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韩正彦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明律篇
法均。
族里失详。
兰茁潜幽。
珠英秘润。
人莫之知。
唯京西紫金寺非辱律师异之。
收为童子。
究律学谨持犯。
得性自然。
非矫揉也。
虽行在毗尼。
而志尚禅悦。
寻师求指决者十馀年。
封被危坐。
切甚头然。
似有发明者。
清宁中。
被徵较定诸家章抄。
或有艳之谋为代者。
师力求退。
与息贪竞。
时议多之。
道声遐震。
授紫方袍师号。
久之。
归隐马鞍山。
远迩把其清风。
咸雍间。
上以金台僧务繁剧。
须才德并茂者。
录其事。
佥以非师不可。
命亟下。
虽欲退辞。
不可得也。
当是戒坛肇辟。
来集如云。
师为大和尚。
俨临万众。
虽遐荒绝域。
冒险轻生。
自万里而来。
冀一瞻慈范。
一领音教。
如获至宝而还。
似有神物告语而然者。
辽主渴思一见。
上待以师礼。
后妃以下。
皆展接足之敬。
特旨。
授崇禄大夫守司空。
并传戒大师之号。
宠以诗章。
有行高峰顶松千尺。
戒净天心月一轮之句。
其见重如此。
后屡应巨刹。
一以弘戒为事。
所至之处。
士女塞涂。
皆罢市辍耕。
忘饥与渴。
递求瞻礼之弗暇。
一如利欲之相诱。
总计前后。
领戒称弟子者。
至五百万馀。
饭僧之数称是。
其馀因闻而施。
触目之为。
筹草木不尽义。
孳孳焉。
尝若弗逮。
惟恐人之知也。
劳而感疾。
虽食饮罕御。
而进力靡懈。
晓示学众。
谆谆以务戒为言。
以大康元年三月四日。
怡然别众而逝。
世寿五十五。
僧腊三十九。
讣闻。
辽主悼叹。
命太尝卿杨温峤。
董后事。
七众哀号。
如失恃怙。
茶毗收灵骨。
塔于方丈之右。
或吊之以词曰。
出蓟门兮西观。
目岩岫兮巑岏。
伊万庳兮参差。
何独尊兮马鞍。
非以其下兮旧有人耶。
神灯发𦦨兮古玉绝瑕。
传佛戒兮警聋瞆。
提金刚兮慑魔外。
高辟度门兮远迩云奔。
利见龙德兮来仪帝阍。
师子一吼兮天骢去豆。
上下交孚兮如鸟破鷇。
梵音昼宣兮宸章夕吟。
师德无既兮悬悬千古之心。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师颜,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去华子。官国子博士,梓州路提刑(《临川集》卷五○《权梓州路提刑都官员外郎张师颜可司封员外郎制》)。事见《宋史》卷三○六《张去华传》。
全宋文·卷五九四
张师颜,襄邑(今河南睢县西)人,师德弟。
皇祐末为编敕所删定官,嘉祐三年以都官员外郎权大理少卿,治平三年为刑部郎中、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熙宁三年以兵部郎中充集贤殿修撰、河北转运使,五年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见《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二七、刑法一之六、职官二七之四七、选举三三之一一、礼一五之四三,《宋史》卷三○六《张去华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惟迪。
不知何许人。
法传云门。
启道明切。
尝答问佛者曰。
日出东方卯。
再乞指道。
师曰。
三日后看。
富嫌千口少。
贫恨一身多。
皆师对机语。
又作宾主语曰。
宾中宾。
日月无故新。
宾中主。
杖长三五尺。
主中宾。
问答是何人。
主中主。
正眼谁敢觑。
说示大略如此。
熙宁中。
蜀普通山院僧。
自列于府。
愿延道行耆老。
阐扬宗风。
追复青州之前躅。
知府大资政南阳公。
是之。
命有司精择其人。
以师充选。
师之来也。
都人激踊感劝。
繇是大阐道猷。
师平生枯淡自处。
前后三坐道场。
丈室萧然。
一笠挂壁。
行则携之。
怡怡如也。
最可异者。
所至皆伴古德真身。
始居马溪。
则有水观和尚。
次无为。
则有惠宽和尚。
及住普通。
又为青州和尚真身。
皆结膝趺坐。
仪相俨然。
岂人事之适然乎。
或有所来也(在王蜀时。
有洪杲禅师。
至自青州。
栖于东禅。
方是时。
二众错居。
蜀主仰重师德
命二宫奚。
曰道真道粉者。
为之侍使。
后有娼道玉。
府娼之尤者。
闻师说法。
言下有省。
遂祝发事师。
于是物论喧然。
蜀主怒命鞠之。
知师纯固精确。
愈加礼重。
师因以所居畀贯休。
而卜居于府郊之东南普通山。
后入灭于此。
故真身存焉。
蜀人。
号鹡鸰。
为连点七。
华阳隐士田。
逍遥访师山中。
而见之问师曰。
如何是连点七。
师曰。
屈指数不及。
地上无踪迹。
迪公尝拈此示众。
或疑迪为师后身。
业理循环。
亦不可知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悟,字高庵,俗姓李,洋州(今陕西洋县)人。年十一得度,师事佛眼清远禅师。后住南康云居寺。《新续高僧传》四集有传。今录诗九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善悟号高庵。洋州李氏子。年十一得度。生有夙慧灵根自发。闻冲禅师举梁武帝问达磨因缘。如获旧物遽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冲异其语勉之南询。遂谒龙门佛眼。一日有僧被蛇咬。佛眼问众曰。既是龙门为甚却被蛇咬。悟应声曰。果然现大人相。眼器之。后传此语至佛果。果曰。龙门有此僧。东山法道未寂寥。尔上堂心生种种法生。森罗万象纵横信手拈来。便用日轮午后三更。心灭种种法灭。四句百非路绝。直饶达磨出头也是眼中金屑。心生心灭是谁木人。携手同归。归到故乡田地犹遭顶上一锤。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名善悟。
生李氏。
洋州兴道人也。
舍家诵经。
得度具戒。
夙慧警敏。
初闻冲禅师举达磨廓然无圣之语。
即曰。
我既廓然。
何圣之有。
冲奇其语。
发之南询。
周流舒蕲间。
参叩宗匠。
抵龙门见佛眼禅师。
闻举云门语云。
直得山河大地。
无纤毫过患。
犹是转句。
不见一色。
始是半提。
更知有全提。
始得。
师心有契遂依止焉。
一夕佛眼谓曰。
汝闻孤鸾对舞乎。
昔有二鸾。
每对舞。
尝丧其一。
止不复舞。
智者以鉴向之。
孤鸾顾见自影辄舞。
师豁然悟。
一日猫执鼠过前。
佛眼指以示师。
师曰。
皖公山倒。
佛眼喜之。
因命分座说法。
尝举德山夜参因缘曰。
悟上座今夜亦不答话。
或有僧出。
只向道。
你许多时。
向甚处去来。
佛眼动容曰。
吾高枕矣。
自是道声四驰。
宣和初。
出世吉州天宁。
明年徙南康之云居。
宗风大振。
师性方严。
语不妄发。
以身循众。
虽祁寒酷暑。
必伴众。
夜卧三椽下。
有怠堕起不时者。
必扣枕以警之。
凡方丈服用之具皆虚设。
而未尝御也。
自号高庵。
时泐潭祥禅师。
雅自标置。
大抵与师德望相埒。
而苦节堪忍得众。
则师过之。
阅七年。
圜悟禅师得旨住云居。
有敕移师金山。
以疾固辞。
明年圜悟归蜀。
南康守复师云居。
寻以兵乱谢去。
避地天台。
寓居韶国师庵。
绍兴二年。
台州得旨。
革浮山鸿福寺。
为禅居。
遴选大有道者𢌿之。
郡守以屈师。
师固辞。
即请于朝。
六月命下。
师不获已诺之。
时参徒裹粮而从者。
尚以百数。
一日举世尊垂入灭示𮌎前卐字因缘。
乃披襟谓众。
瞻仰取足。
无令后悔。
既而曰。
吾衰矣。
盖归故山之三塔乎。
僧曰。
方领浮山奈何。
师曰。
死可以住持而留邪。
僧曰。
几时可去。
师曰。
俟有人提草鞋即去。
曰。
某甲去得否。
师曰。
解插觜即得。
僧曰。
诺诺。
师笑而止。
七月一日。
侍者趣办。
行师不塔。
明日昼寝起。
语如平时。
遽挥侍僧曰。
去去。
僧退。
少选候之。
则已趺坐而逝。
住世五十有九。
安居四十一夏。
灵骨舍利一归云居之三塔。
一葬浮山。
祀为始祖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善悟,字高庵,洋州李氏子。生有夙慧,灵根自发。年十一得度,闻冲禅师举梁武帝问达摩因缘,如获旧物,遽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冲异其说,勉之南询,遂谒龙门佛眼。一日,有僧被蛇咬,佛眼问众曰:“既是龙门,为甚郤被蛇咬?”悟应声曰:“果然现大人相。”眼器之,后传此语至佛果,果曰:“龙门有此僧,东山法道殊未寂廖。”上堂:“心生种种法生,森罗万象纵横。信手拈来便用,日轮午后三更。心灭种种法灭,四句百非路绝。直饶达摩出头,也是眼中金屑。心生心灭是谁,木人携手同归。归到故乡田地,犹遭顶上一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