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澄

相关人物:共 76 位
共 7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郝。真定元氏人。后唐长兴二年。出家于乡之观音院。既落发受具。遂游方。阅藏典于韶山。而后归。晋开运三年。契丹犯京师。其主耶律德光。回军至栾城而死。虏酋麻答耶律解里守常山。不即去。常山之人。谋逐之。虏知而先发焉。城中无少长。皆被屠戮。天王寺。丧八僧。圆其一也。初圆引颈再受刃。如木石然。圆呼曰。猛乞一剑。即身首异处。昏无所知。至暮睹反照独念曰。冥漠之中亦有日月如此。徐扪其颈。则首在焉。然犹疑之。不敢摇动。时虏已溃遁。城中居民稍定。明日或扶之归院。院僧方晨粥。见之以为鬼物。遽惊散。久之询其故。乃悲喜相贺。然察其颈。则周匝有痕。如线许终身。周显德中。又寓大名之成安县卯斋寺。温寻藏义。开宝六年。集众说法。坐逝。茶毗致舍利如粒。寿七十四。腊五十一。范鲁公质闻而叹曰。夫看经精进之力。乃能见验于生死之际。则佛之道果可诬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释法圆。
俗姓郝。
真定元氏人也宿殖之缘出尘无滞。
后唐长兴二年投本府观音院勤勤诵习。
师与落发。
间岁受满足戒。
后策枝负囊巡礼诸方。
至韶山挂锡看大藏经焉。
晋开运三载却来本生地寓天王院。
越来年契丹犯阙。
戎王耶律德光。
回至常山栾城而死。
永康王兀谷代为蕃国之主。
时旋军自镇州董戎。
北返留酋长麻答耶律解里守于下京。
即常山也。
晋之臣寮兵士尽在斯矣。
汉儿将帅谋逐丑虏。
其计未决两分街巷。
汉人在蕃之中者。
蕃人先发无少长皆被屠戮之。
天王院八僧殊死。
圆预其数也。
其时见杀者尤众。
初圆引颈两受刃。
如击木石。
然圆呼曰。
猛乞一剑。
遂身首异处。
至暮圆如梦中忽睹晚照。
亦微悟被戮。
意之自谓。
死已冥寞亦见日月。
逡巡举一臂。
试扪其头。
乃觉如故。
再三疑之不敢摇动。
虑其分落也。
又谓血凝所缀。
重扪之绕颈有痕缝。
如线许大。
终身如此。
时城中既逐出蕃部稍定。
傍人扶起诘朝归院。
院僧方将食粥。
见圆谓为鬼物。
一皆奔散。
迟久审得其实。
喜言再生。
远迩观礼且叹希奇。
常山之人竞陈供施。
圆自后复往诸方居无定所。
暨周显德中寓大名府成安县卯斋院温寻藏教。
以开宝六年忽谓众曰。
人生虚幻何能久长。
物极则迁。
生死涅槃必无少别。
遂不数日而长逝。
黑白之众若丧所亲。
及送就茶毗日。
感舍利若黍粟之皂粒焉。
春秋七十四。
法腊五十一。
时范鲁公质亲问圆厥由。
深加郑重。
再询履行。
则大藏经已两过披读矣。
又福州楞伽寺矿师者。
海坛戍卒之子。
厥初母氏怀娠冥然不喜荤胾。
洎乎诞育岐嶷异常不哜鱼肉。
年及八岁甘嗜野菜。
若锄斸种者。
即言杀伤物命。
每见家厨亨燀毛鳞。
则手掬沙灰投于爨镬。
贵其不食。
自言。
开元寺塔隋朝中我造也。
多说未萌事后皆契合。
便请出家因披法服。
顶有香气如爇沈檀。
号为圣僧。
时侍御史皇甫政为留后。
请入府署。
因作肉䭔子百数。
唯一是素者。
盘器交错悉陈于前。
意验其凡圣耳。
矿临筵径拈素者啖之。
馀者手拂而作。
时皇甫部曲一皆惊叹。
每出街巷众人围绕。
自言。
寿止十三当定归灭。
至是果终。
遂于寺前火化倾城士女哭泣。
依轮王法树浮图焉。
复次唐开元中太原东北有李通玄者。
言是唐之帝胄。
不知何王院之子孙。
轻乎轻冕尚彼林泉。
举动之间不可量度。
身长七尺馀。
形貌紫色眉长过目。
髭鬓如画发绀而螺旋。
唇红润齿密致。
戴桦皮冠衣大布缝掖之制。
腰不束带足不蹑履。
虽冬无皴皲之患。
夏无垢汗之侵。
放旷自得靡所拘绊。
而该博古今洞精儒释。
发于辞气若铿巨钟。
而倾心华藏未始辍怀。
每览诸家疏义繁衍学者穷年无功进取。
开元七年春赍新华严经。
曳筇自定襄而至并部盂县之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奴家。
止于偏房中。
造论演畅华严。
不出户庭几于三载。
高与邻里怪而不测。
每日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
馀无所须其后移于南谷马家古佛堂侧。
立小土屋闲处宴息焉。
高氏供枣饼亦至。
尝赍其论并经往韩氏庄。
即冠盖村也。
中路遇一虎。
玄见之抚其背。
所负经论搭载去土龛中。
其虎弭耳而去。
其处无泉可汲用。
会暴风雨拔老松去。
可百尺馀成池。
约深丈许。
其味香甘。
至今呼为长者泉。
里人多因愆阳临之祈雨。
或多应焉。
又造论之时室无脂烛。
每夜秉翰于口两角出白色光。
长尺馀。
炳然通照。
以为恒矣。
自到土龛俄有二女子衣赀布。
以白布为惨头。
韶颜都雅馈食一奁于龛前。
玄食之而已。
凡经五载至于纸墨供送无亏。
及论成亡矣。
所造论四十卷。
总括八十卷经之文义。
次决疑论四卷。
绾十会果因之玄要。
列五十三位之法门。
一日乡人聚饮酒之次。
玄来谓之。
曰汝等好住吾今去矣乡人惊怪谓为他适。
乃曰。
吾终矣。
皆悲泣恋慕送至土龛。
曰去住常也。
乡人下坡。
回顾其处云雾昏暗。
至子时俨然坐亡龛中。
白色光从顶出上彻太虚。
即开元十八年暮春二十八日也。
报龄九十六。
达旦数人登山见其龛室内。
蛇虺填满莫得而前。
相与启告蛇虺交散。
耆少追感结舆迎于大山之北。
甃石为城。
而葬之。
神福山逝多林兰若方山是也。
葬日有二斑鹿双白鹤杂类鸟兽。
若悲恋之状焉。
大历九年六月内有僧广超。
到兰若收论二本。
召书生就山缮写。
将入汾川流行。
其论由兹而盛。
至大中中。
闽越僧志宁将论注于经下。
成一百二十卷。
论有会释七卷不入注文。
亦写附于初也。
宋乾德丁卯岁。
闽僧惠研重更条理立名曰华严经合论。
行于世人所贵重焉。
系曰。
北齐内侍刘谦之随王子入台山焚身。
谦之七日行道。
感复丈夫相。
冥悟华严义。
乃造论六百卷。
久亡。
至李长者之化行晋土。
神变无方。
率由应以此身而为说法也。
或曰。
李论中加乎十会。
经且阙焉。
依梵字生解可非迷名耶何长者说法之有。
通曰。
十会理有宜俟后到之经。
所解南无言离中虚也。
此配法观心也。
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
故经云。
知一切即心自性。
则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此乃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也观李之判教该博。
可不知华言义耶。
尝闻幽州僧惠明鸠诸伪经并华严论同焚者。
盖法门不相入耳。
伪经可爇。
李论难焚。
伊非小圣境界也。
亦犹杨墨之说与儒相违行方外者复憎孔孟。
水火相恶未始有极。
苟问通人分曹并进无相夺伦哉。
论曰。
丹成转数。
服则登仙。
慧鍊功夫验之果證。
若或名未标于箓籍。
力未合于经王。
乌以经举此身出过凡世。
徒秖眩曜肉眼惊忙猿心。
所谓释氏之俦高下异尔。
亦乃譬同群象也。
牙能抵触鼻善卷舒。
力却九牛奔过驷马矣。
别有阿耨池岸香醉山阴象。
则鼓双翼以飞腾。
用七支而巧便。
与夫海山之象百倍绝伦。
厥号蔼罗伐拿。
象中龙也。
谅知沙门有所感通斯之谓欤。
若夫能感所通。
则修行力至必有天神给侍是也。
能通所感。
则我施神变现示于他是也。
能所俱感通则三乘极果。
无不感通也。
昔梁慧皎为传创立神异一科。
此唯该摄究极位之圣贤也。
或资次徵祥阶降奇特。
当收不尽。
固有缺然。
及乎宣师不相沿袭。
乃釐革为感通。
盖取诸感而遂通通则智性。
修则感欤果乃通也。
覈斯理长无不包括。
亦犹班固增加九流变书为志同也。
复譬圣人重卦不亦愈于始画者乎。
然则前不仰观俯察后可变通此非宣师之能据嘉祥变例而能矣。
原夫室静生虚白。
心静则神通。
儒玄所能我道奚若。
引发静虑自在现前。
法不喧嚣万缘都泯。
智门开处六通由是生焉。
动相灭时五眼附兹照矣。
目连运用彰何第一之名。
那律观瞻有是半头之见迷卢入其芥子。
海水噏于毫端。
不思议时凡夫之心口两丧神通生处诸佛之境界一如。
复次我教法中以信解修證为准的至若译经传法生信也。
义解习禅悟解也。
明律护法修行也。
神异感通果證也。
孰言像末无行果乎。
亦从多分说也。
秖如檀特刻杖表侯景之西归。
河秃指天知文襄之南面光师入安乐之行弟子證三昧之门。
泗上僧伽十九类身之应现。
万回尊者五千馀里之往来。
诸方更有其异名。
此刹弥观其奇迹。
难拘定态莫检恒形。
从愿海而起身。
元惟智积。
自意生而分质。
素是康僧。
岸睹菩萨之迎生英致秦襄之就食。
留年不测示迹无方。
或扬化于数朝。
或受龄于三百。
或令灶祠而堕。
或得御笛而回。
圭戒岳神安救唐相。
或漉龙儿而至。
或擎销骨而征。
入圣寺门认诸葛亮。
或神光出口。
或怪物沈河。
丰干识其文殊。
无相免其任侠。
梦送浮图而渡海。
身分窑窟以安禅。
或放毫相之光。
或令公主之诞。
或获珠之烁烁。
或扰虎之耽耽。
或记宰臣。
或移巢鹊。
寿过百岁身隐五台。
或谶草书。
或求听众。
或隐形而留影。
或见母而便生。
或题异辞。
或语虓兽。
记韦公之灭度。
惊张渎之夜归。
不濡其服而渡溪。
不泄其秽而恒食。
或倒立而死。
或直吐其鸠。
或身首异处而还连。
或半年坐亡而复起。
若以法轮启迪。
多作沙门之形。
设如异迹化成。
或作老叟之貌(寒山拾得)疮痍可恶疥疠堪嫌。
或逆牾于恒流。
或诪张于下类。
伊皆难测。
孰曰易知。
将逆取顺之由。
反权合道之意耳。
或曰。
感通之说近怪乎。
对曰。
怪则怪矣。
在人伦之外也。
苟近人情之怪。
乃反常背道之徒欤。
此之怪也。
非心所测。
非口所宣。
能至其涯畔矣。
令神仙鬼物皆怪者也。
仙则修鍊成怪。
鬼则自然为怪。
佛法中之怪则异于是。
何耶。
动经生劫依正法而修。
致自然显无漏果位中之运用也。
知此怪正怪也。
在人情则谓之怪。
在诸圣则谓之通。
感而遂通。
故目篇也。
故智论云。
以禅定力服智慧药。
得其力已遂化众生。
复置世界于一毛。
疑海水为五味。
故曰缘法察境。
唯寂乃照。
始验佛门龙象间代一生出而摄诸不惭愧也矣。
释法惠 朝代:南北朝

人物简介

名僧传抄
本姓李氏。
高昌人。
少好射猎。
酣酒弦歌。
其妇美艳。
一国无双。
高富子弟。
争与私通。
惠他日出游。
为豪富所打。
友人报语。
惠自思惟。
己有大力。
必当见杀。
避往龟兹。
乃愿出家。
贫无法服。
外国人死。
衣以好衣。
送尸陀林。
辞诀而反。
惠随他葬家人去彼。
剥死人衣。
遇起尸鬼起。
相菆臾更为上下。
凡经七反。
惠率获胜。
剥取衣裳。
货得三千。
以为法服。
仍得出家。
修学禅律。
苦行绝群。
蔬食善诱。
心无是非。
后还高昌。
住仙窟寺。
德索既高。
尼众依止。
禀其诚训。
唯都郎中寺冯尼每谓惠曰。
阿阇梨未好。
可往龟兹国。
金华寺帐下直月间。
当得胜法。
惠信尼语。
往至龟兹。
到见直月。
直月欢喜。
呼进房内。
以蒲陶酒。
一斗五升。
服令其饮。
惠大惊愕。
我清净久。
本来觅法。
翻饮非法之药。
苦执不肯。
直月急推令去。
惠即退思。
遂不敢违。
违便顿饮尽。
醉问而卧。
直月锁房。
乃更馀行。
及惠酒醒。
追自拔恼。
我忽犯戒。
悔过自责。
槌打身体。
欲自害命。
于此少时。
得第三果。
直月还问曰。
得和后。
还高昌。
大弘经律。
道俗归敬。
颀动乡邑。
齐永元年。
无疾坐亡。
手屈四指云(弟子惠化所述云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4—549 【介绍】: 北魏上党长子人。
少志于学,后博涉百家,尤长算历。
举孝廉,为校书郎。
孝庄帝时以造历勋,赐爵长子伯。
东魏孝静帝武定间,出除太原太守。
高澄引为中外府咨议参军。
后坐事禁止,乃造《九宫行棋历》。
卒于禁所。
全后魏文·卷五十
业兴,上党长子人。
师事徐遵明。
宣武时,举孝廉,为校书郎。
孝明时,累迁奉朝请。
历临淮王彧骑兵参军、广陵王渊外兵参军。
孝庄时,除著作佐郎,赐爵长子伯。
长广王建号,除通直散骑侍郎。
前废帝时加宁朔将军。
又除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孝武时,转散骑侍郎,除平东将军、光禄大夫,寻加安西将军。
封屯留县子。
转中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后入为侍读。
孝静时,除镇南将军、兼散骑常侍,加中军大将军。
除国子祭酒,出为太原太守。
文襄引为中外府咨议参军。
后坐事禁止。
武定七年死于禁所。
刘骘 朝代:东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8 【介绍】: 东魏彭城人,字子升。
刘廞子。
弱冠州辟主簿,奉使诣阙,见孝庄帝,应对闲敏,帝善之。
遂除员外散骑侍郎,出补徐州开府从事中郎。
廞死,率乡部抗御高欢部,兵败被执,寻赦。
高澄为仪同开府,以骘为属,本州大中正,转中书舍人,官至司徒左长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1—548 【介绍】: 东魏咸阳石安人,字龙雀。
北魏孝明帝正光中归尔朱荣。
寻为高欢都督府长史,以恭谨见信,高欢置之朝中,寄以心腹。
为侍中,兼尚书左仆射。
又除司徒。
为官好聚敛,纳贿无度。
高欢、高澄屡责而不改。
卒谥文。
全后魏文·卷五十四
腾字龙雀,咸阳石安人。从尔朱荣入洛,例除冗从仆射,寻为高欢都督府长史,随府迁晋州长史,加后将军,封石安县伯,后废帝即位,除侍中、北道大行台。孝武时授相州刺史,改封咸阳郡公,入为侍中,寻行并州、冀州、相州事。天平初,入为尚书左仆射,兼司空、尚书令,除司徒,迁太保。武定六年卒,赠太师、赠太师、开府、录尚书事,谥曰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8—551 【介绍】: 东魏河内温人,字遵业。
初为怀朔镇省事,与高欢结托甚深。
魏孝明帝孝昌中,北州陷落,南奔肆州,为尔朱荣所礼遇,仕魏官兼尚书右仆射。
高欢入洛,以为大行台尚书,参知军国。
东魏孝静帝天平初,除左仆射,与高岳、孙腾等共知朝政。
高澄辅政,以赃贿削官。
未几起行冀州事。
北齐建,以功除司空,坐事免。
官至太尉。
全北齐文·卷三
子如字遵业,河内温人,晋司空南阳王模八世孙。魏孝昌中、尔朱荣以为中军。武泰末,历司马,持节假平南将军监前军,行建兴太守;永安初,封平遥县子,仍为大行台郎中,进爵为侯,行相州事,徵为金紫光禄大夫;建明初、兼尚书右仆射;普泰中、为侍中骠骑大将军,进爵阳平郡公,出为南岐州刺史;中兴初,献武以为大行台尚书,天平初,除左仆射;兴和中,为北道行台,转尚书令,武定中免,起行冀州事,别封野王县男。文宣授禅,别封须昌县公,除司空,免,寻拜太尉,卒赠太师太尉,怀州刺史,谥曰文明。
甄楷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2—537 【介绍】: 北魏中山无极人,字德方。
甄琛次子。
除秘书郎。
孝明帝末,为广阳王渊长史,行定州事。
鲜于修礼等于定州西北起兵,楷尽杀城中燕、恒、云三州避难户中粗豪者。
修礼等忿而掘其父墓,载棺巡城。
孝庄帝时,征为中书侍郎。
后为高澄仪同府咨议参军。
郑伯猷 朝代:东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6—549 【介绍】: 东魏荥阳开封人。
举秀才,射策高第,除幽州平北府外兵参军。
历太学博士,领殿中御史。
孝静帝元象初,以兼散骑常侍使于梁武帝。
使还,累除南青州刺史。
在州贪暴不法,货贿公行,百姓怨苦。
为御史劾废。
高澄作相,常引伯猷罪废以戒朝士。
后除太常卿。
刘袆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一作祎。
北齐彭城人,字彦英。
威重好学,善三《》,吉凶仪制,尤所留心。
北魏孝昌中,官至睢州刺史,边人服其威信。
高澄辅政,降书褒奖。
为官期满,归侍父疾,竟不入朝。
五子并有志节,为世称誉。
崔㥄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4—554 【介绍】: 北齐清河东武城人,字长孺,一作长儒。
初为北魏宣武帝挽郎,起家太学博士。
后坐事免归乡里。
高欢起兵,归附高欢,为咨议参军。
以建议立平阳王有功,封武城县公,领黄门郎。
东魏孝静帝天平中累官徐州刺史、七兵部尚书、清河邑中正。
性豪慢,每以籍地自矜。
高欢死,窃言:“黄颔小儿堪当重任不?”高澄闻之怒,锁赴晋阳,以陈元康救得免。
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出为东兖州刺史,受纳狼藉,为御史所劾,死于狱中。
共 7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