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理虽奥,圣神可知。
翳此诚明之德,尽夫人物之为。
禀上知于中和,冥通化育,烛群生于动植,深极谋惟。
凡厥民生,应夫天粹,有性之德,曰仁与义。
罔之生也则失,诚而明之则备。
故穷本以知本,推类而知类。
上以观三极之道,可得而明;
下以究万物之情,亦莫不至。
所谓与性俱生,配天而诚,不思而理得,无为而化成。
深则尽人之道,微而极物之精。
敦一德以清明,坐无遗照;
格二仪之覆载,居得舆情。
盖夫人性均义也,在推其所不为;
人性均仁也,在行其所不忍。
将悠久以无息,兹照知于未朕。
穷吾理则人理斯得,推吾情则人情可准。
心渝金石,则毫釐千里而差;
孚格豚鱼,则天地一言而尽。
且夫蠢焉非齐者,庶物;
危而难保者,蒸人。
何治之能格,何施而能臻?
必在先诚其性,内本诸身。
其深也,有以通天下之志;
其几也,有以尽天下之神。
凡在化育,孰不尊亲?
大不失夫妇之愚,必蒙其泽;
小不遗草木之细,亦被其仁。
若然则情靡有迁,道无所屈,大人之事斯备,赤子之心无拂。
伊尹之圣,且思拯于匹夫;
虞舜之仁,亦推明于庶物。
斯乃性格天道,德为人师。
有气,师以为之用;
有心,官而为之思。
宜尔小者大者,乐之利之。
神藏在中,通变而民罔倦;
智周于下,曲成之类无遗。
故孟轲明四端之由,荀子辨五官之正。
知之者善,成之者圣。
稽诸高厚而不悖,质之幽明而孰病?
况于人乎,况事伦乎,莫不尽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