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选项

位置
更多分类

作者
朝代

体裁
韵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洺州肥乡人,字仲方。李沆弟。太宗雍熙二年进士。为保信军节度推官。真宗初献《圣德诗》,擢直集贤院。累迁中书舍人。仁宗初为尚书左丞兼侍读学士,预修《真宗实录》,迁工部尚书。除相州观察使,为谏官所诋,知亳州,改河阳。久之还朝,复出知陈州。博学,以文章知名。真宗巡幸四方,典章名物,多所参定。尝预定《七经正义》,修《续通典》、《册府元龟》。
全宋诗
李维,(九六一~一○三一)字仲方,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沆弟。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进士(《郡斋读书志》卷一九),为保信军节度推官。真宗咸平三年(一○○○),擢直集贤院(《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出知歙州。景德四年(一○○七),为兵部员外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五)。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为翰林学士(《学士年表》),累迁中书舍人。天禧二年(一○一八),罢知许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二)。五年,复为翰林学士承旨,加史馆修撰(《学士年表》)。仁宗初,迁尚书左丞兼侍读学士。天圣四年(一○二六),改相州观察使(《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七、《学士年表》)。后知陈州,卒,年七十一。有《李仲方集》二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已佚。《宋史》卷二八二有传。 李维诗,存《崧坪小稿》一卷(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二三)。今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西昆酬唱集》(中华书局王仲荦集注本)。另自《天台续集》等书辑得集外诗三首。底本所收《直夜》、《寄田锡舍人》等诗,皆系羼入,一并删归存目。
全宋文·卷一九○
李维(九六一——一○三一),字仲方,洺州肥乡(今河北肥乡)人,李沆弟。雍熙二年进士,为保信军节度推官。真宗初,擢直集贤院。多主持辽使事务,擢为翰林学士。天禧二年年五十八,以疾辞翰林学士,罢为户部侍郎、集贤院直学士,出知许州。复入翰林为学士承旨,加史馆修撰。仁宗初,预修《真宗实录》,迁工部尚书,后出知陈州。卒,年七十一。维博学,以文章知名,好为诗。景德以后,真宗巡幸四方,典章名物,多维所参定。尝预定《七经正义》,修《续通典》、《册府元龟》。著有《大中祥符降圣记》五十卷。见《春明退朝录》卷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二。《宋史》卷二八二《李沆传》有附传。
五言律诗
霜月 北宋 · 李维
五言律诗
银床叶暗飘,霜月夜迢迢。
寒极犀难辟,忧多酒漫消。
荀炉残更换,湘瑟罢仍调。
谁道河流浅,盈盈万里遥(以上《崧坪小稿》)
⑴ 《西昆酬唱集》作金

送张无梦归天台 北宋 · 李维
五言律诗
金骨一何轻,瞳方鬓复青。
楼居隐岩桂,飙驭别阶蓂。
玉宇藏丹诀,雕觞泛绿醽。
霞城中夕梦,悬想在彤庭。

送僧归护国寺 北宋 · 李维
五言律诗
香刹隐霞标,斋房见落潮。
归思海众绕,来应辅臣招。
倚策吟云合,乘杯咒浪销。
曹溪久得法,游戏自逍遥(以上《天台续集》卷上)

七言律诗
休沐端居有怀希圣 北宋 · 李维
七言律诗
① 《西昆酬唱集》题作休沐端居有怀希圣少卿学士
银阙琳房视草馀,龙门岑寂断轩车。
彩毫闲试金壶墨,青案时看玉字书。
王令风流希谢傅,子云词赋敌相如。
琼枝不见萧斋晚,蕙草烟微度绮疏。
⑴ 《西昆酬唱集》作俭

五言绝句
送舒殿丞 北宋 · 李维
五言绝句
读碑经岘首,贳酒过宜城。
莫问依刘事,休伤吊屈情
⑴ 《舆地纪胜》卷七八《荆湖北路·荆门军》

五言排律
青规前席暇,归沐兴何长。
北第秋将晚,东篱菊正芳。
幽丛霏薄雾,桂色艳轻霜。
已近黄金印,兼临白玉堂。
甘疑掩萍实,秀肯让芝房。
有佞还应指,无忧可要忘。
蕊浮丞相酒,气馥令君香。
好固松椿寿,仙经识秘方。
⑴ 原作毡,据《西昆酬唱集》改

四言诗
圣人之道,一以贯之。
允矣子鲁,堂奥斯窥。
惟帝登岱,克陈上仪。
追封侯社,沂水之湄。

冉子挺生,钟是纯粹。
游圣之门,切磨道义。
时迈升中,礼成肆类。
锡壤诸城,式昭遗懿。

安土治民,惟德为急。
赖君大儒,发挥讲习。
传授实繁,其学遂立。
均庆疏封,宠章斯及。

清朝纳禄犹强健,白首还家正太平(送工部侍郎朱昂致仕归荆南)
按: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

故宫芳草在,往事暮江流(渚宫亭)

转盼回岩电,分髯磔猬毛(和人赠马太保)

谪去贾生身健否,秋来潘岳鬓斑无(寄洪湛)
按:以上《诗话总龟》前集卷一二引《杨文公谈苑》

秋声和暮角,膏雨逐行轩(送刘综学士出镇并门)
按:同上书前集卷四三引《古今诗话》

昨日并今日(《国老谈苑》卷二作陶铸复陶铸),斋郎与挽郎
⑴ 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下 《湘山野录》:真宗国恤,凡荫补子弟有当斋挽之职者,子弟或赧之。王沂公曾在中书,翰林李承旨维视沂公为侄婿,凡两日诣中堂求免某子挽铎之执。丁晋公出厅,沂公白之,丁遂诺。李拜谢,起,戏谓丁曰云云,盖言两日伺之。丁应声曰:“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满座服其敏捷,而事更妥帖。不数日遂出,未及洛而南迁,下泪之谶也。

使梅和雪赏,僮橘过霜收(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