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昭味詹言》曰:“秋兴”者,因秋而发兴也。谓之“兴”者,言在于此,寄意于彼,随指一处一事为言,又在此而思他处也。而皆以己为纬,以秋为主,以哀伤为骨。
杜甫《秋兴八首》自古备受诗家推崇。《杜诗说》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本文注释主要取自《汉语大词典》,诗评则辑自《唐诗汇评》。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①开他日泪,孤舟②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按:① 一作重。② 时方舣舟以俟出峡。
注释
玉露萧森指秋露。 南朝 齐 谢朓 《泛水曲》:“玉露沾翠叶,金风鸣素枝。” 《水浒传》第三十回:“炎威渐退,玉露生凉;金风去暑,已及深秋。” 王大觉 《题顾悼秋悼秋盦图》诗:“帘外银河淡,琴边玉露清。”
兼天阴森。 宁调元 《游白云归感赋四律并柬同游诸子》:“夜气萧森十里堤,出门可有上天梯。” 徐迟 《入峡记》:“ 巫山 突然挺立两侧,何止十二峰。阳光被夺,气象萧森。”
塞上连天。 明 刘基 《卜算子·咏雨》词:“极目沧江不见人,波浪兼天涌。”
刀尺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 长城 内外。《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 胡 。” 宋 曾巩 《西湖》诗之一:“塞上马归终反覆, 泰山 鸱饱正飞扬。” 康有为 《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诗:“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关东。”
白帝城指服装的制作。唐 李邃 《卢夫人崔氏墓志》:“诗书刀尺,皆臻玄奥。” 宋 梅尧臣 《送徐无党归婺州》诗:“机杼固已勤,刀尺诚独难。”
暮砧位于重庆奉节城东八里,瞿塘峡西口之长江北岸。相传为公孙述所建。奉节古称鱼复,又名夔州。西汉公孙述割据时,改鱼复为白帝城,城垣遗址今尚依稀可见。三国时蜀先主刘备举兵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临终时在此托孤于诸葛亮。城在临江之白帝山上,今存白帝庙。庙前平台可远眺江景,东为瞿塘峡,大江两岸赤甲、白盐二山高耸入云,雄壮无比,一如杜诗《夔州歌十绝句》等篇之所咏。
舣舟傍晚捣衣的砧声。砧,捣衣石。 唐 张乔 《吴江旅次》诗:“旷野鸣流水,空山响暮砧。” 明 无名氏 《四贤记·梦警》:“客路侵高树,乡愁接暮砧。”
停泊船只。《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贼舣舟堤下而陈于堤外,伏千人于舟中,官军将至,陈者皆走入陂中。”清 薛福成 《书昆明何帅失陷苏常事》:“ 翰 退避,乃怒马绝尘驰去,从者待十里外,舣舟 运河 之麋。”
汇评
杜诗解若谓玉树斯零,枫林叶映,虽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为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此一解总贯八首,直接“佳人拾翠”末一解,而叹息“白头吟望苦低垂”也。围炉诗话
前四句,叙时与景之萧索也,泪落于“丛菊”,心系于“归舟”,不能安处夔州,必为无贤地主也。结不过在秋景上说,觉得淋漓悲戚,惊心动魄,通篇笔情之妙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感兴也。
屠隆曰: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塞上”二语,不大悲壮乎?
范椁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
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开”、“一系”为佳,有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末句掉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
周珽曰:天钧异奏,人间绝响。唐诗评选
笼盖包举一切,皆在“丛菊两开”句联上景语,就中带出情事,乐之如贯珠者,拍板与句,不为终始也。挨句截然,以句范意,则村巫傩歌一例。以俟知音者。杜诗集评
吴农祥曰:惊心动魄,不可以句求,不可以字摘。后人言“兼天”、“接地”之太板,“两开”、“一系”之无谓;岂不知工中有拙,拙中有工者也。唐宋诗醇
钱谦益曰: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读杜心解
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五、六,则贴身起下……,“他日”、“故园”四字,包举无遗,言“他日”,则后七首所云“香炉”、“抗疏”、“弈棋”、“世事”、“青琐”、“珠帘”、“旌旗”、“彩笔”,无不举矣;言“故园”,则后七首所云“北斗”、“五陵”、“长安”、“第宅”、“蓬莱”、“曲江”、“渼陂”,无不举矣。……发兴之端,情见乎此。第七,仍收“秋”,第八,仍收“夔”,而曰“处处催”,则旅泊经寒之况,亦吞吐句中,真乃无一剩字。诗法易简录
末二句写出客子无家之感,紧顶“故园心”作结,而能不脱“秋”字,尤佳。昭昧詹言
起句下字密重,不单侧佻薄,可法,是宋人对治之药。三、四,沉雄壮阔。五、六,哀痛。收,别出一层,凄紧萧瑟。杜诗镜铨
“江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末二句结上生下,故以“夔府孤城”次之。言外寓客子无衣之感(“寒衣处处”二句下)。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①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按:①一作北。
注释
夔府八月查唐 置 夔州 ,州治在 奉节 ,为府署所在,故称。 明 何景明 《渡泸赋》:“襟 夔府 而控 荆门 ,峙 巫峡 而流 瞿塘 。”
画省亦作“八月槎”。查,木筏。传说中八月里按期通往天河的船筏。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十:“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后借喻如期来往的船。唐 吴融 《商人》诗:“随风逐浪年年别,却笑如期八月槎。”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八五:“少年奇气称才华,登 岱 还浮八月槎。”
伏枕指尚书省。 汉 尚书省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省”。或称“粉省”、“粉署”。 唐 岑参 《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诗:“盛德中朝贵,清风画省寒。” 清 方文 《喜从子密之京师归》诗之二:“一官辞画省,三载恋 金门 。”
粉堞伏卧在枕上。《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后多指因病弱、年老而长久卧床。
用白垩涂刷的女墙。 唐 骆宾王 《晚泊江镇》诗:“夜乌喧粉堞,宿雁下芦洲。” 清 赵翼 《书绵州牧刘慕陔守城事》诗:“粉堞俄成赭,尽是贼血污。”
汇评
围炉诗话子美在夔,非是一日,次篇乃薄暮作诗之情景……“依南斗”而“望京华”者,身虽弃逐凄凉。而未尝一念忘国家之治乱。……猿声下泪,昔于书卷见之,今处此境,诚有然者,故曰“实下”;浮查犹上天,已不得还京,故曰“虚随”、……日斜吟诗,诗成而月已在“藤萝”、“芦荻”,只以境结,而情在其中。杜臆
“望京华”正故园所在也。望而不得,奚能不悲?……公虽不奉使,然朝廷授以省郎……公不赴任,实以病故,是“画省香炉”,因“伏枕”而“违”也。杜诗解
三,应云“听猿三声实下泪”,今云然者,句法倒装,……“请看”二字妙,意不在月也。“已”字妙,月上山头,已穿过藤萝,照此洲前久矣,我适才得见也。先生唯有望京华过日子,见此月色,方知又是一日了也。读杜心解
二章,乃是八首提掇处。提“望京华”本旨,以申明“他日泪”之所由,正所谓“故园心”也。……首句,点明“夔府”。次句,所谓点眼也。三、四,申上“望京华”,起下“违伏枕”。……五、六长去“京华”,远羁“夔府”也。……“藤萝月”应“落日”。“芦荻花”含“秋”字。此章大意,言留南望北,身远无依,当此高秋,讵堪回首!正为前后筋脉。旧谓夔州暮景,是隔壁话。唐诗品汇
刘云:语苦(“听猿实下”句下)。七修类稿
通篇悲惋,实、虚、违、隐,又是篇中之目。义门读书记
后此皆“望京华”之事,三字所谓诗眼也。以“夔府”、“京华”蹉对……上承“日斜”,下起“月映”,忽晦忽明,曲折变化。钱注杜诗
“每依南斗望京华”,皎然所谓“截断众流句”也。孤城砧断,日薄虞渊,万里孤臣,翘首京国,虽又八表昏黄,绝塞惨淡,唯此望阙寸心,与南斗共其色耳。此句为八首之纲骨。唐诗别裁
“望京华”,八首之旨,特于此章指出。杜诗镜铨
此八诗之骨(“每依南斗”句下)。对结无痕,(八首)篇篇映带秋意(“请看石上”二句下)。此首言才看落日,已复探更,正见流光迅速,总寓不归之感,故下章接言“日日”。近体秋阳
《秋兴》诗虽以雄瞻擅名千古,实乃唯此作与“玉露”、“昆明”二篇为胜。然“玉露”篇独“丛菊”一联叫绝,“昆明”篇结语不出,虽强为之解者,累墨连楮,而总无裨于实理;又不如此篇深细见情,惋折可爱也。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虚实作句眼、字法,杜陵每用之,盖亦无端,此更有力。五、六“违”既自言,“隐”亦在己。二句琢叠,弥费安吟,遂成沈郁。结语回映日斜。“八月”二句绪道所迟暮之感,意流语对,乃见萧疏。评:此首以“夔府”二字为纽,以下俱属夔府情景。杜诗言志
通首重“望京华”三字,盖“望京华”者乃少陵之至性所钟,生平命脉,皆在于此。昭昧詹言
正言在夔府情事。结句乃叹岁月蹉跎,又值秋辰,作惊婉之情,以致哀思。乃倒煞题“秋”字,收拾本篇,即从次句“每”字生来。“每”者,二年在此,常此悲思,而今不觉忽又值秋辰,玩末章末句可见。《笺》乃妄解,引皎然盲说,以次句为“截断众流”。此诗词意景物,皆主夔府言,不主长安,何谓“截断众流”也?……七句无限之情不说,八句变律。先兴后秋。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①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按:① 一作百处,一作日日。
注释
山郭翠微山城;山村。 明 杨慎 《拨不断》曲:“山郭微风弄酒帘,林坰落日回樵担。”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摘句图》:“江桥红树外,山郭夕岚边。”
信宿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也泛指青山。《尔雅·释山》:“未及上,翠微。” 郭璞 注:“近上旁陂。” 郝懿行 义疏:“翠微者……盖未及山顶孱颜之间,葱郁葐蒀,望之芊芊青翠,气如微也。” 唐 李白 《赠秋浦柳少府》诗:“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唐 高适 《赴彭州山行之作》诗:“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匡衡抗疏连宿两夜。《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于女信宿。” 毛 传:“再宿曰信;宿,犹处也。” 《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品茶》:“余尝再游 武夷 ,信宿 天游观 中,每与 静参 羽士夜谈茶事。”
刘向传经匡衡,西汉东海承人,字稚圭。元帝建昭三年,任丞相,封乐安侯。抗疏,谓向皇帝上书直言。典出《汉书》卷八十一《匡衡传》:元帝初即位「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衡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及朝廷有政议,傅经以对,言多法义。上以为任公卿,由是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五陵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现在江苏省沛县)人,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等。典出《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附《刘向传》:「初立《谷梁春秋》,徵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数奏封事,迁光禄大夫。是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侯。时数有大异,向以为外戚贵盛,凤兄弟用事之咎。而上方精于诗书,观古文,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唐 刘禹锡 《同乐天送河南冯尹学士》诗:“阁上掩书刘向去,门前修刺孔融来。”
衣马轻肥五陵,汉代长安城外五个帝王(高祖 、 惠帝 、 景帝 、 武帝 、 昭帝)的陵墓,陵墓旁有陵邑(长陵 、 安陵 、 阳陵 、 茂陵 、 平陵),系阔人豪富聚居处。
穿着轻暖的皮袍,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语本《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后用以形容生活的豪华。《文选·范云〈赠张徐州稷〉诗》:“傧从皆珠玳,裘马悉轻肥。” 清 李渔 《风筝误·贺岁》:“那壁厢器宇春容,这壁厢裘马轻肥。”
汇评
唐音癸签诗家虽刺讥中,要带一分含蓄,庶不失忠厚之旨。杜甫《秋兴》“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着一“自”字,以为怨之,可也;以为羡之,亦可也,何等不露!杜臆
公在江流,暮亦坐,朝亦坐。前章言暮,此章言朝,承上言光阴迅速,而日坐江楼,对翠微,良可叹也。故渔舟之泛,燕子之飞,此人情、物情之各适,而以愁人观之,反觉可厌;曰“还”、曰“故”,厌之也。杜诗解
“千家山郭”下加一“静”字,又加一“朝晖”字,写得何等有趣,何等可爱。“江楼坐翠微”,亦是绝妙好致。但轻轻只用得“日日”二字,便不但使江楼翠微生憎可厌,而山郭朝晖俱触目恼人。钱注杜诗
《七歌》云:“长安卿相多少年”,所谓“同学”者,盖“长安卿相”也。曰少年,曰轻肥,公之目当时卿相如此。围炉诗话
第三篇乃是晨兴独坐山楼,望江上之情景。故起语云:“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一宿曰宿,再宿曰信。“信宿”与“日日”相应。“信宿渔人还泛泛”,言渔人日日泛江,则己亦日日坐于江楼,无聊甚也。“清秋燕子故飞飞”,言秋时燕可南去,而飞飞于江上,似乎有意者然。子美此时有南适衡、湘之意矣。山满楼笺注唐诗
其旨微,其文隐而不露,深得立言蕴藉之妙。此章前四句结上,后四句起下,乃八篇中之关键也。读杜心解
三章申明“望京华”之故,主意在五、六逗出。文章家原题法也。……前二首“故园”、“京华”,虽已提出,尚未明言其所以。至是,说出事与愿违衷曲来,是吾所谓“望”之故,钱氏所谓“文之心”也。杜诗镜铨
直是目空一世,此公之狂不减乃祖(“同学少年”二句下)。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三、四亦寓迟暮之感。五、六使事能自入情,不为泛率。评:此首以“江楼”二字作纽:“信宿”二句,江楼所见之景。下则江楼之情。网师园唐诗笺
首二句有身羁夔府、日月如流之感。三、四喻己之漂泊,五、六慨己之不遇。唐诗成法
此伤马齿渐长,而功名不立于天壤也。……有言此首首尾全不关合者。一、二即含“京华”,五、六言“京华”事,七、八正接五、六,非不关合也。唐诗别裁
以上就夔府言,以下就长安言。此八诗分界处也。二句喻己之飘泊(“信宿渔人”二句下)。二句慨己之不遇(“匡衡抗疏”二句下)。唐宋诗醇
陈廷敬曰: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义门读书记
“五陵”起下“长安”(“五陵衣马”句下)。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①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③羽书迟②。
鱼龙寂寞秋江冷④,故国平居有所思。
按:①一作堪。②一作驰。③一作骑。④鱼龙以秋日为夜。
注释
闻道弈棋听说。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二折:“岂不闻道是哀哀父母劬劳。” 李木庵 《东山吟》:“闻道时危党锢急,伤心不许问家国。”
第宅下棋。《墨子·号令》:“无敢有乐器,弈棋军中,有则其罪射。”《后汉书·孔融传》:“二子方弈棋, 融 被收而不动。”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当是之时,变置社稷,盖甚于弈棋之易。”
直北犹宅第,住宅。《汉书·外戚传上·赵倢伃》:“ 顺成侯 有姊 君姁 ,赐钱二百万,奴婢第宅以充实焉。” 元 傅若金 《登楼》诗:“近见 萧何 成第宅,旧闻 汲黯 在朝廷。”
羽书正北。《史记·封禅书》:“ 汉文帝 出 长安门 若见五人于道北,遂因其直北立 五帝坛 ,祠以五牢具。” 唐 杜甫 《小寒食舟中作》诗:“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 长安 。” 宋 苏庠 《菩萨蛮·宜兴作》词:“荒坡垂斗柄,直北乡山近。”
鱼龙犹羽檄。 汉 陆贾 《楚汉春秋》:“ 黥布 反,羽书至,上大怒。”《后汉书·西羌传论》:“伤败踵系,羽书日闻。” 李贤 注:“羽书即檄书也。”《文选·虞羲〈咏霍将军北伐〉》:“羽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 张铣 注:“羽书,徵兵檄也。” 唐 高适 《燕歌行》:“校尉羽书飞 瀚海 ,单于猎火照 狼山 。” 清 钮琇 《觚剩·圆圆》:“烽火羽书,相望于道。” 亦称“ 羽毛书 ”。 唐 杜甫 《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战连唇齿国,军急羽毛书。”
平居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周礼·地官·大司徒》“鳞物” 汉 郑玄 注:“鱼龙之属。”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 明 李贽 《环阳楼晚眺得棋字》诗:“水底鱼龙醒,花间鸟鹊饥。” 清 吴伟业 《黄河》诗:“白浪日崔嵬,鱼龙亦壮哉。”
平日;平素。《战国策·齐策五》:“此 夫差 平居而谋王,强大而喜先天下之祸也。” 唐 杜甫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晚节嬉游简,平居孝义称。” 明 李东阳 《明故中顺大夫夏公行状》:“国家养士于平居之时,士当效力于有事之日。”
汇评
后村诗话公诗叙乱离,多百韵,或五十韵,或三十韵,惟此篇最简而切也。瀛奎律髓
广德元年癸卯冬十月,吐蕃入长安,代宗幸陕。安、史死久矣,而又有此事,故曰“弈棋”。然首篇有云:“巫山巫峡气萧森”,即大历初诗也。杜臆
遂及国家之变。则长安一破于禄山,再乱于朱泚,三陷于吐蕃,如弈棋之迭为胜负,而百年世事,有不胜悲者。钱注杜诗
肃宗收京已后,中外多故。公不以移官僻远,慭置君国之忧,殆欲以沧江遗老,奋袖屈指,覆定百年举棋之局,非徒悲伤晼晚,如昔人愿得入帝城而已。杜诗解
“闻道”妙。不忍直言之也,也不敢遽信之也。二字贯全解。世事可悲,加“百年”二字妙。正见先生满肚真才实学,非腐儒呴吁腹诽迂论。“迟”上用“羽书”妙。羽书最急,而复迟迟,想见当时世事。“故国”下用“平居”字妙。我自思我之平居尔,岂敢于故国有所怨讪哉。瀛奎律髓汇评
查慎行:三、四紧承“似弈棋”,若如评语,则首句反无着落。杜诗镜铨
三、四言朝局之变更,五、六言边境之多事。当此时而穷老荒江,了无施其变化飞腾之术,此所以回忆故国,追念平居而不胜慨然也。读杜心解
四章正写“望京华”,又是总领。为前后大关键。“弈棋”、“世事”不专指京师屡陷,观三、四,单以“第宅”、“衣冠”言可见……“故国思”缴本首之“长安”,应前首之“望京”,起前后之分写,通身锁钥。昭昧詹言
第四首思长安。自此以下,皆思长安。“弈棋”言迭盛迭衰,即鲍明远《升天行》意,而此首又总冒。……五、六远,忽纵开,大波澜起,既振又换。结“秋”字陡入,悲壮勒转,收足五、六句意。而“思”字又起下四章,章法入妙无痕。此诗浑浩流转,龙跳虎卧。读杜札记
“长安似弈棋”上着“闻道”二字、疑当时有此语。“百年”乃统举开国以来言之。此二句乃发端感叹之词,下乃入时事。姜斋诗话
至若“故国平居有所思”,“有所”二字,虚笼喝起,以下曲江、蓬莱、昆明、紫阁,皆所思者,此自《大雅》来。唐诗评选
末句连下四首,为作提纲,章法奇绝。杜诗集评
似极力言之,仍自悠然不尽。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评:一结束上三章,起下四章。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①,东来紫气满函关②。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照③朝班。
按:① 杨贵妃初度女道士,故唐人多以王母比之。② 唐以老子为祖,屡徵符端。③ 一作点。
注释
承露金茎瑶池王母汉武帝 迷信神仙,于 建章宫 筑 神明台 ,立铜仙人舒掌捧铜盘承接甘露,冀饮以延年。《文选·班固〈西都赋〉》:“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 李善 注:“金茎,铜柱也。” 后 三国 魏明帝 亦于 芳林园 置承露盘。《汉书·郊祀志上》:“其后又作 柏梁 、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 颜师古 注:“《三辅故事》云: 建章宫 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
东来紫气瑶池,古代传说中 昆仑山 上的池名, 西王母 所居。《史记·大宛列传论》:“ 昆崙 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 醴泉 、 瑶池 。” 汉 张衡 《思玄赋》:“聘 王母 于 银台 兮,羞玉芝以疗饥。” 明 何景明 《游猎篇》诗:“ 奔戎 造父 两为佐,大人 王母 遥相待。”
宫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居 周 久之,见 周 之衰,乃遂去……莫知其所终” 司马贞 索隐引 汉 刘向 《列仙传》:“ 老子 西游, 关 令 尹喜 望见有紫气浮 关 ,而 老子 果乘青牛而过也。”后因以“东来紫气”隐括此事。
龙鳞古代朝廷仪仗的一种。皇帝所用的障扇。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宋 曾巩 《和御制上元观灯》:“翠幰霓旌夹露台,夜凉宫扇月中开。”《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宫女们持了宫扇,簇拥着天子升了宝座。”
圣颜指皇帝的衮服,龙袍。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仇兆鳌 注:“龙鳞,谓衮衣之龙章。” 明 谢谠 《四喜记·双桂联芳》:“鸣鞘隐隐声传,仰见龙鳞日耀。”
青琐犹圣容。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迟奉圣颜,如渴如饥。”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 宋 张孝祥 《鹧鸪天·上元设醮》词:“何人曾侍传柑宴,翡翠帘开识圣颜。”
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汉书·元后传》:“ 曲阳侯 根 骄奢僭上,赤墀青琐。”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以青画户边镂中,天子之制也。’…… 孟 说是。青琐者,刻为连环文,而青涂之也。”后华贵的宅第、寺院等门窗亦用此种装饰。《后汉书·梁冀传》:“ 冀 乃大起第宅……窗牖皆有绮疏青琐。”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僧房楼观一千馀间,雕梁粉壁,青璅绮疏。” 五代 张昭 《观德舞》诗:“氤氲龙麝交青琐,彷佛锡銮下蕊珠。”
汇评
唐诗品汇刘云:律句有此,自觉雄浑(“西望瑶池”二句下)。唐诗评选
无起无转无叙无收,平点生色。八风自从,律而不奸,真以古诗作律。后人不审此制,半为皎然老髡所误。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徐常吉曰:以下几诗,但追忆秦中之事,而故宫离黍之感,因寓其中:“蓬莱宫阙”,言明皇之事神仙;“瞿塘峡口”(见“其六”),言明皇之事游乐;“昆明池水”(见“其七”),言明皇之事边功,而末但寓感慨之意。
吴山民曰:起联皇居之壮。
蒋一癸曰:因开宫扇,故识圣颜,有映带法。
周明辅曰:只就实事赋出,沉壮温厚无不有。杜臆
极言玄宗当年丰亨豫大之时,享安富尊荣之盛。不言致乱,而乱萌于此。语若赞颂,而刺在言外。……家有丰考功《秋兴帖》写“蓬莱宫阙”诗,尾自注:“仙”(阙)误作“宫”,……盖下有“宫扇”,字复,宜作“仙”。唱经堂杜诗解
“点”字妙。先生此时之在朝班,只如密雨中之一点耳,虽欲谏议,亦复何从(“几回青琐点朝班”句下)。钱注杜诗
此诗追思长安全盛,叙述其宫阙崇丽,朝省尊严,而伤感则见于末句。杜诗详注
陈泽州注:此诗前六句,是明皇时事;“一卧沧江”,是代宗时事;“青琐”“朝班”,是肃宗时事。前言天宝之盛,陡然截住,陡接末联。他人为此,中间当有几许繁絮矣。……此章用对结,末二章亦然。
卢德水疑上四用宫殿字太多。五、六,似早朝诗语。今按赋长安景事,自当以宫殿为首,所谓“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也。公以布衣召见,感荷主知,故追忆入朝觐君之事,没齿不忘。若必全首俱说秋景,则笔下有“秋”,意中无“兴”矣。此章下六句,俱有一虚字、二实字于句尾,如:“降王母”、“满函关”、“开宫扇”、“识圣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矣。杜诗镜铨
此思长安宫阙之盛,而叹朝宁久违也。前六句直下,皆言昔之盛,第七,一句打转,笔力超劲。
陈秋田云:下四首不用句面呼吸,一片神光动荡,几于允迹可寻。
吴瞻泰云:此处指拾遗移官事,只用虚括,他人当用几许繁絮矣。围炉诗话
此诗前六句皆是兴,结以赋出正意,与《吹笛》篇同体,不可以起承转合之法求之也。唐诗成法
此思昔日之得觐天颜也。七开笔说今日,八合,方是追昔。网师园唐诗笺
上半盛写宫阙之壮丽,三、四句写朝省之尊严。唐诗别裁
前对南山,西眺瑶池,东接函关,极言宫阙气象之盛,无讥刺意(“蓬莱宫阙”四句下)。追思长安全盛时,宫阙壮丽,朝省尊严,而末叹己之久违朝宁也。读杜心解
五章以后,分写“望京华”。此溯宫阙朝仪之盛,首帝居也,而意却重在曾列朝班,是为“所思”之一。“沧江”带“夔”。“岁晚”本言“身老”,亦带映“秋”。杜诗集评
吴农祥云:极刺时事而雄浑不觉。
徐士新云:“蓬莱宫阙”言明皇之事,神仙不若指贵妃为当。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公“蓬莱宫阙对南山”,六句开,两句合;太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三句开,一句合,皆是律绝中创调。读杜札记
说者以此四句专指太宝之盛,亦非通论。看五、六即入身预朝班,系肃宗朝事,则上四不得坐煞天宝。杜诗言志
追忆太平宫阙之盛,为孤忠之所爱慕不忘也。……通首博大昌明,铿鈜绮丽,举初、盛早朝应制诸篇,一齐尽出其下,真杰作也。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结二方是此时意绪。上六止写入结内一“朝”字耳。章法极为开动。结语仍是对出,起二警亮,五、六郁丽,弥见沉挚。昭昧詹言
思宫阙,高华典丽,气象万千。……结句收五、六句,忽跳开出场,归宿自己,收拾全篇,苍凉凄断。此乱后追思,故极言富盛,一片承平瑞气,而存外有馀悲,所以为佳。
其六
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朱帘绣柱围黄鹤①,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按:① 一作鹄。
注释
瞿唐峡曲江峡名。为 长江 三峡 之首。也称 夔峡 。西起 四川省 奉节县 白帝城 ,东至 巫山 大溪 。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 西蜀 门户。峡口有 夔门 和 滟滪堆 。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六:“发 大溪 口,入 瞿唐峡 ,两壁对耸,上入霄汉。”《渊鉴类函》卷二五引《潜确类书》:“ 瞿塘峡 在 夔州府 城东,旧名西 陵峡 ,两岸对峙,中贯一 江 , 滟滪堆 当其口,乃 三峡 之门。”唐 刘禹锡 《竹枝词》:“ 瞿唐 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唐 李白 《荆州歌》:“ 白帝城 边足风波, 瞿塘 五月谁敢过?”
花萼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东南。 秦 为 宜春苑 , 汉 为 乐游原 ,有河水水流曲折,故称。 隋文帝 以曲名不正,更名 芙蓉园 。 唐 复名 曲江 。 开元 中更加疏凿,为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
夹城唐玄宗 于 兴庆宫 西南建 花萼相辉之楼 ,简称 花萼楼 。《旧唐书·让皇帝宪传》:“ 玄宗 于 兴庆宫 西南置楼,西面题曰 花萼相辉之楼 …… 玄宗 时登楼,闻诸王音乐之声,咸召登楼,同榻宴谑,或便幸其第,赐金分帛,厚其欢赏。” 唐 刘禹锡 《杨柳枝词》之五:“ 花萼楼 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紫荆枝下还家日, 花萼楼 中合被时。”亦省称“ 花萼 ”。 唐 杜甫 《骊山》:“ 骊山 绝望幸, 花萼 罢登临。”
芙蓉两边筑有高墙的通道。《旧唐书·玄宗纪上》:“﹝开元 二十年六月﹞遣 范安及 于 长安 广 万花楼 ,筑夹城至 芙蓉园 。” 清 洪升 《长生殿·雨梦》:“喜听说如花貌犹兀自现在人间,当面堪邀;忙教潜出了御苑内夹城复道。”
素秋即 芙蓉园 。 隋 唐 长安 名园。 唐 王建 《宫中三台》词:“鱼藻池边射鸭, 芙蓉苑 里看花。” 唐 杜牧 《长安杂题长句》之五:“六飞南幸 芙蓉苑 ,十里飘香入夹城。”参见“ 芙蓉园 ”。
御气秋季。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 汉 刘桢 《鲁都赋》:“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于水游。” 宋 欧阳修 《清商怨》词:“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二:“三年客里逢朱夏,一月天边盼素秋。”
边愁帝王的气象。元 王逢 《送薛鹤齐真人代祀还京》诗:“日绕五文皆御气,海浮一发是 成山 。” 清 沉涛 《瑟榭丛谈》卷上:“吾乡 秋锦山人 《宣府诗》:‘行宫寂寞双槐树,御气消沉旧酒楼。’”
牙樯因边乱、边患引起的愁苦之情。钱谦益 注:“ 禄山 反报至,上欲迁幸,登 兴庆宫 花萼楼 ,置酒,四顾悽怆,此所谓‘入边愁’也。” 明 冯梦龙 《风流梦·告考选才》:“为三秋桂子,十里荷香,一段边愁,只愿得 吴山 立马那人休。”
秦中仇兆鳌 注引《埤苍》:“樯尾,锐如牙也。”桅杆顶端尖锐如牙,故名。一说象牙装饰的桅杆。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苍鹰赤雀,铁轴牙樯。” 倪璠 注:“《埤苍》曰:‘樯,帆柱也。’《古诗》曰:‘象牙作帆樯。’” 后为桅杆的美称。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打围》:“锦帆开,牙樯动,百花洲,清波涌,兰舟渡。”
帝王州古地区名。指今 陕西 中部平原地区,因 春秋 、 战国 时地属 秦国 而得名。也称 关中 。唐 张说 《早渡蒲关》诗:“鸣銮下 蒲阪 ,飞旆入 秦中 。”
帝王居住的地方。亦用指京都。 南朝 齐 谢朓 《入朝曲》:“ 江 南佳丽地, 金陵 帝王州。”
汇评
义门读书记倒起,变化。言我凝望之久,虽万里而遥,不啻与京华风烟相接。亦从“一卧沧江”来(“瞿塘峡口”二句下)。唐诗评选
揉碎乱点,掉尾孤行以显之。如万紫乘风,回飙一合。“接素秋”,妙在“素秋”二字止;此之外,不堪回首。唐诗品汇
刘云:两句写幸蜀之怨,怀故京之思,不分远近,如将见其实焉(“花萼夹城”二句下)。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唐孟庄曰:“入”字莫轻看,见自我致之。徐常吉曰:“歌舞地”今戎马场,“帝王都”今腥膻窟,公之意在言表。杜诗解
御气用一“通”字,何等融和!边愁用一“入”字。出入意外。先生不尚纤巧,而耀人心目如此(“花萼夹城”二句下)。围炉诗话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言两地极远,而秋怀是同,不忘魏阙也。故即叙长安事,而曰“花萼夹城通御气”,言此二地是圣驾所常游幸。而又曰“芙蓉小苑入边愁”,则转出兵乱矣。又曰“珠帘绣柱”不围人而“围黄鹄”,“锦缆牙樯”无人迹而“起白鸥”,则荒凉之极也,是以“可怜”。又叹关中自秦、汉至唐皆为帝都,而今乃至于此也。山满楼笺注唐诗
此二句(“花萼夹城”一联)则谓之顺便成对,种种神奇,不可思议。勿但以工丽赏之。杜臆
此章直承首章以来,乃结上生下,而仍归宿于故园之思也。杜诗详注
陈廷敬曰:此承上章,先宫殿而后池苑也;下继“昆明”二章,先内苑而及城外也。上下四章,皆前六句长安,后两句夔州,此章在中间,首句从“瞿塘”引端,下六则专言长安事。俱见章法变化。“帝王州”,又起下汉武帝。唐诗别裁
此追叙长安失陷之由。城通御气,指敦伦勤政时;苑入边愁,即所云“渔阳鼙鼓动地来”。上言治,下言乱也。下追叙游幸之时,见盛衰无常,言外无穷猛省。读杜心解
六章,就“曲江头”写“望京华”,为“所思”之二。此诗开口即带夔州,法变。“瞿峡”、“曲江”,相悬万里,次句钩锁有方,趁便嵌入“秋”字,何等筋节!中四,乃申写“曲江”之事变景象,末以嗟叹束之,总是一片身亲意想之神。杜诗镜铨
吞吐意在言外(“回首可怜”二句下)。唐诗成法
此首格奇。读杜诗说
意本衰飒,而语特浓丽,犹下章“织女”、“石鲸”等句。网师园唐诗笺
此思失陷后之长安。唐诗集评
吴农祥云:本言《黍离》、《麦秀》之悲,乃反拟秦中富盛,立言最有含蓄。徐士新云,讥明皇之事远游误矣。杜诗言志
叙次及于巡幸之地,而兼伤其变乱之所由生。……上言宫阙,则极其盛;此首言胜地,则带言其衰:此自文可见立言之有体。且得抒柚,饶有变化也。昭昧詹言
他篇或末句结穴点“秋”字,或中间点“秋”字,此却易为起处,横空突入,又复错综入妙。“瞿唐”,己所在地;“曲江”,所思长安地,却将第二句回合入妙,点“秋”字,较“隔千里兮共明月”健漫悬绝。十八家诗钞
张廉卿云:收句雄远奇妙,它人不能到。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①,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按:①一作夜月。
注释
昆明池织女湖沼名。 汉武帝 元狩 三年于 长安 西南郊所凿,以习水战。池周围四十里,广三百三十二顷。 宋 以后湮没。《汉书·武帝纪》:“﹝元狩 三年春﹞发谪吏穿 昆明池 。”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西南夷传》有 越巂 、 昆明国 ,有 滇池 ,方三百里。 汉 使求 身毒国 ,而为 昆明 所闭。今欲伐之,故作 昆明池 象之,以习水战,在 长安 西南,周回四十里。”后亦以泛指帝京附近的湖沼。《文选·沉约〈钟山诗应西阳王教〉》:“南瞻 储胥观 ,西望 昆明池 。” 李善 注:“ 储胥观 、 昆明池 皆在 西京 。此皆假言之。”
石鲸即织女星。织女与其附近两个四等星,成一正三角形,合称织女三星。《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张守节 正义:“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天女也,主果蓏丝帛珍宝。”后衍化为神话人物。《月令广义·七月令》引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天河之东有 织女 ,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 牵牛郎 ……”
菰米石雕的鲸鱼。《三辅黄图·池沼》:“池( 昆明池 )中有 豫章台 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 隋 江总 《秋日游昆明池》诗:“蝉噪金堤柳,鹭饮石鲸波。” 唐 储光羲 《游昆明池思古》诗:“石鲸既蹭蹬,女牛亦流离。” 清 孙中岳 《大侄书金陵回即走西安怅然念之》诗:“故宫荒草埋金狄,客路秋风动石鲸。”
极天古六谷之一。《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 郑玄 注“六谷:稌、黍、稷、粱、麦、菰。菰,彫胡也” 唐 贾公彦 疏:“南方见有菰米,一名彫胡。”《礼记·内则》“蜗醢而菰食雉羹” 郑玄 注“菰,字又作菰” 唐 孔颖达 疏:“谓以蜗为醢,以菰米为饭,以雉为羹。”
至天;达于天。语本《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孔丛子·问答》:“今世人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以深渊为名。” 清 王孙晋 《南闽》诗:“久客欲归去,翻愁行路难。极天围万岭,平地落千滩。”
汇评
升庵诗话隋任希古《昆明池应制》诗:“回眺牵牛渚,激赏镂金川”,便见太平宴乐气象。今一变云:“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读之,则荒烟野草之悲,见于言外矣。西京杂记
“太液池中有雕菰,紫箨绿节,凫雏雁子,唼喋其间。”……便见人物游嬉,官沼富贵。今一变云:“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读之,则菰米不收而任其沉,莲房不采而任其坠,则兵戈乱离之状俱见矣。杜诗之妙,在翻古语;《千家注》无有引此者,虽万家注何用哉?因悟杜诗之妙。石林诗话
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乾坤句。……唐诗归
钟云:此诗不但取其雄壮,而取其深寂。钟云:中四语诵之,心魄谡谡(“织女机丝”四句下)。唐诗评选
“旌旗”字入得分外光鲜。尾联藏锋极密,中有神力,人不可测。杜臆
……且“织女”、“鲸鱼”、铺张伟丽,壮千载之观;“菰米”、“莲房”,物产丰饶,溥生民之利,予安能不思?乃剑阁危关,才通“鸟道”,欲归不得,而留滞峡中,“江湖满地”,而漂泊如“渔翁”,与前所见之“信宿泛泛”者何异?杜诗解
“在眼中”妙。汉武武功,固灿然耳目,百代一日者也。三、四即承上昆明池景,而寓言所以不能比汉之意,织女机丝既虚,则杼柚已空;石鲸鳞甲方动,则强梁日炽。觉夜月空悬,秋风可畏,真是画影描风好手,不肯作唐突语磕时事也。钱注杜诗
今人论唐七言长句,推老杜“昆明池水”为冠。实不解此诗所以佳。……余谓班、张以汉人叙汉事,铺陈名胜,故有“云汉”、“日月”之言(按形容昆明湖之宽广之词);公以唐人叙汉事,摩娑陈迹,故有“机丝”、“夜月”之词。此立言之体也。何谓彼颂繁华而此伤丧乱乎。“菰米”、“莲房”,补班、张铺叙所末见;“沉云”、“坠粉”、描画素秋景物,居然金碧粉本。……今谓“昆明”一章,紧承上章“秦中自古帝王州”一句而申言之,时则曰“汉时”,帝则曰“武帝”,“织女”、“石鲸”、“莲房”、“菰米”,金堤灵沼之遗迹,与戈船楼橹,并在眼中,而自伤其僻远而不得见也。于上章末句,尅指其来脉,则此中叙致,褶叠环锁,了然分明。如是而曰:七言长句果以此诗为首,知此老亦为点头矣。末二句正写所思之况,“关塞极天”,这非风烟万里;“满地一渔翁”,即“信宿”“泛泛”之渔人耳。上下俯仰,亦在眼中,谓公自指一渔翁则陋。杜诗详注
末联:陈廷敬曰:“关塞”,即“塞上风云”;“江”即“江间波浪”,带言湖者,地势接近,指赴荆南也。公诗“天入沧浪一钓舟”、“欲把钓杆终远去”,皆以“浼翁”自比。范季随《陵阳室中语》曰:少陵七律诗,卒章有时而对,然语意皆收结之词。今人学之,于诗尾作一景联,一篇之意,无所归宿,非诗法也。读杜心解
就“昆明池”写“望京华”,次武事也。为所思之三。……三、四切“昆明”傅彩;五、六,从“池水”抽思,一景分作两层写。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三、四,十二实字,只着二活字作眼,雄丽生动,遂成一悲壮名句。五、六自“菰米”、“莲房”相属字外,一不现成,逐字琢叠,吟安定竭工力,成兹郁语,如见盘错。岂容可几?评:菰米沉黑,莲房坠红,即景言情,乱离无人之状,宛然在目。杜诗言志
此第七首,因上文“自古帝王”之语,遂引汉武以为明皇之比。……末一语言天下大势坏乱已极,忧之者唯己一人也。此一首追咎明皇喜事开边,而宠贼臣之过也。昭昧詹言
中四句分写两大景,两细景,收句结穴归宿,言己落江湖,远望弗及,气激于中,横放于外,喷薄而出,却用倒煞,所谓文法高妙也。沉着悲壮,色色俱绝。此“渔翁”,公自谓,乃本篇结穴。《笺》乃谓指“信宿”之“渔人”,成何文理!此借汉思唐,以昆明迹本于武帝也,《笺》乃以为思古长安,可谓说梦。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杨慎曰:……杜诗之妙,在翻古语,此与《三百篇》“牂羊羵首”、“三星在昴”同,比之唐晚“乱杀平人不怕天”、“抽旗乱插死人堆”,岂但天壤之隔。
周珽曰:风华韵郁静想其得力,不独以诗学擅富者。黄家鼎曰:写怨怀思,劲笔深情,言外自多馀想。艺苑卮言
秾丽况切,惜多平调,金石之声微乖耳。唐音癸签
“昆明池水”前四语故自绝,奈颈联肥重,“坠粉红”,尤俗。
其八
昆吾①御宿②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③。
香稻⑤啄馀④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⑥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按:① 亭名,在蓝田 ②川名,在樊川 ③ 一本二句倒转 ④ 一作残 ⑤ 一作红稻,一作红饭 ⑥ 一作曾。
注释
昆吾御宿地名。在 长安 南,靠 终南山 , 汉 代属 上林苑 的范围。
渼陂汉 宫苑名。亦川名。《汉书·扬雄传上》:“ 武帝 广开 上林 ,南至 宜春 、 鼎湖 、 御宿 、 昆吾 。” 颜师古 注:“ 御宿 在 樊川 西也。”《文选·扬雄〈羽猎赋序〉》:“ 御宿 、 昆吾 。” 李善 注引《三秦记》:“ 樊川 ,一名 御宿 。”《三辅黄图·苑囿》:“ 御宿苑 在 长安 城南 御宿川 中, 汉武帝 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名。” 南朝 陈 张正见 《重阳殿成金石会竟上诗》:“藻井倒披莲,云光开 御宿 。”
拾翠古代湖名。在今 陕西省 户县 西,汇 终南山 诸谷水,西北流入 涝水 。一说因水味美得名;一说因所产鱼味美得名。 唐 杜甫 《渼陂行》:“ 岑参 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 渼陂 。” 清 孙枝蔚 《汪夐岩招泛舟城西值河水初涨》诗:“故乡风景亦不恶,平生未得见 渼陂 。”
仙侣同舟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多指妇女游春。语出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南朝 梁 纪少瑜 《游建兴苑》诗:“踟蹰怜拾翠,顾步惜遗簪。” 唐 吴融 《闲居有作》诗:“踏青堤上烟多绿,拾翠江边月更明。” 清 纳兰性德 《踏莎美人·清明》词:“拾翠归迟,踏青期近,香笺小迭邻姬讯。”
彩笔典出《后汉书·郭太传》:“ 郭太 字 林宗 , 太原 界休 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 洛阳 。始见 河南 尹 李膺 , 膺 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 林宗 唯与 李膺 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后因以“仙侣同舟”、“李郭同船”比喻知已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 南朝 梁 陆倕 《以诗代书别后寄赠》:“ 李 郭 或同舟, 潘 夏 时方驾。娱谈终美景,敷文永清夜。” 宋 吕渭老 《水调歌头·陈性孺不相见十年》词:“闻道 山阴 回棹,相去都无百里, 李 郭 可同船。”
《南史·江淹传》:“﹝江淹﹞又尝宿于 冶亭 ,梦一丈夫自称 郭璞 ,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 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后遂以“䌽笔”称五色笔,比喻美妙文才。宋 辛弃疾 《江神子·和人韵》词:“当年䌽笔赋《芜城》。忆平生,若为情?” 清 厉鹗 《东城杂记·东皋隐者》:“诗句兴来题䌽笔,道心悟后付朱弦。”
汇评
古今诗话杜子美诗云:“红(“香”一作“红”)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此语反而意奇。退之诗云:“舞鉴鸾窥沼,行天马度桥”亦效此理。诗学禁脔
错综句法,不错综则不成文章。平直叙之,则曰“鹦鹉啄馀红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而用“红稻”、碧梧”于上者,错综之也。唐诗品汇
刘云:语有悲慨可念(“香稻啄馀”二句下)。刘云:甚有风韵,“春”字又胜(“佳人拾翠”二句下)。诗薮
七言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字中化境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次联撰句巧致,装点得法,《诗话》谓语反而意奇。退之“舞镜鸾窥沼,行天马渡桥”效此体。要知此句法,必熟练始得,否则不无伤雕病雅之累也。故王元美有曰:“倒插句非老杜不能”,正谓不易臻化耳。此妙在“啄馀”、“栖老”二字。”杜臆
地产香稻,鹦鹉食之有馀;林茂碧梧,凤凰栖之至老。……此诗止“仙侣同舟”一语涉渼陂,而《演义》云:“专为渼陂而作”,误甚。“香稻”二句,所重不在“鹦鹉”、“凤凰”,非故颠倒其语,文势自应如此(“香稻啄馀”二句下)。唐诗评选
一直盈下。八首中,此作最为佳境。为不忘乃祖,俗论不谓然。而庵说唐诗
“佳人”句娟秀明媚,不知其为少陵笔,如千年老树挺一新枝。吾尝论文人之笔,到苍老之境,必有一种秀嫩之色,如百岁老人有婴儿之致。又如商彝周鼎,丹翠烂然也。今于公益信(“佳人拾翠”二句下)。八首中独此一句苦,若非此首上七句追来,亦不见此句之苦也。此首又是先生自画咏《秋兴》小像也(“白头吟望”句下)。义门读书记
安溪云:稻馀鹦粒而梧老凤枝,佳人拾翠,仙侣移棹,皆因当年景物起兴,隐寓宠禄之多而贤士远去,妖幸之惑而高人遁迹也。末联入己事,宛与此意凑泊。按:师说更浑融,亦表里俱彻也。唐诗别裁
此章追叙交游,一结并收拾八章,所谓“故园心”、“望京华”者,一付之苦吟怅望而已。读杜心解
卒章之在“京华”,无专指,于前三章外,别为一例。此则明收入自身游赏诸处,所谓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此《秋兴》之所为作也,为八诗大结局。……“彩笔”句,七字承转,通体灵动。杜诗镜铨
此首复借春景作反映(“佳人拾翠”句下)。陈注:此“望”字与“望京华”相应,既“望”而又“低垂”,并不能望矣。“笔干气象”,昔何其壮;头白低垂,今何其惫?诗此至声泪俱尽,故遂终焉。俞云:用作诗意总结,并八篇俱缴住,真大家手笔(“彩笔昔曾”二句下)。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章法,结法亦同前篇,中联亦关吟琢,特用跳脱之笔。评:第二,隽句。末语乃极沈郁。唐诗成法
此思昆吾诸处之游也。一、二出诸处地名,三、四者处所见之景物,五、六诸处之游人,七昔游,结后四首,八“吟望”,结前四首,章法井然。杜诗集评
吴农祥云:三、四浓艳,五、六流逸。结本“今望”,非“吟望”,是对法体,当从。
总评
唐诗援王阮亭曰:《秋兴》八首,皆雄浑丰丽,沉着痛快,其有安于长安者,但极言其盛,而所感自富其中。徐而味之,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寇盗交兵,小人病国,风俗之非旧,盛衰之相寻,所谓不胜其悲者,固已不出乎意言之表矣。
宗子发曰:《秋兴》诸作,调极铿锵而能沉实,词极工丽而尤耸拔,格极雄浑而兼蕴藉,词人之能事毕矣,在此体中可称神境。乃世犹有訾议此八首者,正昌黎所谓“群儿愚”也。唐诗归
钟云:《秋兴》偶然八首耳,非必于八也。今人诗拟《秋兴》已非矣,况舍其所为秋兴,而专取盈于八首乎?胸中有八首,便无复秋兴矣。杜至处不在《秋兴》,《秋兴》至处亦非八首也。唐诗训解
《秋兴》八首是杜律中最有力量者,其声响自别。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陈继儒曰:云霞满空,回翔万状,天风吹海,怒涛飞涌。可喻老杜《秋兴》诸篇。杜臆
《秋兴》八章,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拆去一章不得,单选一章不得。唐诗评选
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体尽失矣,选诗者之贼不小。杜诗说
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杜诗解
此诗八首凡十六解。才真是才,法真是法,哭真是哭,笑真是笑。道他是连,却每首断;道他是断,却每首连。倒置一首不得,增减一首不得。分明八首诗,直可作一首诗读,盖其前一首结句,与后一首起句相通。后来董解元《西厢》,善用此法。题是《秋兴》,诗却是无兴。作诗者,满肚皮无兴,而又偏要作“秋兴”,故不特诗是的的妙诗,而题亦是的的妙题,而先生的的妙人也。试看此诗第一首纯是写秋,第八首纯是写兴,便知其八首是一首也。而庵说唐诗
《秋兴》八首,规模弘远,气骨苍丽,脉络贯通,精神凝聚,……七字之内,八句之中,现出如是奇观大观,真使唐代人空,千秋罢唱。寄语世间才人,勿再和《秋兴》诗也。秋兴者,因秋起兴也。子美一肚皮忠愤借秋以发之,故以名篇也。子美律诗必作二解,《秋兴》八首分开有十六解,独其诗前首结一句与后首起一句意相通,直作一首诗读可也。义门读书记
贾开宗曰:少陵之诗,以《文选》为宗,故《秋兴八首》其题原于卢子谅,其笔取之刘太尉,文词几于乱丝而头绪井然,一丝不紊,又本于左太冲《咏史八首》,熟精《文选》理者,当自知之。按:左之《咏史》,昭明所采适八首耳;此自以八首为章法,贾言本此者,非。古今诗体不同,谓其笔取之刘太尉,亦附会之谬者也。杜诗详注
郝敬曰:《秋兴》八首,富丽之词,沉浑之气,力扛九鼎,勇夺三军,真大方家如椽之笔。王元美谓其藻绣太过,肌肤太肥,造语牵率而情不接,结响凑合而意未调。如此诸篇,往住有之。由其材大而气厚,格局而卢弘,如万石之钟,不能为喁喁细响;河流万里,那得不千里一曲?子美之于诗,兼综条贯,非单丝独竹,一戛一击,可以论宫商者也。
陈廷敬曰:《秋兴八首》,命意炼句之妙,自不必言,即以章法论:分之如骇鸡之犀,四面皆见;合之如常山之阵,首尾互应。前人皆云:李如《史记》,杜如《汉书》。予独谓不然,杜合子长、孟坚为一手者也。载酒园诗话
《秋兴》诗体高格厚,意味深长。……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其言忽而蜀中,忽而秦中;忽而写景,忽而言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忽而直陈,忽而隐喻。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伦,或笑或泣,苦乐自知者。茧斋诗谈
《秋兴八首》“秋兴”二字,或在首尾,或藏腰脊,钩连甚密。……其一,秋起秋结,“丛菊”二句,兴也。其二,兴起秋结。其三,秋起兴结。其四,兴起秋结。其五,兴起秋结。其六,秋起兴结。其七,兴起兴结,中四句带入“秋”字。其八,兴起兴结,“红豆”二句,暗藏“秋”字。其四,上二句冒下六句格。其六,后二句擎上六句格。其七,起结各二句格、中四句妙在壮丽语写荒凉景。唐七律选
八首意极浅,不过“抚今追昔”四字而已,而诗甚伟练。旧谓杜诗以八首冠全集,又谓八首如一首,缺一不得,皆稚儿强解事语……只八首原有得失,世并不晓,所当明眼人一指破耳。唐音审体
一题八首,句句稳叶,前后照应,结构森严,此格自公创之,遂为七言律诗之祖。有谓本于左思《咏史》诗者,亦强为之说也。围炉诗话
凡读唐人诗,孤篇须看通篇意,有几篇者须合看诸篇意,然后作解,庶几可得作者之意,不可执一二句、一二字轻立论也。《秋兴八首》皆是追昔伤今,绝无讥刺。唐宋诗醇
刘会孟曰:八诗大体沉雄富丽,哀伤无限,尽在言外,故自不厌确实,小家数不可仿佛耳。
吴渭曰:诗有六义,兴居其一,凡阴阳寒暑,草木鸟兽,山川风景,得于适然之感而为诗者,皆兴也。老杜《秋兴》八首,深诣诗人之阃奥,兴之入律者宗焉。唐诗别裁
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具见于此。其才气之大,笔力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唐诗成法
此诗诸家称说,大相悬绝。有谓妙绝古今者,有谓全无好处者。愚谓若首首分论,不惟唐一代不为绝传,即在本集亦非至极;若八首作一首读,其变幻纵横,沈郁顿挫,一气贯注,章法、句法,妙不可言。初、盛大家,七律一题八首者谁乎?杜诗镜铨
俞玚云:身居巫峡,心忆京华,为八诗大旨。曰巫峡,曰夔府,曰瞿塘,曰江楼、沧江、关塞,皆言身之所处;曰故国,曰故园,曰京华、长安、蓬莱、昆明、曲江、紫阁,皆言心之所思。此八诗中线索。王阮亭云:近日王梦楼太史云:子美《秋兴》八篇,可抵庾子山一篇《哀江南赋》,此论亦前人之所未发。随园诗话
余雅不喜杜少陵《秋兴》八首,而世间耳食者,往往赞叹,奉为标准。不知少陵海涵地负之才,其佳处未易窥测。此八首,不过一时兴到语耳,非其至者也。昭味詹言
“秋兴”者,因秋而发兴也。谓之“兴”者,言在于此,寄意于彼,随指一处一事为言,又在此而思他处也。而皆以己为纬,以秋为主,以哀伤为骨。杜诗言志
秋兴,言当秋日漫兴以为诗也。漫兴体本无深意,而老杜即于此诗备极淋漓工巧。盖唐人七律,以老杜为最,而老杜七律,又以此八首为最者,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际,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五色批本杜工部集
《秋兴》自是杜集有名大篇,八章固有八章之结构,一章亦各有一章之结构。浑浑吟讽,佳趣自当得之。必如《笺》所云如何穿插,如何钩锁,则凿矣。作者胸中无此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