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韵字:  或选择
总目多音字下载词林正韵表
第三部 齿 [军垒] [几案] [徵羽] 使 [策也] [否泰] [迤逦,旁行连延] [诺也] [累日] [寝衣,名词] [药草] [木名] [止也,息也] [踦闾] [玉色鲜也] [止也,又场也] 氿 [伏舍] 岿 俿 [更多…]
[彭蠡] [水名] [齐齐,恭悫貌] [更多…]
[车骑,名词] [鼓吹] [容易] [连累] [惠也,与也] [因为] [馈遗] [记也] 使 [待也] [覆也,及也] [与智同] 诿 [音备,本作絥。] [未已也] [槌也。又通置] [倾也,邪也。] [直视也] [乳化也。] [已也。辞也] [声也] [语已辞] [同喂] [亦水索也] [有庳,国名] 岿 [积也] [称锤] [更多…]
婿 [契约] [偶也。] 羿 [游说] [拘泥] [鸟鸣也] [以女妻人] [视也] [弓弩矢器] [火齐] [梁栋] [通作浙] [足滑也] [咽痛] [更多…]
组词:词首词末
用韵:句末
对仗:对语
用典:典故词末
漢語字典
多音字辨析:
济 霁韻,去声 (jì):音霁。渡也。《扬子·方言》过渡谓之涉济。《诗·邶风》济有深涉。
济 荠韻,上声 (jǐ):音荠。与霁同。
繁体或异体字:
拼音:jǐ  韵部:

〈名〉
    (形声。从水,齐声。本义:水名,即济水。古四渎之一)
  • 同本义。
    • 济,济水也。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说文》
    • 济水源出赞皇山。——《穆天子传》
    • 阴谷皆入。——·姚鼐《登泰山记》
  • 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原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并行入渤海。后因黄河改道,下游被黄河淹没。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
  • 州名
  •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置,治所在今山东省聊城东南
  • 五代周置,在今山东省巨野县
  • 金置,在今吉林省农安县
〈形〉
  • 众多
  • 又如:人才济济;济济(众多);济济一堂(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济济彬彬(形容人才众多且文雅有礼)
  • 整齐美好的样子
  • 又如:济然;济楚(整齐清洁);济济(整齐美好的样子)

拼音:jì  韵部:

〈动〉
  • 渡过水流
    • 济乎江湖。——《楚辞·屈原·涉江》
    • 济河,围令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 又如:同舟共济;济胜之具(指能登山涉水的健康身体);济水(渡水);济涉(渡水);济运(渡水运输)
  • 帮助;救助
    •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欧阳修《朋党论》
    • 惟以周穷济乏为事。——《晋书·何攀传》
    • 济师来攻。——·邵长蘅《青门剩稿》
  • 又如:济人利物;济拔(从险恶的境地中救出);济惠(济会,济惠。周济,照顾);济物(帮助他人);济时(匡救时世)
  • 拯救;救济
    • 杀黑龙以济冀州。——《淮南子·览冥》
    • 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三国志·方伎传》
  • 又如:济护(救护);济恤(救济);济救(救济);济众(救济众人);济难(拯救时难);济施(救济施舍)
  • [对事情]有益;成(多用于否定);发挥[作用]
    • 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刘邵《人物志》
    • 臼杵之利,万民以济。——《易·系辞下》
  • 又如:无济于事;人少了不济事;济事(顶用)
  • 成就
    • 必以忍,其乃有济。——《书·君陈》
    • 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后汉书·荀彧传》
    • 以济大事。——《资治通鉴》
    • 共济世业。
    • 事之不济。
  • 又如:济胜(取胜);济勋(济功。成就功业);济办(成功地把事办妥);济克(成功)
  • 停;止
    • 三月春风不济。——《淮南子·时则》
  • 增加
    • 盍请济师于王。(盍:为什么不。)——《左传·桓公十一年》
  • 弥补
    • 又因中国文字太难,只得用图画来济文字之穷的产物。——鲁迅《且介亭杂文》
  • 及,比得上
    • 果然我们就不济凤丫头了?——《红楼梦》
  • 成;可以
    • 所言之事济否?——《警世通言》
〈名〉
〈形〉
  • 整齐,漂亮 。如:济楚(整整齐齐;整洁;雅致;潇洒;端庄);济美(承继先人美好的事业)
  • 能干,中用
    • 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西游记》
康熙字典古文:泲㴉

  •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子禮切,音秭。
  • 水名。《說文》水出常山郡房子縣贊皇山。《釋名》濟,濟也,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風俗通·山澤篇》濟者齊,齊其度量也。《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爲濟。《傳》泉源爲沇,流去爲濟。
  • 又水名,出酈縣。《山海經》支離之山,濟水出焉。
  • 又濟南,郡名。《廣輿記》漢初爲濟南國,景帝時分郡。
  • 又濟濟,衆盛之貌。一曰多威儀也。《詩·大雅》濟濟多士。
  •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子計切,音霽。 (霽韻)
  • 渡也。《揚子·方言》過渡謂之涉濟。《詩·邶風》濟有深涉。
  • 又止也。《詩·鄘風》旣不我嘉,不能旋濟。
  • 又與霽通。亦止也。《爾雅·釋天》濟,謂之霽。《疏》濟,止也。今南陽人呼雨止爲霽。
  • 又成也。《左傳·僖二十年》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
  • 又利用也。《易·繫辭》臼杵之利,萬民以濟。
  • 又益也。《左傳·桓十一年》莫敖曰:盍請濟師于王。又賙救也。《易·繫辭》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 又相助也。《易·謙卦》天道下濟而光明。
  • 又《揚子·方言》濟,憂也。陳楚或曰溼,或曰濟。
  • 又讀作擠,滅也。
  • 《晉語》二帝用師,以相濟也。《註》濟,當讀爲擠。
  • 又《集韻》前西切,音齊。 (齊韻)
  • 濟濟,祭祀容。
  • 又在禮切,音薺。 (薺韻)
  • 與霽同。
説文解字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𣺴水。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泜。常山郡房子、見前志。後志云。常山國房子。今直隷正定府贊皇縣是其地。前志房子下曰。贊皇山、石濟水所出。東至廮陶入泜。後志曰。贊皇山在縣西南六十里。濟水所出。按此水名與四瀆之?字各不同。而經傳皆作濟。風俗通遂誤以常山房子之水列入四瀆。而云廟在東郡臨邑縣。豈知班志臨邑下云有?廟、字固作?乎。今本前志石濟水、石字疑衍。以說文、風俗通、後志正之。皆不當有石字。一統志曰。舊志云槐水出黃沙嶺。流經贊皇縣西北十里。入元氏縣畍。合泜水。又東南歷高邑、柏鄉、達寧、晉縣。入胡盧河。卽古大陸澤。玉裁謂槐水卽古濟水也。贊皇山在今贊皇縣西南。从水。𠫼聲。子禮切。十五部。今字以爲濟渡字。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沇也。東入于海。按沇泲二篆之解、文體與漾漢浪三篆同。皆用禹貢文也。禹貢曰。道沇水東流爲濟。入于河。泆爲熒。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人于海。今泲水不特入河以後經文所謂不可致詳。考郡國志曰。河東垣有王屋山。兖水出。河內溫。濟水所出。王莽時大旱。遂枯絕。水經注曰。濟水故瀆在溫。當王莽之世。川瀆枯竭。其後水流徑通。津渠勢改。尋梁脈水。不與昔同。是在西漢已後所謂東流爲濟入于河者、已非禹蹟之舊矣。許云東入于海。此謂禹時故道。獨行達海。故謂之瀆。今之大淸河、小淸河非泲水在其閒。而混淆莫辨。漢水之源、今與經絕殊。泲水之流、軼出地中而爲巨川。今又與經絕殊也。从水。<𠥽>聲。子禮切。十五部。按四瀆之泲字如此作。而尙書、周禮、春秋三傳、爾雅、史記、風俗通、釋名皆作濟。毛詩邶風有泲字。而傳云地名。則非水也。惟地理志引禹貢、職方作泲。而泰山郡下云。甾水入泲。禹貢汶水入泲。齊郡下云。如水入泲。河南郡下云。狼湯渠首受泲。東郡臨邑下云。有泲廟。然以濟南、濟陰名郡。志及漢碑皆作濟。則知漢人皆用濟。班志、許書僅存古耳。風俗通說四瀆曰。濟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泜。酈氏譏其誤。亦可證泲字之久不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