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全台诗
共356,分18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郑用锡(1788~1858),原名蕃,字在中,号祉亭,原籍福建漳浦,明末迁居金门浯江,乾隆三十九年(1774)其父崇和移居台地后垄,嘉庆十一年(1806)又徙往竹堑,于是落籍当地。郑氏立志青云,道光三年(1823)考取进士,成为「开台黄甲」 ,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任官,签分兵部武选司行走,次年补授礼部铸印局员外郎兼仪制司事务,精勤称职,虽获肯定,但乏再上层楼的官勋,道光十七年(1837)春乞养归里。在乡期间,建学宫、修桥渡、赈饥寒、恤孤寡,乐善好施,为地方重要仕绅。曾担任明志书院山长 (约1829~1834、1852~1857年间),栽培后进,不遗馀力。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舰来犯,郑氏招募乡勇抵禦。咸丰三年(1853),漳泉械斗纷起,撰〈劝和论〉开导村民,又挺身劝解,获保全者不少,逝后于同治十一年(1872)获祀乡贤祠中。道光十四年(1834)曾与堂弟郑用鉴合撰淡水厅方志,后世纂修者多以此为基础 ;又著有《周礼解疑》、《周易折中衍义》。咸丰元年(1851)开始修筑「北郭园」,此庭园遂成为北台重要的文学据点。郑氏工诗文,诗歌内容小至杂物微咏、个人心绪、家庭琐事、园林赏玩、交游酬答,大至反映社会现象,关心桑梓国事,或欢愉忧叹,或愤慨悲悯,莫不涵括,是一典型的儒士诗人。文字浅显质朴,不事修饰,喜好说理,杨浚以为是邵雍击壤吟的流衍,颇加推许;但连横以为其诗「平淡、未佳」 ,王国璠则谓:「古体出于宋儒击壤一派,虽有令人繁杂之讥,却具『帝力与我何有』之乐。近体必琢必鍊,致气息神采,大受束缚,流于生涩。独五言律绝,颇有田园之趣,应可传也。」 郑氏诗作目前存有两种版本,其一是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的《北郭园诗钞稿本》;其二系次子郑如梁委托福建举人杨浚编修的《北郭园全集》,于同治九年(1870)刊刻,为北台湾最早出版的诗文集。此二版本,内容相去甚远,各有特色,基金会所藏较接近郑用锡作品原貌,可惜为残本,内容并不完整;杨浚编修的刊本,虽经杨氏删修润饰,但所存作品较多,且较为普遍,台湾文献丛刊本中之《北郭园诗钞》、龙文出版社之《北郭园诗钞》,均采此版本。兹以《北郭园全集》为底本,参照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之《北郭园诗钞稿本》(以下简称「稿本」)编校。稿本有若干不易辨认的字体,则由黄哲永、谢永基两位先生协助辨识完成。(黄美娥撰)北郭园诗钞·弁言
北郭园诗钞五卷,郑用锡撰。郑君字祉亭,台湾淡水厅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一七八八),咸丰八年戊午(一八五八)卒,享年七十有一。君于道光三年成进士,台湾土著之登甲科者自君始;因以其著述列为台湾文献丛刊之一。 郑君尝撰钦定周易折中衍义一书,凡数十万言,未刊。其著作之刊行者有北郭园全集,系同治庚午(九年)刻本。全集中有文钞一卷、诗钞五卷、制艺及试帖各二卷。文钞只收赋、序、论、记、诔文各一篇,分量甚少,制艺、试帖不足取,故仅录其诗钞五。 又全集之首有总序七,兹选录林士传、杨浚所作序各一与朱材哲撰郑君墓志铭及杨浚撰文钞序,列为附录二,俾读者得知郑君之生平及其全集之大概焉。卷首有『男如梁稼田校刊』数字,则经略去。(百吉)北郭园诗钞·杨序
昔高达夫五十始学诗,祉亭先生亦归田后所作为多也。盖发于性情,深得三百篇之遗旨。其品格在晋为陶靖节、在唐为白乐天、在宋为邵尧夫,间有逼肖元遗山者。 先生自家居奉养,托迹郊坰,日以歌咏为事,世比之山中宏景,介休林宗。所筑精舍曰北郭园,万峰环峙,秀甲瀛壖,宜其得江山之助,不求工而自工矣。 同治九年九月,乡愚侄杨浚雪沧氏谨序于堑城之试笔寓庐。
五言律诗
识途推老马,得驭定为良。
幸有前车鉴,当无覆餗伤。
官箴重柱石,民命固苞桑。
九鼎群奸铸,相期化日光。
四方男子志,今更挂桑弧。
天上诞麟种,人间浴凤雏。
共誇田得玉,早叶梦投珠。
清福知谁享,孤山一幅图。
似择乐郊适,飞来近草堂。
寻花期酿蜜,引队解尊王。
蚁聚嘲封垤,蜗争笑画疆。
分甘吾赖尔,采采木兰香。
日月双丸弹,春秋一草庐。
寄身无别业,退老此幽居。
庭静花添韵,窗阴竹补虚。
有时成午梦,亦自到华胥。
机心忘已久,群鸟亦相亲。
稻啄红鹦惯,笼开孔雀驯。
匡床供鹤料,埽壁净咮尘。
更有能言鸭,呼名代接宾。
莫道无关事,爬搔已切身。
如何成小癣,竟夕大劳神。
岂有形相隔,何曾技未伸?
不胜虮虱感,下界耻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