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为文章,皆须对属。诚以事不孤立,必有配匹而成。至若「上」与「下」,「尊」与「卑」,「有」舆「无」,「同」与「异」。「去」与「来」。「虚」与「实」。「出」与「入」。「是」与「非」,「贤」与「愚」,「悲」与「乐」,「明」与「暗」。「浊」与「清」,「存」与「亡」。「进」与「退」,如此等状,名为反对者也。(事义各相反,故以名焉。)除此以外,并须以类对之:「一二三四」,数之类也;「东西南北」,方之类也;「青赤玄黄」,色之类也;「风云霜雾」,气之类也:「鸟兽草木」,物之类也;「耳目手足」,形之类也;「道德仁义」,行之类也;「唐、虞、夏、商」,世之类也;「王侯公卿」,位之类也。
及于偶语重言,双声叠韵,事类甚众,不可备叙。在于文笔,变化无恒。或上下相承,据文便合。若云:「圆清著象,方浊成形。」「七曜上临,五岳下镇。」(「方」「圆」,「清」、「浊」,「象」、「形」,「七」、「五」,「上」、「下」,是其对。)或前后悬绝,隔句始应。
若云:「轩辕握图,丹凤巢阁;唐尧秉历,玄龟跃渊。」(「轩辕」、「唐尧」,「握图」、「秉历」,「丹凤」、「玄龟」,「巢阁」、「跃渊」是也。)或反义并陈,异体而属。若云:「乾坤位定,君臣道生。或质或文,且升且降。」(「乾坤」、「君臣」、「质文」、「升降」并反义,而同句陈之。「乾坤」与「君臣」对,「质文」与「升降」对,是异体属也。)或同类连用,别事方成。
若云:「芝英荚,吐秀阶庭。紫玉黄银,扬光岩谷。」(「芝英荚」与「紫玉黄银」,「阶庭」与「岩谷」,同类连对,而别事相成。)此是四途,偶对之常也。比事属辞,不可违异。故言于上,必会于下;居于后,须应于前。使句字恰同,事义殷合。(若上有四言,下还须四言;上有五字,下还须五字。上句第一字用「青」,下句第一字即用「白」、「黑」、「朱」、「黄」等字;上句第三字用「风」、下句第三字即用「云」、「烟」、「气」、「露」等。上有双声、叠韵,下还即须用封之。)犹夫影响之相逐,辅车之相须也。
若其上升下降,若云:「寒云山际起,悲风动林外。」(「山际」在上句第三,第四言,是升;「林外」在下句第四,第五字,是降。)前复后单,若云:「日月扬光,庆云烂色。」(「日月」两事,是复;「庆云」一物,是单。)语既非偷,事便不可。然文无定势,体有变通,若又专对不移,便复大成拘执。可于义之际会,时时散之。
夫对属者,皆并见以致辞。(谓并见事类以成辞。假令云:「便娟翠竹,声韵金风;的历红荷,光垂玉露。「翠竹」与「红荷」,「金风」与「玉露」,是异事并见也。凡为对者,无不悉然也。)不对者,必相因成义。(谓下句必因上句,止凭一事以成义也。假令叙家世云:「自兹以降,世有异人。」叙先代云:「布在方策,可得言焉。」叙任官云:「我之君此,物无异议。」叙能官云:「望之于君,固有惭色。叙瑞物云:「委之三府,不可胜记。」叙帝德云:「魏魏荡荡,难得名焉。」皆下句接上句以成义也。何则?偶辞在于参事,凡为对属,皆偶其辞,事若不双,辞便有阙,故须参用,始得成之也。)孤义不可别言故也。
(若不取封,即须就一义相因以置言,故不可用别也。)在于文章,皆须对属。其不对者,止得一处二处有之。若以不对为常,则非复文章。(若常不对,则与俗之言无异。)就如对属之间,甚须消息。远近比次。若叙瑞云:「轩辕之世,凤鸣阮;汉武之时,麟游雍。」(持「轩辕」对「汉武」,世悬隔也。)大小必均。若叙物云:「鲋离东海,得水而游;鹏翥南溟,因风而举。」(将「鲋」拟「鹏」,状殊绝也。)美丑当分。若叙妇人云:「等毛嫱之美容,类嫫母之至行。」(「毛嫱」、「嫫母」,貌相妨也。)强弱须异。若叙平贼云:「摧鲸鲵如折朽,除蝼蚁若拾遗。」(「鲸鲵」、「蝼蚁」,力全校也。)茍失其类,文即不安。以意推之,皆可知也。而有以「日」对「景」,将「风」偶「吹」,持「素」拟「白」,取「鸟」合「禽」,虽复异名,终是同体。若斯之辈,特须避之。故援笔措辞,必先知对,比物各从其类,拟人必于其伦。此之不明,未可以论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