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选项

位置
更多分类

作者
朝代

体裁
韵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绍】: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擢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吕科登第,授左拾遗,迁左补阙。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称贤相。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谗,罢相,出为荆州长史。卒谥文献。有文名,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称。有《曲江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8—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神功元年(697),登进士第,授校书郎。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后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翌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为著名贤相。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挤,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在州以文史自娱,不戚戚于怀。二十八年病卒。年63岁(两《唐书》本传均作68岁,误)。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近年于韶关发现之《张九龄墓志铭》。九龄工诗能文,文长于碑志,诗格调清雅,兴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与陈子昂诗齐名。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至其古近体写景抒情诸作,清淡和雅,兴象玲珑,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20卷。《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全粤诗·卷七
张九龄(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元年(七〇七)进士,始授校书郎。又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迁左拾遗,调左补阙、司勋员外郎。以才鉴为宰相张说所亲重,进中书舍人。玄宗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张说罢官,改九龄太常少卿,出为冀州刺史,以养母,请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摄御史中丞、岭南按察兼选补使。以拟奏章称旨,诏擢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迁工部侍郎,知制诰。二十一年冬,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固辞,不许。次年,迁中书令,知院事。为李林甫所忌,又以谏阻进用张守圭、牛仙客而遭潜构,罢为尚书右丞相,寻再贬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请拜扫南归,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追赠荆州大都督,谥“文献”。有《曲江集》二十卷。事见徐浩撰碑铭。《旧唐书》卷九九、《新唐书》卷一二六有传。
唐诗汇评
张九龄(673-740),—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长安二年(702)擢进士第,又连登材堪经邦及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玄宗开元十一年,累迁至中书舍人。寻出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召拜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兴县伯。因李林甫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眨荆州长史。卒,谥文献。九龄为开元贤相之一,其诗词采富艳,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开元十一年拜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累封始兴县伯。左迁荆州大都督长史。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建中元年加赠司徒。

作品评论

《唐诗品》
曲江藻思翩翩,体裁疏秀,深综占意,通于远调,上追汉魏而下开盛唐,虽风神稍劣而词旨冲融,其源盖出子古之平调曲也。自馀诸子、驰志高雅,则峭径挺出,游泳时波,则蘼芜莫剪,安能少望其风哉?近体诸作,绮密闲澹,复持格力,可谓备其众美。虽与初唐作者骈肩而出,更后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况节义相先,称古之遗直者耶!
唐音癸签
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
《唐诗观澜集》
曲江长律,鸣鸾佩琼,万象咳吐,与明皇诗赓歌倡答,如律吕之相应,可谓一德一心。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洛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四库全书总目》
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许诸人下。《新唐书·文艺传》载徐坚之言,谓代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今观其《感遇》诸作,神味超轶,可与陈子昂方驾;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坚局于当时风气,以富艳求之、不足以为定论。
石洲诗话
曲江公委婉深秀,远出燕、许诸公之上、阮、陈而后,实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论。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张曲江襟情高迈,有遗世独立之意,《感遇》诸诗,与子昂称岱、华矣。
昭昧詹言
张曲江以风雅之道,兴寄为上,故一篇一咏,莫非兴寄,此意是矣。然僻者为之,则又入于空泛,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夫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兼之,奈何独主风与兴二端乎?大约天下义理及古今载籍文字,惟变所适,无所不备,但用各有当耳。不能观其会通而偏提一端,即为病痛,知味者鲜,所以末流多歧也。
白华山人诗说
赤堇氏云:读张曲江诗,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诗如蜘蛛之放游丝,一气倾吐,随风卷舒,自然成态。初视之,若绝不经营;再三读之,仍若绝不经营。天工言化,其庶几乎?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鲍明远、江文通,次叙连章,见铺排之迹。《感遇》诸篇,犹为高调,情词芬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遗,每以非条伤干。至如汉上游女,遥襭古馨,清江白云,蔚发明秀,哀梨爽口,不必与橄榄同功,若斯之类,亦其独至也。
共247,分13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五言律诗
杂诗五首 其三 (737年)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引用典故:劳者歌
良辰不可遇,心赏更蹉跎。
终日块然坐,有时劳者歌
庭前揽芳蕙,江上托微波。
路远无能达,忧情空复多。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感遇十二首 其一 (737年)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幽林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奉和圣制经孔子旧宅(725年11月14日)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孔门太山下,不见登封时。
徒有先王法,今为明主思。
恩加万乘幸,礼致一牢祠。
旧宅千年外,光华空在兹。

奉和圣制次琼岳韵(736年)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山祗亦望幸,云雨见灵心。
岳馆逢朝霁,关门解宿阴。
咸京天上近,清渭日边临。
我武因冬狩,何言是即禽

奉和圣制送李尚书入蜀(736年)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眷言感忠义,何有间山川。
徇节今如此,离情空复然。
皇心在勤恤,德泽委昭宣。
周月成功后,明年或劳还。

奉和圣制初出洛城(736年)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东土淹龙驾,西人望翠华。
山川祗询物,宫观岂为家。
十月回星斗,千官捧日车。
洛阳无怨思,巡幸更非赊。

奉和圣制途次陕州作(724年11月)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驰道当河陕,陈诗问国风。
川原三晋别,襟带两京同。
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
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敕赐宁王池宴(737年)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
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
徒惭(一作参)和鼎地,终谢巨(一作济)川舟。
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天津桥东旬宴得歌字韵(732年)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清洛象天河,东流形胜多。
朝来逢宴喜,春尽却妍和。
泉鲔欢时跃,林莺醉里歌。
赐恩频若此,为乐奈人何。

上阳水窗旬宴得移字韵(732年)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河汉非应到,汀洲忽在斯。
仍逢帝乐下,如逐海槎窥。
春赏时将换,皇恩岁不移。
今朝游宴所,莫比天泉池。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迟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
更愁征戍客,容鬓老边尘。

剪䌽(710年1月)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引用典故:姹女
姹女矜容色,为花不让春。
既争芳意早,谁待物华真。
叶作参差发,枝从点缀新。
自然无限态,长在艳阳晨(一作人)

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715年)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蝉嘶玉树枝,向夕惠风吹。
幸入连宵听,应缘饮露知。
思深秋欲近,声静夜相宜。
不是黄金饰,清香徒尔为。

引用典故:郢歌 吉甫颂
万乘飞黄马,千金狐白裘。
正逢银霰积,如向玉京游。
瑞色铺驰道,花文拂䌽旒。
还闻吉甫颂,不共郢歌俦。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738年)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三月三日申王园亭宴集(714年3月3日)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稽亭追往事,睢苑胜前闻。
飞阁凌芳树,华池落䌽云。
藉草人留酌,衔花鸟赴群。
向来同赏处,惟恨碧林曛。

三月三日登龙山(738年3月3日)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伊川与灞津,今日祓除人。
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
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
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

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718年)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离别念同嬉,芬荣欲共持。
独攀南国树,遥寄北风时。
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迟。
还闻折梅处,更有棣华诗。

试上江楼望,初逢山雨晴。
连空青嶂合,向晚白云生。
彼美要殊观,萧条见远情。
情来不可极,日暮水流清。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715年) 唐 · 张九龄
五言律诗
引用典故:桐君 郑国诗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
幸因清切地,还遇艳阳时。
名见桐君箓,香闻郑国诗
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


共247,分13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