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祖泉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释茂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松隐。茂禅师。字实庵。明奉化郑氏子。自幼喜趺坐。十六依传法寺希颜出家。使司米盐细务。师叹曰。离家为求道。苟羁绁于此。何异狗苟蝇营者耶。乃潜行大江之西。见南涧泉公。师昼夜系念。无须臾间断。一夕。松月下炤。起步檐隙间。闻泉声有触。遽往白之泉公。泉公曰。此间寻常施设。不足发子大机大用。盍往见古林茂公乎。师即担簦启行。既至。古林问曰。尔来欲何为。师曰。正为生死事大。特来求出离尔。林曰。子明知四大五蕴。是生死本根。何缘入此革囊耶。师儗议欲答。林以杖击之。师豁然有所悟入。自是机辩峻绝。纵横自如。林深器之。命居第一座。至正壬午。宣政院。命长瑞云之清凉。学徒奔凑。机锋相加。如兔走鹘落。瞬目辄失。有沙门至问。对未竟。以手拍地而笑。师曰。滞货何烦拈出耶。沙门嘘一声。师厉声喝之。沙门有省而去。住清凉十五年。时退隐东堂。影不出山。凝尘满席。元明良公。师法侄也。迎归天童之此轩。一旦示微疾。左右请书偈。师举手指心曰。我此中廓然。何偈之为。端坐凭几。握右手为拳。以额枕之而逝。世寿八十五。腊七十。引龛行茶毗法。火方举。忽有物飘洒晴空中。似雪非雪。霏微缤纷。盘旋烈𦦨之上。至火灭乃已。盖天华云。火后舍利如珠玑者。颇众。宋文宪序曰。濂闻方策所载。灵僧示灭。多有天华之祥。或者谓。大乘境界。去来无迹。奚以神异为事。殊不知末习浇漓。人怀厌怠。苟无以耸动瞻视。何以表真悟。而启正信哉。示现微权。固与诸法实相同一揆。有如师者其事。盖无让于古云。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禅师松隐小茂者。
出明州郑氏。
为古林大茂之嗣。
开法郡之清凉。
晚则高枕此轩。
湖海莫得而亲疏之。
共称为此轩铁老人。
老人常捋须笑曰。
释迦老子。
塞井为臼。
达磨大师。
以油益薪。
临济德山聻。
自点胸曰。
还较此轩百步。
复呵呵大笑。
是时所归仰者。
必指大茂小茂云。
小茂。
少时常终日不言。
夜则趺坐。
其母恶之。
推使仆。
辄达旦。
目不少瞑。
年十六。
依杭州传法寺希颜落发。
颜以寺务属小茂。
小茂私叹曰。
以道故弃家。
胡为复入其家耶。
乃弃去孤游。
时云居有南涧泉禅师
茂汎鄱湖而谒之。
频为饶舌。
茂益不领。
乃疑宗师有密语。
故曰祖祖相授。
既有授受。
则教外别传之旨。
复安在哉。
于是。
不离南涧左右。
哀求不已。
南涧悯之。
乃谓茂曰。
子缘不在此。
当今有茂古林者。
乃横川之仲子。
现住饶州永福。
去此不远。
子宜往之。
或可发子之机。
如不相契。
紧抱一经一咒。
以待来生参禅可也。
小茂奋走永福。
见古林。
古林问曰。
道者来何所图。
对曰。
生死事大。
求出离耳。
曰。
你明知四大五蕴。
是生死根本。
何缘撞入此革囊中。
茂又拟对。
古林击之。
茂辄證于棒下。
乃趋出。
急搭伽黎向云居。
展拜曰。
禹力若不到。
河声流向西。
久之。
辞还两浙。
古林曰。
教育英材。
贵顺时宜。
你以古而行今。
吾恐你与时违耳。
时违而欲唱道。
不亦难乎。
茂对曰。
以古而行今者。
俭也。
顺今而非古者。
奢也。
俭之病也。
不过无人。
然是其人亦至矣。
奢之弊也。
则狮虫出焉。
狮虫既出。
必成厉阶。
故传云。
与其奢也宁俭。
其今日之谓与。
古林贤之。
小茂既还浙。
游道峰分月江印之座。
印于法门轻重。
茂不阿其意。
每以事拂印。
印不怿。
印良久曰。
首座。
乃人天眼目。
所见甚当。
识者两贤之。
至正壬午。
出世清凉。
剿绝枝蔓。
纯以真实接人。
有僧才申问。
便以手拍地而笑。
茂曰。
滞货何劳拈出。
僧乃嘘。
茂便喝。
僧彻旨而去。
茂。
每疾时弊。
架声名罗禅者。
又疾禅者乏正因。
上他勾当。
互相热瞒。
上者。
以为一期佛事毕。
下者。
以为多生事足。
故燕坐常失声曰。
痛哉痛哉。
虽胡僧再来。
无复柰何。
遂退隐东堂。
屏绝人事。
天童元明良。
建朝元阁。
阁外更筑此轩而迎茂。
茂喜就之。
良父事茂公。
茂常勖良住持。
莫取先名。
须责晚效。
茂老且耄矣。
忽与侍者约期而死。
侍者请留偈。
茂曰。
此中廓然。
何偈为哉。
遂端坐凭几。
握右手为拳。
枕额而逝。
越七日色明顶温。
引龛。
阇维于太白峰前。
炬方举。
空中有物。
飘洒缤纷。
非雨非雪。
盘旋烈𦦨上。
火灭乃已。
识者曰。
天花也。
获舍利如珠者不胜计。
塔于瑞云山。
谥曰佛光普炤禅师。
赞曰。
丹沙出神龛。
啖之鸡犬。
鸡犬立化麟凤。
验实效也。
考松隐生平语句。
味之者。
岂独为麟为凤而已哉。
则其实效。
更当何如也。
或惊公之作略。
别有一壶风月。
嗟乎。
曹溪波浪相似。
而人被陆沉。
公之有补于当时。
古今孰得而浅深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了惠(一一九八~一二六二),蓬州蓬池(今四川仪陇南)人。
年十九出家受具,初谒坏庵照于昭觉,后出三峡,由湖湘至江浙,谒浙翁琰、高原泉、无准范、石田董、妙峰善诸禅师。
历住平江府定慧、温州雁山能仁、江州东林、庆元府天童景德、瑞岩山开善诸禅寺。
理宗景定三年卒,年六十五。
有《西岩了惠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行状》。
 释了惠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二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九八二
了惠,宝祐间为天童景德禅寺住持。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别山祖智禅师者。蜀人也。其先杨姓。世有显任。智既生正信之家。幼绝世缘。七岁绍印沙门化为行童。授以圭峰圆觉叙。脱口成诵。宋嘉定癸酉。试所习得度。其年十四矣。又五年。参[仁-二+幻]牛全于昭觉。经二载苦。制话头。不敢展衾。每至后夜。或假寐而已。偶闻姑苏僧诵杀六岩法语。字字皆点著自己禅病。时岩住姑苏之穹窿山。智径走见。以古德因缘求指。岩惟瞑目端坐。展掌示之。不决请益。岩如前无它语。于此又二载。智所求益哀。岩竟不换机智。乃拟简藏经。融会本参。因阅华严。善财入弥勒楼阁。见阁中有无量不可思议诸佛境界。有省。默举祖师公案。皆会节目。举似于岩。岩方启齿曰。灵云见桃意在甚处。对曰。万绿丛中红一点。几人欢喜几人嗔。岩以为然。乃可之。智复遍历名席。俱获美誉。渡钱塘。游天台。友断桥伦。见无准范禅师于雪窦。范棒喝风驰。智结舌不能仰对。范每受参垂问。智每拟当机。瞻视范公。不能进措一辞。乃私叹曰。我生平所参所悟底。皆死法也死法何济哉。乃尽捐宿负。坚依范公。久之于范公棒喝中。大通妙旨。遂呈偈曰。用尽工夫夜欲阑。东挑西拨见还难。无端豆爆寒灰里。便把柴头作火看。范公迁育王。径山。智皆负包与俱。径山燬。知事者多惧。劝范弃之。智曰。不可。昔南禅师住归宗。归宗被火。有司责其咎。南尚顺而居之。以故南公之名大重。今径山虽火。而时清道泰。且堂头和尚以咎自归。无弃去之心。我辈为人子臣。当仰体君父之心。父子君臣道合。反废为新。庸何虑焉。智于是自充化主。而殿阁楼台。从鼓舞中。涌起五峰矣。嘉熙二年。出住洞庭之天王寺。以真言实践。接纳方来。然好贬剥诸方。江湖以智天王哂之。痴绝冲尝问。洞庭来僧曾见智天王否。对曰。学人适从天王来。曰寻常有何言句。僧举天王示众语曰。带锁担枷招罪犯。安禅入定坐深坑。两头踢脱无依倚。一个閒人天地间。冲笑曰。恁么则智天王罪过不少。丞相游公侣以西余虚席。请智补之。未久智自西余。荷策迁金陵之蒋山。参徒蚁聚。名满淮南。悦堂訚道者。初游吴。闻智寻常怒气噀人不减。居天王时。乃谒智。智问曰。是何法讳。对曰。祖訚。近离何处。对曰。江西曰马大师安否。对曰。起居和尚。智拽杖便起。訚蹑履便行。侍僧问曰。适来者僧未知留否。智笑曰。是必去也。侍僧出访。旦过堂。果去矣。訚住后乃曰。我当时只肯别山收。不肯别山放。宝祐四年。天童火。无少剩。州帅吴公潜以疏闻上。上以智居天童智。曰携。吾白骨以伴。青山足矣。兴复之事。岂吾望也。遂于瓦砾堆中。搆草庐。以安众。三载之间。松关尽处青山。捧出梵宫。而壮甲东南焉。智处众。能耐小节。深得衲子之心。衲子互相颂曰。吾师讳祖智。即弘智再来也。景定改元九月朔。示众曰。云淡月华新。木脱山露骨。有天有地来。个个眼睛活。乃掩室。复令传语曰。不及相见。各自努力。越十日。珍嘱后事。叉手捐世。寿六十一。坐四十七夏。塔于中峰。 赞曰。我师翁悟老人。新天童时。修辑历祖。石塔。余得见智公之塔。圮于荆棘丛中。及考天童中兴图志。惟公大有功于天童者也。公初事无准。居径山。以大义鼓舞。遽成五峰楼阁。后公居天童。不三载而重兴莫大之精蓝。亦座下有其人。而鼓舞之。嗟乎非忠于事上。诚以接下。曷克有此哉。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祖智,字别山。
姓杨氏,顺庆人也。
年十四得度,初闻僧诵六岩语悦之。
时岩住苏之穹窿,亟往从焉,因阅《华严经》“弥勒楼阁……入已还闭”之语,恍如梦觉。
越二年,遍叩浙翁琰、无际派、高原泉、淳庵净、妙峰善,最后见无准范于雪窦,知是法器,待之弥峻。
时或棒喝,交并语不少贷,智欲拟答,禁不能发。
由是知解,都丧久之,作而言曰:“吾生平皆守死法,今始行活路。
”既而范移径山,命智分座。
嘉熙戊戌,洞庭天王虚迎智主之。
宝祐丙辰,天童寺燬,制相吴公潜判州事,奏智道行,被旨携一钵一囊至缚茅以居。
时州地久旱,祈祷辄应,人情奔凑,不三载,百废具举,天童乃复旧观。
庚辰九月朔旦,忽示众云:“云淡月华新,木脱山露骨。
有天有地来,几个眼睛活。
”越十日,夜分重别大众,叉手而逝。
世寿六十有一,坐四十七夏,塔于中峰密庵禅师之右,玉局文复之为之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