铙吹
《国语辞典》:铙吹  拼音:náo chuì
乐曲名。为古代的军乐。参见「铙歌」条。
《国语辞典》:铙歌  拼音:náo gē
乐曲名。是汉代的武乐,用于军旅之中,以壮军威、扬士气的凯歌。铙,形状似铃无舌,有柄可执,是一种铜制的打击乐器,配合萧、笳、笛、鼓,故称铙歌。铙歌的名称,起于东汉明帝时。《续汉书志。第五。礼仪志中》:「其每朔,……元年岁首也。」刘昭注引蔡邕〈礼乐志〉曰:「汉乐四品:……其短箫、铙歌,军乐也。其传曰『黄帝、歧伯所作,以建威扬德,风劝士』也。盖《周官》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军大献则令凯歌』也。」今存汉铙歌十八曲,即〈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拥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斑〉、〈圣人出〉、〈上邪〉、〈临高台〉、〈远如期〉、〈石榴〉。

根据历代诗词可找到字在铙吹一词中读声的确凿證据67例,同时可找到读声的證据3例,显然读远少于读,故此建议作诗时字在铙吹一词中作用。具体如下:

例證:
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