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伏义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223 【介绍】: 三国魏武威姑臧人,字文和。东汉末察孝廉为郎。董卓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为李傕、郭泛谋主。拜尚书,典选举。傕、泛等斗长安中,诩为宣义将军。又依将军段煨,知煨疑忌,去依张绣,后说绣归曹操,表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留参司空军事。从破袁绍、韩遂、马超等,屡为谋画。又助曹丕巩固太子之位。魏文帝立,擢太尉。进封魏寿乡侯。卒谥肃。
全三国文·卷二十四
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灵帝末察孝廉为郎,以病去。
少帝时,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
献帝初为左冯翊,拜尚书,以母丧去官。
拜光禄大夫宣义将军,寻弃官依段煨,复依张绣。
后与绣俱归,曹公表为执金吾,封都亭侯,参司空军事,徙太中大夫。
文帝嗣王位,进太尉,封魏寿乡侯。
卒年七十七,谥曰肃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223 【介绍】: 即蜀汉昭烈帝。三国蜀皇帝,亦称先主,涿郡涿县人,字玄德。东汉远支皇族,少孤,贩履织席为生。东汉末起兵镇压黄巾军。先后依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大破曹操,据荆州。旋取益州、汉中。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自立为汉中王。曹丕代汉之次年称帝,国号汉,建都成都。章武初,率师伐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卒于白帝城。在位三年。谥昭烈。
全三国文·卷五十七
帝讳备,字玄德,涿郡涿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灵帝末除安喜尉,又除下密丞,后为高唐尉,迁为令。
献帝初,公孙瓒表为别部司马,守平原令,领平原相;陶谦表为豫州刺史,寻领徐州;曹公表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寻为豫州牧,复表为左将军。
后破曹公于赤壁,自领荆州牧。
又定蜀,领益州牧。
又定汉中,称汉中王。
以魏黄初二年即皇帝位,改元章武,在位三年,谥曰昭烈皇帝。
(案:先主称尊号,诸文诰策命皆刘巴所作,今以即位已前已后诸篇编为先主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252 【介绍】: 即吴大帝。三国吴皇帝,吴郡富春人,字仲谋。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连结刘备,大破曹操于赤壁,据有江表。又在彝陵之战中,打败刘备。曹丕称帝,策为吴王。黄龙元年,称帝于武昌,国号吴,旋迁都建业。在位时曾遣船航海,至夷洲(台湾)。又在山越地区设郡县,促进江南开发。设农官,行屯田。但赋役繁重,用刑残酷,人民反抗者多。在帝位二十四年,卒谥大皇帝。
黄鹤楼志·人物篇
孙权(182—252) 即(三国)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也是古代江夏城和黄鹤楼的始创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出于军事战略需要,“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黄鹤楼景区内原有“磨剑池”,相传孙权曾在此磨剑。
全三国文·卷六十三
帝讳权,字仲谋,坚次子。
建安五年,曹公表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十四年,刘先主表为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二十四年,曹公表为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封南昌侯。
魏黄初二年封吴王,改元黄武。
太和三年称尊号,改元黄龙。
后又改元三:嘉禾、赤乌、大元。
在位二十四年。
谥曰大皇帝。
卫臻 朝代:曹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陈留襄邑人,字公振。初为汉黄门侍郎。曹操表参丞相军事,转户曹掾。曹丕代汉称帝,群臣并颂魏德,臻独明禅授之义,称扬汉美,迁侍中吏部尚书。魏明帝时,迁右仆射。诸葛亮攻天水,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军事,拒亮军。迁司空,徙司徒,封长垣侯。曹爽辅政,固乞逊位。卒谥敬。
全三国文·卷三十六
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
公表为丞相参军,赐爵关内侯。
文帝嗣王位,进散骑常侍。
及受禅,封安国亭侯,迁尚书,转侍中吏部尚书,寻行中领军。
明帝即位,封康乡侯,转右仆射,加侍中。
寻为征蜀将军,加光禄大夫,迁司空,徙司徒。
齐王时进封长垣侯。
卒,赠太尉,谥曰敬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635 【介绍】: 唐僧。祖籍安定,后徙漳滨。俗姓皇甫。幼年出家于相州云门寺,二十二岁受具足戒。隋文帝时,于长安大禅定道场讲律。唐贞观八年,为太穆皇后建弘福寺于长安,智首为上座。有《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出安定皇甫氏。晋玄晏先生裔孙也。后徙漳滨。因世居之。初依相之云门寺稠公上足智旻禅师出家。旻以为戒诚定慧之本。首方童稚。使先服习。既而其母亦于官寺薙落。名法施。八敬五仪。尼众推重。然首虽割爱。尚尔钟情。欲其夙与法流。盛沾道味。乃启于旻。授以具足。首寻周访师表。寔难其人。如是三载。始遂素心。时则年二十有二矣。虽尝冥感所證。终未易知。又祈祷于古佛塔前。佛现摩顶。而后益信不疑。自尔教成行备。会贯部文道洪之席。同侣七百。锋颖如林。至于研辞覈义。亢厥宗猷。则首无与让。故未至立年。频升高座。灵裕法师。释门之雄伯也。提携缁属。亲预末筵。学者荣之。 隋兴文皇为文穆后造大禅定道场于京师。以荐冥福。诏起旻师等。而首侍入关。止禅定。每敷弘之暇。考定三藏众经辞指。著五部区分钞三十一卷。况秦中专奉僧祇。洪遵律师。创开四分。兹则标宗控会。涣然大通。负笈之宾。日填堂宇。遵亦赞相。以成其美。 大业初。诏住大禅定道场。俄而抽撤馀资。树双塔于云门故墟。以表出家受戒之地。贞观初。天竺三藏主翻译事。诏證律义。八年诏充弘福寺上座。盖高宗在东宫。而皇后穆氏薨背。故建兹寺。以慰圣善之思。尤欲致首。以严其纪纲云。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宿疾加剧而卒。寿六十九。讣闻。皇上哀悼。诏丧事所须。有司务令周备。仍赐葬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仆射房玄龄。詹事杜正伦。皆受戒弟子。共勒碑以播芳烈。许敬宗撰文。首终始开讲。仅百遍。抑固其勤于弘演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智首。
姓皇甫氏。
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
家世丘园素居物表。
随官流寓徙宅漳滨。
而幼抱贞亮夙标雄杰。
髫年离俗驰誉乡邦。
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而出家焉。
旻亦禅府龙骧心学翘望。
即稠公之神足也。
以首岁居学稚且略禁科。
权示五门拥其三业。
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
览属遗教戒为师本。
定慧众善自此而繁。
义理相符敢违先诰。
所以每值律徒潜声咨问。
随闻弘范如说修行。
由是五众分騼。
莫不就而请谒。
俄而母氏辞世。
复入道门。
名为法施。
住于官寺。
深修八敬遵重五仪。
志欲预有。
制门誓愿奉而承则。
然尼众在道。
染附情深戒约是投。
率多轻毁。
而施割爱从道履正栖心。
威服尼流声高魏土。
自玄化东被未有斯踪。
以首膝下相亲素钟华望。
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
乃启旻授其具足。
而未之许也。
便内惟正检外讯侪章。
恭附遵修缉谐伦伍。
旻察其仪轨默而识之。
知其风骨坚深乃许其受戒。
首以缘成之法事假明贤。
恐薄坠行门便有沦道器。
乃周访郑卫盛德胜人。
不累年期必邀登讣。
时过三载方遂素怀。
二十有二方禀大戒。
虽从师授而得否未知。
乃于古佛塔前请祈显證。
蒙降佛摩顶身心安泰。
方知感戒有实。
自尔旦夕咨访挺出恒标。
虽教所未闻。
而行仪先备。
及寻律部多会其文。
明若夙知更陶神府。
其有事义乖滞者。
皆汰浍相融冥逾合契。
后听道洪律席。
同侣七百锋颖如林。
至于寻文比义。
自言迥拔。
及玄思励勇通冠群宗。
刚正严明风飙遗绪者。
莫尚于首矣。
故未至立年频开律府。
懿德敏行咸共器之。
灵裕法师道振雄伯范超伦等。
亲管缁属预在下筵。
时共美之重增荣观。
会隋高造寺远召禅宗。
将欲广振律诠流晖帝壤。
若不附定通戒。
行学无归。
遂随师入关止于禅定。
解既冥通声光三辅。
初达天邑具览篇章便更博观。
新解润以前闻。
有识悟其玄规。
更开讲肆既副本愿。
登即然之。
每日处众敷弘。
馀时却扫寻阅。
于是三藏众经四年考定。
其有词旨与律相关者。
并对疏条会其前失。
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
传度归戒多迷体相。
五部混而未分。
二见纷其交杂。
海内受戒。
并诵法正之文。
至于行护。
随相多委师资相袭。
缓急任其去取。
轻重互而裁断。
首乃衔慨披栝往往发蒙。
商略古今具陈人世。
著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
所谓高墉崇映天网遐张。
再敞殊文统疏异术。
群律见翻四百馀卷因循讲解。
由来一乱。
今并括其同异。
定其废立。
本疏云师所撰。
今缵两倍过之。
故得诸部方驾于唐衢。
七众周睇于贞观者。
首之力矣。
但关中专尚素奉僧祇。
洪遵律师创开四分。
而兼经通诲。
道俗奔随。
至于传文律仪盖蔑如也。
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对开两设。
沈文伏义
亘通古而未弘。
硕难巨疑。
抑众师之不解。
皆标宗控会。
释然大观。
是由理思淹融。
故能统详决矣。
使夫持律之宾日填堂宇。
遵亦亲于法座命众师之。
相成之道不忘。
弘赞之功靡替。
遂得知归秦土。
莫不宗猷法镜。
始于随文末纪。
终于大渐之前。
三十馀载独步京辇无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见迹行徒知名唐世者。
皆是首之汲引。
寔由匡弼之功。
而复每升法宇规诫学徒。
微涉滥非者为停讲坐。
或有堕学者皆召而诲喻。
闻者垂泣无不惩革。
大业之始。
又追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供事转厚弥所遗削。
顾以道穆帝里化移关表旧土凋丧流神靡依。
乃抽撤什物百有馀段。
于相州云门故墟。
今名光严山寺。
于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
蓥以珠宝饰以丹青。
为列代之仪表。
亦行学之资据。
各铭景行树于塔右。
贞观元年。
有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拟译唐文。
乃诏所司搜扬英达。
佥议所及遂处翻传。
其有涉律宗。
皆咨而取正。
至于八年。
上以圣善早丧远感难陈虽化满天下而罔极之情未展。
奉为太穆皇后。
于宫城之西造弘福寺。
广延德望咸萃其中。
恐侥倖时誉妄登位席。
以首道素严正不滥邀延。
百辟上闻。
召为弘福上座即总纲任采擢僧伦。
其有预在徵迎。
莫不咨而趣舍。
使夫众侣云会等嗅如兰不肃成规流芳不绝。
自爰初开讲誓穷百遍。
必得果心夕死可矣。
始于漳表终至渭滨。
随方陶诱恰穷本愿。
庆本所念未几而终。
详诸物议可为知命以贞观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宿疹再加。
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九。
皇上哀悼。
下敕令百司供给。
丧事所须务令周备。
自隋至唐。
僧无国葬。
创开摸揩。
时共重之。
仆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并诸公卿。
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
至二十九日。
装办方具。
时惟炎夏而尸不腐臭。
众共嗟之。
斯持戒力也。
诸寺门学竞引素幢充诸街巷。
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县夫三百筑土坟之。
种柏千株于今茂矣。
慕义门学共立高碑。
勒于弘福寺门。
许敬宗为文。
初律师弘化终始有闻。
博见之举通古罕例。
自讲士交竞救习昔传。
雠勘群宗多乖名实。
非夫积因往世。
故得情启天乘。
数百年来收宗始定。
兼勤于听说重于行事。
随务造仪皆施箴艾。
每于晦望说戒先具法物。
花香交饰蓥发堂中。
预在听徒合掌跪坐一众兢竦。
终于前事说欲陈净偏所诫期。
每讲出罪濯诸沈累。
故持律之士多往参焉。
自终世后此事便绝。
余尝处末座向经十载具观盛化。
不觉谓之。
生常初未之钦遇也。
乃发愤关表具觌异徒。
溢目者希将还京辅。
忽承即世行相自崩。
返望当时有逾天岸。
呜呼可悲之深矣。
僧照 朝代:唐末至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9—948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幽州范阳人,俗姓张。年十四,投悯忠寺出家。受戒后,诵习经典逾六大部,复参寻经论十余年,通解奥义。唐哀帝天祐中,南下住中山法华寺,赐紫,署至真大师。后住洛阳法林院,与宰臣马胤孙过从尤密。开堂讲经,门生颇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范阳张氏子也。年十四。以秀伟聪寤之姿。为沙弥。于悯忠寺。再历岁。即能暗诵最胜王大悲维摩法华等经。其深文奥义。甫十数年。亦已淹贯。天祐中。杖锡南届。中山元帅王处直邀住法华寺。至易定。太傅陇西李公表荐。诏赐紫方袍。至真大师号。扶风马公请为僧正。非其志。抵洛阳。或命于法林寺。开法华经席。都阙浩穰。象龙辐辏。其服膺稛载者多矣。乾祐元年三月二十六日示灭。春秋七十。夏腊五十四。时太傅李公方以侍中守洛。躬饬丧礼。四月三日。茶维于城南。获舍利明润。通守济阳丁公为树塔。葬之广化寺南冈。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僧照。
姓张氏。
范阳人也。
年十四出家投悯忠寺。
聪晤绝俦神仪伟秀初受经偈日诵数千百言。
目所览者过于宿习。
吐论知见有老成之风。
遂度为沙弥。
受具已来历于再闰。
暗诵经典已踰六大部矣。
即最胜王大悲维摩法华等经。
傍加听寻经论十数年间。
深文伏义蓝出青矣天祐中游方南下。
爰届中山。
元戎王处直请住法华寺。
相次易帅请之。
太傅陇西公连表荐赐紫方袍加至真大师。
次则扶风马公。
请为僧正。
非所好也。
及抵洛阳有命开法华经讲止法林院。
况乎都阙浩穰象龙辐凑。
及照之唱导翕如于下风伏膺矣。
以乾祐元年三月二十六日示灭于讲院。
春秋七十。
僧腊五十。
四众号慕。
侍中李公倾易定。
曾为外护复守洛宅。
饰终丧礼悉以资奉。
粤四月三日迁神于城南行茶毗法。
收舍利红润可数百粒。
济阳丁公为保釐之簉职。
为树塔于广化之寺南冈。
照平昔讲凡七十馀座。
勤勤为法门生颇多。
宰臣马公孙最所钦重。
前后赠诗仅数十首。
洛中为美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