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谢敷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竺法旷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法旷,俗姓皋,下邳人。寓居吴兴,后为僧,历穆帝至安帝时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皋氏。
其先下邳人。
客寓吴兴。
幼孤。
事后母。
以孝闻。
躬耕以养。
行丧尽礼。
服阕。
事沙门昙印为师。
印有高行。
尝疾笃。
旷恳诚礼忏七日。
夜忽五色光照印室。
印觉有人手摩拊之。
病良已。
后辞师游历。
还止于潜石室。
以法华无量寿二经。
为心要。
有众则讲。
独处则诵。
谢安自吴兴访之。
先却去部曲。
步至座前。
相欢终日乃去。
简文在相位。
遣堂邑太守曲安。
远问起居。
且使禳祷彗灾。
对曰。
昔宋景脩德。
彗为退舍。
惟当勤脩德政。
以塞天谴。
则天下幸甚。
顷彗殁。
兴宁中。
东游禹穴。
放情山水。
至若耶。
爱孤潭。
欲结庐养志。
郤超谢庆绪尤相往来。
时东土疫疠。
旷既资性慈悲。
兼善神咒。
因出邑止昌原寺拯救。
村里赖之。
沙门竺道邻。
造无量寿塔像。
旷率有缘。
起立大殿。
孝武帝钦其风。
诏出京止长干寺。
元兴年殁。
寿七十六。
神僧传·卷第二
释法旷。姓皋氏。下邳人。寓居吴兴早失二亲。事后母以孝闻。及母亡行丧尽礼。服阕出家事沙门竺昙印为师。印尝疾病危笃。旷乃七日七夜祈诚礼忏。至第七日忽见光明照印房户。印如觉有人以手掁(除更切)之。所苦遂愈。后辞师远游。广寻经要。还止于潜青山石室。晋简文皇帝遣堂邑太守曲安。远诏问起居。并咨以妖星。请旷为力。旷乃与弟子斋忏。有顷灾灭。东土百姓多遇疫疾。祈之即愈。有见鬼者言旷之行住常有鬼神数十卫其前后。时人咸叹异之。元兴元年卒。春秋七十有六僧腊五十二。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竺法旷。
姓皋。
下邳人。
寓居吴兴早失二亲。
事后母以孝闻。
家贫无蓄。
常躬耕垄畔以供色养。
及母亡行丧尽礼。
服阕出家。
事沙门竺昙印为师。
印明睿有道行。
旷师事竭诚。
迄受具戒。
栖风立操卓尔殊群。
履素安业志行渊深。
印尝疾病危笃。
旷乃七日七夜祈诚礼忏。
至第七日忽见五色光明照印房户。
印如觉有人以手按之。
所苦遂愈。
后辞师远游。
广寻经要。
还止于潜青山石室。
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
无量寿为净土之因。
常吟咏二部。
有众则讲。
独处则诵。
谢安为吴兴。
故往展敬。
而山栖幽阻车不通辙。
于是解驾山椒陵峰步往。
晋简文皇帝遣堂邑太守曲安远诏问起居。
并咨以妖星请旷为力。
旷答诏曰。
昔宋景修福妖星移次。
陛下光辅以来政刑允辑。
天下任重万机事殷。
失之毫氂差以千里。
唯当勤修德政以赛天谴。
贫道必当尽诚上答。
正恐有心无力耳。
乃与弟子斋忏。
有顷灾灭。
晋兴宁中东游禹穴观瞩山水。
始投若耶之孤潭。
欲依岩傍岭栖闲养志。
郤超谢庆绪并结居尘外。
时东土多遇疫疾。
旷既少习慈悲兼善神咒。
遂游行村里拯救危急。
乃出邑止昌原寺。
百姓疾者多祈之致效。
有见鬼者。
言旷之行住常有鬼神数十卫其前后。
时沙门竺道邻造无量寿像。
旷乃率其有缘。
起立大殿相传云。
伐木遇旱。
旷咒令至水晋孝武帝钦承风闻要请出京事以师礼。
止于长干寺。
元兴元年卒。
春秋七十有六。
散骑常侍顾恺之为作赞传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范氏。
豫州人也。
年十二。
为儒。
深明诗礼。
十六为沙门。
以解义称。
从什公游。
为一时流辈所推。
还建邺。
止东安寺。
宋高祖礼遇特异。
方伐长安。
载与俱。
行。
及文帝嗣位。
尤所钦敬。
初帝于法未甚信崇。
元嘉十二年。
京尹萧摹之请制民间建寺铸像。
帝谓侍中何尚之。
吏部羊玄保曰。
朕少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因果之事。
昧然未究。
所以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信敬故耳。
范泰谢灵运尝言。
六经法度。
本在济世。
必求妙道。
当以佛经指南。
比见颜延之析达性论。
宗炳难黑白论。
其说汪洋。
大明至理。
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民。
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因出摹之所上疏曰。
卿等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
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横目之俗。
多不敬信。
以臣庸陋。
独有愚勤。
寔惧缺薄。
上玷大法。
更蒙奖论。
重有愧耳。
然前代群英。
则不负明诏矣。
渡江而来。
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郗起王坦之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
及亡高祖兄弟。
王元琳昆季。
范汪孙绰张玄殷凯。
或宰辅冠冕。
或人伦羽仪。
或置情人天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皆倒心归依。
其间比对。
如兰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钟。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较谈便尔。
若悉举者。
夷夏汉魏。
奇杰辈出。
不可胜数。
慧远法师云。
释迦之化。
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原。
齐俗亦为要务。
窃味此言。
有契至理。
若使家家持戒。
则一国息刑。
故佛图澄适赵。
而使二石减暴。
罗什在秦。
则苻健损虐。
神道助教。
昭然可观。
不可诬也。
而摹之所请。
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其意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伪难分。
去取未易耳。
至如土木之工。
虽若糜费。
然植福报恩。
未易顿绝。
臣比斟酌。
进退未安。
今日面奉德音。
实用欣抃。
羊玄保进曰。
此谈盖天人之学。
岂臣昧陋。
所宜与闻。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无取于此耳。
帝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贵仁德则兵气销。
傥以孙吴为志。
动期吞并。
亦将无取于尧舜之道。
岂特释教而已哉。
帝悦曰。
释门之有卿。
如孔门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自是崇敬教乘。
颜延之著离识论。
先以其检上帝。
帝命严辩之。
酬酢终日。
帝笑曰。
公等殆不愧支许也。
东海何承天问严。
佛国用何历。
严曰。
天竺夏至之日。
方中无影。
盖天之中也。
五行用土色尚黄。
数以五。
八寸为尺。
十两当汉十二两。
以建辰之月为岁首。
讨覈分至。
推较薄蚀。
顾步光影。
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
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措词。
后波利国人来。
果同严说。
帝诏任豫受焉。
严与慧观谢灵运。
详定涅槃经。
梦神诃之曰。
涅槃尊经。
何以辄加斟酌。
严惕然而觉。
欲尽收前本。
时识者曰。
此欲戒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
宜即于详定时。
见梦也。
严以为然。
后又梦神告曰。
君以佛经之力。
必当见佛。
元嘉二十年殁。
寿八十一。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严。
姓范。
豫州人。
年十二为诸生博晓诗书。
十六出家。
又精鍊佛理。
迄甫立年学洞群籍。
风声四远化洽殊邦。
闻什公在关复从受学。
访正音义多所异闻。
后还京师止东安寺。
宋高祖素所知重。
高祖后伐长安。
要与同行。
严曰。
檀越此行虽伐罪吊民。
贫道事外之人。
不敢闻命。
帝苦要之。
遂行。
及文帝在位。
情好尤密。
每见弘赞问佛法。
先是帝未甚崇信。
至元嘉十二年京尹萧摹之上启请制起寺及铸像。
帝乃与侍中何尚之吏部郎中羊玄保等议之。
谓尚之曰。
朕少来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三世因果未辩厝怀。
而复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率所敬信故也。
范泰谢灵运常言。
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
必求灵性真奥。
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
近见颜迎之推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
明佛汪汪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滨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近萧摹之请制。
未全经通。
即以相示。
委卿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悠悠之徒多不信法。
以臣庸蔽独秉愚勤。
惧以阙薄贻点大教。
今乃更荷褒拂非所敢当。
至如前代群英则不负明诏矣。
中朝已远难复尽知。
度江以来则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郤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孙绰张玄殷顗。
或宰辅之冠盖。
或人伦之羽仪。
或置情天人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并禀志归依厝心崇信。
其间比对则兰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中。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谈便尔。
若当备举夷夏爰逮汉魏。
奇才异德胡可胜言。
慧远法师尝云。
释氏之化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源。
济俗亦为要务。
窃寻此说有契理奥。
何者若使家家持戒则一国息刑。
故佛澄适赵二石减暴。
灵塔放光苻健损虐。
故神道助教有自来矣。
而萧摹所启亦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貌难分祛取未易。
金铜土木虽縻费滋深。
必福业所寄复难得顿绝。
臣比思为斟酌进退难安。
今日亲奉德音实亦深用夷泰。
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
岂臣所宜预。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将无取于此耶。
帝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贵仁德则兵气衰。
若以孙吴为志。
苟在吞噬。
亦无取尧舜之道。
岂唯释教而已耶。
帝悦曰。
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帝自是信心乃立。
始致意佛经。
及见严观诸僧。
辄论道义理。
时颜延之著离识观及论检。
帝命严辩其同异。
往复终日。
帝笑曰。
公等今日无愧支许。
严后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
东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
乃问严。
佛国将用何历。
严云。
天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
所谓天中。
于五行土德色尚黄。
数尚五。
八寸为一尺。
十两当此土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及讨覈分至推校薄蚀。
顾步光影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厝难。
后婆利国人来。
果同严说。
帝敕任豫受焉。
大涅槃经初至宋土。
文言致善。
而品数疏简。
初学难以措怀。
严乃共慧观谢灵运等。
依泥洹本加之品目。
文有过质颇亦治改。
始有数本流行。
严乃梦见一人形状极伟。
厉声谓严曰。
涅槃尊经何以轻加斟酌。
严觉已惕然。
乃更集僧欲收前本。
时识者咸云。
此盖欲诫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何容即时方梦。
严以为然。
顷之又梦神人告曰。
君以弘经之力必当见佛也。
严以宋元嘉二十年卒于东安寺。
春秋八十有一矣。
帝诏曰。
严法师器识渊远学道之匠。
奄尔迁神痛悼于怀。
可给钱五万布五十匹。
严弟子法智。
幼有神理。
年二十四往江陵值雅公讲。
便论议数番。
雅厝通无地。
雅顾眄四众曰。
小子斐然成章。
智笑曰。
乃变风变雅作矣。
于是声布楚郢誉洽京吴。
善成实及大小品。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范。豫州人。年十二为诸生。博晓诗书。十六出家。又糟练佛理。迄甫立年。学洞群籍。闻什公在关。复从受学。访正音义。多所异闻。后还京师。止东安寺。宋高祖素所知重。高祖后伐长安。要与仝行。严曰。檀越此行。虽伐罪吊民。贫道事外之人。不敢闻命。帝苦要之遂行。及文帝在位。情好尤密。每见弘赞问佛法。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岂臣所宜预。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孙吴尽吞并之计。将无取于此。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何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怠。贵仁德。则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志。苟在吞噬。亦无取尧舜之道。岂惟释教而已耶。帝悦曰。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所谓恶言不入于耳。帝自是信心乃立。始致意佛经。及见严与诸僧论道义。时颜延之著离识。及论检。帝命严辩其仝异。往复终日。帝笑曰。公等今日。无愧支许。严后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东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乃问严。佛国行用何历。严云。天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所谓天中。于五行。土德。色尚黄。数尚五。八寸为一尺。十两当此土十二两。建辰之月为岁首。及讨覈分至。推挍薄蚀。顾步光影。其法甚详。宿度年纪。咸有条例。承天无所厝难。后婆利国人来。果仝严说。初大涅槃经。品数疏简。初学难以厝怌。严乃共慧观。谢灵运等。依泥洹本。加之品目。梦见一人。形状极伟。厉声谓严曰。涅槃尊经。何以趣加斟酌。严觉已惕然。乃更集僧。欲收前本。时识者咸云。此盖欲诫厉后人耳。若必不应者。何容即时方梦。严以为然。顷之又梦神人告曰。君以弘经之力。必当见佛也。以宋元嘉二十年。卒于东安寺。春秋八十有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燉煌人。
少孤。
养于叔父。
而奉母尤孝敬。
年十六。
事法兰为沙门。
兼内外学。
善方药草隶。
其诣理剧谈。
在师弟子皆莫优劣。
嗜泉石。
渡江为谢庆绪赏识。
偕其师西游以殁。
春秋三十一。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于道邃。
燉煌人。
少而失荫叔亲养之。
邃孝敬竭诚若奉其母。
至年十六出家事兰公为弟子。
学业高明内外该览。
善方药美书札。
洞谙殊俗尤巧谈论。
护公常称邃高简雅素有古人之风。
若不无方为大法梁栋矣。
后与简公俱过江。
谢庆绪大相推重。
性好山泽在东多游履名山。
为人不屑毁誉。
未尝以尘近经抱。
后随兰适西域。
于交趾遇疾而终。
春秋三十有一矣。
郗超图写其形。
支遁著铭。
赞曰。
英英上人。
识通理清。
朗质玉莹。
德音兰馨。
孙绰以邃比阮咸。
或曰。
咸有累骑之讥。
邃有清冷之誉。
何得为匹。
孙绰曰。
虽迹有洼隆高风一也。
喻道论云。
近洛中有竺法行谈者以方乐令。
江南有于道邃识者以对胜流。
皆当时共所见闻。
非同志之私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