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
《国语辞典》:大乘 拼音:dà shèng
佛教的两个主要传统之一。约西元一世纪,从古代部派中产生。根据汉译佛经的资料显示,最初可能流传于中亚细亚,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主要流行于中国内地、西藏、蒙古、日本、韩国等。对于传统佛教而言,表示它能渡化更多的众生。对佛陀及其教义采比较开明和创新的解释,要求佛教徒勿汲汲寻求个人的解脱,应致力菩萨的实践。现存的大乘宗派,主要有净土宗、禅宗和天台宗。
根据历代诗词可找到乘字在大乘一词中读平声的确凿證据39例,同时可找到读仄声的證据2例,显然仄读远少于平读,故此建议作诗时乘字在大乘一词中作平用。具体如下:
例證:平读
- 谁不欣大乘,兆定于玄曩。 蜀汉·张翼 答庾僧渊诗
- 久欲谢微禄,誓将归大乘。 唐·岑参 寄青城龙溪奂道人
- 永愿坐长夏,将衰栖大乘。 唐·杜甫 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
- 像教得重兴,因师说大乘。 唐·刘得仁 送智玄首座归蜀中旧山
- 和合一处坐,常教听大乘。 唐·庞蕴 诗偈 其一百四十四
- 还应笑我功名客,未解嫌官学大乘。 唐·薛能 题平等院
- 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證禅心入大乘。 唐·张祜 题画僧二首 其二
- 竺寺王城近,金门讲大乘。 南宋·陈允平 赠佛光法师
- 七宝池边分得种,大乘经里喷来香。 南宋·陈著 次韵弟观咏丹山池荷 其一
- 欲误浮生事,思参小大乘。 南宋·戴复古 次韵史景望雪夜
- 行且置缨笏,庵栖宗大乘。 北宋·贺铸 飞鸿亭
- 藓碑萝石拥岩扃,独倚筇枝问大乘。 南宋·乐雷发 雉山寺宋永初中有僧西颙诵法华经于此白雉听之而化至唐黄梅五祖弟子喜登告祖乞巡礼五祖应以遇雉即止后至此开山本朝王初寮有留题
- 又不见横抛锡杖渡水僧,回瞻黄檗称大乘。 南宋·林希逸 题达磨渡芦图
- 深信因果奉大乘,但发无上菩提意。 北宋·释遵式 十六观经颂 上品下生
- 见成斋饭非长计,创立丛林是大乘。 宋·王洋 伯氏自仪真招宝觉师住持以诗促行
- 自了英雄志,居然契大乘。 元末明初·蓝仁 挽空无相四首 其一
- 矫矫金坛八十翁,翻经收得大乘功。 元·郑元祐 翻经,奉简天民有道先生
- 才觉抛儿戏,归鞍倚大乘。 明末清初·陈子升 归宗寺戒后与记汝阇黎夜话
- 趺坐漫思参大乘,翻经聊复礼空王。 明·邓时雨 九日同梁思立王正之诸子集诃林湛上人方丈得黄字
- 颇似辟支闻大乘,将因洛诵契参寥。 明末清初·韩上桂 赠太史区海目先生奉使册封过里还朝之作五十四韵
- 下榻余将卧,清宵话大乘。 明·胡应麟 宿狄明叔园亭二首 其一
- 小果未须完有漏,大乘宁复问参同。 明末清初·彭孙贻 金粟寺 其一
- 身将枯木销诸业,舌即莲花转大乘。 明末清初·阮大铖 用韵酬达旨上人过访
- 世亲皈大乘,其自虽无着。 明·王世贞 仲氏弃官学道投诗见依抒此为答 其一
- 莲呈真法相,僧诵大乘经。 明·俞景寅 游径山
- 剃染酬初愿,皈依向大乘。 明·圆复 赠无生祝发
- 钟声几杵静,经帙大乘开。 清·弘历 灵岩寺西入石路仍用唐刘长卿韵二首 其二
- 静琬发心刻大乘,虞其变灭弆岩陵。 清·弘历 望石经山
- 纥乾出雀与同升,四壁都钻佛大乘。 清·洪亮吉 除日登城东浮图
- 当时恩重惭孤僧,讽经朝夕启大乘。 清·洪亮吉 慈光寺观明郑贵妃所制袈裟
- 千花翻大乘,五家阐精义。 清·黄景仁 偕伯扶少云游祟效寺即赠宁上人
- 别俗敦高尚,和光贵大乘。 清初·释今无 韶石舟中 其六
- 我欲仰空书大乘,以岱为笔天为缯。 清末·魏源 岱山经石峪歌
- 译诸经品中,此经为大乘。 清·姚鼐 魏三藏菩提流支在胡相国第译金刚经刻石拓本
- 摄义通大乘,树立惊王侯。 清·姚燮 憩杖锡延胜寺即饮先觉堂丈室三十韵
- 旧稿手钞居士集,新庐指点大乘门。 清·张元默 樊樊山先生赐题双修阁近作诗片七律一首谨次元韵赋谢(三首) 其三
- 衣珠传大乘,海墨渡群生。 清·张问陶 冬夜读华严经毕留记
- 旧识老衲惜死去,未及说法演大乘。 清末至民国·陈三立 虞山纪胜三篇康更生王病山胡琴初陈仁先黄同武同游 其一 破山寺
- 拒户橐驼坐,吾其悟大乘。 清末至民国·陈三立 峥庐三首 其一
反例:仄读
- 愿共尊贤友,归依大乘宗。 元·闵思平 录乐天诗。寄竹谷先生。次韵寄来。予亦次韵
- 四禅地纵堪逃劫,大乘经宁便解兵。 清·赵翼 鱼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