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3,分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五言绝句(续上)
共渡千寻汉,同排九重云。
金陵此分手,离思奈纷纷⑴。
⑴ 壬寅春。先生与郑蕴,李堉诸贤。疏崔守愚,郭义士冤。归路至金陵驿前。分手相赠。桐溪诗曰。洛城千里共排云。今日临歧不忍分。芳草夕阳归路永。君思我处我思君。
桥边驱马日,溪上眼青时。
山斋天又雪,添却一清诗。
圃隐郑先生。殷民中伯夷。宋臣中天祥。其精忠直节。撑柱乾坤。凛凛千秋。常有生气。孙按察之褒美。权贰相之崇奖。岂不宜哉。吾乡有郑秀才頠。一日。袖一纸来示余。余披而阅之。乃先生追赠职号及孙,权两贤褒慕诗也。余于是。见而三复焉三叹焉。頠乃先生八代孙也。乱离之馀。不先此纸。而使后人叹赏之。岂非幸欤。噫。孙,权两贤。亦当世节义士也。其精神气槩。呈露于二绝句。炜煌于一纸中。当与忠义伯。合为一传。岂不伟欤。余次两贤诗韵。追录于两诗之后。续狗之诮。其可免乎。然好善之性。慕贤之心。不以贤愚而丰啬。敢不吟出吾性情。咏言吾微志也哉。丁巳春初。志。
孤竹耸苍空,肯为霜雪侵。
颠风虽折半,活叶表贞心。
七言绝句
谁驭泠然列子风,斜阳来访古禅宫。
琪树丹崖仙兴足,一尊相对世缘空。
少年磨剑此山中,映雪啖蔬枉费功。
万事如今成一梦,羞将白发对秋风。
故人家在碧江东,生少年同志亦同。
惆怅如今泉路隔,暮鸦啼散白杨风。
世间平地起风波,喜喜悲悲哭又歌。
争似老僧閒意足,白云生处卧煎茶。
丁巳冬。余在浮查第。河上舍子平(憕)过之。袖出一素纸同裹一诗帖以示之曰。此乃吾外曾祖鱼灌圃手迹。子其移书之以与我。我欲刻之板。悬于双溪寺邀鹤楼。使后人知八咏楼之所由作也。余于是。披而阅之。乃鱼先生双溪寺八咏楼所题记及诗。和之者有金克成,黄㻶,闵寿千,黄汝献,朴世煦诸贤之作。亦皆先生之手自书者也。噫。先生。余所景慕。而与余有连派之分。又先生少肄业于吾曾王父校理公。故手撰校理公碑铭。余每以未及抠衣为恨。今者何幸得见先生咳唾之珠玑。心画之铁索。当日精神之所凝聚。笔迹之逼真妙。玆可想矣。为子孙者。桑梓尚恭。况此神会处乎。宜子平之爱而宝之。欲传于来世者也。余亦尤有所感焉。昔余弱冠。读书双溪寺。身登八咏楼。仰见楣间。有先生记及诗洎诸贤作。爱而咏之。誊而藏之。及其年久而旋失之。常以不续旧游为叹。丙辰秋。丁巳春。再入双溪。楼为兵燹所焚。月户风轩。银钩铁索。并为灰烬。余于是有感旧之怀。劝寺僧谋所以重建则寺僧无有应之者。于是。益嘉仲暹创立之壮志。益敬先生物外之风致也。今子所求。适出于余所慨叹钦慕之馀。嗟余年过八九。笔路荒拙。安能副君望。然不忍孤索而负初志也。故首书先生之记。次书先生之诗。青萝,橡亭,及庵,柳村诸贤之作。次次书之。余又步其韵叙其事。呜呼。自正德丁丑。至万历戊午。首尾百有二年。其间天道之变换。人事之迁易。不知几更兴废。独先生遗笔。不见失于兵火中。使后人复见先生之真笔。所谓善藏者藏于天者也。如使山僧之好善如仲暹者出焉。则安知子平之为此举。亦如灌圃之劝仲暹也哉。先生讳得江。字子游。咸从人。晚居铁城之混沌村。自号混沌,咏潭,泉石居士,灌溪,抱瓮丈人。其平生出处。退溪先生所撰诗集跋详之。万历戊午正月既望。浮查主人,伴鸥閒翁。昌山后学进士成汝信。谨识。
千叠云山五派溪,碧桃深洞紫霞迷。
行随锦浪偶然到,地与武陵同品题⑴。
⑴ 溪出自雪峰,鹤洞,寺前,七佛洞,红流洞等处而合流。故云五溪。○右洞合五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