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梁善济(1861年—1941年),字伯强,山西崞县北社村(今属定襄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梁善济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后来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毕业归国后,任山西赞襄大夫、山西省教育会会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与解荣辂等代表300多人上书清廷,要求废除和英国福公司的合同,收回矿权。还和崔廷献、刘懋赏等人到北京交涉,最终赎回了矿权。他也因此而成为山西知名的士绅。宣统元年(1909年)清朝设立各省咨议局,梁善济任山西咨议局议长。同年,阎锡山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归国,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旋升任监督。阎锡山和梁善济的学生、山西咨议局秘书邢殿元结拜,后来通过邢殿元的关系获得了梁善济的青睐。宣统三年(1911年)太原起义后,山西咨议局于当天召开了紧急会议。在议长梁善济的主持下,会议讨论建立军政府并推选都督,由于梁善济反对建立新政府,而遭到张树帜威胁,梁躲到副议长杜上化背后。阎锡山提出选姚鸿法为都督,但姚拒绝。会议最终选举了阎锡山任都督,温寿泉任副都督。梁善济出任民政部长。民国二年(1913年),当选民元国会众议院议员。此后和汤化龙等人创立民主党、进步党。民国三年(1914年)国会解散后,他任教育次长,次年离职。后来任宪法研究会党务部长,成为研究系要人。1917年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成立时,研究系曾推梁善济任议长,但最终未能成功,议长为王揖唐担任。民国七年(1918年),他任安福国会议员,曾和阎锡山争夺山西省长之位,但未成功。1941年,梁善济逝世。
人物简介
吴筠孙(1861年—1917年),字竹楼,江苏扬州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光绪十四年(1888年),吴筠孙中式顺天乡试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二月,考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奉旨记名。光绪二十年(1894年),吴筠孙考中甲午恩科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由内阁中书,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山东登州府、泰安府、济南府知府。为政以清慎务实著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升直隶永定河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治理永定河有功,调任天津兵备道,兼督理钞关。同年,因母丧丁忧辞官。宣统二年(1910年)服阙,授湖南岳常澧道。八月,简调湖北荆宜兵备道,次年三月方到任。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放弃抵抗,隐居上海。民国初年,吴筠孙加入汤化龙、梁启超组建的进步党。民国二年(1913年)复出,任赣北观察使,改浔阳道尹等职。民国六年(1917年)在江西任所突发脑溢血逝世。
人物简介
陈国祥(1877年—1921年),字宝贤,号敬民,贵州修文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曾任中华民国国会众议院副议长。陈国祥是丁酉科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加侍讲衔。早年他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在日本时,他和蹇念益等人参加了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的活动。归国后,他任河南全省法政学堂校长,河南咨议局筹办处总办,河南地方自治筹办处总办,河南行政公署会议厅审查法律委员长。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发起成立国民协进会,支持改革。后来该会并入共和党。南北统一后,他任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1915年10月,蔡锷(中)与友人戴戡(左)、陈国祥(右)在天津密谋讨袁时合影。10月梁启超在其天津住所召集最后一次秘密会议,梁启超、蔡锷、戴戡、陈国祥、王伯群、汤觉顿、蹇念益等与会,作出“武装讨伐袁世凯,坚决维护共和国体”的决定。会后,戴戡、蔡锷、陈国祥到山本照相馆合影留念。1913年民元国会召开,他任众议院议员,并任众议院副议长(议长为汤化龙)。1913年,他还曾任代理宪法会议审议长(当时审议长为王正廷)。1914年,国会被袁世凯解散。此后他任参政院参政,约法会议成员。他还获授上大夫。1914年9月,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并袭击了“战区之外”的潍县站。10月2日,在参政院第十五次会议上,梁启超就此提出“紧急动议”,要求袁世凯政府同日本进行交涉,会议最终还通过了由梁启超、陈国祥、熊希龄、王家襄、宝熙五人起草的质问书。1914年,他作为赞助人之一,促成久大精盐公司成立。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他受梁启超的委托,将蔡锷和戴戡从北京护送到天津,使他们摆脱了危险。他还在天津参加了策划反对袁世凯的会议,与会的有梁启超、蔡锷、戴戡、徐佛苏、蹇念益、陈国祥、汤觉顿,时称“天津会议七君子”。《民国之精华》中的陈国祥照片1916年,民元国会复会,他继续任众议院副议长(议长为汤化龙)。1916年9月1日,梁启超派系的陈国祥和王家襄率领一部分进步党成员组织的宪法研究同志会成立,并于9月4日发表了《简章》,内称“研究宪法,举其所得,以供国会参考为宗旨”。1917年府院之争,汤化龙辞去众议院议长职务,此后众议院副议长陈国祥、参议院议长王家襄以及研究系的其他议员先后辞职,使大总统黎元洪陷入困境。当时部分议员南下广州召开广州国会非常会议,由于陈国祥和王家襄不愿意南下广州,故广州国会非常会议1918年9月16日选举褚辅成为众议院副议长,10月9日选举林森为参议院议长。在1918年安福国会议员选举中,他曾经到奉天活动,企图争取原立宪派人士支持,以增加研究系当选议员数量。后来他当选为安福国会议员。1920年出版的《最近官绅履历汇录》还载有其生平。陈国祥病故后,1922年民元国会第二次复会时,于1922年9月6日改选张伯烈为副议长。
人物简介
张国溶(1879年—1943年),字海若,湖北蒲圻(今赤壁市)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张国淦的弟弟。张国溶小时候随父亲住在安徽芜湖。1902年,他和哥哥张国淦于同科中举。1904年,张国溶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不久奉旨留学日本法政大学。1908年,他归国回到湖北,出任汉口商业学堂学监。1909年,湖北咨议局成立,他任副议长。任内,他和议长汤化龙等人发起成立了汉口宪政同志会,他任副会长。在国会请愿运动中,他积极联络君宪派人士发动各省派代表三次到北京请愿,他也亲自参加请愿。武汉革命即将爆发前夕,他经陶德琨介绍,和革命领导人刘公进行了商议。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北军政府成立,他任政事部编制局局长。后来该局升为部,他任部长。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后,他曾经和马鸣骞受汤化龙委派充任代表,但因为遭到反对而未出席。后来他到北京,任礼制馆评议员。他还曾任宪法研究会委员、国会众议院议员、政事堂参议。1914年,袁世凯解散了民元国会,召开约法会议,他任约法会议议员。他获授中大夫、二等嘉禾章。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脱离了政界,在北京通过卖书画为生。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方面拟请他任要职,他遂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讣告和遗照,诈称死亡,以避开日本方面的邀请。1943年,张国溶病逝。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