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刚惠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进士及第。能诗,曾向后晋宰相和凝行卷,又授诗诀于诗僧赞宁。其诗陆游曾称引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时进士。
曾向和凝行卷,又授诗诀于赞宁。
又曾南游荆州。
事迹散见《类说》本《纪异记》、《小畜集》卷二〇《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
能诗,陆游曾称引之。
有集1卷,《宋史·艺文志七》收录,已佚。
老学庵笔记》卷四、《诗渊》等存诗8首,断句2,《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1001 【介绍】: 宋僧。德清人,俗姓高。幼出家杭州龙兴寺,受业于祥符寺。精南山律,时称“律虎”。兼通六经史书庄老百氏之学。吴越王钱镠署为两浙僧统。随钱俶入朝,太宗召对于滋福殿,赐号通慧大师。真宗咸平初加右街僧录,三年迁左街。卒谥圆明。奉诏撰有《宋高僧传》,另有《物类相感志》、《荀谱》、《内典集》、《外学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9—1001 俗姓高,德清(今属浙江)人。
后唐明宗天成间,于杭州祥符寺出家。
习《南山律》,时称为“律虎”。
诗文俊捷,又称为“文虎”。
任两浙僧统数十年,赐号明义宗文。
吴越纳土,随钱俶入汴京,宋太宗召对,改号通惠大师
不久奉诏撰《宋高僧传》30卷。
晚年住汴京天寿寺。
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
著有《宋高僧传》,记唐高宗至宋初三百年间六百多位僧人事迹。
另著《大宋僧史略》、《笋谱》、《传载》等书。
《宋高僧诗选》、《吴郡志》、《瀛奎律髓》、《南村辍耕录》、《吟窗杂录》等书存诗7首,断句8,《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宋诗
释赞宁(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后唐天祐十六年生,天成中出家,清泰初入天台山(《小畜集》卷二○《左街僧录通慧大师文集序》)。通南山律,时人谓之“律虎”。吴越中,置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宗文。入宋,改赐通慧大师。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门事。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充右街僧录。三年迁左街(《咸淳临安志》卷七○)。四年卒,年八十三(《释氏疑年录》卷六)。一说咸平二年卒(《释氏稽古略》卷四)。徽宗崇宁四年(一一○五),加谥圆明。有《内典集》一百五十二卷,《外学集》四十九卷。《西湖高僧事略》等有传。今录诗八首。
全唐诗补逸
赞宁,德清高氏子。出家杭州龙兴寺,吴越武肃王署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入宋,至道二年示寂。诗二首。(《全唐诗》无赞宁诗)
全宋文·卷四○
赞宁(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其先渤海人,隋末徙居德清县(今浙江德清)。
吴越宝正中,舍身杭州灵隐寺为僧,已而入天台山。
精于南山律,时人谓之「律虎」。
太宗尝召对,赐号「通慧大师」,命充史馆编修。
后住东京天寿寺,知西京教门事,充东京右街僧录,寻迁左街。
咸平四年卒,年八十三。
谥圆明大师,葬龙井。
所著有《宋高僧传》三十卷(存)、《大宋僧史略》三卷(存)、《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等。
见王禹偁《小畜集》卷二○《通惠大师文集序》,《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八,《释氏稽古略》卷四,《十国春秋》卷八九本传,陈垣《释氏疑年录》卷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赞宁。姓高氏。其先世渤海人。天祐中。师生于吴兴郡之德清金鹅别墅。出家杭之祥符。习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时人谓之律虎。文学日茂。声望日隆。武肃诸王公族咸慕重之。署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宗文。兴国三年。太宗闻其名。诏对滋福殿。延问弥日。改赐通慧。诏修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又诏撰三教圣贤事一百卷。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门事。咸平初加右街僧录。师又著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内翰王禹偁作文集序。极其赞美。及有书称其文辞。末云。所谓时雨降矣。日月出矣。灌溉爝火复何为哉。至道二年示寂。葬龙井坞。崇宁四年加谥圆明。 赞曰。 学富道充  名闻邦国  纶巾屡膺  爰宠其职 史馆译场  削浮纂实  曰古曰今  光明罔极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赞宁,姓高氏,德清人。初出家于馀杭祥符,后栖灵隐,习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时称“律虎”。钱武肃王钦其声望,署为两浙僧统。宋太祖徵入京锡,号“通慧”,兼赐紫衣。淳化三年,兼翰林史馆编修。宁博物强记,辩语纵横。尝著《通论》,有驳董仲舒、难王充、斥颜师古、證蔡邕非史通等说,王禹偁深服之。兴国三年,太守闻其名,召对滋福殿,延问弥日,更号“通慧”。七年敕修《高僧传》,与新译经同入藏。端拱元年,书成,都三十卷,曰《有宋高僧传》,令弟子显忠拜表进纳,有敕嘉许。略云:“一乘妙道,六度玄门。代有奇人,迭恢圣教。若无纂述,何以显扬。繄尔真流,栖心法苑,成兹编集,颇效辛勤。备观该总之能,深切叹嘉之意。”其所进《高僧传》已令僧录司编入大藏。今赐绢三千匹,至可领也,故兹奖谕,想宜知之。又诏撰《三教圣贤事》一百卷。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事。咸平中加右街僧录。年七十,入至道九老会,后二年示寂,塔龙井坞。所著更有《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内翰王禹偁为之序,极其赞许。宁博闻多识,虽张茂先不能远过。徐常侍铉仕江南日,尝襆被入直澄心堂,至飞虹桥,马辄不进,裂鞍断辔,箠之流血,掣缰却立,铉遗书赞宁。宁答曰: “下必有海马骨,水火俱不能毁,惟沤以腐糟,随毁者是也。”铉斸之,去土丈馀,果得巨兽骨。上胫可长五尺,膝面下长三尺,髀骨若段柱然,积薪焚三日不动,以腐糟沤之,遂烂焉。徐谔尝画牛一辐,昼啮草栏外,夜则归卧栏中,持以献后主煜,煜献之宋,太宗以示诸臣,无能辨其理。宁曰:“南倭海水或灭,滩碛微露。倭人拾方,诸蚌腊中有馀泪,和色著物则昼隐夜见。沃焦山或风烧飘击,有石落海岸,滴水碧色,染物则昼见夜隐,此二形殆二物所画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芝,太原(今属山西)人,俗姓王。为汾阳昭禅师法嗣,南岳下十世,住端州大愚山。仁宗嘉祐初卒(《嘉泰普灯录》卷二,《宗统编年》作景祐元年卒)。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二、《禅林僧宝传》卷一六、《补续高僧传》卷七。今录诗五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六
禅师名守芝。
太原王氏子也。
少弃家。
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
试法华经得度。
为大僧。
讲金刚般若经。
名满三河。
学者追崇之。
时昭禅师出世汾水。
芝疑之往观焉。
投诚入室。
特受印可。
南游住高安大愚。
升座揭香合子曰。
明头来明头合。
暗头来暗头合。
若道得。
天下横行。
道不得。
且合却。
僧问。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真实事请师举。
芝曰。
两叚不同。
向下文长。
又问。
满身是眼。
口在什么处。
芝曰。
三跳。
进曰。
不会。
芝曰。
章底词秋罢。
歌韵向春生。
大众僧俗中。
皆有奇人。
且如本朝杨大年。
偈曰。
八角磨盘空里走。
金毛师子变作狗。
拟欲藏身北斗中。
应须合掌南辰后。
要会么。
一偈播诸方。
塞断衲僧口。
又曰。
鲁祖见僧来。
便面壁。
南泉曰。
我寻常向师僧道。
未具胞胎已前会取。
尚不得一个半个。
大愚即不然。
未具胞胎前会得。
打折你腰。
密谏李公守南昌。
请住西山翠岩。
开堂祝圣曰。
睿算增延。
法轮常转。
且道法轮如何转。
会么。
须弥顶上笑翻身。
却来堂中叠足坐。
阿呵呵。
是什么。
饭箩里坐却受饿。
和泥合水。
且与么过。
上士闻之熙熙。
下士闻之肯可。
思量却成口过。
要会么。
一六三四二。
直言曲七一。
桃李火中开。
黄昏后日出。
芝讥呵学者。
寡闻得少为足。
曰。
汾阳有十智同真法门。
锻佛祖钳锤。
今时禅者。
姿质不妙。
莫有成器者。
僧问。
如何是十智同真。
芝曰。
先师言。
夫说法者。
须具十智同真。
若不具十智同真。
邪正不辨。
缁素不分。
不能与人为眼目。
决断是非。
如鸟飞空而折翼。
如箭射的而断弦。
弦断故射的不中。
翼折故空不可飞。
弦壮翼牢。
空的俱彻。
作么生是十智同真。
如今一切点出。
一同一质。
二同大事。
三总同参。
四同真智(或云志)。
五同遍普。
六同具足。
七同得失。
八同生杀。
九同音吼。
十同得入。
先师又曰。
与什么人同得入。
与谁同音吼。
作么生是同生杀。
什么物同得失。
阿那个同具足。
是什么同遍普。
何人同真志(或作智)。
孰能总同参。
那个同大事。
何物同一质。
有点得出底么。
点得出者。
不吝慈悲。
点不出者。
未有参学眼在。
切须辩取。
要识是非。
面目见在。
芝曰。
先师曰。
要识是非。
面目见在。
也大省力。
后生晚学。
刺头向言句里。
贪着义味。
如驴舐尿处。
棒打不回。
盖为不广求知识。
遍历门风。
多是得一言半句。
便点头咽唾。
道已了办。
上座大有未稳当处在。
先师有十五家宗风歌。
号曰广智。
其词曰。
大道不说有高低。
真空那肯涉离微。
大海吞流同增减。
妙峰高耸总擎持。
万派千溪皆渤澥。
七金五岳尽须弥。
玉毫金色传灯后。
二三四七普闻知。
信衣息。
广开机。
诸方老宿任施为。
识心是本从头说。
迷心逐物却生疑。
芝曰。
此叙宗旨也。
或直指。
或巧施。
解道前纲出后机。
旨趣分明明似镜。
盲无慧目不能窥。
明眼士。
见精微。
不言胜负坠愚痴。
物物会同流智水。
门风逐便示宗枝。
即心佛。
非心佛。
历世明明无别物。
即此真心是我心。
犹是机权出。
芝曰。
此叙马祖宗派也。
或五位。
或三路。
施设随根巧回互。
不触当今是本宗。
展手通玄无佛祖。
芝曰。
此叙洞上宗派也。
或君臣。
或父子。
量器方圆无彼此。
士庶公侯一道平。
愚智贤豪明渐次。
芝曰。
此叙石霜宗派也。
有时敲。
有时唱。
随根问答谈谛当。
应接何曾失礼仪。
浅解之流却生谤。
或双明。
或单说。
只要当锋利禅悦。
开权不为斗聪明。
舒光只要辩贤哲。
有圆相。
有默论。
千里持来目视瞬。
万般巧妙一圆空。
烁迦罗眼通的信。
芝曰。
此叙沩仰宗派也。
或全提。
或全用。
万象森罗实不共。
青山不碍白云飞。
隐隐当台透金凤。
芝曰。
此叙石头药山宗派也。
象骨镜。
地藏月。
玄沙崇寿照无阙。
因公致问指归源。
旨趣来人明皎洁。
芝曰。
此叙雪峰地藏宗派也。
或称提。
或拈掇。
本色衲僧长击发。
句里明人事最精。
好手还同楔出楔。
或抬荐。
或垂手。
切要心空易开口。
不识先人出大悲。
管烛之徒照街走。
芝曰。
此叙云门宗派也。
德山棒。
临济喝。
独出乾坤解横抺。
从头谁管乱区分。
多口阿师不能说。
临机纵。
临机夺。
迅速机锋如电掣。
乾坤只在掌中持。
竹木精灵脑劈裂。
或宾主。
或料拣。
大展禅宗辩正眼。
三玄三要用当机。
四句百非一齐铲。
劝同袍。
莫强会。
少俊依前或窒碍。
不知宗脉莫漫汗。
永劫长沈生死海。
难逢难遇又难闻。
猛烈身心快通泰。
芝曰。
此叙德山临济宗派也。
慈明有善侍者。
号称明眼悦。
闻芝之风。
自石霜至大愚入室。
芝趯出履一只。
善退身而立。
芝俯取履。
善辄踏倒。
芝起面壁。
以手点津。
连画其壁三。
善瞠立其后。
芝旋转以履打。
至法堂。
善曰。
与么为人。
瞎却一城人眼在。
又有僧。
称讲金刚经。
问曰。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如何。
时有狗卧绳床前。
芝趯之。
狗起去。
问僧解么。
僧曰不解。
芝曰。
若解即成法相。
作偈曰。
沙里无油事可哀。
翠岩嚼饭喂婴孩。
一朝好恶知端的。
始觉从前满面灰。
嘉祐之初示寂。
塔于西山。
赞曰。
大愚翠岩皆余故园。
少时往来两山之间。
有老衲大父友也。
言芝无恙时事曰。
众未尝登三十辈。
屋老常以木拄将倾处。
过者疑将压焉。
芝提笠日走。
城郭村落。
寺如传舍。
粥饭亦有不继时。
追绎其高韵。
作偈曰。
庐山殿阁如生成。
食堂处处禅床折。
我此三门如冷灰。
尽日长廊卷风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名守芝。太原王氏子。少弃家。于潞州承天寺试法华得度。为大僧。讲金刚般若。名满三河。时汾阳禅望大振。窃疑之往观焉。同参者。慈明琅琊等数人。服诚阳室。遂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上堂。尝举汾阳十智同真话曰。先师云要识是非面目现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学刺头。向言句里。贪著义味。如驴舐尿处。棒打不回。盖为不广求知识。遍历门风。多是得一言半句。便点头咽唾。道已了办上座。大有未稳当处在。上堂大众集定乃曰。现成公案也。是打揲不办便下座。慈明。有善侍者。号称明眼。闻师之风。自石霜至大愚入室。师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师俯取履。善辄踏倒。师起面壁。以手点津。连画其壁三。善瞠立其后。师旋转以履打。至法堂。善曰。与么为人瞎却一城人眼在。会中有僧。日诵金刚经一百遍。师令侍者唤至。问曰。闻汝日诵金刚经一百遍。是否。曰不敢。师曰。汝曾究经意否。汝但日诵一遍。参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饮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诵至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处。遂以白师。师遽指床前狗子云。狗子聻。僧无语。师便打出。作偈曰。砂里无油事可哀。翠岩嚼饭喂婴孩。一朝好恶知端的。始觉从前满面灰。称者谓。师作偈绝精峭。此盖其一斑云。嘉祐初示寂。塔于西山。云峰悦公。师之真子。别有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中立。
鄞之陈氏子。
母梦日轮入怀。
遂有娠。
夜不三浴。
则啼号不止。
九岁出家。
受经一诵。
永忆不忘。
治平中试经开封得度。
依神智于南湖渡。
神智开帏。
设问答者二百人。
无出师右。
及神智谢事。
乃俾师为继。
元祐初。
高丽僧统。
问道中国。
甫济岸。
遇师升堂。
叹曰。
果有人焉。
遂以师礼见。
师令门徒介然。
始作十六观室。
以延净业之士。
已而辞去。
曰。
吾年六十。
当再来。
即退处东湖之隐。
学数年。
郡太守王公。
勉主宝云。
一新栋宇。
于伽蓝神腹。
得愿文。
云后百年。
当有肉身菩萨。
重兴此地。
闻者异之。
后退隐白云庵。
日宣止观。
至不思议。
叹曰。
吾道至此极矣。
有不思议境。
则有不思议心。
乃作不思议辩正
又作止观裂网指归释疑文。
慧正师亡。
郡请再主延庆。
果符六十再来之言。
尝升座说法。
慈霔无尽。
下座问侍者曰。
吾适道何语。
侍者。
答以所闻。
师曰。
吾觉身心同太虚空。
殊不知语之所出也。
政和五年四月。
示寂。
师讲三大部净名光明数十过。
诵法华踰万部。
与人除病却鬼救灾旱。
不能毕记其验。
于孔老之书。
无不遍读。
其对儒士讲说。
则反质之曰。
此道在孔圣如何。
在诗书如何。
儒士不知对。
则援引委辩之。
曰。
无乃若是乎。
闻者心服。
师在永嘉扶宗。
谓曰。
吾尝见摩利支韦驮于梦中。
求护法。
他日幸于南湖忏堂。
置其位及师主席。
乃立像自师始。
陈莹中。
尝赞师曰。
严奉木叉。
坚持净虑。
以身为舌。
说百亿事。
师谥号明智。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中立,姓陈氏,鄞人也。髫龄出家于栖心,受诸经卷,过目不忘。治平中试经得度,初依广智学教观,及神智继主南湖,复依之。座下二百人,无出其右者。神智谢事,立继其席,常以净业诱人,命其徒介然,创十六观堂,以延净士。已而谢去。未几,重兴宝云寺。又退居白云庵,日宣止观法门,著述颇众。后重主南湖,升席说法,开牖无尽,前后诵《法华》逾万部,为人祈祷辄验。政和五年四月辛亥夕,忽谓门人曰:“闻异香否?”即集众,含笑言曰:“吾往生。”期至,西向而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9 【介绍】: 宋池州石埭人,字文伯,号涎溪。丁泰亨子。孝宗淳熙年间进士。宝庆初年官成都制置使,为政宽大,蜀人德之。嘉熙三年元兵趋成都,黼率兵夜出城南迎战,至石笋街力战死。谥恭悯。
全宋诗
丁黼(一一六七~一二三六)(《鹤林集》卷三四《褒忠庙记》),字文伯,号延溪,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进士。历崇德县尉、秀州录事参军。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知信州(《西山文集》卷一二《荐知信州丁黼等状》),迁夔州路安抚使兼知夔州。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为军器监(《鹤山集》卷八一《赠奉直大夫丁公墓志铭》),因言事被逐。绍定四年(一二三一)起为广西制置副使兼知静江府(《鹤山集》卷四四《夔州卧龙山记》)。六年,改四川安抚副使兼知成都府(《鹤山集》卷一二《制置丁少卿生日》)。端平三年,蒙古军入成都,力战殉难,谥忠悯。有《延溪集》五十卷,已佚。事见明嘉靖《池州府志》卷七、《宋元学案》卷六一,《宋史》卷四五四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七三二七
丁黼(?
——一二三九),字文伯,号延溪,故徐州人,迁居池州石埭(今安徽青阳南)。
泰亨之子。
从徐谊学,为真德秀、魏了翁称重。
嘉定七年干办诸司审计司,九年任太府寺簿。
宝庆元年累官军器监。
知信州、吉州,皆有治绩。
真德秀荐之,诏迁江西提刑。
寻除夔州路安抚使兼知夔州,移广西制置副使、知静江府,复以四川制置副使守成都。
为政宽大,蜀人戴之。
嘉熙三年,元兵侵成都,黼率兵夜出城南,力战死之,赐谥节悯(或作恭悯)。
著有《延溪集》、《六经辩正疑问》等。
见《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八、选举二一之一四,《宋史》卷四五四本传,嘉靖《池州府志》卷七,《宋史翼》卷一七。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善学(1307—1370),元末明初江苏吴县龟山光福寺僧,字古庭,俗姓马,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十七岁出家,受《华严经》于林屋清公,精研贤首疏钞。学问精深,融贯诸家,是极负盛名的元明两代华严宗高僧。洪武初,因本寺输赋违期而流徙江西赣州,行至安徽池阳马当山时病逝。归葬光福寺,大学士宋濂为之作塔铭。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自号古庭,生吴郡马氏。初出家大觉寺,主昆山荐福,后居光福。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善学。
自号古庭。
生儒家马氏。
传华严之教于宝觉法师简公。
凡清凉大疏钞。
及圆觉楞严起信诸部。
皆能融会甚深微妙之旨。
遐迩嗜学之子。
敛衽溯瞻。
不翅卿云德星。
以获一见为快。
虽老师宿学。
亦推之为人望。
别传教公。
无言宣公。
前后主报恩之席。
皆欲摄受师为弟子。
师笑曰。
吾得法于宝觉。
忍背之乎。
力拒不听。
赋曹溪水四章以见志。
寻还东林隐居。
掌教者尊师之道。
不容肥遁自逸。
强主阳山之大慈。
师植心平易。
不屑沉溺专家。
以殊户异轨。
为高理之所在。
辄翻然从之。
每升堂示众曰。
吾宗法界还源。
非徒事于空言。
能于禅定而获證入者。
乃为有得耳。
既而又曰。
吾早通法华。
虽累入法华三昧。
然长水璿问道于琅琊觉。
又从灵光敏。
传贤首教。
露光天台之人也。
古人为法乃尔。
吾徒可专守一门乎。
君子美其至公无我。
一扫近代互相矛盾之陋。
皇明龙兴。
师将大弘贤首之教。
以续物慧命。
虽当俭岁。
躬分卫以食众。
士民踵集。
方思有所建置院僧。
以官赋违期。
当徙虔州。
有司知师专任讲道。
欲与辩析之。
师曰。
吾为主僧。
法当坐。
敢累他人耶。
遂毅然请行。
或让师为迂。
师曰。
宿业已定。
不可逭也。
行抵池阳马当山。
示疾而化。
洪武庚戌四月也。
春秋六十有四。
师形貌尪瘠。
退然有不胜衣。
戒检精严。
护持三业。
唯恐有所染污。
独居屋漏。
法衣不离体。
三藏诸文。
未尝释手。
虽盎无斗储。
处之裕如。
谦恭自牧。
竖子来见。
亦无墯容。
勤于诱掖。
有不领解者。
方便比喻。
至于反覆数四。
必俟其心悟。
始罢云。
见诸著述者。
咸有可观。
法华问答若干篇。
法华随品赞三十篇。
辩正教门关键录若干卷。
及诗文。
并行于世。
宋文宪公曰。
濂于诸宗之文。
颇尝习读。
每病台衡贤首二家。
不能相通。
欲和会而融贯之。
恨鲜有可言斯事者。
不知世上乃复有师乎。
于是。
发不及见之叹。
其为贤者追慕。
如此。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善学,字古庭,姓马氏,吴人也。
自幼离俗,往大觉院,初习《华严经》,能知大义。
亭亭物表,如青莲出水,不染泥滓。
元至治癸亥,年十七,始受度为大僧,投华严诸师而穷其说,久之未有所入。
时宝觉讲经曹溪,亟往从之,慧解浚发,领悟敏捷,闻响心通,势如析竹,迎刃而解。
宝觉誉之不置,自是名称勃然兴起,老师宿德,推为时望。
别传教在报恩,聘之出典宾客。
久之,浒溪之光福偶乏首忏者,古田滋命学司之。
又久之,无言宣继席报恩,复延之上座,分筵说经,声采一时,震动江南。
行宣政院请开法昆山荐福寺,宣欲摄受为弟子,学芺曰:“吾得法于宝觉,忍背之乎?
”赋曹溪水四章,以见志。
越二年即弃去,还东林隐居,专修白业,谓同志曰:“吾始习晋水源华严忏法,行之已久,及观天竺慈云式净土忏仪明白简要,五晦诸文皆出《华严》,吾欲籍是以祈生安养耳。
”掌教者崇其道誉,不容自逸,强主阳山大慈,先声所被,天人具钦,杖锡初临,山川改色。
明室龙兴,庶政改革,浒溪人士,恋慕尤笃。
爰具疏币,杂以香华,请学居之,学亦欲大弘贤首之教,续佛慧命。
虽当俭岁,节省衣资,以供众饭。
会天复旱,院有观世音像,素著灵异,郡守率僚属迎致府廨,乞学作法禜之,甘霖立沛,大雨三日,田野俱渥,岁复大稔,士民知精诚所致,施舍接踵。
方思有所建置,昭垂来兹,而院僧以官赋违期,当徙虔州,有司知学专任讲席,不亲财䞋,欲为辩释,学乃自承曰:“吾为主僧,法当坐主者,敢累他人乎!
”遂请行。
或哂其迂,学谢曰:“宿业已定,不可逭也。
”行抵池阳马当山,示疾而化,时洪武庚戌四月二十日也,年六十有四。
学形貌尪瘠,退然若不胜衣,戒检精严,护持三业,唯恐有所染污。
独居屋漏,法衣不离体,三藏诸文未尝释手,虽盎无斗储,处之裕如,恭谨自牧。
竖子请见,亦无惰容,勤于诱掖。
有不领解者,多方比喻,反覆数四,俟其开悟始罢。
初传华严于宝觉,简时,凡清凉《大疏钞》及《圆觉》、《楞严》、《起信》诸部,虽妙义深微,皆能融会。
遐迩学子,敛䘳溯瞻,冀获听睹为快。
学因造《十玄门赋》以示圆宗大旨,丛林传诵,谓能发越贤首诸祖之意。
或有好为立异,以应观法界性为十界差别事,惟心造为真如之理者,学闻之叹曰:“真如生灭,倒置错乱一至于此,是可为大息也。
”其于匡卫宗乘,唯恐稊稗之混黍苗,固若甚严。
然其植心平易,不肯沈溺专家,以殊户异轨为高,理之所在,辄幡然从之。
每升堂示众曰:“吾宗法界还源,非徒事空言,能于禅定而获證入者,乃为有得耳。
”既而又曰:“吾蚤通《法华》,虽累入法华三昧,然长水璿问道于琅邪觉,又从灵光敏传贤首教,灵光,天台人也。
古人为法乃尔,吾徒可拘守一隅乎!
君子美其至公无我,一扫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故见诸著述,不落偏卑。
”又尝与同学原澄以一乘同别之义,更质叠难,为《法华问答》若干篇。
复因主修法华期忏,撰《法华随品赞》三十篇,《辩正教门关键录》若干卷,及诗文并行于世。
弟子处仁法慧,请于九皋声、启宗佑为造行业记,而乞宋文宪公濂铭其塔,其词曰:“贤守之学,《杂华》为尊,建立六相,条分十门,固自以为琐琐而不可易。
至若天台性善、性恶、三观、三德之旨,一念三千之文,又曷尝不引之而示人。
况脩门之注释,乃止观熏习次第,亦不外之而立言。
念古昔之诸祖,皆契经之由循,初何心于矛盾,唯欲鉴于群昏。
或谓无断伏分齐,而失修證之道,乃后嗣之纷纭。
卓哉学师,所见绝伦,剪剔其末枝,融通其本根。
谈诸法之相即,含性具之缘因。
庶几森万象于寸心,合千江于一源。
观会通于大府,辟局隘之专门。
奈之何,道未克施而遘于邅迍,安养之生固知可以无憾,但学子之亡师,譬犹渡江河而失筏,遵广陆而折辕。
企瞻弗及,郁悒难伸。
评群行以成章,命勒之于贞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1—1378 【介绍】: 明僧。苏州府吴县人,俗姓顾,字以中,号广慧。出家于海云院,主持净慈、径山等寺。洪武初诏硕僧集天界寺,智及居首,以病不及召对,赐还海云寺,卒。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以中,吴县顾氏子。幼入海云院,历主两浙大刹。洪武初,诏高僧十人,集大天界寺。智及居首。寻赐还山。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及。
字以中。
苏之吴县顾氏子。
入海云院祝发。
受具戒。
闻贤首家讲法界观。
往听之。
未及终章。
莞尔笑曰。
一真法界。
圆同太虚。
但涉言辞。
即成剩法。
遂走建业。
谒广智于龙翔。
微露文彩。
广智赏异之。
尤为闽国王清献公所敬。
有同袍屿上人者。
诃之曰。
子才俊爽若此。
不思荷负大法。
甘作诗骚奴仆乎。
无尽灯偈所谓。
黄叶飘飘者。
不知作何见解。
师舌禁不能答。
即归海云。
胸中如碍巨石。
踰月。
忽见秋叶吹坠于庭。
豁然有省。
喜不自胜。
乃走径山。
见元叟。
叟勘辩之。
师应对无滞。
遂命执侍。
迁主藏室。
至正壬午。
行院举师。
出世昌国隆教。
转普慈。
未几。
行省达识公。
延主净慈。
兵燹之馀。
艰窘危厉。
人所不能堪。
师运量有方。
轨范峻整。
绰有承平遗风。
迁主双径。
皇明龙兴。
诏。
有道硕僧集天界。
师居首焉。
以病不及召对。
赐还穹窿山。
即海云也。
戊午八月。
忽示微疾。
至九月四日。
书偈而逝。
其徒。
以遗骨藏山之阴。
分爪发归径山。
于无等才公塔左瘗焉。
阅世六十八。
腊五十一。
师长深山立。
昂然如孤松在壑。
威令严肃。
其下无敢方命。
故所至百废具兴。
然处事达变。
接引后进。
又如春风时雨之及物。
使人不自知。
元帝师。
以为贤。
锡师六字师号。
曰明辩正宗广慧云。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愚庵禅师者。
名智及。
吴人也。
年十七为僧。
亦得法于元叟端。
住后四迁名刹。
元帝师锡号明辩正宗广慧禅师。
及公长身山立昂然。
如孤松在壑。
法令严肃。
其下无敢方命。
所至百废俱兴。
然能俯顺时宜。
又如春风时雨之及物。
使人不知。
以其提唱语句达九重。
撑大元叟家声。
复喜纳言。
见三尺童。
理长则就之。
虽工剩艺。
自视若不逮。
至于料除积弊。
不出词色。
力绝其原。
故学士宋濂誉曰。
元帝师以徽号。
加愚庵及公。
不虚也。
暮年不得已。
再赴明高帝诏抵京。
抵京未几。
会楚石迁化。
由此得辞还穹窿山。
时年六十八。
亦书偈趋寂焉。
火浴有香气袭人。
如沉水香。
所用数珠循环不坏。
其遗骨绀泽。
类青琉璃。
设利罗积有光。
复有梦堂噩禅师。
与及齐名。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智及,字以中,别号西麓,自题所居曰“愚庵”,姓顾氏,吴人也。谒广智于龙翔,微露文彩,广智大惊。有聚上人者呵之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负荷大法,甘作诗骚奴仆乎?无尽镫偈所谓‘黄叶飘飘’者何谓也?”智及噤不能答,即归海云,胸中如碍巨石,目不交睫者,踰月,忽见秋叶吹坠于庭,豁然有省。虽喜不自胜,不取證明眼,恐涉偏执,乃走见径山,山勘之,智及应机不滞,遂命执侍。久之,乃掌藏室。元至正壬午,行院钦其道誉,推主昌国隆教,转普慈。未几,行省左丞相达识公延主净慈,复请迁径山。一日,达识帖睦尔翩然来游,直趋方丈便问:“净名丈室,容三万二千狮子座,净慈丈室容多少?”智及云:“一尘不立。”丞相云:“与么觌体相违。”智及揭帘云:“请丞相鉴。”乃笑谢曰:“作家宗师,不劳再勘。”明洪武癸丑,诏有道硕僧十馀人集天界寺,袖然居首,以病不能一对,赐还穹窿山,即海云所在也。戊午八月,忽示疾。至九月四日,索笔书偈而逝,茶毗火燄化成五色,有气袭人如沈香,遗骨绀泽类青琉璃色,设利罗交辍于其上。其徒奉以藏海云山阴,又分爪发归径山瘗焉。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五
读彻,字苍雪,呈贡人,本姓赵。长洲中峰僧。有《南来堂稿》。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苍雪,呈贡人。居苏州楞伽中峰有南来堂槁
人物简介
苍雪(一五八九—一六五七),名读彻,初字见晓,后更名苍雪,号南来。云南呈贡人,童年随父祝发于昆明妙湛寺,曾主持虞山中峰寺,与钱谦益、吴伟业等交往。有《南来草堂诗集》。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释读彻,字苍雪,初字见晓。
姓赵氏,云南呈贡人。
生性敏捷,慧悟天成。
童年随父,舍身昆明妙湛,复游鸡足,为寂光水月侍者,讲诵之馀,研穷义谛,文词泉涌,辩者莫当。
年二十五,发志行脚,一笠飘然,遍览名胜,遂达吴门,嗣法一雨。
会明季丧乱,天下多故,不遑宁处,彻独晏然。
更启法会,欲以慈祥化彼杀机,及居中峰,继主讲席,道风郁鬯,声闻南北。
复兴支公道场,海内宗之。
又以禅暇,与眉叟、玄宰、牧斋、梅村诸公往复酬唱,诗名藉甚。
生平著述颇富,笔迹尤珍。
晚岁讲《楞严》于宝华山,手编未终,踞坐而逝。
书有《遗诫十章词》曰:“无端讲席应宝华,老病人扶上小车。
南国远钟萧帝寺,东阳古井志公家。
苍茫不尽江边苇,狼藉空馀台畔花。
一自云光登说后,独怜沽酒送烟霞。
”“南朝帝业几经衰,碧眼无人辨劫灰。
山抱玉泉荒寺在,峰标金地大僧来。
针锋一拨山河转,枣叶重移殿阁开。
衣钵相仍谁继武,法筵龙象见宏才。
”“闭门莫怪老山僧,打睡从来接上乘。
十日庖羹咽未下,千人讲席病犹登。
鼓将风力声难转,散入烟霞气不胜。
如是我闻知未及,奉行倍受已先膺。
”“最初方便请开经,末后圆通择性灵。
我自无心聊为说,谁人有耳不能听。
蘸乾海墨收佳句,缩小江山入净瓶。
珍重莫教莲社冷,天涯诸子各飘零。
”“到岸乘风实快哉,亲迎遗像几还回。
香花夹道群情肃,幡盖摩空宿雨开。
人化双虹天上去,泉飞百道树头来。
俨然未散灵山会,想望荆溪入五台。
”“庆喜惯啼抛止叶,饮光解笑示拈花。
而今哭笑俱非是,何啻宗乘辩正邪。
试问此槌曾白否,可怜双眼果青耶。
刹竿倒却门前久,大厦将倾赖木叉。
”“囊虫漉水细微事,粒米同餐展钵巾。
鸡足传衣犹在定,鹅头开戒遍分身。
乡音莫辨难兄弟,老景无多惜主宾。
博取大千凭手掌,陶家游戏转双轮。
”“多闻误堕示儿曹,作饭蒸砂事枉劳。
欲漏未除习漏重,爱根不断命根牢。
无心淫女能成佛,叉手屠儿早放刀。
道眼沧桑何足问,云霄万里一鸿毛。
”“昼长无暑夜无蚊,帷幔虚牵掷扇巾。
好与时人谈笑语,任留知已诉辛勤。
难辞铩羽投林鸟,强作无心出岫云。
一自金经读破久,奈何泄漏尽东君。
”“毛端五色障开经,劳久狂花净眼停。
刁斗更声催𠪾历,明量烟火散荧荧。
交光摄入川源影,纲相盘回楼阁形。
何物无情头解点,也须说与众山听。
”又《中峰喜逢白公,夜集法公方丈》云:“久别几于消息断,重逢犹记道途间。
两山相忆秋同老,一夜刚随雨到山。
故旧何人堪共话,林峦有主暂投閒。
乱流落叶声兼下,听尽寒岩水抱关。
”又《法公招游狼山,登大观楼》云:“海上危楼壮大观,烟波无尽此凭栏。
江南一水横衣带,天外三山落弹丸。
潮色不来风势紧,客心欲渡浪声寒。
高明胜会知何日,回首斜阳几度看。
”又《解制送恒生还山》云:“满堂瓢笠忽天涯,云水茫茫去路赊。
同坐那知君是客,送行翻觉我无家。
九秋露冷芙蓉色,一夜风吹芦荻花。
最是不堪回首处,夕阳江影片帆斜。
”又《铁桥》云:“自堕黄尘每慨然,故乡卿相我无缘。
眼前见画思鸡足,梦里寻家渡铁莲。
苗庶尚潜诸葛洞,儒臣不去小西天。
料应难得今生见,先过此桥五十年。
”又《送唐大来还滇》云:“小艇难禁五两风,鸡山有路几时通。
殷勤为我传乡信,结个茅团在雪中。
”《送元白之燕》云:“一带燕山色,常时入梦间。
平生未到处,今日逢君还。
客路无时尽,秋心不自閒。
塞鸿牵别思,早已出江关。
”《挂瓢》云:“抱膝向空坐,偶然同许由。
一瓢还似累,何物更须留。
涧响悬孤影,风翻入夜秋。
几时从空出,犹见在枝头。
”《送朗癯入匡山》云:“独向匡庐去,安禅弟几重。
九江黄叶寺,五老白云峰。
落日眠苍兕,飞泉挂玉龙。
到时应为我,致意虎溪松。
”《别吴中诸子》云:“相看了无意,临歧还黯然。
回看吴苑树,独上秣陵船。
春老还山路,江昏欲雨天。
白鸥颇怪我,聚散缘波前。
”其所著书,有《法华珠髻》,并同丽府木公参补《华严海印忏仪》四十二卷在藏。
闻所传诗文,散佚颇多,有《南来堂集》刋入《云南丛书》中。
王渔洋评“当代释子诗,以苍雪为第一”。
卒葬中峰,牧齐为撰塔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