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陶潜

相关人物:共 156 位
共 15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晋文
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交之后,初为府参军,历宜昌柴桑令,去职,与周续之陶潜皆不应徵命,号寻阳三隐,刘裕以其不屈,旌其号曰遗民,有《玄谱》一卷,集五卷。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著麻衣加纳其上。号麻布道士。喜怒不常。体癣疥。日坐广陵白土埭。讴唱引䋏自适。夜不知其归宿处。江都令檀祗召至。与语词无畔岸。索纸赋诗曰。有欲苦不足。无欲即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要当脱尘累。栖志老山丘。檀祗异之。施布若干。宗即以施人。时有一男子。杖负一簏。暮依海盐令宿。见牧鹅鸭小儿。从令借之。曰数日当遣还。令许之。即领一儿登一山。山有屋数椽。道人三四辈。相劳苦。所语小儿一不解。但食一小瓯如熟艾。问男子曰。君知史宗否。其谪何当竟。答曰。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埭。计其词。行当竟矣。问者作书。授男子曰。为我达之。即以系之小儿衣带。还海盐。令喜问簏中何有。曰书疏耳。然终不次示令令欲盗观之而男子辄夜移他处且辞去。且曰吾本欲小留。而君常有盗意。岂复可留耶。令因呼小儿。问前事。小儿曰。前为捉杖飘然去。但闻足下波浪声。至一山。山中人。寄书。与曰。上埭阿上。即引衣带开读。令不能晓。小儿诣史宗。史宗大惊曰。汝乃从蓬莱山来耶。后过渔梁见捕鱼者。宗因浴其上流。而鱼悉不可捕。又与沙门道开夜语颇。闻蓬莱事。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史宗者。
不知何许人。
常著麻衣或重之为纳。
故世号麻衣道士。
身多疮疥性调不恒。
常在广陵白土𡍖赁𡍖。
讴唱引䋏以自欣畅。
得直随以施人。
栖憩无定所。
或隐或显。
时高平檀祇为江都令。
闻而召来应对。
机捷无所拘滞。
博达稽古辩说玄儒。
乃赋诗一首曰。
有欲苦不足。
无欲亦无忧。
未若清虚者带索被玄裘。
浮游一世间。
汎若不系舟。
方当毕尘累。
栖志且山丘。
檀祇知非常人。
遣还所在。
遗布三十匹悉以乞人。
后有一道人。
不知姓名。
常赍一杖一箱自随。
尝逼暮来。
诣海盐令云。
欲数日行。
暂倩一人可见给不。
令曰。
随意取之。
乃选取守鹅鸭小儿形服最丑者将去。
倏忽之间至一山上。
山上有屋。
屋中有三道人。
相见欣然共语。
小儿不解。
至中困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
得一小塸食状如熟艾。
食之饥止。
向冥道人辞欲还去。
闻屋中人问云。
君知史宗所在不。
其谪何当竟。
道人云。
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𡍖上。
计其谪亦竟也。
屋中人便作书曰。
因君与之。
道人以书付小儿。
比晓便至县与令相见云。
欲少日停此。
令曰大善。
问箱中有何等。
答云。
书疏耳。
道人常在厅事上眠。
以箱杖著床头令使持。
时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
暮辄高悬箱杖。
当下而卧。
永不可得。
后与令辞曰。
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
正尔便去耳。
令呼先小儿问近所经。
小儿云。
道人令其捉杖飘然而去。
或闻足下波浪耳。
并说山中人寄书犹在小儿衣带。
令开看都不解。
乃写取封其本书。
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𡍖送与史宗。
宗开书大惊云。
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
宗后南游吴会。
尝过渔梁。
见渔人大捕。
宗乃上流洗浴。
群鱼皆散。
其潜拯物类如此。
后憩上虞龙山大寺。
善谈庄老究明论孝。
而韬光隐迹世莫之知。
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
并笃论渊博皆师受焉。
后同止沙门夜闻宗共语者。
颇说蓬莱上事。
晓便不知宗所之。
陶渊明记。
白土𡍖遇三异法师。
此其一也。
或云。
有商人海行于孤洲上见一沙门。
求寄书与史宗。
置书于船中。
同侣欲看书。
书著船不脱。
及至白土𡍖。
书飞起就宗。
宗接而将去。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常著麻衣。
世号麻衣道士。
常在广陵白土埭。
凭埭讴唱。
引䋏以自欣畅。
得直。
随以布施。
栖憩无定所。
持高平檀祗。
为江都令。
闻而召来。
应对机捷。
无所拘滞。
博达稽古。
辩说玄儒。
乃赋诗一首曰。
有欲苦不足。
无欲亦无忧。
未若清虚者。
带索披玄裘。
浮游一世间。
汎若不系舟。
方当毕尘累。
栖志且山丘。
檀祗知非常人。
遗布二十疋。
悉以乞人。
后有一道人。
常赍一杖一箱。
逼暮。
来诣海盐令云。
欲数日行。
暂倩一人。
可见给不。
令曰。
随意取之。
乃选取守鹅鸭小儿。
形服最丑者将去。
倏忽之间。
至一山上有屋。
屋中有三道人。
相见欣然共语。
小儿不解。
至日中。
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
得一小瓯食。
状如熟艾。
食之饥止。
向瞑。
道人辞欲还。
闻屋中人问云。
君知史宗所在不。
其谪何当竟。
道人云。
在徐州江北。
广陵白土埭上。
计其谪亦竟也。
屋中人便作书曰。
因君与之。
道人以书付小儿。
比晓便至县。
与令相见云。
欲少日停此。
令曰大善。
问箱中有何等。
答曰书疏耳。
道人常在听事止眠。
以箱杖著床头。
令使人夜偷取欲看之。
道人已知。
暮辄高悬箱杖。
当下而卧。
永不可得。
后与令辞曰。
吾欲小停。
而君恒欲偷人。
正尔便去耳。
令呼先小儿问之。
小儿云。
道人令其捉杖。
飘然而去。
或闻足下波浪。
并说山中人寄书。
犹在小儿衣带。
令开看都不解。
乃写取。
封其本书。
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埭。
送与史宗。
宗开书大惊云。
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
宗后南游吴会。
尝过渔梁。
见渔人大捕。
宗乃上流洗浴。
群鱼皆散。
后憩上虞龙山大寺。
善谈庄老。
韬光隐迹。
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
并笃论渊博。
皆师焉。
后同止沙门。
夜闻宗共语者。
颇说蓬莱上事。
晓便不知宗之所之。
陶渊明记。
白土埭。
遇三异法师。
此其一也。
宠遵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人。
与羊松龄同为陶渊明之友,在庐山,有酒辄邀渊明饮,酣醉便返。

人物简介

名僧传抄
本姓史。
名宋。
不如何许人也。
多服纳衣。
或时麻衣。
而寒暑不易。
故世以服为之号。
故曰纳衣。
或曰麻衣。
身首疮痒。
不甚洗浴。
晋义熙中。
常在广陵白土[仁-二+录]。
讴唱引葃。
以自欣畅。
得直随以布施。
昼游夜伏。
莫知其栖息之处。
运力终日。
食不加口。
靡有知其之所将饵。
八方殊声。
莫不必能。
时高檀祗为江都令。
闻而怪之。
使史摄来应对。
机[梿-车+康]稽古。
博达辨说。
玄儒赋诗一首。
曰。
有欲苦不足。
无欲亦无忧。
未若清虚童。
带索披玄丧。
浮游一世间。
汎苦不系舟。
檀遗布二十。
返而遣之。
出城便以乞路人。
海行里外萧然都尽。
不以姓名乡居语人。
时世莫有知者。
后人海行。
于孤洲上。
遇一沙门。
求寄书与史宗。
云其在白椂。
披著纳衣道人是也。
仍量书船中。
同侣欲取看之。
而书著船不肯脱。
及至白土。
歘然风起。
飞书就宗。
宗接而将去。
人益异之。
竞来敬事。
拂衣南游。
憩于永兴县龙山大寺。
常过鱼梁。
鱼人将获。
行有屠脍。
纳衣意甚悯然。
乃入上流浴群鱼散走。
其潜样物类皆如此。
为人清达。
不悦荣华。
性用深点。
雅怀利益。
善谈玄儒。
洞真实相。
会稽谢劭魏迈之等。
皆笃论渊博。
并从其师受。
后同止沙门。
夜闻有与宗共语者。
颇说蓬来山事。
晓便不见。
莫知所适。
寻阳陶渊明记。
白土𡍖遇三异。
法师此其一也(云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7—423 【介绍】: 南朝宋雁门广武人,字道祖。
少师范宁,名冠同门,称为“颜子”。
通五经、五纬。
闲居读《老》、《》。
入庐山事释慧远。
与刘遗民、陶渊明并称“寻阳三隐”。
宋武帝礼遇甚厚,辟太尉掾,不就。
特为开馆讲授《礼记》,辩析精奥。
后疾,卒于钟山。
有《礼论》、《公羊传注》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0—440 【介绍】: 南朝宋陈郡长平人。才思敏捷,熟谙国典朝仪。为宋武帝太尉行参军,历中书侍郎。少帝即位,以为黄门侍郎。文帝元嘉初与王华、王昙首、刘湛并为侍中,深受信用。累迁尚书仆射,后拜扬州刺史。卒谥文成公。
全宋文·卷二十九
景仁名铁,以字行,陈郡长平人。
晋左光禄大夫茂孙。
为晋安府长史掾。
(案,《陶潜集》有《与殷晋安别诗》。
)历刘毅后军参军,武帝太尉参军。
迁宋台秘书郎,世子中军参军,转主簿,又为道怜骠骑主簿,出补衡阳太守,入为宋世子洗马,转中书侍郎。
武帝受禅,迁太子中庶子。
少帝即位,以为侍中,固辞,改除黄门侍郎,领射声校尉,转左卫将军。
文帝即位,迁侍中,寻代到彦之为中领军。
丁母忧,起为领军将军,迁尚书仆射,又迁中书令护军,领吏部。
寻代彭城王义康为扬州刺史。
元嘉十七年卒,赠侍中司空,有集九卷。
(案,《陶潜集》,汪铁字景仁,《宋书·刘湛传》云,遂就殷铁各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6—477 【介绍】: 南朝宋道士,吴兴东迁人。
出身士族。
少宗儒学,博通典籍。
长慕道术,遗弃妻子,隐云梦山修道。
文帝元嘉末,至京师,受文帝尊崇。
孝武帝大明五年,隐居庐山,传与陶潜、慧远交游。
明帝泰始三年,再至京师,明帝为作崇虚馆,整理道教经典。
泰始七年,撰上《三洞经书目录》,为后之《道藏》奠定基础。
又广制道教斋醮仪范,以为典式。
后称简寂先生,为南朝道教一代宗师。
著述多佚,今《道藏》中有《灵宝经目序》、《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清河东武城人,字见赜。
好学有清才。
梁武帝太清初,射策高第,除邵陵王国左常侍。
元帝立,迁彭泽令
入陈,累迁通直散骑侍郎。
宣帝太建中卒,年四十九。
善五言诗。
明人辑有《张散骑集》。
黄鹤楼志·人物篇
张正见(?
—约575) 南朝梁陈时期诗人。
字见赜。
清河郡东武城人。
幼好学才高,太清初年以献策取士中高品第,得封邵陵王国左常侍,历官通直散骑侍郎、彭泽令、镇东鄱阳王府墨曹行参军衡阳王府长史。
代表作有《明君词》《湓城》等。
严羽《沧浪诗话》称“南北朝人惟张正见诗最多”。
所作《临高台》诗有“飞栋临黄鹤,高窗度白云”之句,是“白云黄鹤”四字语的首创者。
全陈文·卷十六
正见,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人。
梁太清初,射策高第,除邵陵王国左常侍。
元帝即位,拜通直散骑侍郎,迁彭泽令,后避地匡俗山。
陈受禅,除镇东鄱阳王墨曹行参军,兼衡阳王府长史,历宜都王限外记室撰史著士,带寻阳郡丞,累迁尚书度支郎、通直散骑侍郎。
太建中卒,有集十四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5—573 【介绍】: 北齐彭城丛亭里人,字子长。善戏谑,工诗咏。高澄以为永安公浚开府行参军。孝昭帝皇建初除太子洗马。从武成帝赴晋阳,谄附和士开,授中书侍郎,入典机密。官至散骑常侍。与崔季舒等同时被杀。
全北齐文·卷八
逖字子长,彭城人,魏太常卿芳孙,天保初行定陶令,皇建初除太子洗马,武成即位,除散骑侍郎兼仪曹郎,进中书侍郎,加散骑常侍、仪同三司,天统中出为江州刺史,徙仁州刺史,武平中征还,待诏文林馆,重除散骑常侍,与崔季舍等同诛。
僧志念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8 【介绍】: 隋僧。冀州信都人,俗姓陈。初从道长法师学,后游历诸讲肆,备探经论玄妙,务尽其幽微。时《迦延》本经脱落四纸,由来已久,志念乃推测本经上下文补成之,一如原著。著有《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行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俗缘陈氏。冀州信都人。其先颖川盖蕃之裔也。后因仕宦徙焉。念既出家。即志访道。昉受具。趋邺都道长法师学智论。历数载。卒与其座下所谓诞劄休继等。齐名。俄诣道宠法师。究十地论。时高昌国慧嵩法师。专解小乘。世号毗昙孔子。其弟子有道猷智洪晃觉散魏。尤英俊。念欲依之而不果。会刺史任城王彦。帝之介弟。方镇乡里。为张法席。召与僧琼法师对讲。前开智度。后发杂心。时州都正法继谓念。以为必名垂不朽。于是二十年中。频弘二论。逮周氏废教。遂同俗服。逃祸海隅。隋兴。诏访其所在。开皇四年。先使其法弟志湛。宣言于明彦法师。而彦公因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辈邀之。以阐心论。撰疏及钞各九卷。盖能正其谬误。且补其遗脱云。得其传者。如法懿怀正等。数百人。俄汉王谅镇晋阳。别筑城置塔。构开义寺迎居之。遣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旨命。即弘演于大兴国寺。仁寿二年。献后崩。念偕王入朝。复扬唱焉。听者千计。留百馀日。仍还住宝相寺开授。未几。文帝晏驾。汉王即世。念归乡里。绍承旧业。寔沙门空明之力为多。大业初。住慧日。屡诏不赴。四年卒。春秋七十四。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志念。
俗缘陈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颖川寔蕃之后胤也。
因官而居河朔焉。
念冰清表志岳峙澄神。
俊朗绝伦观方在虑。
爰至受具问道邺都。
有道长法师精通智论。
为学者之宗。
乃荷箱从听经于数载。
便与当席擅名。
所谓诞礼休继等。
一期俊列连衡齐德。
意谓解非满抱终于盖棺。
乃游诸讲肆。
备探冲奥务尽幽赜。
又诣道宠法师。
学十地论。
听始知终闻同先览。
于即道王河北。
流闻西秦有高昌国慧嵩法师。
统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学匡天下众侣尘随。
沙门道猷智洪晃觉散魏等。
并称席中杞梓慧苑琳琅。
念顾眄从之。
成名猷上。
皆博通玄极堪为物依。
乃旋踵本乡将弘法泽。
时刺史任城王彦。
帝之介弟。
情附虚宗。
既属念还为张法会。
与僧琼法师。
对扬道化。
盛启本情双演二论。
前开智度后发杂心。
岠对勍锋无非丧胆。
时州都沙门法继者。
两河俊士燕魏高僧。
居坐谓念曰。
观弟幼年慧悟超迈若斯。
必大教由兴。
名垂不朽也。
于即频弘二论一十馀年。
学观霞开。
谈林雾结。
齐运移历周毁释经。
遂乃逃迸海隅同尘素服。
重寻小论亟动天机。
疑虑廓销伫聆明运。
值隋国创兴佛日还复。
敕访之始即预出家。
而包蕴迦延未遑敷述。
至开皇四年。
谓弟沙门志湛曰。
吾穷冠小乘。
自揣与罗汉齐镳也。
但时未至故且敛翮耳。
湛夙餐法味。
欣其告及。
以事达明彦法师。
彦成实元绪素重念名。
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人。
躬事邀延阐开心论。
遂骋垂天之翼。
弘盖世之功。
俯仰应机披图广论。
名味之聚缘重之识。
卷舒夐古之下。
立废终穷之前。
大义千有馀条并为轨导。
至如迦延本经传谬来久。
业揵度中脱落四纸。
诸师讲解曾无异寻。
念推测上下悬续其文。
理会词联皆符前作。
初未之悟也。
后江左传本。
取勘遗踪。
校念所作片无增减。
时为不测之人焉。
撰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
盛行于世。
受学者数百人。
如汲郡洪该。
赵郡法懿。
漳滨怀正。
襄国道深。
魏郡慧休。
河间圆粲。
俊仪善住。
汝南慧凝。
高城道照。
洛寿明儒。
海岱圆常。
上谷慧藏。
并兰菊齐芳踵武传业。
关河济洽二十馀年。
隋汉王谅作镇晋阳。
班条卫冀搜选名德预有弘宣。
念与门学四百馀人。
奉礼西并将承王供。
谅乃于宫城之内更筑子城。
安置灵塔别造精舍。
名为内城寺。
引念居之。
开义寺是也。
劳问殷至特加尤礼。
又令上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云。
寡人备是帝子民父。
莅政此蕃。
召请法师等远来降趾。
道不虚运必藉人弘。
正欲阐扬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赖法之力也。
宜铨举业长者。
可于大兴国寺宣扬正法。
当即大众还推念焉。
既预经纶即弘敷训。
先举大论末演小乘。
辩注若飞流。
声畅如天鼓。
三乘并骛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
则慧达法景法楞十力圆经法达智起僧鸾僧藏静观宝超神素道杰等五百馀人。
并九土扬名五乘驰德。
精穷内外御化一方。
销鄙吝于筵中。
断封疑于理际。
仁寿二年献后背世。
有诏追王入辅。
王乃集僧曰。
今须法师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朝。
拟抗论京华传风道俗。
众皆相顾未之有对。
王曰。
如今所观念法师堪临此选。
遂与同行。
既达京师。
禅林创讲。
王自为檀越经营法祀。
念登座震吼四答冰消。
清论徐转群疑潜遣。
由是门人慕义千计盈堂。
遂使义窟经笥九衢同轨。
百有馀日盛启未闻。
王又与念同还并部。
晋阳学众伫想来仪。
王又出教令。
于宝基寺开授。
方面千里法座辍音。
执卷承旨相趋阶位。
会隋高晏驾。
中外相疑。
汉王列境举兵鲸鲵海陆。
念乘衅还里。
与沙门明空等讲宣二论。
绍业沧溟望风总集。
大业之始载荡妖氛。
招引义学充诸慧日。
屡诏往徵。
频辞不赴。
以大业四年卒于沧土。
时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历阳公宋元亮
及诸缁素。
若丧厥亲。
为之建塔。
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师。
慧解通徵祖习有所。
乃为之行状。
援引今古。
文质存焉。
共 15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