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共58,分3页显示 2 3 下一页【生卒】:1009—1066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明允,号老泉。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遂闭门苦读,精通六经、百家之说。仁宗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赴试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文二十二篇,士大夫争相传阅。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以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建隆以来礼书,名《太常因革礼》,书成而卒。擅长古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子轼、辙合称三苏。有《谥法》、《嘉祐集》。全宋诗
苏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举进士,茂才异等皆不第。仁宗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遂知名。为秘书省校书郎,灞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同修礼书,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五十八。著有文集二十卷,传世有《嘉祐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苏君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苏洵诗,以明嘉靖太原府刻《重刊嘉祐集》十五卷为底本(存诗一卷),校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巾箱本《嘉祐集》(简称四部丛刊本)、清康熙邵仁泓刻《苏老泉先生全集》(简称康熙本)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词学图录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北宋文学家,与子轼、辙合称"三苏",均列"唐宋八大家"。洵长于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全宋文·卷九一八
苏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馀举进士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遂绝意于科举,闭户读书为文辞。至和二年,知益州张方平访知其人,嘉祐元年荐于欧阳修。修上其书于朝,召试舍人院,辞不至。五年八月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六年七月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治平二年九月修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三年四月卒,年五十八。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存)、《谥法》三卷(存)、《易传》十卷。见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载《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五言律诗
幽居少尘事,潇洒似江村。
苔藓深三径,衣冠盛一门。
岭云时聚散,湖水自清浑。
世德书芳史,传家有令孙(清谢启昆乾隆《南昌府志》卷二五)。
七言律诗
十年尝作犍为令,四脉尝闻悯俗诗。
共叹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谏致戎麾。
会稽特欲荣翁子,冯翊犹将试望之。
船系河堤无几日,南公应已悭(康熙本作怪)来迟。
春入禁城怀旧隐,偶来芳圃似还家。
番番翠蔓缠松上,粲粲朱梅入竹花。
客慢空劳严置兕,酒多无用早成蛇。
相公犹有遗书在,欲问郎君借五车。
栽松成径百馀尺,隔径开堂似两家。
厌事共邀终日饮,渴春先赏后(康熙本作未)开花。
客来庭树鸣寒鹊,酒入肌肤忆冷蛇。
衰病不胜杯酒处(康熙本作困),醉归倾倒欲乘车(以上《嘉祐集》卷一五)。
七言绝句
五言排律
古风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
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
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
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
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
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
新造势尚弱,胡为力未衰。
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
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
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
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
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
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康熙本作生我)迟。
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
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⑴。
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
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
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
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
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
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
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歧。
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
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
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
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
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
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
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
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攲危。
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
古器合尺度,法相⑵应矩规。
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
虞柳岂不好,结束烦絷羁。
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
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
一车会百木,后斤斧(康熙本作斤斧所)易为。
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
谁知忠义心,馀力尚及斯。
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
⑴ 自注:或云公尸解,虽见杀而实不死。
⑵ 康熙本、四部丛刊本作物
丙申岁余在京师乡人陈景回自南来弃其官得太子中允景回旧有地在蔡今将治园囿于其间以自老余尝有意于嵩山之下洛水之上买地筑室以为休息之馆而未果今景回欲余诗遂道此意景回志余言异日可以知余之非戏云尔 北宋 · 苏洵
岷山之阳土如腴,江水清滑多鲤鱼。
古人居之富者众,我独厌倦思移居。
平川如手山水蹙,恐我后世鄙且愚。
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
晴原漫漫望不尽,山色照野光如濡。
民生舒缓无夭扎,衣冠堂堂伟丈夫。
吾今隐居未有所,更后十载不可无。
闻君厌蜀乐上蔡,占地百顷无边隅。
草深野阔足狐兔,水种陆取身不劬。
谁知李斯顾秦宠,不获牵犬追黄狐。
今君南去已足老,行看嵩少当吾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