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仲山甫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申甫 朝代:西周

人物简介

简介
周代名臣申伯和仲山甫的并称。
诗·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1—632 【介绍】: 隋唐时僧。义兴人,俗姓吴,字法云。有才藻,为智顗高足弟子,住天台山国清寺。隋炀帝曾为其设千僧斋,赐赏甚厚。有《私记天台山智者词旨》及《义记》等。
全隋文·卷三十五
灌顶字法云,俗姓吴,义兴人。师事智顗,终天台国清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法云。姓吴氏。其先常州之义兴人。祖避地临海之章安。遂居焉。顶生三月。而亡其父。未能言。母偶称佛法僧号。而顶敩之。音句清辩。家人惊异。于是摄静寺拯法师。闻而叹曰。此子非凡。母因以非凡名之。七岁使事拯为弟子。所业日进。年二十受具。而誉益起矣。逮乎拯终。则当陈之至德初也。天台智者顗公出涖光宅。而顶从之。研绎观门。频蒙印可。陈祚告穷。乃随智者。游历庐阜。久留江陵玉泉寺。 隋开皇十一年。炀帝以晋邸。出镇维杨。从智者授王归戒。俄旋台岭。又从之。十七年智者疾。顶执侍如礼。未几而智者告终。奉遗命。以智者手书信物。讣晋邸。而教旨。遣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送顶还山。仍就山饭千僧。以致追慕之意。且规置国清寺。仁寿元年。晋王以太子嗣位。顶入贺。兼谢置国清。诏遣散骑侍郎张乾威。送还山。仍赐帛三千疋。毡三百领。就山饭千僧。又加饰其寺焉。二年诏曰。夏序炎赫。道体休宜。禅悦资神。故多佳致。近令慧日道场庄论二师。讲净名经。全用智者义疏。判释经文。禅师既是大师高足。法门委寄。今遣延屈。必蒙霈然。并法华经疏。随使入京也。伫迟来仪。书不尽意。 顶于是入京。为留三夏。大业七年。上治兵涿野。诏见行在所。贞观六年。八月七日。以疾终于国清寺。寿七十二。先是谓弟子曰。尝闻之弥勒经。如来入灭。香烟若云。汝多烧香。吾将去矣。因垂戒诸子。既而起立合掌。如有所见而敬者。且口称弥陀号云。越九日。窆于寺之南山。顶姿性慈摄。利物有方。其村之人有病者。其子奔驰求救。顶方焚旃檀香转经。病者闻香气辄愈。且安洲乐安之南岭尤奇秀。顶每过则环视爱之。叹曰恨不夷坦尔。顾非可以匡众开讲乎。未旬浃而白沙黄壤涌起如镜面。 尝讲涅槃于隶业寺。钟鼓交作。而海寇至。干盾抢攘。顶无惧色。踞猊持麈自如。而寇遽惊走。盖皆是人长丈馀。执戈戟以拟至。 佛垄诸徒。累石塔别须二石为户。而弟子光英得石而厚丈。顶漫举杖画其中曰。如是乃可用。则石应手裂为二。施之于塔。虽巧匠犹不之及。 其弘法华于称心精舍。时吉藏法师。心服其记义。遂散众东下。餐禀其指。 夫智者之才辩。能持之者。唯顶而已。故其录具在。今不繁序。碑则常州弘善寺沙门法宣文也。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灌顶。
字法云。
俗姓吴氏。
常州义兴人也。
祖世避地东瓯。
因而不返。
今为临海之章安焉父夭早亡。
母亲鞠养。
三月。
孩而欲名。
思审物类未知所目。
母夜称佛法僧名。
顶仍口敩。
音句清辩同共惊异。
因告摄静寺慧拯法师。
闻而叹曰。
此子非凡。
即以非凡为字。
及年七岁还为拯公弟子。
日进文词。
玄儒并骛清藻才绮。
即誉当时。
年登二十。
进具奉仪。
德瓶油钵弥所留思。
洎拯师厌世。
沐道天台。
承习定纲罔有亏绪。
陈至德元年。
从智顗禅主出居光宅。
研绎观门频蒙印可。
逮陈氏失驭。
随师上江。
胜地名山尽皆游憩。
三宫庐阜九向衡峰。
无不揖迹依迎访问遗逸。
后届荆部停玉泉寺。
传法转化教敷西楚。
开皇十一年。
晋王作镇扬州。
陪从智者戾止䢴沟。
居禅众寺。
为法上将。
日讨幽求。
俄随智者。
东旋止于台岳。
晚出称心精舍开讲法华。
跨朗笼基超于云印。
方集奔随负箧屯涌。
有吉藏法师。
兴皇入室。
嘉祥结肆独擅浙东。
闻称心道胜意之未许。
求借义记寻阅浅深。
乃知体解心醉有所从矣。
因癈讲散众投足天台餐禀法华发誓弘演。
至十七年智者现疾。
瞻侍晓夕艰劬尽心。
爰及灭度亲承遗旨。
乃奉留书并诸信物。
哀泣跪授。
晋王五体投地悲泪顶受。
事遵宾礼情敦法亲。
寻遣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
送顶还山为智者设千僧斋置国清寺。
即昔有晋昙光道猷之故迹也。
前峰佛陇寺号修禅。
在陈之日智者初建陇南十里。
地曰丹丘。
经行平正瞻望显博。
智者标基刊木。
欲建道场。
未果。
心期。
故遗嘱斯在。
王工入谷即事修营。
置臬引绳一依旧旨。
仁寿元年。
晋王入嗣东巡本国。
万里川途人野毕庆。
顶以檀越升位寺宇初成。
出山参贺。
遂蒙引见。
慰问重叠酬对如响言无失厝。
臣主荣叹。
又遣员外散骑侍郎张乾威送还山寺。
施物三千段氎三百领。
又设千僧斋。
寺庙台殿更加修缉。
故丹青之饰乱发朝霞。
松竹之岭奄同被锦。
斯寔海西之壮观也。
远符智者之言。
具如彼传。
仁寿二年下令延请云。
夏序炎赫道体休宜。
禅悦资神故多佳致。
近令慧日道场庄论二师讲净名经。
全用智者义疏判释经文。
禅师既是大师高足。
法门委寄。
令遣延屈。
必希霈然。
并法华经疏。
随使入京也。
伫迟来仪书不尽意。
顶持衣负锡高步入宫。
三夏阐弘。
副君欣戴。
每至深契无不伸请。
并随问接对。
周统玄籍。
后遣信送还。
䞋遗隆倍。
大业七年。
治兵涿野亲总元戎。
将欲荡一东夷用清文轨。
因问左右备叙轩皇。
先壮阪泉之戮暴。
后叹峒山之问道。
追思智者感慕动容。
下敕迎顶远至行所。
引见天扆叙以同学之欢。
又遣侍郎吴旻送还台寺。
尔后王人继至房无虚月。
顶纵怀丘壑绝迹世累。
定慧两修语默双化。
乃有名僧大德。
近城远方希睹三观十如及以心尘使性。
并拜首投身请祈天鼓。
皆疏瀹情性澡雪胸襟。
三业屡增二严无尽。
忽以贞观六年八月七日。
终于国清寺房。
春秋七十有二。
初薄示轻疾无论药疗。
而室有异香。
临终命弟子曰。
弥勒经说。
佛入城日香烟若云。
汝多烧香。
吾将去矣。
因伸遗诫。
词理妙切。
门人众侣瞻仰涕零。
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
发口三称阿弥陀佛。
低身就卧累手当心。
色貌欢愉。
奄然而逝。
举体柔软。
顶暖经日尝有同学智晞。
顗之亲度。
清亮有名。
先以贞观元年卒。
临终云。
吾生兜率矣。
见先师智者。
宝坐行列皆悉有人。
惟一座独空。
云却后六年灌顶法师升此说法。
焚香验旨。
即慈尊降迎。
计岁论期。
审晞不谬矣。
以其月九日窆于寺之南山。
远近奔号諠震林谷。
初顶化流嚣俗神用弘方。
村人于法龙。
去山三十馀里。
染患将绝众治不愈。
其子奔驰入山祈救。
顶为转法华经。
焚旃檀香。
病者虽远。
乃闻檀香入鼻。
应时痊复。
又乐安南岭地曰安洲。
碧树青溪泉流伏溺人径不通。
顶留连爱玩。
顾而誓曰。
若使斯地夷坦。
当来此讲经。
曾未浃旬。
白砂遍涌平如玉镜顶以感通相显不违前愿。
仍讲法华金光明二部。
用酬灵意。
尝于章安摄静寺讲涅槃经。
值海贼上抄道俗奔委。
顶方挝钟就讲。
颜无慑惧。
贼徒麾幡诣寺。
忽见兵旗曜日持弓执戟人皆丈馀雄悍奋发。
群睹惊懅一时退散。
尝于佛陇。
讲暇携引学徒。
累石为塔。
别须二片用搆塔门。
弟子光英。
先以车运一石。
咸疑厚大。
更欲旁求复劳人力。
顶举杖聊撝。
前所运石飒然惊裂。
遂折为两段。
厚薄等均用施塔户。
宛如旧契。
若斯灵应其相寔多。
自顶受业天台又禀道衡岳。
思顗三世宗归莫二。
若观若讲常依法华。
又讲涅槃金光明净名等经。
及说圆顿止观四念等法门。
其遍不少。
且智者辩才云行雨施。
或同天网乍拟璎珞。
能持能领唯顶一人。
其私记智者词旨。
及自制义记。
并杂文等题目。
并勒于碑阴。
弟子光英。
后生标俊优柔教义。
与国清寺众佥共纪其行。
树其碑于寺之门。
常州弘善寺沙门法宣为文。
其词甚丽。
见于别集。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轩氏,号觉庵居士,赵善屾(字山甫)之母。
事见《攻愧集》卷一四。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三五三
净梵,俗姓笪,名佛护,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十岁出家,十八受具戒,历师超果湛公、神悟处谦。元祐初,主姑苏大慈寺,讲天台三大部。宣和初,郡守敬其高行,补为管内法主。建炎元年(《释门正统》作二年)卒。见《释门正统》卷六,《佛祖统纪》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二。
神僧传·卷第九
僧净梵。
嘉禾人。
姓笪氏。
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
因而怀娠。
十岁依胜果寺出家祝发。
从湛谦二法师学教得其传。
初住无量寿院。
凡讲法华经十馀过。
大观中结二十七僧修法华忏。
每期方便正修。
二十八日连作三会。
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
呼净梵比丘名声如撞钟。
时长洲县宰王公度亲目其事。
题石为记。
又尝梦黄衣人请入冥见王者。
令检簿云。
净梵比丘累经劫数讲法华经。
即遣使送归。
一日禅观中合众皆见金甲神人胡跪师前。
又在他处忏期蒙韦驮天点检。
大众中有戒不严净者。
先以预定后果忏法不全。
时姑苏守应公有婢为崇所恼。
请师授戒。
其妖即灭。
葛氏请施戒荐夫。
见夫绕师三匝而去。
待制贾公见师道行。
即补为管内法主。
师住持十馀年。
亡后焚躯有舍利五色。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净梵。嘉禾人。姓䉡。母龚氏。梦佛光满室。遂有娠。及生因名佛护。十岁出家。尝念阿弥陀佛。或问。年少何遽尔。师曰。我欲往他方丈。求挂搭去。十八受具戒。即依超果湛公。复谒神悟。屡亲讲说。大契宿心。元祐初。主姑苏大慈。讲三大部十馀过。馀文称是。禀师戒法者。几满城邑。尝率二十七人。修法华三昧。以二十八日为期。如此三会。感普贤大士授戒羯磨。至称净梵比丘。则洪声震响。如撞巨钟。师禅观之处。众尝见金甲神。跪于座前。有时一处行忏。见韦天按视忏堂。行人有遭其点察者。辄障起而退。政和中。太守应公。婢为祟所娆。歌笑不休。请师施戒。即刻神定。信女葛氏。请为亡夫施戒。即见夫旋绕师座。称得解脱。尝夜居西院。君酷暑。众不安卧。师方披三衣。坐水阁上。忽风雪飞集。凉气逼人。旦谓众曰。夏行冬令。众皆叹仰。知为神龙翊卫。变热为凉也。宣和初。郡守贾公。敬师高行。补为管内法主。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佛护,字净梵,姓笪氏,嘉禾人。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孕而生护,因名佛护。十岁投圣果永忏主出家,常念阿弥陀佛。或问:“年少念佛何为?”曰:“我欲参访去。”十八受具戒,投湛、谦二法师习教,得其传。谒神悟,亲讲说,如夙习。初住无量院,讲《法华》十馀会。哲宗元祐初,主姑苏大慈,讲三大部,弟子遍踵吴地。尝率二十七僧修法华忏,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作三会,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至称净梵比丘者三,洪音如撞巨钟,三昧将圆。有来二僧曰:“春至石梁礼圣迹。”忽见空中飞花,异香非常。遇一僧曰:“姑苏梵法主散花至此”,语毕辄不见。某因得礼座下,长洲令王公度亲时目其事,记刻于石。元符中,有黄衣使者,请至冥府,时王者迎就坐,令吏检祥霭簿。吏云:净梵比丘多劫讲演《法华》,王即起顶礼,遣使引还。建炎元年十月朔日,坐亡,阇维时有五色光,塔择横塘之般若。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四
字孝谦,父仕开,操履严正,里中比之王彦方,生三子,长即先生,次悌谦,次忠谦。
当元末,仕开杜门为子弟择贤师友,不妄交游。
一时金华戴良永嘉高明豫章揭伯防武林杨彝陆德旸慈湖胡舜咨诸先生俱以齿德文章来游四明仕开为扫席馆舍使诸子俱师事之故李氏造学渊源最为有本先生十岁即能缀文二弟俱明锐嗜学兄弟相友爱有事兄必先弟而弟常代兄行父卧疾先生兄弟日更侍床下父食乃敢食父至断食旬日亦饮水充腹而已终勿执箸洪武初郡国例造战舰吏以仕开饶财使任督既成使者验舰材不良坐法送秋官论狱先生弱冠请代父囚曰父老我壮宜往悌谦甫十八巳为人后亦曰兄多疾且亲所爱宜留我当往使者以为非情两系之徐侦其兄弟终无易词竟遣长者往先生至都门输作日涉冰雪负土石手足酸瘃流血经一岁得赦免归十年仕开又以富室主料量米耗罪当死忠谦年十九即荷械诣官曰盗米者囚身当坐幸释老父官韪其气貌许之得免死黥而戍竟死辽东仕开卒先生执丧尽礼守令重先生相继论荐固辞不出郡博士郑深道常造其家先生闭门不见深道曰所以来求一识先生耳非有它也乃出与语甚驩深道为止宿去会诏天下纂修图志太守汪馗起先生总裁郡乘书成而卒后七年悌谦亦卒先生宿有隐德邻人寝疾晨候之密以钱十缗置席下去绕宅种竹夜遇人盗笋纵之去次夕为采笋置篱外其行事多类此尝悯郡中文献失徵因撰四明文献录四明先贤记学者宗之他所著有经书问难通鉴考证急就章注长律英华藁中林集诸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8—1562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惟仁。正德十六年进士。授行人。嘉靖时历官礼科给事中,屡上疏论事,言词切直,往往不被纳。六年,锦衣百户王邦奇诬讦杨廷和、彭泽等,言上书力争。帝怒,亲审于午门,言备受酷刑,断一指,卒无挠词,狱亦以解。后累官湖广参议。
甬上耆旧诗·卷十一
先生字惟仁。
年十六为诸生,即开门授弟子经。
中进士,以行人使于代。
王故好学,闻先生名重,因从受易,且疏留,使授代诸生经。
其高弟后多为名臣。
先生复命而代乱,王出奔,上再使往安,代王得归国。
迁礼科给事中。
时议崇兴献,礼既定,复有进世室之说,即抗疏言:陛下考献帝而祀之观德殿,明亲亲也,不复跻于太庙以干正统,明尊尊也。
斯协诸义而协者也。
献帝虽有圣德,非若周文武之兴王创业也,而欲袭世室名,舛矣。
我太祖、太宗既正祀世室,而复参以献帝,可乎?
若以献帝为所自出之帝,是前无祖宗也。
以献帝为祢而宗之,是近无敬毅也。
诸所云云,俱为不经。
陛下前既罪医士刘惠之言,而今乃纳署丞何渊之言;前既俞礼卿、席书之议,而今乃咈书之后议,臣不知其何说也。
臣非不知陛下顺旨则喜,逆旨则怒,不逢喜而逢怒,岂臣之情?
但义有不可,即殒首阙下,臣必不敢奉诏。
未报。
凡三疏争之会。
廷臣亦多谏者,事得已。
他如谏张璁不可为兵部侍郎,谏璁、萼不可典两都乡试,谏杨一清不可召还内阁,因天变极陈六科失职,致用人行政颠倒。
已又独为杨公廷和讼冤曰:先帝晏驾时,江彬挟边军四万,图为不轨,内外汹汹。
元辅杨廷和不爱其死,用密谋诛之,顷刻间寻定大计,以伦序迎立陛下。
此社稷之勋,非止开国佐命者也。
即使有罪,尚当十世宥之。
今以奸人之言,既褫其爵矣,又逮其子若婿矣,乃又听百户王邦奇之诬,而尽逮其乡里,诬为蜀党。
圣明之朝,何意忽有此举。
臣谓若编修叶桂章辈唯有自愤无辜,非缢则刎耳。
至言费宏、石瑶之阴,私曾无左證,岂小人之言必可听,大臣之行必尽可疑耶?
唯陛下裁察,不以无藉暧昧之词,辱陷社稷重臣,为圣世大累。
书奏,上大怒,刑鞫于午门,至折指终不易词,谪判宿州。
以知溧阳,三迁至吏部郎,稍稍起矣,而忌者倾之。
再谪知彝陵州,三迁至湖广参议,又稍稍起矣,而忌者复倾之,竟落职归。
先生所在有治行,溧阳、夷陵皆为生立祠。
初在蜀,传恩诏至,有曰:唯议礼诸臣不赦。
先生题诗驿亭志感,读者洒泪。
次宿一驿,梦有客绿衣相迎曰:忠良亦来此耶?
次日询之,即编修叶公桂章,就逮自缢处。
盖先生前疏,所云其人必感愤自杀者也。
年七十五,卒于家,郡人称其居曰忠谏里。
所著集行世。
读先生疏草,忠愤之气塞于两间,而其诗宛秀明丽,几近子房之貌。
余既录诗十三首,复采其佳句,曰:月落明渔火,风轻稳钓舟。
曰:短竹生幽响,高松落午阴。
曰:沙寒稀荻雁,木落露松虬。
水涨鸥移渚,芹香燕猎泥。
曰:孤舟虚白日,双鬓落青丝。
并足传也。
维基
杨言,字惟仁,浙江鄞县(今属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人。曾任给事中,以敢于直谏闻名。官至湖广参议。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科举人,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杨维聪榜进士。授行人。嘉靖四年(1525年)擢礼科给事中。数日后即上书痛陈朝廷弊端,世宗以“无中生有”斥责之。同年,光禄署丞何渊请求扩建宗庙,祭祀世宗生父兴献王,杨言与诸臣抗争,不被采纳。杨言又上书指陈利害,言辞激烈。嘉靖六年(1527年),锦衣百户王邦奇借事诬陷杨廷和、彭泽、费宏等,将兴大狱。杨言再次抗疏,斥责王邦奇“心怀怨望,文饰奸言,诟辱大臣,荧惑圣听”,世宗大怒,将杨言收押,并在午门亲自审问。杨言备受刑讯,折断一指,却毫不屈服。世宗命下五府九卿继续审议。但兴大狱之事也不了了之。杨言被贬为宿州判官。迁溧阳知县,历南京吏部郎中。又因事谪守夷陵。累官湖广参议。《明史》有传。
释老藏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老藏者,即阿王老藏,燕京西山之喇嘛也。
姓贾氏,生十龄,父母送之崇国寺为沙弥,年十八始受具。
禀性超颖,度越众流。
已习韦陀,兼究瑜伽,慧根自觉,真空独證,于番汉经书,一目俱了。
复历讲肄,遍聆奥机,至于三密护身,坛仪悉练,五部印契,宣导咸推。
会大清定鼎,顺治初元,应诏入都,藏与同坛五人摄斋受戒。
有一上士忽谛视曰:此中有一五台主人。
众皆惘然,莫测所谓。
及顺治己亥,藏果以兼通番汉膺选,乘传上主五台,总理番汉经典,旧时所译多所订正。
术士之言,始为有徵。
自莅众兹山,乳窦重流,荆条复茂,损食减衣以施贫乏,禅堂骈集,觉路弘开,补缀残典,不惮勤劳。
生平不设衣钵,一锡飘然,无所系念,空诸所有,即为正观,平等应缘,解除一切。
乘五衍之轼,开八正之门,拯溺逝川,大庇交丧。
内翰缪彤、中行李嘉猷,道过台顶,一见皈,玉带山门,云天瓶水,远吟深契,信非偶然。
厥后比岁,赴觐阙廷,钦承天问,妙啼微几,既协皇情,而译事钩稽,尤邀特眷,是以殊礼异数,宠赉滋多。
康熙辛亥年,已七十矣,退居颐养,日以禅诵课心,长坐不卧,遍翻大藏,专业《华严》,以千部为期。
尝以岁旱,露跣祷祈,甘雨应时而降,万众交忭。
癸亥秋,圣祖幸临台山,御书题赐号为“清凉老人”。
宸藻流辉,焜耀千古。
住山二十八稔,法云远荫,火宅晨凉,慧日载升,重昏夜晓,宗风方鬯,祖庭用光。
以康熙丁卯三月九日示寂。
先期集众告以大限,十日将从西去,勉哉修持,勿令坠失。
日至,索浴,号佛不绝,端坐而化。
春秋八十有七,僧腊六十有九。
圣祖闻之,赐金营葬,发龛荼毗,塔于凤林谷,设食供众至者四千馀人,悲声栖响,感动林壑。
户部左侍郎蒋弘道为撰碑铭,勒石山阿。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海印,字端章,号葆光。
姓张氏,德人也。
父性纯,母氏陈,生一周即失所恃,育于外祖母家。
年十七丧父,乃有空门之志。
丁丑就开元云齐阁出家,礼道岸为师,己卯受戒于鼓山为公。
自是奋励参究,凡宗门硕德,莫不愿入其门,未几,叩雪峰道余,机谭心契,最垂珍赏。
甲申,道余示疾,召印至山,属以衣拂,遂继厥席。
是时道余方寂,院宇零落,景物凄清,印坚忍艰苦,赖以不堕。
尝参“无梦无想,主人在何处”一句,久无所入。
一夕经行,次闻风撼林树,声觉心身庆快,口占偈云:“一夜金风飘岭上,萧萧木叶尽凋残。
彻悟未生真面目,不将药汞认金丹。
”前日疑情,一时涣释。
甲寅丁巳之间,三居法座,行證昭孚。
晚岁,殚精著述,撰《心镜合明》四卷,融会易理,发明教典,为引儒入释之径。
时年已八十矣,预知时至,自作塔铭,语录有《云阁法语》及《戴云法语》,诗则有《愧轩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吴江人,字首良。诸生金旼妻。旼死,守节垂四十年。工诗善书,尤精琴理。《苏台名媛集》谓其诗词举体芳隽。
闺秀词钞·卷七
字首良,吴江人,曹村诸生金敀室。
林下词选
首良,善书鼓琴柬牍,有晋人风致。《苏台名媛集》云“其诗词举体芳隽,不减李夫人珊珊来迟时也。”
苏州府志
首良工诗,尤精琴理,年二十五敀卒,有孽子,生两月,寄乳在外。
首良亲抚育之,至授室,后天嗣孤半岁复抚之,守节垂四十年。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五
裴景福,字伯谦,霍丘人。光绪丙戌进士,授户部主事,改官南海知县。有《睫闇诗钞》。
睫闇诗钞·裴景福传
景福,字伯谦,号睫闇。十五岁入邑庠,十九膺癸酉拔萃科,廷式高等,用小京官分刑部。己卯举江南乡试经魁。丙戌成进士,仍授主事,分户部。壬辰外改知县,分广东,补陆丰,调署番禺。改潮阳,调补南海,皆著声绩。在陆丰,有红黑旗党好械斗,斗方酣,景福单骑入阵横阻之,反覆陈利害,各感悟罗拜去。在南海,法领事受人赇,嗾西妇玛丽与商人讼,景福置之不理。法领怒,挟玛丽来署,以杖击厅事门。景福排衙纳领事,折以理,领事惭;诘玛丽以佐證,玛丽穷。乃申大府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牒法使,请撤领事职,以其失交际之礼故。景福开敏有智略,为历任督抚所倚重,趋辕造膝,咨商大政,藩臬往往不得参预。方谭钟麟督粤,岑春煊以功臣子特简广东藩司,锐欲有为,与钟麟议不合,至抵几相诟。而景福事钟麟谨,不附春煊。春煊怒,欲劾之。会奉诏入觐,值义和团倡乱,八国联军入京,以扈驾功授晋抚。癸卯,两广总督德寿保景福以道员用,送部引见,未行。春煊移督两广,至即檄藩司撤景福任,而密电劾景福赃罪,夺职下狱。谓:「岭海富实,故贪吏萃于广东。而南海知县裴景福才足济贪,遂为贪吏冠,既赂遗当道,政事一切倚办;习海事,又挟外交以自重。景福既去职待罪,而某国领事见臣,称道其长,意在缓颊,阴为景福地。贪黠如是,参劾不足蔽其辜,应请明诏褫景福职,提刑追赃。」(电载《河海昆仑录》。)报可。春煊檄臬司程仪洛等杂治,一年无所得。仪洛谓景福曰:「大帅谓尔赃吏,尔服耶?」景福曰:「呜呼!随夷混浊兮,蹠蹻为廉。东林党人及本朝陈恪勤、张清恪、蓝鹿洲,当时劾奏,皆有赃吏称,何况不才耶?」仪洛呵之曰:「东邻西邻,无与尔干。」盖仪洛误以「林」为「邻」也。翌日传总督谕,罚锾十二万元,充广西军饷。景福纳其半,不足,奏谪戍新疆。景福才气恢廓,能文章。以名进士出宰百里,受殊遇,意气发舒,虽沈滞下位,名声隐然动公卿间。一旦横被摧折,荷戈行万里,无几微怨色,慷慨就道。所过封疆大吏闻景福至,辄延见加以礼貌。抵戍所,巡抚联魁辟景福入幕府。宣统初元,给事中李灼华上疏讼景福冤,旨交粤督张人骏查覆,得恩赦。景福之遣戍也,广西提督苏元春亦被春煊劾,与景福同戍新疆,同赐环。未入关,元春中道卒,子幼,乃携榇挈其孥至汉口,遇桂人与元春善者,助之使回桂。扁舟东下,卜居无锡,以金石书画自娱,收藏甲大江南北。辛亥国变,春煊归隐于沪。景福偶至沪,犹礼谒春煊于其邸,称之曰宫保,盖经忧患而德加进,感䲡我者之玉成于我也。民国三年,景福出任安徽省公署秘书长,擢政务厅长。十五年卒,得年七十有二。所著《睫闇诗钞》六卷、《河海昆仑录》六卷、《壮陶阁书画录》二十四卷,镌有《壮陶阁字帖》六十四册,为世所珍焉。(金天翮)
睫闇诗钞·序
《虞书》云:「诗言志。」《鲁论》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教无穷也,如是焉已矣!古今诗人如恒河沙数,而其诗如是则传,不如是则不传。夫三代以下,如汉高、项羽、斛律金皆不学,彼岂以诗人自命?然而《大风》《垓下》《敕勒》诸歌至今传之,虽李、杜、韩、苏亦为之心折首俯,是何也?彼得乎《虞书》《鲁论》言诗之旨也,所谓如是则传也。若诗人之诗,则冠绝一时者不可多得。汉魏之际惟陈思,魏晋之际惟步兵,终南北朝则陶、谢、鲍、庾而已。唐以诗取士,诗极盛矣,然卓然大家,入《诗醇》之选者,亦李、杜、白、韩而已,宋则苏、陆,凡六家。自时厥后,金之元遗山、元之虞道园、明之高青邱、何大复称焉,然而降矣。有明七子,矫而学唐,而世以优孟衣冠讥之,我朝诸家,矫而学宋,世又以优孟衣冠讥之,而诗不甚传,何也?以彼未尽合乎《虞书》《鲁论》言诗之旨也,所谓不如是则不传也。 然则诗之传岂易言乎?读吾睫闇夫子之诗,则实有可传者。夫子之诗,高则近太白,大则近少陵,特其才气然耳,岂规模哉?集中如《都门秋怀》、如《岭南草》、如《蜘蛛》、如《寄张介夫》、如《忆仲若》、如《折树叹》、如《由水墘晚至后𡑒》、如《感春》诸篇,皆逼近汉魏。至于《王母寿》《粤王台》《祷雨龙山》《由碣石卫至金厢汎憩息》《升天行》《醉时歌》《登白云山过安期生祠遂诣九龙泉祈雨》《西樵吕祖阁》诸作,皆有阅古今、傲风霆之气,则纯乎屈、宋之遗,曾何李、杜、韩、苏之足云?盖得言志之旨深也。抑隽又尝受诗于夫子矣。夫子曰:「吾人一言一行,须有安身立命处,作诗亦然。《孟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不知道者,不足以言诗。古今诗人如麻,惟陶徵士、浣花、青莲、昌黎、眉山有然,次则李义山、陆放翁、元遗山三子之诗,亦能自道其意。」及退而玩夫子之诗,其本诸安身立命以咏歌者,不可枚举。乃知夫子以其所得者授隽也,盖得无邪之旨深也。且夫夫子以名进士由郎署改官来粤,历宰诸大邑。每治事,与民语,丁宁委婉,若恐重伤之者,而治盗恒用重典。常语人曰:「周汉以来,名臣钜儒,论治无不明刑罚者。然刑罚之本,在于教养。今吾日取不养、不教之民而诛之,疚心多矣!」每移任去,父老攀辕截镫,途为之塞,有出涕者。是立德、立功不朽之业大有在,岂区区以立言传哉? 初,隽以刊行是篇请,夫子辞之曰:「古大家诗,多则万篇,少则千篇。余虽耽诗,存稿仅尔。而一行作吏,此事遂废,偶有触托,亦不过于马背船唇得之。我生不辰,衷怀摧怆。或多急微噍率之音,遽以问世,徒授人以吹索之柄,可乎?」隽谓:「白诗多,韩诗少,皆大家也。且白不敌韩,诗岂以多寡论哉?使所作有失乎《虞书》《鲁论》《孟子》言诗之旨,虽多,亦奚以为?」夫子颔之。隽遂校字以付梓。举吾夫子之诗之所得,述诸简端,以谂后之读睫闇诗者。庚子腊日,受业张隽谨识。
睫闇诗钞·序
广生垂髫,留意当世贤豪长者,辄知霍邱有裴睫闇先生。
洎应童子试,又出尊公浩亭夫子门下,因得识睫闇,并尽读睫闇之所为诗。
睫闇未弱冠,即挂名朝籍。
三十掇甲科。
将四十,由户部改官知县。
初补广东之陆丰,既而历番禺、潮阳、南海。
所至号称难治,而睫闇治之辄裕如。
遇有暇日,则益肆力于诗,牢笼万有,变化不测。
不识睫闇者,疑其为汝、颍之士,状貌瑰异。
及一接颜色,乃知恂恂儒雅,语言若不忍造怒于人也。
顾其中所蕴蓄,磅礴郁积,虽所遭际极之他人畔援歆羡而不能得,而其诗常若有所不豫而托之山巅水涯者。
嗟乎!
此姚惜抱所谓「事有旁观见为功名之美,而君子中心欿然也」。
假令睫闇少有宦情,供职郎署,平流而进,当至监司。
中更哀乐,外逼忧患,求为承平贵游不得,求为山林枯槁亦不得。
旁皇四顾,日月急景,始假县令以效其茧丝保障之才。
两宰首邑,岭海多故,遇有兴革要政,大吏倾心咨询,辄视睫闇一言为行止,然犹伣伣泚泚,低首下心,稍不自抑,谤随其后。
目中所见,既非平日愿见之人,耳中所闻,复非平日愿闻之言,若之何其不有遐心也?
因叙睫闇之诗一及之。
世有知者,当以广生之言为悲,世无知者,几何不以广生之言为狂且瞽也?
光绪辛丑,如皋冒广生叙于广州南海县署。
睫闇诗钞·序
余尝以为文章之成也有三:赋之自天者曰才,造之于人者曰学,惟境也者,天与人交致而不可一阙。天予以特殊之境矣,人或不胜其艰困,无复聊赖,甚者堕其气而殒其身,不善于承天足以昌其才与学者,转自负之,是岂天之咎与?天宝之乱,杜子美以稷、契自命,而流离饥寒,卒不得一效,故发为诗歌,冠绝有唐。其后苏子瞻以命世之才,安置黄州七年,已老,犹为儋耳万里之行,故子瞻诗文,亦以海外为极盛。向使彼二子者不能亨其心以顺受,则其境固非生人所堪,亦与寻常之夫叹息悲忧以至于死而已耳,乌得有鸿博绝丽之辞以至于今乎?是故有境乃可成其才,亦必有学乃可用其境。吾益以知义理之学之不可一日去身,即求之文章而亦然也。 霍邱裴伯谦先生,以名进士出宰粤东,才略颇见于世矣。乃迕大府意,罗织之,几不测。既不得其罪状,犹逼偿巨万金,且永戍新疆。行更寒暑,一仆又中道毙。丙午到戍,戊申乃赦归。归逾年,值国变,而伯谦已将六十矣。是其境与子美、子瞻略同。余初闻伯谦于肯堂,伯谦亦因肯堂而知余。今年初夏,乃相晤于马君冀平座上。伯谦即出其生平所为诗,曰《吴船》《岭云》《西征》《化城》《东归》《风泉》诸集,以示余,且使为之序。余读之,爱不能释。因屏百务,穷十日力乃竟。因叹曰:嗟乎!若伯谦之诗,可谓境不负才矣。吾闻其家学,以宋贤为根柢。其赴北庭也,著《河海昆仑录》,于山川道路、风俗政教,考之綦详。而余之所服膺者,尤在能处忧患之中而不忘省察克治之功也。然则伯谦之不负其境,不更以学乎哉?伯谦于古大家诗,无所不学,至其得力,于杜、苏为多。《吴船》《岭云》两集,才气已为极盛,至《西征》以后,光气发见,尤可喜可愕,足追并古人,惜乎肯堂已前死,不及见也。余岂足以序伯谦之诗乎?聊述所知以质之而已。甲寅七月,桐城姚永概序。
睫闇诗钞·序
光绪丁未秋,余客都下,晤霍邱李肖峰给谏,出示其乡裴伯谦先生《河海昆仑录》一书。见其诗真趣洒然,拍案狂喜,曰:「此仙才也!」时先生方谪戍新疆,不获见,私独慕之。未几,肖峰抗疏雪其枉,诏许归。先生则漫游吴越间,不克相并合。癸丑冬,皖帅倪公重其贤,以父执敬之,尊为上客。余假归北上,见其人,清癯静默,如空山道叟,猿鹤不惊;聆其言,智虑深沈,天趣盎溢。处乱世而能翛然自脱于尘埃之外,私心叹诧,谓得留侯之风,而叹为弗及。 初,先生尊考浩亭先生,殚精宋学,同、光间久官无锡,民竺爱之。先生少负奇材,服膺庭教。年十九,以拔萃科贡京师,廷试高等,用刑部小京官。旋成进士,授户部主事,以诗文名都下。光绪癸巳,改广东知县,补陆丰,调番禺,移补潮阳,调南海。时李文忠为粤帅,尤绝重之。壬寅大计,以卓异荐。癸卯,粤帅举人才,以道员送部引见,未及行而祸作。先生之任南海也,廷旨捕南海康有为,籍其家,括尝所往来书,廉其党。先生奉檄,偕知府王君存善往。西林方为布政使,与康交,惧事泄,令择要人书藏之。先生察其书,皆通候往来,任王君持以献粤帅,固未达也,而西林则大恨,即藉他事劾王,粤帅右之,仅免。未几,移陇藩,擢疆帅,及是移督粤疆。甫至,辄檄藩司撤任,劾为赃吏,夺其官,追赃急甚,誓必杀。既入狱,日书文山《正气歌》十通;事吟咏,有「饱食手一卷,便到羲皇前」语,意度萧然。久之,无左验,乃罚金八万,奏永戍新疆,此《河海昆仑录》所由作也。先生天亮超绝,学靡不窥,是录撷兵、政、教、哲之大原,纳诸山川景物。往往一名一物,化须弥于芥子之中,实为前古所未有。生平不治生产,独嗜古人书画,辄取珍藏,海内赏鉴家推为第一。法博士白希和访先生于迪化,复至无锡取所藏精品影照百馀种,归以誇示国人。所镌《壮陶阁帖》四十卷,费踰十万。真迹多入其家,而钟太傅《荐季直表》尤海内孤本,甲寅春,舟入淮河被劫,燬于盗,先生尤痛惜焉。其诗刊者,题曰《睫闇诗钞》,大抵由坡入杜,韵藻天然,浩乎天际真人之态。 吾尝忾先生早岁巍科,治绩名天下,中更险难,放逐西戎,皆与坡公等。坡公《志林》成于海外,论者叹造物特开是境以辟坡公未有之奇,先生《河海昆仑》诸作成于西疆,直与《志林》对垒,而其诗之盛尤复类之,意者天殆以坡待君耶?迹其老居幕府,绝类杜处严公,其境转若坡公所未逮。往者杜公入蜀,感山水之奇,然后旷然雄绝天下。吾淮苍莽之气,睥睨江河,先生随节蚌川,实为南北战争之地,指挥谈笑,必有超然自得于坡、杜之外者。吾于诗无能为役,虽老,犹将就先生肄业及之,先生其许我乎?丁巳夏五月,桐城陈澹然撰。
化城集·跋
余谪西域,行至奇台,闻王晋老拜新疆布政之命。未几,宋芝洞侍御、方筱泉观察佐伊犁长少白将军幕先后至。晋老到官,开省志、舆图两局,颇网罗中原文士。案牍之暇,觞咏甚盛。己酉八月,余入关,芝洞、小泉方随长制军之幕兰州。逾年,晋老亦罢官东归。西域乱事遂炽。犹记水磨沟公饯,酒阑人散,余徘徊依斗亭上,语晋老曰:「我辈此行,于西域风雅文献,饶有关系。欧风东被,旧学将亡,此会恐不可再得。」因相对太息。乙卯五月,再入东华,屡与晋老、芝老接杯酒,话西域往事,如梦如幻,而铜驼荆棘之感,新亭风景之悲,益不可为怀。小泉于癸丑春化去,无人嗣其家学,著述散佚。余曾托其族人干臣向诸公子索诗稿,欲付印行。干臣旋故,恐不易得。偶检箧内,得其关外途次寄芝洞一律并三个泉叠盐字韵寄余二什,附刊卷内,聊存全豹于一斑。然则死生聚散,今昔兴亡之故,尚忍言乎?乙卯十一月睫闇识于蚌埠。
睫闇诗钞续集·序
霍邱裴伯谦先生既逝之四年,金君子才为辑所未刊之诗以付剞劂,凡若干卷,督序于绰。 绰自少在粤,既得读先生之诗;厥后承赐所刊《睫闇诗钞》,益得窥其蕴蓄。窃以为先生之诗,非犹夫并时之人之诗也。盖诗之为物,自夫格律、声调、风韵、兴趣以迄骨干、采藻,古之作者,已莫不肆其力之所至,争奇斗胜,无幽不辟。独其间有所不易窥之一境焉,则味是也。今夫口之于味,人所能辨也。然甘、辛、咸、淡,所嗜不同,其为人之所嗜,未必为味之独优。故太牢之烹有时不如昌歜,而馁馊腐败之物无论矣。太羹、元酒愈淡泊而味存焉,稻、粱、黍、稷,饵之终身而靡厌者,味真故也。昔人论诗,谓有「惊四筵而不能适独坐」者,正谓其不禁咀嚼。苏子瞻评孟东野诗,譬之「食蟹持空螯」,亦正此意。故诗之不厌百回读者,必有其真味,非九酝之良酒,即回甘之谏果也。否则中泠之泉,三危之露也。若水中着盐、舌端尝蜜,尚不免拘于迹象,非其至焉矣。自来诗家,巨刃摩天,群鸿戏海,固各有其独到之境。然一言及渊明、摩诘,虽鲍、谢、李、杜有时不能不避席者,正以其味之深厚,挹之无尽;他人虽采耀双鸾,力逾九象,将恍然自失也。 有清一代之诗,未能度越前轨,第作者林立,固已各极其胜。然一语夫沈吟反覆,可以百读而不厌者,盖罕其人。盖士生晚近,诗之途径既隘,承学者第务逞其才力以相高,而不从性情酝酿以出,形枵意伪,虚有其表,犹之宾筵例席,徒眩耳目,何益口腹?盖斯道之失传,而吾真之丧已久矣。先生之诗,固已一洗町畦;然其佳处,尤在字字从性情涵泳而出,足以寻味无尽,此固非剽窃模拟者所能比附。抑谓先生必仿效某家,及专工某体者,亦讆言也。盖率性以写胸臆,本诗之正义。先生平生,不为憍激之行、诞慢之言,襟怀洒落,夷险一致,深有萧然物外之概。形中发外,称心而谈,宜乎感人之深,若刍豢之悦于口也。今先生往矣,读前、后诸集,犹可彷佛先生之为人。因述先生之诗之特异处,为读先生诗者发其凡,亦冀论近代诗者有所取焉。番禺叶恭绰。
睫闇诗钞续集·裴伯谦先生小传
裴景福,字伯谦,号睫闇,安徽霍邱县人。年十五入邑庠,膺癸酉萃科,廷试高等,用刑部七品小京官,未弱冠也。己卯,举江南经魁。丙戌成进士,授户部主事。旋改官广东知县,历任大邑,善折狱,勤于捕盗,计典课最。以直言忤总督某,夺官下狱,必欲置之死。穷治无所得,乃谴戍新疆,永不释回。李肖峰给谏抗疏白其冤,交两广总督张安圃制府查覆,事得雪,放还。 睫闇喜为诗,初取径东坡,中岁肆力杜、韩。出关所过名山阨塞,皆有题咏。七古雄秀类李东川、岑嘉州,七律瑰丽劲宕类大历十子。国变后乃一变而为悽清和婉之音,读之使人意消。所感愈深,所造愈微矣。 睫闇尊人浩亭先生研精性理,与吴侍郎拙修、涂朗轩制府论学,著有《读宋五子札记》。官江苏无锡、上海最久,有惠政。以卓异擢通州直隶州知州。论者推为中兴后江南循吏冠。睫闇学盖得之庭训云。 再,睫闇夫子九岁即能诗,甫弱冠即以诗名。所作《吴船》《岭云》《西征》《化城》《东归》诸集暨《风泉集》上卷,予兄保福已精楷印行,海内传诵矣。此册《风泉》下卷,又《耕淮》四卷、《淮隐》二卷,共古今体五百馀首,皆辛酉三月还乡以后至乙丑冬病中所作未付印行者,合并注明。受业金保权识。
睫闇诗钞续集·跋
王晋卿方伯徵求生平交游诗集,取卢同诗意名之曰《金玉篇》。当时吾师将《睫闇诗钞》并续集稿本汇寄,并由保权拟具小传如右。吾师旋于丙寅年五月归道山。保权亟思将续集付之排印,而时局多故,人事迫促,今夏始由昆侯、岱云两世兄将续集稿本携至海上,适权将赴匡庐,山居清暇,因将稿本与家受荃兄并汤、辂两小儿重为缮校印行,以广流传。谨仍以此小传弁于简端。朝夕展卷讽诵,死生契阔之感,为之泫然。己巳秋月保权谨再识。(录入:顾青翎)
维基
裴景福(1854年—1924年),字伯谦,又字安浦,号臆闇,安徽省颍州府霍邱县新店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收藏家,同进士出身。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历官广东陆丰、番禺、潮阳知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担任清朝广州府南海县知县。后由王崧接任。因好收藏古董字画,为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嫉恨,被革职入监。岑春暄上奏朝廷谓其“两广县令,裴为贪首,凭籍外力,藐视国法”,戍新疆。适新疆台宪与其同榜,委为代理电报局局长。民国初,任安徽省政务长。晚年辞官乡居。裴景福收藏丰富,精于鉴赏。藏有王石谷《黄河流域图》、《运河图》,钟太傅书表,王羲之《落水兰亭序》,号称“裴氏四宝”。著作有《壮陶图书画录》、《河海昆仑录》、《睫周诗抄》等。民国十三年(1924年)病卒。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