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共36,分2页显示 2 下一页【生卒】:1666—1742 【介绍】: 清顺天大兴人,字玉圃,晚号笃斋。黄叔琳弟。康熙四十八年进士。由户部主事历吏部员外郎、御史、江南常镇扬道。以老致仕,家居七年卒。究心理学,以立诚为本。著有《广字义》、《近思录集注》、《既倦录》、《南台旧闻》、《南征纪程》、《中州金石考》等。全台诗
黄叔璥(1666~1742),字玉圃,晚号笃斋,大兴县(今北京市)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学宗朱子,以诚敬笃实著称。曾任湖广道御史、浙江道御使等职。康熙六十一年(1722)以首任巡台湾御史的身份东渡来台。当时台湾甫经朱一贵事件,黄叔璥安辑流亡,扫除朱氏残馀势力,并能博采舆论,尤其关心台湾原住民处境,对地方建设贡献颇大。閒暇之时,经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险隘、海道风信。雍正元年(1723)秩满,奉旨留任一年,将在台观察所得,列为〈海疆十要〉,以供后来任职者参考。回中原后,因流言所伤,遂落职。乾隆元年(1736)起河南开归道,调驿盐道,补江南常镇扬道,以老致仕家居,年七十七卒。 黄叔璥著有《台海使槎录》八卷,内分〈赤嵌笔谈〉四卷、〈番俗六考〉三卷、〈番俗杂记〉一卷,共一百二十二目,为清代台湾早期文献之一,后来修志者,往往取以为参考。另有《南征纪程》,记录从京师到福建途中所见所闻,完成于来台初期。《台海使槎录》原刊于乾隆元年(1763),今台湾分馆有藏,成文出版社于1983年将之编入《中国方志丛书》。另有光绪(1875~1909)年间刊的《几辅丛书》本,196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据之重新排印,编入《丛书集成简编》第六八九册。以下乃以台银本的《台海使槎录》为底本,参考其它版本及方志所录作品编校。〖参考范咸《重修台湾府志》、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台银本。〗(施懿琳撰)维基
黄叔璥(1682年—约1758年),字玉圃,号笃斋,顺天府大兴县人(今属北京),康熙己丑进士。为首任巡台御史。其所著之《台海使槎录》、《南征纪程》等书对于闽南、台湾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黄叔璥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顺天乡试举人,之后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中进士。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由文选司擢升为湖广道御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一月,任浙江道御史。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朱一贵事件结束,清廷任命黄叔璥与满人吴达礼共同担任巡台御史。翌年6月,黄叔璥抵达台湾后,除了致力与朱一贵残党作战外,也经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险隘、海道风信、访问原住民政权,著有《台海使槎录》(《使台录》)8卷,分为《赤嵌笔谈》(四卷)、《番俗六考》(三卷)、《番俗杂记》(一卷)三篇。其中蕃俗六考,详细记录台湾的山川地势、风土民俗。尤其对台湾原住民的样貌,更是观察入微,因此,该书为近现代考證平埔族历史之根基。另著《南征纪程》一书,记载来台前自燕京至福建内陆的途中见闻。雍正二年(1724年),黄叔璥离台,同年,受兄长黄叔琳案牵连,罢官回老家奉养母亲。乾隆元年(1736年)复官,补河南开分守通省粮储驿盐道,同年改任分巡开归陈许河务兵备道。乾隆四年(1739年)辞官回家奉养母亲,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任浙江镇扬道。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七言绝句
土乘水上作浮田,竹木交加草蔓延。
最是此间勤稼穑,能同输赋足丰年(施懿琳编校)。
湖中员屿外重溪,三跨横藤人自迷。
此境若非番社异,武陵洞口认花蹊(施懿琳编校)。
聚薪然火烛天衢,一妪鸣金猫女趋。
三碗鲸吞齐赐酒,合围挽手共歌呼(施懿琳编校)。
踏地分曹却退行,团花簇锦斗身轻。
直前逞态蹁跹甚,高唱惟闻得得声(施懿琳编校)。
自闻天使过台时,番社遥临岂所期。
内视土官能汉语,剧怜耄孺尽欢嬉(施懿琳编校)。
临发追攀不惮劳,行行为尔驻旌旄。
蛮娘伏地齐声唱,一步争如一步高(施懿琳编校)。
谁言异类不同群,煦妪春温未忍分。
见说新名回马社,他年留纪海东云(施懿琳编校)。
① 此组诗又载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艺文〉。
地辟年来少鹿场,焚林设阱两堪伤。
擒生剪耳如黄犊,相逐平原互斗强⑴。
⑴ (编者按:「强」,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作「张」,误)。(施懿琳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