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谢朗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陈郡阳夏人,字景重。
谢朗子。
明秀有才名。
为会稽王司马道子骠骑长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0—426 【介绍】: 南朝宋陈郡阳夏人,字宣明。
谢朗孙。
涉猎文义,博赡多通。
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
刘穆之荐于刘裕,累迁太尉主簿。
然议事常与穆之不同,穆之怒之,抑不得迁。
穆之死,转从事中郎。
从刘裕征伐关洛,委以要任。
入宋,封武昌县公。
总统宿卫。
武帝死,少帝立,与徐羡之等共辅政。
旋共废杀少帝,迎立文帝。
后出为荆州刺史。
文帝元嘉三年,诛杀羡之等,并遣檀道济讨晦,晦兵败被杀。
全宋文·卷三十三
晦字宣明,瞻弟,仕晋为孟昶建威中兵参军,又为武帝太尉参军,署刑狱贼曹,转豫州治中从事,入为太尉主簿,转从事中郎。宋台建,为右卫将军,加侍中。宋受禅,迁中领军,以佐命功封武昌县公,转领军将军散骑常侍。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寻与徐羡之、傅亮行废立,出为都督荆湘雍益宁北秦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文帝即位,加使持节,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元嘉三年,举兵拒命,为檀道济所破,伏诛。(案,《何承天传》云,晦将见讨,使承天造立表檄,则晦传所载之二表及檄,当编入《承天集》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83—727 【介绍】: 唐僧。
魏州昌乐人,一说钜鹿人。
俗姓张,名遂。
张公瑾孙。
少聪明,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而一行匿避。
二十一岁出家为僧。
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
助善无畏译《大日经》,并作《大日经疏》。
睿宗即位,数以礼征,不应命。
玄宗开元初,令强起之。
至京,置于光太殿,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
时《麟德历》推步渐疏,遂奉敕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乃与梁令瓒等创黄道游仪、水运浑仪。
曾据南宫说所测,推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长度
卒赐大慧禅师。
著《大衍历》、《七政长历》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一行俗姓张氏。钜鹿人。本名遂。武后时佐命剡国公公谨支孙。幼依普寂禅师出家。后往天台山国清寺受算法。造大衍历。元宗召入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开元十五年卒于京师华严寺。谥大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钜鹿人。佐命功臣公谨之诸孙。髫龀岐嶷。读书不再览。俄从普寂禅师得心法。因礼寂为师。以出家焉。寂尝设大会时徵士卢鸿。方隐居别峰。朝廷屡聘不起。寂请为文。以开导邑社。于是鸿袖出其文。置几上。谓寂曰。事僻语古。必求俊朗者宣之。不然可呼至。吾当先以指授之也。寂趣使呼行至。行伸纸视之。微笑而已。无所问。复置文几上去。鸿私怪其轻脱。及钟梵俱作。千众骈集庭宇。行攘袂而进。抗音倾泻。无少遗误。鸿𥈭眙叹息。因语寂学宜纵其游故三藏玄理。莫不淹贯。尤善阴阳谶纬之书。千里寻访。必得乃已。闻天台山国清寺。有妙于数学者。行造之。然其所居傍小溪。水急甚。岸立未即渡。且遥闻其人布算声。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远来。而未之见者。为沮于水耳即除一算。水乃不流。行承言而见。稽首足下。尽得其术焉。道士邢和璞不测人也。谓尹愔曰。汉洛下闳造历。以为更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出。定之今一行和尚。造大衍历。既正其谬。又当其运。则洛下闳之言斯信。而和尚之为圣人可知矣。玄宗诏问其能。对曰能记忆。帝命中官。取宫籍试之。行阅毕。唱数幅习熟如素。帝不觉降榻拜曰。师圣人也。嗟异良久。自是动静皆从。扣灾福。号之天师。寻诏住唐兴寺。有王媪者。行未出家时邻里也。一日诣行涕泣。求救其子杀人罪。行命多与之金使去曰。国家刑宪其可以私意于之哉。媪因悉数其微时事。大诟不已。行嘿念有所报效。且起布算。即戒净人。操布囊坐某坊空静地以俟。曰遇生物。则捕以投囊中急归。净人如其戒。日且午。果见老䝏引七豚至。逐之。䝏走而豚得。行即以闭巨壅中。祝数番。明日诏问。司天监奏。夜失北斗星何耶。行对以为昔后魏失荧惑几至亡国。以其能戒惧而免此。则人主转祸为福之兆也。今失帝车。岂非天所以大儆陛下欤。夫匹夫匹妇。有所愤激。犹陨霜天旱。而祝盛德所感召乎。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自微僧观之。莫若大赦。以幸天下。帝以为然。及降赦之夕。占奏一星见。七夜而复其初。久之获證金刚三藏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偕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睿宗玄宗并加宠遇。每诏入集贤院。备顾问。开元中尝大旱。诏祈雨。曰宜得。一器。上有龙状者。诏中官遍阅内库。皆弗类。异日得古鉴。行指其鼻喜曰。此真龙也。遂以入坛场。顷之雨。帝从容于大明宫。密以社稷吉凶。祚运脩短。问之。行不应徐以他语乱其意。帝诘不已。遂曰。陛下当有万里之行。社稷毕德终吉。且遗帝以金合子一。其小如弹丸。坚不可发。撼之有声。云事急则开。后幸蜀。仓皇漫莫记省。至成都发之。则当归药也。复见万里桥。帝曰。一行其神已乎。遽焚香告谢。唐逮昭宗而梁代之。则昭宗初封吉王。其太子为德王云。 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扈驾幸新丰遂辞帝归嵩山谒寂寂。方接款河南尹裴宽。忽谢宽曰。小间愿有复也。宽因屏以窥之。见寂坐堂上。受行礼足起。寂附耳语再三。行竟降阶入南室。手闭其户。寂召侍者声钟曰。一行灭度矣。左右趋视。则已瞑目。无复气息。先是九月间。得疾于华严寺将舆病入辞。以小间而止。帝于是夕梦瞰禅居。绳床纸槅历历。晓使人问疾。且验之。如所梦。乃召京城名德。为设道场祈福。其神交于帝。岂非夙有缘契耶。著所翻经疏七卷。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又规铁为黄赤二道。造游仪。以正历。葬全身于铜人原。谥大慧。御制塔铭树冢上。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一行。俗姓张。钜鹿人也。本名遂则。唐初佐命剡国公公谨之支孙也。丱岁不群聪黠明利。有老成之风。读书不再览已暗诵矣。因遇普寂禅师大行禅要。归心者众。乃悟世幻礼寂为师出家剃染。所诵经法无不精讽。寂师尝设大会。远近沙门如期必至。计逾千众。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道高学富。朝廷累降蒲轮。终辞不起。大会主事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是日鸿自袖出其文。置之机案。钟梵既作。鸿谓寂公曰。某为数千百言。况其字僻文古。请求朗俊者宣之。当须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纸览而微笑复置机案。鸿怪其轻脱。及僧聚于堂中。行乃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误。鸿愕视久之。降叹不能已。复谓寂公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自是三学名师罕不咨度。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藏序。深达毗尼。然有阴阳谶纬之书。一皆详究。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知名者往询焉。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行立于门屏闻院中布算。其声蔌蔌然。僧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计合到门必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子。又谓侍者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决焉。门前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公卿籍甚。玄宗闻之诏入。谓行曰。师有何能。对曰。略能记览他无所长。帝遂命中官取宫籍以示之。行周览方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唱数幅后。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益。时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尝谓尹愔曰。一行和尚真圣人也。汉洛下闳造历云。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属大衍历出。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可信。非圣人孰能预于斯矣。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其传密藏必抵渊府也。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所翻之经遂著疏七卷。又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志以为不刊之典。又造游仪黄赤二道。以铁成规。于院制作。次有王媪者。行邻里之老妪。昔多赡行之贫。及行显遇常思报之。一日拜谒云。儿子杀人即就诛矣。况师帝王雅重。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龄。如是泣涕者数四。行曰。国家刑宪岂有论请而得免耶。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任去别图。媪戟手曼骂曰。我居邻周给迭互。绷褓间抱乳汝。长成何忘此惠耶。行心慈爱终夕不乐。于是运算毕召净人。戒之曰。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午时坐伺得生类。投囊速归。明日果有𭸞彘引豚七个。净人分头驱逐𭸞母走矣。得豚而归。行已备巨瓮。逐一入之闭盖。以六乙泥封口。诵胡语数契而止。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司天监奏。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对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至今帝车不见。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犹陨霜天旱。盛德所感乃能退之。感之切者其在葬枯骨乎。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微僧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依之。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七夜复初。其术不可测也。又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敕令中官同于内库中遍视之。皆言弗类。数日后指一古鉴鼻盘龙。喜曰。此真龙也。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其异术通感为若此也。玄宗在大明宫。从容密问社稷吉凶并祚运终毕事。行对以他语。帝询之不已。遂曰。陛下当有万里之行。又曰。社稷毕得终吉。帝大悦。复遗帝一金合子。形若弹丸。内贮物撼必有声发之不得。云有急则开。帝幸蜀仓黄都忘斯事。及到成都忽忆启之。则药分中当归也。帝曰。伊药产于此。师知朕违难至蜀当归也。复见万里桥。曰一行之言信其神矣。命中官焚香祝之。乃告谢也。及昭宗初封吉王。至太子德王。唐为梁灭。终行之言。社稷毕得终吉也。开元十五年九月于华严寺疾笃。将舆病入辞。小间而止。玄宗此夜梦瞰禅居。见绳床纸隔开扇。晓而验问。一如所睹。乃诏京城名德。致大道场为行祈福。危疾微愈。其宠爱如是。十月八日随驾幸新丰。身无诸患口无一言。忽然浴香水换衣趺坐。正念怡然示灭。一云辞告玄宗。后自驾前。东来嵩山谒礼本师。即寂也。时河南尹裴宽正谒寂。寂云。有少事未暇与大尹款话。且请踟蹰休息也。宽乃屏从人止于旁室伺寂何为。见洁净正堂焚香默坐如有所待。斯须叩门连声云。天师一行和尚至(僧号天师始见于此。言天子师也)。行入颇匆切之状礼寂之足。附耳密语。其貌愈恭。寂但颔应曰。无不可者。语讫又礼。礼语者三。寂唯言是是无不可者。行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闭其户。寂乃徐召侍者曰。速声钟。一行已灭度。左右疾走视之瞑目而坐。手掩伺息已绝。四众弟子悲号沸渭撼动山谷。乃停神于罔极寺。自终及葬凡经二七日。爪甲不变髭发更长。形色怡悦时众惊异。帝览奏悲怆曰。禅师舍朕。深用哀慕。丧事官供。诏葬于铜人原。谥曰大慧禅师。御撰塔铭。天下释子荣之。
神僧传·卷第七
释一行。俗姓张氏。钜鹿人也。本名遂。早岁不群聪黠明利有老成之风。读书不再已暗诵矣。师事普寂禅师出家剃染于嵩山。师尝设食于寺。大会群僧及沙门。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且聚于数人。时有卢鸿者。道高学富隐于嵩山。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至日鸿持其文至寺。其师授之致于几案上。钟梵既作。鸿谓普寂曰。某为文数千言。况其字僻而言怪。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鸿当亲为传授。寂乃令召一行。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复致于几上。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俄而群僧会于堂。一行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忘。鸿惊愕久之。谓寂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因穷大衍。自此求访师资不远数千里。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株门前有流水。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中僧于庭布算。其声蓛蓛。既而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又谓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术。而门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玄宗闻之召令入内。谓曰。卿何能。对曰。善记览。玄宗因召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周览既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读。数幅之后。玄宗不觉降榻为之作礼。呼为圣人。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益。刑和璞尝谓尹愔曰。一行其圣人乎。汉之洛下闳造大衍历云。后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而一行造大衍历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信矣。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借扬雄太玄经。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崇大嗟伏。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初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约数十万。一行尝思报之。至开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无不可。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畴也。君上执法难以请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一大瓮。于中。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方某角有废园。汝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者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如言而往。至酉后果有群豕至。悉获而归。一行大喜。令寘瓮中覆以木盖。封以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十。其徒莫测。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则陨霜赤旱。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击乎。释门以瞋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从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帝尝问国祚几何有留难否。行曰。銮舆有万里之行。社稷终吉。帝惊问其故不答。退以小金合进之曰。至万里即开。帝一日发合视之。盖当归少许。及禄山乱驾幸成都。至万里桥忽悟。未几果归。昭宗初封吉王。唐至昭宗而灭。故终吉。至开元末裴宽为河南尹。宽深信佛法师事普寂禅师。日夕造焉。或一日宽诣寂。寂云。方有少事未暇款语。且请迟回休息。宽乃屏宾从止于空室。见寂洁涤正堂焚香端坐。坐未久忽闻扣门连声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寂但颔云。无不可者。语讫复礼礼讫又语如是者三。寂唯云是是无不可者。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堂自阖其户寂。乃徐命弟子云遣。声钟一。行和尚灭度矣。左石疾走视之一如其言灭。度后宽服缞绖。葬之日徒步出城送之。春秋四十五。帝哭之哀甚辍朝三日。停龛三七日。行容貌如生。帝亲制碑书于石。出内库钱五十万建塔铜人原。谥曰大慧禅师。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钜鹿人丱岁不群。读书不再览。悟世幻。礼寂为师。出家剃染。所诵经法。无不精讽。寂师尝设大会。远近沙门。如期必至。计逾千众。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道高学富。大会主事。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是日鸿自袖出其文。置之几案。钟梵既作。鸿谓寂公曰。某为数千百言。况其字僻文古。请求朗隽者宣之。当须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纸。览而微笑。复置几案。鸿怪其轻脱。及僧聚于堂中。行乃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误。鸿愕视久之。降叹不能已。复谓寂公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自是三学名师。罕不咨度。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藏序。深达毗尼。兼有阴阳谶纬之书。一皆详究。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知名者往询焉。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行立于门屏。闻院中布算。其声簌簌然。僧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计合到门。必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子。又谓侍者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诀焉。门前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公卿籍甚。玄宗闻之诏入。谓行曰师有何能。对曰略能记览。他无所长。帝遂命中官取宫籍以示之。行周览方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唱数幅后。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益。时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尝谓尹愔曰。一行和尚。真圣人也。汉洛下闳造历云。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属大衍历出。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可信。非圣人孰能如是。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所翻之经。遂著疏七卷。又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忘。以为不刊之典。有王媪者。行邻里之老妪。昔多赡行之贫。及行显遇。常思报之。一日拜谒云。儿子杀人。即就诛矣。况师帝王雅重。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龄。如是泣涕者数。四行曰。国家刑宪。岂有论请而得免耶。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任去别图媪戟手曼骂曰。我居邻周给。迭互绷褓间[抪-巾+巳]。乳汝长成。何忘此惠耶。行心慈爱。终夕不乐。于是运算毕召净人戒之曰。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午时坐伺。得生类投囊速归。明日果有猳彘引豚七个。净人分头驱逐。猳母走矣。得豚而归。行已备巨瓮。逐一入之闭盖。以六乙泥封口。诵番语数契而止。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司天监奏。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对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至今帝车不见。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犹陨霜天旱。盛德所感。乃能退之。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依之。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七夜复初。其术不可测也。又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敕令中官于内库中偏视之。皆言弗类。数日后。指一古鉴鼻盘龙。喜曰。此真龙也。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萧山人,俗姓董。家世宗儒。年十九,出家于杭州灵芝寺。嗣中峰。隐居伏龙。临终说偈,投笔而逝,谥佛慧园鉴禅师。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无明,号千岩,萧山董氏子。隐天龙山东庵,复渡江至义乌伏龙山,依大树结茅而止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长。字无明。一号千岩。越之萧山董氏子。七岁经书过目成诵。出入蹈炬循彟。有若成人。年既长。从授经师。学法华经。指义而问。师弗能答。受具戒于灵芝寺。会行丞相府。饭僧。师随众入。中峰本公在座。见师即呼。问曰。汝日用何如。对曰。唯念佛尔。公曰。佛今何在。师方儗议。公厉声喝之。师遂作礼求指示。公以无字授之。遂缚禅于灵隐山中。后又随顺世缘。将十载矣。一旦喟然叹曰。生平志气。充塞乾坤。乃今作瓮中醯鸡耶。即复入灵隐山危坐。胁不沾席者三年。因往望亭。闻雀声有省。亟见本公。公复斥之。师愤然来归夜将寂。忽鼠翻食猫之器。堕地有声。遂大悟如蝉蜕。污浊之中。浮游玄间。上天下地。一时清朗。被衣待旦。复往质于公。公问曰。赶州何故云无。对曰。鼠餐猫饭。公曰。未也。对曰。饭器破矣。公曰。破后云何。对曰。筑碎方甓。公乃微笑。祝令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师既受付嘱。乃隐天龙之东庵。耽悦禅味。不与外缘。有二𧉮。日来环绕座下。师为说皈戒。𧉮矫首低昂。作拜势而去。自是声光日显。笑隐方主中竺。力荐起之。丞相脱欢。亦遣使迫师出世。皆不听。无何诸山。争相劝请师度。不为时所容。杖锡踰涛江而东。至乌伤之伏龙山。誓曰。山若有水。吾将止焉。俄山泉溢出。作白乳色。师遂依大树以居。实泰定丁卯冬十月也。久之。乡民翕然宗之。邑大姓二楼君。为之创因旧号建大伽蓝。重楼杰阁。端门广术。辉映林谷。内而齐鲁燕赵秦陇闽蜀。外而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莫不奔赴膜拜。咨决心学。至有求道之切。断臂师前。以见志者。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宠嘉之。江淮雄藩。若宣让王。则下令加护其教。若镇南王。则亲书寺额。赐僧伽黎衣。及师号。帝师亦再降旨。俾势家无有所侵陵。并锡大禅师之号。资政院。又为启于东朝。命朝臣制师号。并金襕法衣。以赐焉。师疏眉秀目。丰颐美髯。才思英发。顷刻千偈。包含无量妙义。得其片言。皆珍惜宝护惟谨。论者谓。师践履真实。谈辨迅利。或无愧于智觉云。至正丁酉。师年七十有四。示微疾。会众书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一句轰天。正法眼灭。遂投笔而逝。弟子辈。用陶器函盖。奉全身瘗于青松庵。宋文宪铭之。其序曰。濂。初往伏龙山见师。师吐言如奔雷。时濂方尚气颇欲屈之。相与诘难数千言。不契而退。越二年。又往见焉。师问曰。闻君阅尽一大藏教。有诸。濂曰。然。曰耳阅乎。抑目观也。曰。亦目观尔。曰。使目之能观者。君谓谁耶。濂扬眉向之。于是相视一笑。自是厥后。知师之道。超出有无。实非凡情之可窥测。因缔为方外交。垂三十年。其激扬义谛。往来尺牍之在箧衍者。墨尚湿也。虽缠于世相。不能有所證入。而相知最深。铭。非濂为而孰宜。其为名贤追慕之如此。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千岩禅师。讳元长。越之萧山董氏子也。出天目中峰本和尚之门。开化乌伤伏龙山圣寿寺。其接物利人。灼类于本。当元季时。其著我田衣者。无不藉赖。朝廷褒重。而高其声价。公居伏龙。惟力田博饭而已。君王三锡徽号。公终身不署焉。于是。识者以狂澜砥柱而称公。公性英敏。初弃家。问戒于灵芝律主。时中峰本和尚。寓杭城云居兰若。会赴丞相府斋。公得拜见于斋筵。本曰。上人是何法讳。对曰。元长。曰。日逐何所用心。公乃再拜请益。本以狗子无佛性示之。公即庐北高峰顶。琢磨己躬。屡走见本。本惟叱之无他语。灵隐雪庭傅禅师。虚记室。以款公。公来往云居灵隐。荏苒法缘。十载不发。乃私叹曰。饥虎望几上之肉。宁自甘耶。遂禁足峰顶。闻雀声有省。急走质本。公呈所以。又被叱。愤归据关枯坐。简点所省处。竟不可得。徘徊中夜。或行或立。忽鼠翻猫器。堕地有声。乃彻见本公相为处。即弃庐归本。本云。赵州何故言无。对曰。鼠食猫饭。曰。未也。对曰。饭器破矣。曰。破后如何。对曰。筑碎方甓。曰。善哉。此事非细。承当者须是其人。于是。公服勤一十三载。别隐天龙东庵。垢衣粝食无剩语。人或鄙之。石溪空禅师。大建松云阁。绘三教圣贤影相。并藏其书。以资三教学者流览。徵文于当世铭之。无敢命笔者。空素知公。乃邀游松云。叙其所以。公弗少辞逊。文成四百五十言。自书其壁。是时松云阁閒士多属名家子弟。读之大惊服。于是。冠盖博学者。争游东庵。有传其文至中天竺。笑隐禅师曰。中峰有子如此。临济宗风何虑哉。即言于行省丞相。以名刹起之。而公已去东庵矣。其松云文曰。见到说到行到。犹是到到。未是不到到。虽是不到到。未是不到不到。何也。世尊四十九年。噇了现成閒饭。簸者两片皮。说是说非。说长说短。说出许多閒言长语满世间。狼狼藉藉。末后知非。无著惭惶处。乃云。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我于二中间。未曾说一字。败也败也。老子亦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亦言也。既非常名。言之何用。死也死也。孔子亦云。乱之所由生。言语以为阶。乃欲无言。谓天何言。露也露也。你看他者三个汉。如向一片净洁地上。攃屎攃尿了。有底将灰土盖却。有底将粪箕笤帚扫却。有底将水洗却。任你如何。只是臭气还在。引得许多蝇蚋蚤䖟蝼蚁蚤虱之类。竞来咂啖。各成窠窟。头出头没。脱离无由。秦坑之。永平火之。三武灭之。愈炽愈盛。云门杀之。德山骂之。临济喝之。弥高弥大。树绕藤缠。至今无个合杀。石溪本空禅师。奋巨灵劈太华之手。用芥子纳须弥之机。建一阁。扁曰松云。绘佛祖三教圣贤诸师形像于松云之上。及取三教之书。悉藏松云之中。无彼此之分。绝人我等见真显圆融广大法门耳。或谓辨魔拣异。宗门眼目。秤斤定两。向上钳锤。岂可雷同。事须甄别。曰会么。瓶盘钗钏一金。毒药醍醐一味。其人不觉手舞足蹈。而歌曰。松云万朵兮。溪山盘盘。松风一曲兮。溪月团团。冰崖笋出。炎天雪寒。眼睛只在眉毛上。分付渠侬仔细看。乌伤伏龙山。古有圣寿寺。废久。公乃登伏龙。喜其涌泉如乳。奇峰争秀。就故址棘丛中。而卓锡焉。次日。乡民集者数百人。俱言。昨夜梦乘云圣僧至伏龙。及见公。与所梦无异。遂共开荒。为搆草庐。久之崇成大厦。禅者接踵而问道。三十载如一日。尝示禅者曰。当台明镜。鉴在何人。露刃吹毛。逢他敌者。从上的的相承以来。无有不因者。心肝五脏也同。眉毛鼻孔也同。眼睛舌头也同。三百六十骨节也同。八万四千毫窍也同。一处同处处同。只有些子不同。诸人还简点得出么。阿呵呵。纵饶沧海变。终不与君通。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甚众。镇南王亦慕之。则锡号普应妙智弘辨禅师。帝师又加圆鉴大元普济禅师。东朝又赐金襕。并加师号。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其隆典虽经叠下。于题咏扁额中。并无其制号也。晚年钵鐼自涤。衣衾自补。侍僧屡窃为之。公屡不悦。至正丁酉六月。示微疾。更衣集众。书偈曰。平生饶舌。今日败缺。一句轰天。正法眼灭。掷笔而逝。世年七十四。坐五十六夏。宋公濂。久参伏龙。乃述其道行以立石。 赞曰。却名易忘名难。贞节易忘节难。盖名节亦虚器也。长公入山。惟恐不深。重开伏龙。一住三十载。王公褒赠叠至。公恬若不知。至其生平说法。劳劳玉齿。如怒狮抉圆石于千仞之冈。莫之能禦。呜呼。克嗣天目。以骏发临济于一时者。微公其谁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元长,字无明,一号千岩。
姓董氏,萧山人也。
父九鼎,母何氏。
晚岁生子,鞠育为艰。
姒妇谢氏,养为己子。
七岁即就外傅,诸书经目成诵,出入蹈规循矱,有若成人。
其父喜曰:“吾家世诗书,是子当以文行亢吾宗。
”长有从父曰:“昙芳学佛于富阳法门院,羡长聪颖,欲乞为徒。
”谢氏弗许。
未几,长遘疾甚革。
谢氏祷于大士曰:“佛幸我慈,是子弗死,令服洒扫役终身。
”祷已汗下而愈,遂使从昙芳游。
时年十七,益求良师友,摩切九流百家之言,已而曰:“此非出世法也。
”复从授经师学《法华经》至药王品,问曰:“药王既然二臂,何为复见本身?
”授经师异之。
年十九,薙发受戒具,走武林,习律于灵芝寺,律师问曰:“八法往来,片无乖角,何谓也?
”长曰:“胡不闻第九法乎?
”律师曰:“问律而答以禅,真大乘法器也。
”会行丞相府饭僧,长随众入,智觉本公亦在座,遥见长,呼而语之:“汝日用何如?
”长曰:“惟念佛尔。
”本曰:“佛今何在?
”长方拟议,本厉声叱之。
长遂作礼,求示法要,本以狗子无佛性语授之。
既而缚禅灵隐山中,雪庭召掌记室。
长下笔成章,见者叹服。
俄归法门,随顺世缘,殆将十载。
一旦,忽喟然叹曰:“生平志气,充塞乾坤,乃今作瓮里醯鸡耶。
”复造灵隐,跏趺危坐,胁不沾席者三年。
因往望亭,闻鹊声有省,亟见本,具陈悟因。
本复斥之,长愤然而归。
夜将寂,忽闻鼠翻食猫器,堕地有声,恍然开悟,觉跃数丈,如蝉蜕污浊之中,而浮游尘埃之外,苍苍两间,一时清朗,披衣待旦,往质于本。
本问曰:“赵州何故云无?
”曰:“鼠餐猫饭。
”本曰:“未也。
”曰:“饭器破矣。
”曰:“破后云何?
”长曰:“筑碎方甓。
”本乃微笑,祝曰:“善自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
”盖少林之道,十传至慧照,而别为一宗,设三玄门,演畅宗乘,权实兼行,照用双至,四方从者雷动海涌。
逮乎宋季,其道寖微,惠朗钦公起而任之,竖大法幢,屹然为东南之望。
唯本公深造阃奥,以大辩才通博无碍,慈泽普滋,遍一切处。
长既受付属,遂为入室弟子,已而隐于天龙东庵,耽悦禅味,不与外缘。
时见二蛇,环绕座下。
长为说三皈五戒,蛇矫首低昂,若拜伏状,相率而去。
自是声光日显,笑隐诉方主中天竺,力荐起之。
江浙行省丞相脱欢公,时领宣政院事,亦遣使迫之出世,皆不听。
居亡何,名山争相劝请。
长度不为时所容,与弟子希升杖锡踰涛江,而东至乌伤之伏龙山,见山形如青莲花,乃卓锡岩际,誓曰:“山若有水,吾将止焉。
”俄而山泉溢出,遂依大树以居。
时元泰定丁卯冬十月也。
初伏龙山有禅寺曰“圣寿”,其废已久,当长入山时,乡民闻有异僧来游,相率造访,见其晏坐不动,各持食饮之物献之。
邑中大姓楼君如浚一得,各为伐木,构精庐延长居之。
遂因旧号建大伽蓝,重廔杰阁,端门广术,辉映林谷。
由是声称翕然,洋溢中外,齐、鲁、燕、赵、秦、陇、闽、蜀之士,与夫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之人,莫不奔走胪拜,咨决心学,留者恒数千指。
至有求道之切,断臂于前以见志者。
长则随其根性而为说法,譬如时雨春风,吹嘘霢霂,乔木细草,各怀沾润,欣欣向荣。
王公大臣,倾向之笃,如仰日月。
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宠异之。
江淮雄藩,若宣让王、镇南王,或下令加护其教,或亲书寺额,制僧伽黎衣,奉以“普应妙智弘辩”之号。
帝都亦再降旨,更号曰“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
资政院又为启于东朝,更崇号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并金襕法衣赐焉。
至正丁酉夏六月十四日示微疾,索浴更衣,会众书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
一句轰天,正法眼灭。
”投笔而逝,春秋七十四,夏五十六。
弟子德亨、德馨,以陶器函其身,瘗于青松庵。
长疏眉秀目,丰颐美髯,才思英发,超越丑夷,顷刻千偈,包含无量妙义,得其片言,皆珍袭宝护唯谨。
著有语录若干卷,《和智觉拟寒山诗》若干首,皆梓行于丛林。
宋文宪公濂,与交垂三十年,平昔激扬义谛,无微不入,感其道谊,为述厥事迹,铭其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