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一二九【生卒】:?—1139 【介绍】: 宋成都华阳人,字仲达,一作仲理。徽宗崇宁二年进士。宣和间累官至尚书右丞,出守江宁府。高宗建炎元年以军乱被囚落职。二年复起为直秘阁,守濮州。金兵陷城,为所执,金将嘉其忠义放归。卒赠少保。有《卤薄图》、《祭服制度》,及与弟虚中合纂《纶言集》等。
宇文粹中(?——一一三九),字仲达,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登崇宁二年进士第。宣和中,历校书郎、符宝郎、起居舍人。政和初,由中书舍人迁给事中,继迁工、兵二部侍郎,兼修国史,充议礼局详议官,再迁吏部尚书。宣和中,除宣奉大夫、翰林承旨、知制诰,兼侍讲,累官尚书右丞。靖康元年,罢右丞,以资政殿学士知江宁府,又知潼川府。绍兴初请祠,得提举凤翔府上清太平宫。九年卒,赠少保。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六、选举一之一四、选举二○之二、礼三四之二、仪制一一之五及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二二等。
人物简介
【生卒】:1079—1146 【介绍】: 宋成都华阳人,字叔通。徽宗大观三年进士。累迁中书舍人。宣和间,以上疏谏阻引金攻辽,降集英殿修撰。高宗建炎二年,使金被留。仕金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太常卿,号为国师。金人每欲南下,辄饰辞谏阻。后被诬谋反,全家焚死。孝宗淳熙间,赠谥肃悯。有《宇文肃悯公文集》。全宋诗
宇文虚中(一○七九~一一四五),原名黄中,字叔通,别号龙溪老人,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政和五年(一一一五),除起居舍人、国史院编修官,六年迁中书舍人,出为河北河东陕西宣抚使司参谋事。宣和间帅庆阳,寻罢知亳州。宣和末为翰林学士,多次奉使至金军营谈判。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以祈请使金,被留,后仕金为翰林学士承旨。绍兴十五年,因以蜡书与宋通消息,并谋夺兵仗南奔被察觉,全家被害。年六十七。事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四、二一五,《宋史》卷三七一有传。 宇文虚中诗集已散佚,今从《北窗炙輠录》《中州集》等书中所录,辑为一卷。中州集
虚中,字叔通,成都人。宋黄门侍郎,以奉使见留,仕为翰林学士承旨。皇统初,上京诸虏俘谋奉叔通为帅,夺兵仗南奔,事觉,系诏狱。诸贵先被叔通嘲笑,积不平,必欲杀之,乃锻鍊所藏图书为反具。叔通叹曰:死自吾分。至于图籍,南来士大夫家例有之。喻如高待制士谈,图书尤多于我家,岂亦反邪?有司承风旨,并寘士谈极刑,人至今冤之。全宋文·卷三三五三
宇文虚中(一○七九——一一四六),初名黄中,字叔通,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历官州县,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宣和中,童贯等议结金人以攻契丹,虚中力言不可,遂忤权臣,降集英殿修撰。会金人南侵,徽宗悔不用虚中言,虚中即请下罪己之诏,革除弊端,帝嘉纳之。以资政殿大学士为军前宣谕使,数往金营议和。金兵退,言者以议和为罪,罢知青州,窜韶州。建炎二年,应诏使金,遂为金人所留。金人重其才艺,加以官爵,累至金紫光禄大夫,号国师。恃才傲物,为金贵人达官所不平,诬以谋反,全家被焚,时绍兴十六年,年六十八。淳熙间,宋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肃悯。著有《宇文肃悯公文集》,又与其兄粹中合纂《纶言集》三十一卷。见《宋史》卷三七一本传,《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四、二一五《行状》。
人物简介
【介绍】: 宋闽清人,家琼州,字白叟,又字如晦,号海琼子,又号海蟾。入道武夷山。初至雷州,继为白氏子,自名白玉蟾。博览众籍,善篆隶草书,工画竹石。宁宗嘉定中诏征赴阙,对称旨,命馆太乙宫。传其常往来名山,神异莫测。诏封紫清道人。有《海琼集》、《道德宝章》、《罗浮山志》。全宋诗
全粤诗·卷三一白玉蟾(一一九四~?),本名葛长庚,因继雷州白氏为后,改今名。字白叟、以阅、众甫,号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蠙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紫清真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于琼山(今属海南)。师事陈楠学道,遍历名山。宁宗嘉定中诏赴阙,命馆太乙宫,赐号紫清明道真人(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二一)。全真教尊为南五祖之一。有《海琼集》、《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等,由其徒彭耜合纂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事见本集卷首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 白玉蟾诗,以明正统𦡱仙重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六卷、续集二卷为底本。校以影印《道藏》本《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简称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明万历蓝格钞《海琼白真人文集》(简称明钞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刘双松安正堂刊《新刻琼琯白先生集》(简称刘本),清乾隆刊《宋海琼白真人诗文全集》(简称乾隆本)。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为一卷。
词学图录
葛长庚(1194 -?)字如晦、紫清、白叟,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号蠙庵、海蟾、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闽清(今属福建)人。入道武夷山。嘉定中,诏征赴阙,馆太乙宫,封紫清明道真人。曾举童子科,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楠死,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传播丹道,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有石刻留惠州西湖玄妙观。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书画,善篆隶草书。杨慎《词品》称 "亦有思致,不愧词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其《虞美人》诸阕,意极缠绵,语极俊爽,可以步武稼轩,远出竹山之右。"又云:"葛长庚词,脱尽方外气,李易安词却未脱尽闺阁气。" 所著《海琼集》,附词一卷《玉蟾诗余》。 又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全宋文·卷六七四六
白玉蟾(一一九四——?),本姓葛,名长庚,父亡,母改适白氏,遂为白氏子,改名玉蟾,字如晦,号海蟾,又号海琼,琼州(治今海南琼山)人。少学道,师翠虚子陈楠于罗浮山。嘉定中游历江南,常居武夷山。徵赴阙,对称旨,诏封紫清真人。绍定中犹在世。博学善属文,工书画,自谓「平生翰墨半天下」。道教奉为南宗第五祖。见《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栖真志》卷四,《图绘宝鉴》卷四及所撰诸文。著作今存《常清静经注》、《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后人又辑有《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问道集》、《海琼传道集》、《紫清指玄集》等。见本集卷首彭耜《琼海玉蟾先生事实》。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生卒】:1440—1506 【介绍】: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玉汝,号成斋。成化十四年进士,授庶吉士,出为给事中,官至南京左副都御史。博学工诗,为古文,不屑寻常烂熟语,尝与杜琼、陈颀等合纂府志。有《成斋集》。
字玉汝,长洲人。成化戊戌进士,改庶吉士授户科给事中历南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有成斋集维基
陈璚(1440年—1506年),字玉汝,号成斋,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成化十四年进士,累官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统五年(1440年)出生。早年出身国子生。与同郡王鏊、吴宽及沈周等过从甚密,并颇多书画收藏。应天府乡试第十二名。成化十四年(1478年)登戊戌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户科给事中,升都给事中。累官南京左副都御史。为人善谏,曾上言弹劾宁阳侯陈辅诸多不法之事。弘治十七年,七月十五日,海贼施天泰行率12舟至太仓纵火抢劫,西至明子桥。朝廷命令陈氏与巡抚魏绅共剿之。魏绅命令知府林世远将施天泰招降,免死,流放滇南。一年后,其馀党施安等复猖獗。因此遭抨击,遂致仕。正德元年(1506年)卒,年六十七。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郑兼才(1758~1822),字文化,号六亭,清福建德化南乡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生,充正蓝旗官学教席。嘉庆三年(1798)任闽清教谕,举乡试第一。改安溪、建宁教谕。嘉庆九年(1804)调任台湾县学教谕,值蔡牵扰鹿耳门,协守府城,著有军功,授江西长宁知县,辞不就,仍任教职。嘉庆二十五年(1820)回任台湾。道光元年(1821)巡抚孙尔准荐举孝廉方正,因孙迁抚安徽,不果。道光二年(1822)卒于官,年六十五。卒后,推升泉州府儒学教授。道光五年(1825),祀乡贤。事迹详见郑喜夫〈郑六亭先生年谱初稿〉(《台湾风物》第二十六卷第三期,1976)。 郑兼才学有本原,敦厚而廉直。自以职在教学,毅然以洁修庠序、阐扬幽隐、扶植人伦、整齐风俗为己任。凡文庙、殿阁、明伦堂,以及名宦、乡贤、忠义孝悌、节孝祠,莫不劝施兴作。又屡上书当事,论城工、吏治、民风、械斗、辩诬诸端,皆关至计。又曾与谢金銮合纂《续修台湾县志》〖参考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郑君墓志铭〉(《六亭文选》,台银本)、卢锦堂《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著有《六亭文集》,姚莹撰序评曰:「所至以励名节、崇实学为己任,文亦朴重如其为人。」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选录其中关系台湾六十六篇,另名《六亭文选》,列入台湾研究丛刊第一四三种。 郑兼才诗今所见者,仅五律一首,七律六首,五绝六首,合计十三首,并见《续修台湾县志》卷八〈艺文〉徵引及陈汉光《台湾诗录》。(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华国清,字鉴溪,四川泸州(今泸州市)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二甲进士。以即用知县签分云南,转授大关厅同知。咸丰三年(1853年)署镇南州知州。同治六年(1867年)擢广南府知府。年七十余岁因病免归,主讲川南书院。曾与田秀粟、施泽久合纂《直隶泸州志》。
人物简介
郑鹏云(1862~1915),字毓丞,一作毓臣、毓宸、育臣,号乌虖子、北园后人、鹭江市隐、稻香村人、鲲海逸民。原籍福建永春,同治四年(1865)因其父郑祥和任淡水厅儒学训导,遂卜居于竹堑。曾师事潜园名儒林奕图,光绪九年(1883)取进新竹县附学生,受知于台湾巡抚兼提督学政唐景崧。后与丘逢甲、汪春源、叶郑兰等,入海东书院,从台南进士施士洁学。乙未(1895)割台,避乱内渡。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返台,授佩绅章,十一月担任新竹厅嘱托,十二月东渡日本旅游。后往厦门,经营阜源钱庄。1901年往北京谒肃亲王,上书条陈兴革意见,未果。明治四十二年(1909)返台参加诗社活动,与台地文士多所唱和。大正元年(1912)西渡厦门,转至福州主事「瀛侨会馆」,1915年病殁于榕城(今福建福州)。郑鹏云为新竹「竹梅吟社」重要成员,亦屡受邀为「栎社」上宾,可惜无个人诗集传世。明治三十年(1897)与曾逢辰合纂《新竹县志》,对保存文献颇具贡献。曾编撰《师友风义录》,网罗闽台一百馀位诗家,五百七十馀首作品,分成内、外、附篇,为晚清闽台诗坛之重要资料,明治三十六年(1903)由上海日本绛雪斋书局出版。阮圣谟认为此书:「内编与附编多乡贤之作,吟闽台时事,咏闾里佳话;外编则感时兴作及东游纪实,均存府志别集未收之罕见史料。」王国璠则推崇云:「藉吉光片羽之珍,存知己一言之契。」同年又与王人骥、郑以庠等合编《送米溪先生诗文》,收录乙未割台后西渡厦门台籍士人之诗作。〖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