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孔道徽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会稽山阴人。
孔道徽父。
有至行,隐于四明山。
太守王僧虔称其为古之遗德,请为主簿,不就。
孔总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会稽山阴人。
孔道徽侄。
有操行,隐逸不仕。
遇饥寒,乏衣食。
县令丘仲孚荐于竟陵王为侍郎,竟不就。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285~1373)元末临济宗僧。浙江慈溪人,俗姓王。字梦堂,号酉庵。六岁丧父,奉母命习儒。及长志求出世间法,礼奉化广法院良公为师。二十三岁,礼谒长芦之雪庭传公,剃发受具足戒。后闻元叟行端自中天竺寺移住灵隐寺,前往参谒,大悟,嗣其法,司内记,任径山之书记。至元五年(1339)驻锡于四明咸圣寺,后移住慈溪开寿寺。帝赐号“佛真文懿”。至正十七年(1357),师为瑞光院之开山。八十二岁,编集六学僧传三十卷。洪武二年(1369),以高僧敕住国清,奉号“佛真文懿大师”。洪武三年(1370),帝召见众僧时,师为众僧之首,住天界寺。洪武六年示寂于国清寺,世寿八十九。(六学僧传序、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十、增续传灯录卷四、佛祖纲目卷四十一、五灯严统卷二十二、宋学士集卷三十三)p6239。《元无见睹和尚塔铭》:“天台山景德国清禅寺住持佛真文懿大师昙噩撰文”。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昙噩。
字无梦。
自号酉庵。
慈溪王氏子。
祖申。
举进士于宋。
父禄。
任于元。
母周夫人。
师生六岁而丧父。
夫人命从乡校。
师游气岸高。
骞有一日千里之意。
无书不探。
学文于胡长孺。
藻思浚发。
纵横逆顺。
随意之所欲言。
声名顿出诸老生上。
已而心有所感。
叹曰。
攻书修辞。
此世间相尔。
曷若求出世法乎。
遂别夫人。
走长芦礼雪庭传公。
薙发为僧。
春秋二十有三矣。
具戒后。
游心于教。
复弃教而即禅。
及雪庭迁灵隐。
师往侍焉。
雪庭示寂。
元叟端公。
来补其处。
元叟。
风规严峻。
非宿学之士。
莫敢闯其门。
师直前咨叩。
了无畏惧。
机锋交触。
情想路绝。
自一转至于六七。
语愈朗烈。
元叟欣然颔之。
延佑初。
诏建水陆大会于金山。
名浮屠贤士大夫毕集。
师佐元叟。
敷陈法要。
及与群公辩论。
义趣英发。
莫不推敬。
镇南王闻之。
延至广陵。
尊礼备至。
弥年方遣重纪。
至元五年。
浙东帅阃。
合府公邑令。
请师出世庆元之保圣。
再迁慈溪之开寿。
三转于国清。
师所至。
皆以荷担大法为己任。
煅炼学徒。
孳孳如不及。
多有开悟之者。
瑞龙院。
易甲乙住持为禅刹。
师为开山。
院因赖以增重。
直与名伽蓝相齐。
海上飓风发。
骤雨如注。
层楼修廊俱仆。
师所居亦就压。
人意师齑粉矣。
亟撤其覆索之。
一钜木横支榻上。
师危坐其下。
若神物为之护者。
师凡四坐道场。
去留信缘。
皆略无凝滞。
不久引退。
丛林慕其名德之高。
每辟室以居之。
师教戒诸徒曰。
吾与尔等。
研究空宗。
当外形骸忘寝食。
以消累劫宿习。
然后心地光明耳。
自是日唯一食。
终夜凝坐。
以达于旦。
洪武二年。
就有道徵
馆于天界寺。
既奏对。
上悯其年耄。
放令还山。
越四年。
无疾而终。
年八十有九矣。
遗言云。
三界空华。
如风捲烟。
六尘幻影。
如汤浇雪。
亘古亘今。
唯一性独存。
吾之幻躯。
今将入灭。
灭后阇维。
煅骨为尘。
不可建塔以累后世。
师修身广颡。
昂然如鹤峙鸡群。
文思泉涌。
有持卷轴求诗文者。
积如束笋。
当风日晴美。
从容就席。
纵笔疾挥。
须臾皆尽。
长短精觕。
无不合作。
袁文清公。
尝指师谓人曰。
此阿罗汉中人也。
观其为文。
骎骎逼古作者。
渡江以来。
诸贤蹈袭苏李。
以雄快直致为誇。
相帅成风。
积弊几二百年。
不意山林枯槁之士。
乃能自奋至于斯也。
翰林学士张公翥曰。
噩师。
仪观伟而重。
戒行严而洁。
文章简而古。
禅海尊宿。
今一人耳。
其为缙绅所推许。
类若此。
师平生著作甚富。
悉不存稿。
晚年重修历代高僧传。
笔力遒劲。
识者谓。
有得于太史迁。
日本国王。
虽僻在东夷。
亦慕师道行。
屡发疏迎致之。
师坚不往。
王与左右谋。
欲劫以归。
浙江宣慰使完者都。
藏之获免。
自是厥后。
凡遇师手迹。
必重购之而去。
且诧其能放异光云。
其为海外所钦重如此。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梦堂。名昙噩。与楚石琦。同籍明州。琦出象山朱氏。噩出慈溪王氏。同出元叟之门。同赴明君之诏。噩之祖父。以仕显家。贵且富。罗绮交错。噩生其间。为童时。喜衣布裘。喜餐蔬食。喜坐静舍。目不遍眨。如在定僧伽。然与世交。谈吐风云。变幻莫状也。于诸子史。一阅不再。因游郡城延庆讲堂。见六祖坛经。遂窃怀归翻读。连日夕不释手。乃至忘餐寝。竟辞脱发。父兄莫能阻之。具戒。遍历禅丛。乃罢参于径山。噩事径山既久。名知林下。深圣禅寺请噩。噩则欣然肯来。居无何迁开寿。谙熟典故。师僧皆从之。噩画一规曰。僧堂内外有阅经书者。罚油若干。一僧每逢朔望。纳油库司。读梵网经。一僧纳油。读传灯录。一僧纳油读易。噩笑而怜之曰。立法之弊。宁至此乎。及移居天台国清寺。年垂七十矣。耳聪目察。敷扬宗旨。有道衲子趋焉。元顺帝赐号佛真文懿禅师。年八十有八。赴明天子之诏。馆南都天界。天界金白庵。名驰当世。学冠诸老。与噩夜话。词气尽索。退而雅称曰。此翁齿牙带戟。不可与争衡也。噩南归。虚其名位。而规训门人。复说偈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要得分明。涅槃后看。泊然示化。时洪武辛亥。其年八十九矣。 赞曰。楚石愚庵梦堂行道。际遇于离乱之秋。俱持风采。称为狂澜砥柱。暮年感有国者与交游。光鲜元叟家声。虽三公一时之方便。于法门则有力焉。经云。但以假名字而引导之。此之谓也。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昙噩,字无梦,亦号梦堂,晚题所居曰“西庵”。姓王氏,慈溪人也。依净慈雪庭传薙发受具。台衡贤首慈恩诸文,昼夜研磨,不知有饥渴寒暑。及雪庭迁灵隐,仍侍左右。雪庭寂后,元叟端来补其处。风规严峻,非宿学莫故闯其门。噩值前咨叩,自一转至于六七转语,机锋交触无畏,端颔之,命掌内记。与群侣辩论,莫不推敬。元至元初,出主庆元宝圣,迁鄞之开寿、台之国清,后居瑞龙。一日飓风骤雨,殿宇俱仆,噩所居亦就压。人意其齑粉矣,掘覆索之,一巨木横支榻上,噩危坐其下,若有神物为之呵护者。噩凡四坐道场,不久即退。尝游越中,诗人刘梦熙、唐处敬辈集曹娥祠。噩敝衣坐船尾,众方分韵赋诗,殊不相顾。俄而作礼曰:“有剩韵乞布施一字。”拈蕉字与之。噩即应声赋诗云:“平明饭罢促高梢,撑出五云门外桥。离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白翻睛雪浪花舞,绿弄晚风蒲叶摇。西北阴沈天欲雨,卧听篷韵学芭蕉。”众惊曰:“公非噩梦堂乎?”遂邀入社。明洪武三年,诏徵奏封,闵其年耄,敕令还山。日本国王慕其道行,屡发疏请,欲迎致之,噩坚不往。凡遇噩手写经论,必重购之而去,且诧其放异光云。越四年,谓其徒曰:“吾有一物,无头无面。要得分明,涅槃后看。”言讫歛目,趺坐而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1—1379 【介绍】: 明僧。浙江天台人,号东溟,俗姓贾。出家于天台广严寺。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元顺帝赐号慈光妙应普济。洪武二年奉诏赴蒋山法会,奏对称旨。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师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数年落发受具戒。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师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小年易之也。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器师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师知缘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远乎。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师生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咸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花以散其上。师面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对称旨。后辞归杭之天竺。修西方净业。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谓弟子言。吾梦青莲华池中清芬袭人。吾殆将去乎。四日坐逝。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东冥。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师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落发受具。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大昌乎。一日假𥧌。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师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命典客寮。掌堂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廷师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师知缘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于明朝。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沉埋岁月。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因奏瓦棺寺。隋知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师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峻辞归上竺。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窹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日。
号东溟。
天台赤城人。
躯干修伟。
眉长三寸。
目光射人。
尝从柏子庭和尚习教。
解悟甚深。
有戒行。
人师法之。
洪武初。
以有道徵
上御奉天殿引见。
时丞相御史大夫。
暨百僚咸在。
而僧伽鱼贯而上。
师年最高。
白眉朱颜。
其班前列。
上亲问劳之。
顾众而言曰。
迩来学佛者。
唯饱食优游。
沉霾岁月。
如金刚楞伽诸经。
皆摄心之要典。
何不研穷某义。
苟有不通。
质诸白眉法师可也。
自后数召见。
从容问道。
字而不名。
及建钟山法会。
请师敦说戒法。
闻者开怿。
既而辞归杭。
居上天竺。
一志安养。
冥心合道。
不杂馀念。
洪武十二年七月朔。
梦青莲华生方池中。
华色敷腴。
清芬袭人。
既寤。
召弟子妙修曰。
此生净土之祥也。
吾将行矣。
至四日。
趺坐书颂。
合爪而寂。
阅世八十九。
僧腊七十。
师居常面严冷。
片言不妄发。
对王公大臣。
未尝出一软媚语。
至于诱进后学。
温然如春阳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金碧峰辈赐食禁中。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脩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花以散其上。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
释悟敏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明律篇
悟敏。
临潢孙氏子。
幼聪警。
十四著扫塔衣事佛。
时普贤大师。
以有道徵见而奇之。
录为弟子。
携之入京。
貌重言谦。
洒扫应对。
甚得其职。
王公大人。
为加赏识。
受经于师。
宏轴巨卷。
他人读之。
浃旬仅能周。
敏一日而毕。
洎普贤示寂。
从法兄裕景习业。
通唯识论。
对众析义。
辩若涌泉。
宿学硕德。
无不叹息以为不可及。
敏未尝以是自多。
远近争挽说法。
不顾而去。
谒通理策公。
又见寂炤感公。
密受指迪。
所资益深。
黜聪明堕肢体者。
又十年。
而后出世。
禅以自悦。
戒以摄人。
普贤为戒坛宗师第一世。
普贤传窥。
窥没而传敏。
为第三世。
锡紫服师号。
所度之众。
不减于乃祖若父。
复得悟铢而传焉。
绳绳不绝。
律座益尊。
皇统元年入寂。
寿八十五。
夏六十五。
敏天资浑厚。
不事雕琢。
护戒如珠。
微细无越。
且尚贤务施。
至老无倦。
主大道场。
凡二十二处。
禀戒者。
逮五百万。
静定之外。
课诵行持。
皆有常数。
或疑以道杂。
敏笑曰。
八万法门。
皆吾心之用。
何杂之有。
既化。
茶毗烟凝成云。
五色相映。
舍利若小珠。
倏一倏多。
或相倍蓰。
人争取而宝之。
异哉。
是亦戒光之验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