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选项

位置
更多分类

作者
朝代

体裁
韵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0—1904 【介绍】: 清江苏常熟人,字叔平,晚号瓶庵居士,又号松禅。翁心存子。咸丰六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同光两朝皆为帝师。历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刑、工部尚书,官至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中日战争时,与李鸿藻主战。和议起,力争改约稿。戊戌间以赞助新政罢官革职,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卒于家。宣统元年复原官。工书法,著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五
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晚号瓶庐,又号松禅,常熟人。咸丰丙辰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恭。有《瓶庐诗稿》。
词学图录
翁同龢(1830-1904) 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庐、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授修撰。历官中允、内阁学士、刑部与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与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户部尚书领协办大学士。以主变法革职回籍。宣统间追谥文恭。诗长于七绝,多托兴萧寥之作。词风类诗。有《瓶庐诗钞》、《瓶庐文钞》、《瓶庐词钞》。
维基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人称翁帝师、翁师傅,江苏常熟人,清末大臣、书法家、状元。官至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两代帝师。翁同龢幼年时的国学教育系由其母亲与姐姐教导完成。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参加科举得恩贡,咸丰二年(1852)壬子顺天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陕西学政,因病回京。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翁同龢发现诸多疑窦,同治帝下令重审此案,其中涉及“两湖派”与“江浙派”的权力斗争。光绪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次年四月,慈禧太后命教授光绪帝读书。不久,迁户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历任刑部、工部尚书。光绪五年十一月,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通商十八条,六年八月十八日,翁同龢等人在养心殿面对两宫皇太后,翁认为伊犁可以割走,但十八条不能应允,特别是在西安、汉中设立通商口岸以及在松花江上行船等两条不可许。光绪八年(1882年),充任军机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中,主张进兵结合谈判,不可一味依仗刘永福之黑旗军。不久,罢直军机。历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翁同龢对于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务运动颇为排斥,对于该运动也有所批评,并影响往后光绪帝亲政后的举措。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以反腐等各理由刁难北洋水师,光绪十七年,暂停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两年。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无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开始后,6月15日,翁同龢突然遭光绪帝将其开缺回籍。传统说法认为翁支持维新变法,推荐康有为,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明定国是诏》,故遭到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之名加以罢黜;另外一个说法,则是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在于翁同龢对于北洋舰队的武器更新百般刁难所致,有次恭亲王奕䜣病重,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前往探望,光绪皇帝曾询问恭亲王奕䜣翁同龢是否值得重用,恭亲王奕䜣对光绪帝表达反对意见,最后光绪皇帝在与慈禧讨论后决定忍痛罢黜翁同龢。戊戌政变后又遭严厉斥责,将其罢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抚翁曾桂署中暂住,然后回常熟故乡。光绪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故乡。死后康有为誉之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然而,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说道:「那拉氏(慈禧太后)忽将出一朱谕,强令皇上宣布。…皇上见此诏,战栗变色,无可如何。此朱谕实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闻系出于荣禄私人李盛铎所拟云。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顿失,然后可以为所欲为也。」可见罢黜翁同龢的诏书,为「荣禄私人」李盛铎所草拟。但是康有为在《自编年谱》却记载翁同龢被罢前夕,康有为「为御史李盛铎草译书、游历及明赏罚、辨新旧摺,李上之。」可见康有为替李盛铎草拟之「明赏罚、辨新旧」的奏摺,即是弹劾翁同龢的奏摺,将翁同龢视为「旧」而加之以「罚」。变法派领袖康有为竟然帮「荣禄私人」李盛铎草拟奏摺,岂非怪事?因此,李盛铎不但非「荣禄私人」,而且可能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与拟稿之下,上书弹劾翁同龢。翁同龢的被罢,不是「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而是康有为「除旧布新」的结果。宣统元年(1909年),翁同龢获得官方「平反」,追复官衔,并追加谥号为文恭。著作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等。
共113,分6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五言律诗
出郭便轻快,轻车熟往还。
微黄秋半叶,淡墨雨中山。
千锸深泥里,双桥落涨间。
我行得高卧,毋乃太安闲。

其二
五言律诗
苇壁添新薄,茅檐缀晚瓜。
寻常小村落,珍重古田家。
谷贱非农病,钱荒有众哗。
从来富强术,毕竟是桑麻。

其三
五言律诗
老矣真无用,归欤敢遂初。
家风为政拙,举业读书疏。
文质从三变,荣枯集一虚。
君看揭揭者,岂是古之车。

其四
五言律诗
多病偏僧热,今朝又怯凉。
秋阴含雨重,野树划沙长。
马矢煨茶苦,骡纲载果香。
一餐吾隗汝,底事宿舂粮。

衮衮中朝彦,何人第一流。
苍茫万言疏,悱恻五湖舟。
直谏吾终敬,长贫尔岂愁。
何时枫叶下,同醉万山秋。

题赵四体千文拓本 清末 · 翁同龢
五言律诗
三体石经后,谁欤笔势雄。
人知铁门限,我羡水晶宫。
名集留长庆,遗书付小同。
青云无限路,拭目望飞鸿。

简张季直 清末 · 翁同龢
五言律诗
平生张季子,忠孝本诗书。
每铢常忧国,无言亦起予。
雄才能敛抑,至计岂迂疏。
一水分南北,怜君独荷锄。

山居即事 清末 · 翁同龢
五言律诗
岂是高人宅,居然竹树幽。
家贫千卷在,野阔一窗收。
山卉浓如锦,湖船静似鸥。
莫言腰脚胜,近已怯登楼。
注:山居:翁氏晚年被慈禧开缺回籍所居之瓶隐庐,在虞山西郊鹁鸽峰下,故称山居。居前可望尚湖。

七言律诗
燕台回首树冥冥,尚见西山未了青。
薄醉岂能消积痗,远游终是逐浮名。
风帘蝉翼知成梦,雨枕凫镫唤不醒。
人事变更谁料得,涿州城下看双星。

和伯寅旒子韵 清末 · 翁同龢
七言律诗
玉几惊承被冕旒,千艰万阨一时休。
微躯甘做兰亭殉,清血徒凭杜宇流。
馈奠已更犹似梦,上书无术感言愁。
麻鞋风雪桥山路,早有神光烛帝邱。

寂寂圜扉老画禅,朗官窃笑吏人怜。
台乌知赦浑难信,笼鸟惊秋耿不眠。
挥洒默伤天壤大,弆藏分付子孙贤。
皋陶祠下东头屋,记取连床读易年。

其二
七言律诗
亭林奚事怒沉河,吴季从闻出塞歌。
万里寻亲今有几,只身负骨痛如何。
完巢生死恩难报,题墓容衰事已多。
两卷丹青皆血泪,勉承苦志莫蹉跎。

天上图书聚大罗,臣家缉颂首猗那。
欲知圣藻超唐宋,不屑长笺斗颖波。
一骑送诗烦唱和,十年佚老自婆娑。
从来忠孝流贻远,多少丰碑字已磨。

春申舟次偶成 清末 · 翁同龢
七言律诗
春申浦畔子胥祠,正是山寒木落时。
四裔竟将魑魅禦,寸衷尚有鬼神知。
老韩合传谁能辨,刘李同官莫漫疑。
此去闭门深谷里,会须读易更言诗。

刘有寄沤书巢固,取楞严「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之义。
平生六凿溷天游,文囿名场亦暂留。
江上偶然馀一秃,世人犹自说三刘。
薄寒正蜡寻山屐,夜雨偏回泛剡舟。
万众天涯同怅望,岂容宋玉独悲秋。

其二
七言律诗
一沤一发一如来,处处圆明性地开。
难得甘黄挛下泽,莫因寒拾钝天台。
尖风冷月无边相,瘦竹孤花未易才。
山鸟不知吟啸事,看人开卷辄疑猜。

居然青雀系蓬门,旋觉轻桡雪浪喷。
暗水过湖偏作态,好云罥树太无根。
入秋花似将归客,和韵诗难不著痕。
便拟放舟东海去,胸中云梦已全吞。

具区三万六千顷,容我山椒著一村。
小拓轩窗临绝壁,更栽桑竹满平原。
琼靡讵起湘累魄,玉磬难寻学博孙。
从此入林甘寂寞,尚嫌箫鼓隔江喧。

吾生辞墓不辞家,未敢忘情且避哗。
畏此简书行有日,溷人笔劄浩无涯。
君亲担荷微躯弱,身世艰难去路赊。
正合迟迟偏汲汲,辛峰凄断白云遮。

其二
七言律诗
三百年来第一家,修篁古木静无哗。
先生东郭兼南郭,处士山涯又水涯。
好事每愁花易落,留宾不厌酒频赊。
梅颠绰有元龙气,尚恨窗棂面面遮。


共113,分6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