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修信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如哲(?
~一一六○),住越州天衣。
高宗绍兴三十年卒(《嘉泰普灯录》卷九)。
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信禅师法嗣。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六。

人物简介

简介
王楷(1109年—1146年),高丽王朝第17任君主(1122年—1146年在位)。
字仁表,原名构,是高丽睿宗王俣与顺德王后李氏所生之子,1115年被立为王太子,1122年继承王位,到1126年为止由其外祖父李资谦执政。
王楷在位前半期,统治集团内讧频繁,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1126年,王楷欲除李资谦未果,旋在拓俊京的帮助下打倒李资谦,翌年又流放拓俊京。
其后宠信和尚妙清,妙清等在劝王楷迁都西京(今平壤)、征伐金朝、称帝建元均未果后,于1135年在西京发动叛乱,次年被金富轼镇压,政局才安定下来。
王楷在位时正逢金朝兴起、灭辽侵宋之际,高丽于1126年向金朝称臣,1142年金朝册封王楷为高丽国王,在这期间宋朝先后要求高丽协助攻金和假道入金,均被高丽拒绝,高丽与宋朝的邦交也宣告终结。
王楷死后庙号仁宗,谥号恭孝,葬于长陵。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九
绍隆,理宗、度宗时闽僧,与石溪、偃溪、枯崖圆悟友善。历住喝石崖、锦溪报慈、延平含清诸寺,迁居光孝,后住鼓山。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绍隆和州含山人也。
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
六年得度受具足戒。
精研律部。
五夏而后游方。
首访长芦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
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禅师语至。
隆读之叹曰。
想口生液。
虽未得浇肠沃胃。
要且使人庆快。
第恨未聆謦咳耳。
遂至宝峰依湛堂。
次见黄龙死心。
然后参圆悟。
一日入室。
圆悟问曰。
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悟忽举拳曰。
还见么。
隆曰见。
悟曰。
头上安头。
隆闻脱然契證。
悟曰。
见个甚么。
隆对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悟首肯之俾掌藏钥。
有僧问于圆悟曰。
隆藏主其柔易若此。
乌能为哉。
悟笑曰。
瞌睡虎耳。
后因圆悟退老回蜀。
隆乃住邑之城西开圣。
宋建炎结庐于桐峰之下。
郡守李光延居彰教。
次迁虎丘。
道大显著。
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
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
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
达磨赞曰。
阖国人难挽。
西携只履归。
只应熊耳月。
千古冷光辉。
百丈赞曰。
迅雷吼破澄潭月。
当下曾经三日聋。
去却膏盲必死疾。
丛林从此有家风。
开山明教大师赞曰。
春至百花触处开。
幽香旖旎袭人来。
临风无限深深意。
声色堆中绝点埃。
盖白云以。
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磨。
可谓知本矣。
隆能遵行而为赞。
又且发明其道。
亦为知礼者欤。
绍兴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
塔全身于寺之西南隅。
系曰。
北宋三佛并唱演公之道。
惟佛果得其髓也。
而入佛果之室坐无畏床师子吼者又不下十馀人。
独后法嗣之绳绳直至我  明嘉隆犹有臭气。
触人巴鼻者妙喜与瞌睡虎之裔耳。
他则三四传便乃寂然无声。
然此二老可谓源远流长者也。
当时称二甘露门。
不亦宜乎。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隆。和州含山人。九岁谢父母去家。依县之佛慧院。又六岁削发受具。又五岁而束包曳杖。飘然有四方之志。首谒长芦净炤禅师。参叩之间。景响有得。因阅圆悟语录。抚卷叹曰。想酢生液。虽未能浇腹沃胃。要且使人庆快。第恨未亲聆謦欬耳。至宝峰谒湛堂。叩死心于黄龙。死心机锋横出。诸方吞𦦨。非上上根。莫能当。而于师独器重称赏。众皆侧目。将趋夹山见圆悟。道龙牙。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相与甚厚。每研推古今。至投合处。抵掌轩渠。或若佯狂。议者。谓今之沩仰寒拾也。及见圆悟。圆悟移道林。师从焉。一日入室。圆悟引教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举拳曰。还见么。曰。见。圆悟曰。头上安头。师于此有省。圆悟叱曰。见个甚么。曰。竹密不妨流水过。圆悟肯之。自是与圆悟。形影上下。又二十年。斧搜凿索。尽得其秘。或。疑师道貌甚愞。问圆悟曰。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为哉。圆悟曰。瞌睡虎耳。后归邑住城西开圣。建炎之扰盗。起淮上。乃南渡结庐铜峰之下。适彰教虚席。郡守李尚书光。延师居之。四年而迁虎丘。时圆悟以乱离归蜀。曩之辐凑川奔。一时后进。望山而趋。师每登座。从实吐露。一味平等。随根所应。皆惬其欲。故圆悟之道。复大振于东南。居三年感微疾。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院事。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珍重。掷笔坐逝。绍兴六年丙辰五月也。住世六十。坐四十五夏。塔全身于山之阳。 曹洞氏之老秀公镇虎丘。明年始以官命。并西庵墟之徙其栋瓦椽梠。完寺坏屋。于是虎丘隆禅师之塔。破而复新。藩级崇宏。奥阈冥深。户容庭貌。炜焕赫奕。观瞻耸悦。如教复振。论者多秀公之义。颂声不期而作焉。惟禅师之道。于临济氏。为正胤的受。当教统之季。群宗遗支。微绝不嗣。独禅师众胄。曼衍天下。百年之间。以道德表兹山居。禅师之居者。父子弟昆。后先之踵相接也。然皆熟视其祖。凛然欲压。于颓檐仆壁之下。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救其风雨寒暑。而秀公异氏也。独知尊教基。饬祠宇。致孝乎非己之祖。岂惟善善之公。足以灭党私。而矫薄俗。彼为人后。而遗其先者。视公之为宜何如也。 明河曰。师见圆悟。后以二亲垂白。居褒禅山。侍养者数年。住虎丘。追忆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遂图像奉安之。此二事。一载山志。一出传灯。见师隆本之厚。因读天隐修塔文。深感于中。何后嗣之不然也。故附其文于传末。示戒将来。且知秀公有作用人。恨无从考始末。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