼釜 ”。 清 张问陶 《话故山》诗:“词人久已甘鱼釜,新妇犹知羡鹿车。” 清 朱鹤龄 《湖翻行》:“竟日鱼釜无炊烟,浇愁何处沽村酒。”
分類:范冉莱芜
《漢語大詞典》:梁尘飞(梁塵飛)
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 汉 刘向 《别录》:“ 汉 兴以来,善歌者 鲁 人 虞公 ,发声清哀,盖动梁尘。”后因以“梁尘飞”形容歌曲高妙动人。 晋 陆机 《拟古诗·拟东城一何高》:“长歌赴促节,哀响逐高徽。一唱万夫叹,再唱梁尘飞。” 宋 梅尧臣 《夜听邻家唱》诗:“想象朱脣动,髣髴梁尘飞。” 清 黄景仁 《杂咏》之一:“梁尘飞更寂,璚枝冷欲披。”
《國語辭典》:飞尘(飛塵)  拼音:fēi chén
飞扬的灰土。《乐府诗集。卷三五。相和歌辞十。晋。陆机。长安有狭邪行》:「轻盖承华景,腾步蹑飞尘。」《文选。鲍照。行药至诚东桥诗》:「迅风首旦发,平路塞飞尘。」
《漢語大詞典》:梁尘(梁塵)
比喻嘹亮动听的歌声。 南朝 宋 鲍照 《学古》诗:“调絃俱起舞,为我唱梁尘。” 南朝 梁 萧统 《三妇艳》诗:“小妇独无事,红黛润芳津,良人且高卧,方欲荐梁尘。”参见“ 梁尘飞 ”。
《漢語大詞典》:梁尘飞(梁塵飛)
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 汉 刘向 《别录》:“ 汉 兴以来,善歌者 鲁 人 虞公 ,发声清哀,盖动梁尘。”后因以“梁尘飞”形容歌曲高妙动人。 晋 陆机 《拟古诗·拟东城一何高》:“长歌赴促节,哀响逐高徽。一唱万夫叹,再唱梁尘飞。” 宋 梅尧臣 《夜听邻家唱》诗:“想象朱脣动,髣髴梁尘飞。” 清 黄景仁 《杂咏》之一:“梁尘飞更寂,璚枝冷欲披。”
《漢語大詞典》:歌尘(歌塵)
形容歌声动听。典出艺文类聚卷四三引 汉 刘向 《别录》:“ 汉 兴以来,喜《雅歌》者 鲁 人 虞公 ,发声清哀,盖动梁尘。” 唐 郑谷 《蜡烛》诗:“多情更有分明处,照得歌尘下燕梁。” 唐 刘兼 《春宴河亭》诗:“舞袖逐风翻绣浪,歌尘随燕下雕梁。” 明 沈兰先 《单烈妇》诗:“多少杨花飘泊去,歌尘舞袖愧伊儔。”
分類:歌声动听
《漢語大詞典》:庾尘(庾塵)
见“ 庾公尘 ”。
《國語辭典》:庾公尘(庾公塵)  拼音:yǔ gōng chén
晋时庾亮,字元规,掌握强权,王导不满其权势迫人,一日,以扇子阻挡从庾亮方向吹来的西风所扬起的尘土,并说:「元规尘污人。」见《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后以庾公尘比喻位高权大者的威势气燄,或表示对此气焰的鄙视。宋。苏轼 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诗:「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风还避庾公尘。」宋。陆游 独游城西诸僧舍诗:「万里欲呼牛渚月,一生不受庾公尘。」
《漢語大詞典》:元规尘(元規塵)
东晋 庾亮 ,字 元规 ,以国舅身,历仕三朝,一时权倾朝野,人多趋附。 王导 忿忿不平,遇西风尘起,辄举扇拂之曰:“ 元规 尘污人。”见《晋书·王导传》《世说新语·轻诋》。后用以喻逼人的气焰。 唐 李白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诗:“蹈海寧受赏,还山非问津。西来一摇扇,共拂 元规 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