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宗晓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冯楫(?~一一五三),字济川,蓬溪(今属四川)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秘书省正字,三年,为司勋员外郎。绍兴七年(一一三七),除给事中,出知邛州,移泸州。楫自中年即佞佛,自号不动居士,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远禅师法嗣。二十三年卒。有《语录》、《颂古》,已佚。事见《南宋馆阁录》卷八,《嘉泰普灯录》卷二三、《五灯会元》卷二○、清雍正《四川通志》卷九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三九六八
冯楫(?
——一一五二),字济川,号不动居士,遂宁(今四川遂宁)人。
登政和八年进士第,宣和中为蜀州教授。
建炎初,为秘书省正字,迁司勋员外郎,出知巴州。
绍兴初,迁利州路提点刑狱,为枢密院计议官,历右司、工部员外郎,除宗正少卿。
八年,因言者论其谄事张浚,以直秘阁出知剑州,复落职,以左朝奉大夫主管洪州玉龙观。
行至镇江,召对称旨,复故官。
九年,权礼部侍郎,兼侍讲,迁给事中。
后出知邛州,复知泸州,为泸南沿边安抚使,加敷文阁直学士。
绍兴二十二年卒。
著有《时议录》、《谏议录》、《临安录》等。
楫性佞佛,遍参丛林,达五家宗派。
晚年专意净业,作《西方礼》三卷、《弥陀忏》一集。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二四、三七、四六、一三三、一五○、一六三,《乐邦文类》卷五释宗晓序楫《和渊明归去来兮辞》及雍正《四川通志》卷九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僧。不详所出。初住扬都大寺,与慧恺、僧宗、法忍等共知名于梁代。时天竺沙门真谛在岭南,法泰与宗恺等诣广州制旨寺。笔受文义,咨探研索,近二十载。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早与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梁代天竺沙门真谛。流寓岭南。泰偕宗恺等事之。以赴广州刺史欧阳頠之请。传译于制旨寺。陈太建三年。讲所译新经于建邺。惊异时众。会彭城静嵩来扣。泰为随机按旨。披释无遗。事见嵩传。慧恺曹姓。义理淹博。词力尤殷赡。赞谛译事。每恨相见之晚。住广州显明寺。延谛房中。讲俱舍论。光大间。僧宗法准法忍等。就谛求学。为讲摄论。与获听受请恺于智慧寺。讲俱舍。至业品疏第九卷。遘疾不救。明年春。谛又化。 有受菩萨戒弟子曹毗。恺之叔子也。少随恺入南中。既善摄论。兼承诸部。晚住江都。尝以章甫缝掖。登座开演而沙门僧荣日严法侃等。皆咨禀焉。 时智敷道尼亦为恺所赏识。故恺之亡。谛抚膺哀恸。率敷尼等十有二人。于法准房。传香火。誓弘摄舍。后敷虽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从究涅槃论。仅得叙分。而哿以疾殂。乃专讲摄论。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释法泰。
不知何人。
学达释宗跨轹淮海。
住杨都大寺。
与慧恺僧宗法忍等。
知名梁代。
并义声高邈宗匠当时。
有天竺沙门真谛。
挟道孤游远化东鄙。
会虏冠勍殄。
侨寓流离一十馀年。
全无陈译。
将旋旧国。
途出岭南。
为广州刺史欧阳頠固留。
因欲传授。
周访义侣。
拟阅新文。
泰遂与宗恺等。
不惮艰辛。
远寻三藏。
于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
垂二十年。
前后所出五十馀部。
并述义记。
皆此土所无者。
泰虽博通教旨。
偏重行猷。
至于律仪所及。
性无违越。
谛又与泰译明了论。
释律二十二大义。
并疏五卷。
勒于座右遵奉行之。
至陈太建三年。
泰还建业。
并赍新翻经论创开义旨。
惊异当时。
其诸部中。
有摄大乘俱舍论。
文词该富理义凝玄。
思越恒情鲜能其趣。
先是梁武宗崇大论。
兼玩成实。
学人声望从风归靡。
陈武好异前朝。
广流大品。
尤敦三论。
故泰虽屡演。
道俗无受。
使夫法座绝嗣阒尔无闻。
会彭城沙门静嵩。
避地金陵。
学声早被独拔千载。
希斯正理。
昼谈恒讲夜请新宗。
因循荏苒乃经凉燠。
泰振发玄门明衷弘诣。
覈其疑义每凑玄极。
皆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出嵩传。
泰博咨真谛。
传业嵩公。
知我者希。
浮谚斯及。
不测其终。
智恺。
俗姓曹氏。
住杨都寺。
初与法泰等前后异发。
同往岭表奉祈真谛。
恺素积道风词力殷赡。
乃对翻摄论。
躬受其文。
七月之中文疏并了。
都合二十五卷。
后更对翻俱舍论。
十月便了。
文疏合数八十三卷。
谛云。
吾早值子。
缀缉经论絓是前翻。
不应缺少今译两论词理圆备。
吾无恨矣。
恺后延谛。
还广州显明寺。
住本房中。
请谛重讲俱舍。
才得一遍。
至陈光大中。
僧宗法准慧忍等。
度岭就谛求学。
以未闻摄论。
更为讲之。
起四月初。
至腊月八日方讫一遍。
明年宗等又请恺。
于智慧寺讲俱舍论。
成名学士七十馀人。
同钦咨谒。
讲至业品疏第九卷。
文犹未尽。
以八月二十日遘疾。
自省不救。
索纸题诗曰。
千秋本难满。
三时理易倾。
石火无恒焰。
电光非久明。
遗文空满笥。
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
寒陇向凄清。
一朝随露尽。
唯有夜松声。
因放笔。
与诸名德握手语别。
端坐俨思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一。
即光大二年也。
葬于广州西阴寺南岗。
自馀论文。
真谛续讲。
至惑品第三卷。
因尔乖豫。
便废法事。
明年肇春三藏又化。
谛有菩萨戒弟子曹毗者。
恺之叔子。
明敏深沈雅有远度。
少携至南受学摄论。
咨承诸部皆著功绩。
太建三年。
毗请建兴寺僧正明勇法师。
续讲摄论。
成学名僧五十馀人。
晚住江都综习前业。
常于白塔等寺开演诸论。
冠屦裙襦服同贤士。
登座谈吐每发深致。
席端学士并是名宾。
禅定僧荣日严法侃等皆资其学。
时有循州平等寺沙门智敫者。
弱年听延祚寺道缘二师成实。
并往北土沙门法明。
听金刚般若论。
又往希坚二德。
听婆沙中论。
皆洞涉精至研覈宗旨。
必得本师临听言无浮杂义得明畅者。
方始离之。
馀例准此。
及翻摄论。
乃为广州刺史安南将军阳山公頠请宅安居。
不获专习。
后翻俱舍方预其席。
及恺讲此论。
敫与道尼等二十人。
并掇拾文疏。
于堂听受。
及恺之云亡。
谛抚膺哀恸。
遂来法准房中。
率尼响敫等十有二人。
共传香火。
令弘摄舍两论誓无断绝。
皆共奉旨仰无坠失。
至三藏崩后。
法侣彫散宗嗣将亏。
太建九年。
敫相续敷弘。
最多联类。
同听谛席。
未有高者。
太建十一年二月。
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
本住中原。
值周武灭法。
避地归陈。
晚随使刘璋至南海获涅槃论。
敫曾讲斯经。
欣其本习伏膺请求。
便为开说。
止得序分种性分前十三章玄义。
后返豫章鹤岭山。
敫又与玑法师随从。
因复为说第三分。
具得十海十道。
及进馀文。
哿因遘疾不任传授。
乃令敫下都觅海潮法师当穷论旨。
以十四年至于建业。
所寻不值。
乃遇栖玄寺晓禅师
赐与昙林解涅槃疏释经后分。
文兼论意而不整足。
便还故寺。
常讲新文十三章义。
近二十遍。
开皇十二年。
王仲宣起逆。
焚烧州境及敫寺房。
文疏并尽。
其年授敫。
令任广循二州僧任。
经五载废阙法事。
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场寺。
偏讲摄论十有馀遍。
坐中达解二十五人。
玑山瞰等并堪领匠。
仁寿元年。
遘疾终于本寺。
敫撰谛之翻译历。
始末指订。
并卷部时节人世详备。
广有成叙。
道尼住本九江。
寻宗谛旨。
兴讲摄论腾誉京师。
开皇十年下敕追入。
既达雍辇开悟弘多。
自是南中无复讲主。
虽云敷说盖无取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宋僧。四明人,字约言。俗姓金。七岁丧母,发愿出家,十五岁受具。二十岁从宝云寺义通法师习天台教观。甫经一月,便能讲经。与高僧慈云相结,义同手足。未几,名撼四方,净侣云集。太宗淳化间出主乾符寺,寻迁延庆寺,专事忏讲四十余年,生徒遍于东南。真宗赐号法智大师,世称四明尊者。后世尊为天台宗十七祖。有《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大悲忏仪》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宋僧。四明人,俗姓金,名知礼,字约言。年十五出家,师事宝云寺义通法师。讲天台教观。真宗天禧四年住延庆寺,学徒甚众。有《十义书》、《融心解》等多种。
全宋文·卷一七四
知礼(九六○——一○二八),又称智礼,字约言,俗姓金氏,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幼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
二十岁从天台螺溪传教院义通学天台教观。
端拱元年师卒,遂继席弘化。
后居四明延庆院。
四十馀年中,讲论佛典,修礼忏法,并与本宗「山外派」展开长期争论,开创山家派,成为天台宗著名义学高僧,后人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人称四明尊者,宋真宗赐号法智大师。
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九。
著述宏富,有《十二门指要钞》、《观心二百问》、《金光明经文句》、《观音玄义记》、《观音义疏记》、《观经疏妙宗钞》、《四明十义书》、《四明尊者教行录》等,多存。
释宗晓《四明尊者年谱》(《大正藏》卷四六),《佛祖统纪》卷八。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知礼。字约言。四明金氏子。父母祷佛而生。神宇清粹。不与众伦。出家具戒。从宝云习教观。大有解入。与慈云相结。义同手足。端拱元年。宝云归寂。遂继席弘化。学众云委。咸平中。郡大旱。与慈云同修光明忏祈雨。约三日无应当。然一手供佛。忏未竟。雨已大浃。是年。遣门人如什二子。持十义书观心二百问。诣钱塘昭师室。初是。光明玄。有广略二本。景德前。钱塘恩师制发挥记。专解略本。谓。十种三法。纯谈法性。不须更立观心。广书有之者。后人擅加耳。师于是。作扶宗记。大明广书附法观心之义。谓恩师之废观心。是谓有教而无观。有梵天昭孤山圆。皆奉先门学。述辩讹。以助略书。彼此诘难往返。绵历七载。乃总结前后。为书二卷。凡十章。因为十义书。又设为二百问以质之。时。孤山居昭师座端。观如什论不已。遽白郡守。以来无公据发遣。令还不复致答。事乃已。祥符六年。建念佛施戒会。岁视为尝。且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观。显四净土之旨。天禧改元。谓其徒曰。半偈亡躯。一句投火。圣人之心。为法如是。吾将捐身。以警懈怠。乃与异闻。结十同志。修法华忏。三载期满。将焚身以供妙经。秘书杨大年。以常住弘法为请。并诸公。交劝力止之。乃复结十僧。修大悲忏法三载。以酬素愿。是年。述消复三用章。对孤山阐义钞。四年驸马李遵勖。奏师高行遗身。上嘉叹。赐号法智。且遣内侍。至延庆寺。命修法华忏三日。为国祈福。因撰观音别行玄记。观经疏妙宗钞。天圣改元。天童凝禅师。贻书论指要钞。拣示达磨门下三人。得道浅深。为不可。师为改之。三年。大弘放生之业。五年。制光明文句记。以迫归寂。不及终帙。六年元旦。建光明忏七日。为顺寂之期。至五日。结跏趺坐。召大众说法。称佛号。奄然而逝。寿六十九。夏五十四。露龛二七日。颜貌如生。爪发俱长。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师著述数十种。发明天台一家之旨。无剩义矣。诚为前达之功臣。后学之模范。独于起信。大有悟入。故多所援据。后人扁其堂。曰起信。示不忘也。师门学甚夥。而尚贤为之冠。嗣法智。主延庆。道化大行。尝晨入忏堂。见一虎伏几前。贤直进。展尼师坛于虎背。拜之。寂无所睹。奇哉。则其人为可知矣。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知礼,字约言。明州金氏子。其父母梦神僧携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未几生礼。七岁丧母,号哭不绝,白父求出家,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得度。及长,诣宝云寺义通法师学教观圆顿之旨,一受即了。淳化中主乾符寺,寻徙保恩院,敷扬教观,学徒踵至。会明州旱,礼与慈云式同修光明忏。约三日不雨,当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寺,赐名“延庆”。六年建念佛施戒会。自兹以降,每岁二月望,以为常举。尝集十僧,修《法华忏》三年,更集十僧修《大悲忏》三年,积精竭诚,千日无倦。人以为难,自礼视之,乃若固然。复于佛前,并爇三指,真心妙谛,超然生死。天禧四年,赐号“法智大师”,敕令住世演教。礼以从上诸祖,阐扬净土者,多谭事相,空示观门,暂被时机,未穷圆顿。因取天台《观无量寿经疏》,研极理奥,曲畅玄风,成《妙宗钞》数万言。时方诏天生立放生池,礼舍钵资,集诸善缘,结放生会,每岁佛诞日,纵诸鱼鸟。有司以闻,敕枢密刘筠撰文,立碑院内。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将示寂,建《光明忏》七日。至五日,结跏趺坐,召众说法,称佛数百声,奄然而逝,年六十九。露龛二七日,爪发加长。阇维时,舌根不坏,若莲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