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中山王尚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于光甲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于光甲,字慎卿,直隶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人。
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二甲进士。
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因事降内阁中书。
同治五年(1866年),充任副使,与正使赵新一同前往琉球国册封国王尚泰。

人物简介

明诗纪事·甲签·卷二(上)
王隐王尚炳第三子,湣王樉之孙,太祖曾孙。
宣德三年以富平王进封。
景泰六年薨。
有《默庵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福清人,字师仁。天顺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刑部郎中,长于法律。以荐为江西参政,累迁江西左布政使。赣民俗健讼,讼牒日山积,判决竟日,庭无留者,时谓“王一火”。又称“王隔壁”,言其明察。
明诗纪事·丙签·卷四
克复字师仁,福清人。天顺丁丑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为江西参政,历湖广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迁南吏部侍郎。
维基
王克复,字师仁。
福州府福清县人。
明朝南京吏部右侍郎、同进士出身。
正统十二年,乡试中举。
天顺元年(1457年),登进士,历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
克复在刑曹十五年,明习法律。
深得尚书陆瑜其中。
凡有疑罪,必以属克复。
两广抚臣吴祯,有人奏其不法,瑜荐于上,派遣克复前往按察。
河南人诬陷布政使章绘等,瑜又白,遣克复。
两次奉命审理大狱,归报,均能称旨。
有次,声名鹊起,升江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湖广按察使,江西左布政使。
吏民闻名久,相戒不敢欺。
江右俗健讼,牒日山积,克复判决,庭无留者。
时谓“王一火”,又谓“王隔壁”。
克复虽然善于折狱,却持法公平,从无滥及。
其以左方伯入觐,中贵人尚铭怙势黩货,克复独正辞不与接,名因益章。
进副都御史,巡抚南畿,清戎使者文深,多所遣发,克复察其诬,为脱尺籍,总揽纲维,称得大体。
转南京吏部右侍郎,致仕。
克复生平质厚温和,寡言笑,不以声气加人,而确然持正。
晚归与谢瑀辈结耆英会,敦素齿,乡人以为美谈。
潘荣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9—1496 【介绍】: 明福建龙溪人,字尊用。正统十三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景泰初,疏论停起复、抑奔竞,帝纳之。成化时,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积奇羡数万石以备荒。官至南京户部尚书。
维基
潘荣(1419年—1496年),字尊用,号疏庵,明朝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漳州府龙溪县(今福建省漳州市)十二三都潘田社(今颜厝镇官田社)人。
官至南京户部尚书。
正统十三年(1448年),潘荣中进士。
选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
天顺六年(1462年),琉球国中山王尚泰久薨,朝廷遣潘荣受一品官服,充册封正使,行人司行人蔡哲充副使,前往琉球致祭,并册封世子尚德为王。
潘荣在琉球期间,写成《中山八景记》。
还朝后,升任都给事中。
成化六年上言,升南京太常寺少卿。
七年后,升户部右侍郎,后改南京右副都御史。
成化十七年,授户部左侍郎。
成化二十年,任南京户部尚书。
弘治元年(1488年)告老。
卒赠太子太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应和。嘉靖五年进士。授行人,进刑科给事中。十一年,琉球国世子以国中臣民状来上,侃奉命与行人高澄持节往封。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
维基
陈侃(1507年—?
年),字应和,号思斋(一号思庵),浙江鄞县人。
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
嘉靖八年(1529年),任刑科左给事中。
嘉靖十年(1531年),都给事中赵廷瑞上书弹劾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汪鋐刑讯逼供之事,嘉靖帝责赵廷瑞、不问汪鋐之罪。
给事中雒昂、陈守愚、陈侃以及御史李宗枢、朱廷立也分别上书弹劾,嘉靖帝大怒。
陈侃因而被夺俸三个月。
同年,陈侃升邢科右给事中,后迁吏科左给事中。
嘉靖十一年(1532年),琉球国王尚真薨,世子清请求册封。
嘉靖帝以陈侃为正使、行人司行人高澄为副使,前往琉球,册封清为琉球国中山王。
他和高澄拒绝了清王赠予的馈金四十两,清王在天使馆附近建却金亭以表彰其事。
嘉靖十四年(1535年)归国到达京师,陈侃升光禄寺少卿,高澄则升尚宝司司丞。
清王的谢恩使团持四十两黄金到达京师,嘉靖帝命令陈、高二人接受琉球国赠予的馈金。
嘉靖十七年(1538年),任南京太仆寺卿。
王骞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4—522 【介绍】: 南朝梁琅邪临沂人,字思寂。
本字玄成,避齐高帝讳改。
王俭子。
诸女子侄皆嫔王尚主。
仕齐历黄门郎、司徒右长史。
入梁,历中书令。
梁武帝造大爱敬寺,骞有旧墅在寺侧,帝欲市以施寺,忤旨,出为吴兴太守。
悒悒不乐,卧不视事。
官至度支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11 【介绍】: 隋僧。吴郡钱塘人。俗姓范,字圣达。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诗文,能琴棋。后出家,住杭州天竺寺。文帝开皇十四年,郡亢旱,州刺史刘景延请讲海龙王经。寻骤雨滂沱,旱情得解。炀帝大业七年感梦而逝。著有诗赋碑集等五十余卷。(《高僧传二集》卷四〇)
全隋文·卷三十四
真观字圣达,俗姓范,吴郡钱唐人。陈时,住泉亭光显寺。入隋,住灵隐山天竺寺,大业中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圣达。吴郡钱唐人。姓范氏。祖延蒸给事黄门侍郎。父兑通直散骑常侍。母桓氏。念无嗣息。因誓诵药师观世音金刚般若等经。以求智子。又刻写定林上寺迦毗罗王像事之。躬效祈祷。依药师经七日行道。至第三夕。游光照身。自尔有娠。及生。左右掌文。成仙人字。口流津液。肤体润泽。虽老未尝患渴。舌有罗绮纹。音吐如钟。辨说敏给。五岁即蔬素。坐衣箧上。挥扇帚戏。效诸德开讲。八岁能和庾尚书林擒诗。十六淹贯孔老典章之言。旁涉琴奕。尝遇善风鉴者。迎拜曰。少年当为人天师。宜自爱。后专诵净名般若。丐父母脱俗。父母难之。迦毗罗降梦。乃许焉。既获诏旨并赐衣钵。兴阳生法师落发。云阳真律师任和尚授戒。俄从华林国法师受成实。且欲忆持法华。日一卷。感梦曰。汝大乘根器。毋自滞。遽听摩诃衍于兴皇朗公轮下。开善大忍法师。慝影钟山。时从扣激忍。叹曰。龙树之道东矣。辨勇二师。频挹重席。丛林为之语曰。钱唐出真观。当天下一半。洪偃者儒英释杰也。面誉之曰。颧高多智。耳白有名。我有四绝。汝具八能。由是王公贵游。咸愿纳交。始兴王将之国邀以俱。于时兴皇义集。众推其先。登座之顷。开二谛宗。百难纵横。一言水泮。学士傅縡喟曰。三千称首。七十当初。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既至会稽。住香严寺。阐大涅槃。兴皇遣书三度召之。曰。燕赵齐秦引领翘足。法门所寄。惟在于子。子宜速返。时以伐周失律。议括沙门之无名者罢道。观奋致书于仆射徐陵。命遂寝。江夏王镇越。复固邀之。朗公哽咽言曰。能住三年者。请以讲堂相委。然终不可以留也。若夫特进杜棱永阳鄱阳二王。皆极延仰。东浙法轮屡动。天台智者名行绝伦。年腊斯等。义谐昆季。共归秦岭陵云旧房。朝谈慧照。夕安禅寂。及智者就微。观复敷演。永阳还朝。亟称其德。寻加特诏。而陈祚告终。隋文三遣皇华。秦王再延帅府。悉辞以疾。齐王于江浦。躬伸顶礼。传以香火。送居故邑之众善寺。开皇十四年旱。刺史刘景安谒观祷雨。为讲海龙王经。序王竟骤霔。而东南之民。敬之若神。县南有灵隐山。昔与道安禅师头陀石室。檀越陈仲宝。率侣拓基。构立精舍。号南天竺。后文宣造塔。亦于此者。则其幽胜可知矣。大业七年四月八日。司马李子深讲大涅槃经。至现病品。梦三人容服甚盛。执幡礼云。净居遣迎。六月六日方卧病。梦与智者同舆。翼佛还山。寤而叹曰。吾六十二当终。以讲法华。获延一纪。今七十四。尚复奚求。即集徒垂训。尔月适天台致书送香苏石蜜。观览书曰。是为最后信。岂非宿世因缘邪。命以一如意报之。七月一日。中夜盥漱整服。跏趺而坐。忽自语曰。有人请讲菩萨戒。遂怡然而灭。明日午时。𮌎顶犹煖。右手内屈三指。流汗遍身。信宿而止。至四日入龛。时属流火。炎威尚炽。而股体柔软。容色不变。二十五日。四方道俗咸华。皆就灵手传香表别。香华供献。日有千群。齐日开龛。色相光洁。眉毛更长。二十六日。迁龛窆于灵隐山。 观开成之迹。继踵昔贤。匡护之功。比肩前哲。开皇十一年。王师平江南。有猖獗者。卒为厉阶。元师杨素。反旆而驱。因悉瓦解。俘虏诛剪。三十馀万。以观名声昌盛。囚有妄指其为檄者。时与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俱被逮系。不俟讯鞠。即将斩决。素临而责之曰。道人当坐禅读经。何因为作檄书。以干刑宪。死奚所辞。观曰。道人所学。诚如公言。然不作檄书。无辜就死。惟公明鉴。素怒示以檄曰。此谁作耶。观读毕徐曰。苟如此。焉能动人。观不作尔。使观果作必胜此。因指擿其语三五处曰。可上纸乎。顾皆庸妄所为。公毋遽信也。素颇以为然。观历数鲍谢等三十馀人于素前。而谓之曰。是并观国宾王之流。愿公加虑。使无怨辜。素笑曰。道人不自愁。而更愁他人乎。观曰。生死常也。何足愁。然陷人于非辜。乃可愁耳。素曰。久被系必愁。宜作愁赋。顾左右给纸笔。观揽笔骤书如流。顷之纸尽。命更进。素随读之惊异。遽起立。呼使对坐。以尽其辞。文多不载。 观平昔谨操履。每盥遗𤃉。地不为濡。居众善寺。皋亭神姓陈名重。附巫语请讲法华。遗以钱物。且舍庙堂五间创殿。门人玄镜。寔克荷负。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
释真观。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俗姓范氏。
祖延蒸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温良有德。
尝悱愤无胤。
洁斋立誓。
诵药师观世音金刚波若。
愿求智子绍嗣名家。
时献统所图迦毗罗王者。
在上定林寺。
巨有灵异。
躬往祈祷。
刻写容影。
事像若真。
依药师经七日行法。
至于三夕觉游光照身。
自尔志性非恒。
言辄诣达。
岂非垂天托人寄范弘释者也。
及其诞育。
奇相不伦。
左掌仙文右掌人字。
口流津液充闰荣府。
从幼至终未尝患渴。
故体肤光伟虽老不衰。
舌文交加状如罗绮。
故得含章蕴辩开神明晤。
又声韵钟铃。
捷均风雨。
其见闻者莫不惊异。
小有大概。
五岁能蔬斋。
或登衣箧。
或执扇帚。
戏为谈讲。
八岁通诗礼。
和庾尚书林檎之作。
十六儒道群经柱下河上无所遗隐。
时又流涉棋琴。
畅怀文集。
日新月异。
师友惊忻。
尝共友人逍遥津渚。
有善相者迎而拜曰。
年少当为大法师。
后即专诵净名般若。
志存入道。
伺机承色。
二亲弗许。
乃曰。
迦毗降梦。
子欲开笼。
拘令在网。
此非黠慧。
父母咸开心随喜。
启敕降言并赐衣钵。
义兴生法师行洁小震。
躬为剪落。
大功德贞律师道蔼云阳。
请任和上。
研思十诵一遍能述。
又从华林园法师受成实论。
十遍十覆超振前标。
自谓解成。
可填以行也。
始诵法华。
日限一卷。
因斯通梦。
汝有大根忽守小道。
深可惜也。
遂往兴皇听摩诃衍。
质疑明难唐突玄门。
朗公精通绰然复加脂粉。
吾出讲八年。
无一问至此。
能使妙义开神。
真吾师矣。
仍从北面数载研寻。
开善大忍法师。
匿影钟山游心方等。
将欲试瞻先达问津高士。
因操桴扣寂用程玄妙。
乃叹曰。
龙树之道方兴东矣。
辩勇二师当涂上将。
频事开折亟经重席。
时人语曰。
钱唐有真观。
当天下一半。
沙门洪偃。
才迈儒英。
钩深释杰。
面相谓曰。
权高多智耳目有名。
我有四绝尔具八能。
谓义导书诗辩貌声棋是也。
由此王公贵游多所知识。
始兴王东临禹井。
请以同行。
于时兴皇讲筵。
选能义集。
观临途既促。
咸推前次。
既登高座开二谛宗百并纵横一言冰泮。
学士傅绎在席嗟曰。
三千称首七十当初。
是上人者当为酬对。
金陵道俗见知若此。
既达东夏住香严寺。
讲大涅槃。
四方义集复增荣观兴皇又三追曰。
吾大乘经论。
略已弘通。
而燕赵齐秦。
引领翘足。
专学虽多。
兼该者寡。
宜速反东蕃法门相寄。
于斯时也征周失律朝议括僧无名者休道。
观乃伤迷叹曰。
夫刹利居士皆植福富强。
黎庶厮小造罪贫弱。
欲茂枝叶反剋根本。
斯甚惑矣。
人皆惜命偷生。
我则亡身在法。
乃致书仆射徐陵。
文见别集。
陵封书合奏。
帝懔然动容。
括僧由寝。
据斯以言。
非但梁柱佛法。
亦乃明略佐时矣。
江夏王出镇于越。
复请同行。
朗师吞咽良久言曰。
能住三年。
讲堂相委。
复属英王尚法利益。
深不可留也。
仍于禹穴屡动法轮。
特进杜棱。
请归光显传教学徒。
及永阳鄱阳二王司空司马消难。
并相次海运延仰浙东。
故得涂香慧炬以业以焕顶敬倾心尽诚尽节。
天台智者名行绝伦。
先世因缘敦猷莫逆。
年腊既齐为法兄弟。
共游秦岭凌云旧房。
朝阳澄景。
则高谈慧照。
夕阴匿采。
则深安禅寂。
及智者徵上阙庭。
观便孤园敷说。
大流法味。
载广俗心。
永阳还京仰奏清德。
举朝僧正同请丝纶。
遂逢祚终斯事便寝。
隋祖尚法惟深。
三敕劳问。
秦王莅蕃。
二延总府。
皆辞以疾。
确乎不就。
齐王晚迎江浦。
躬申顶礼。
传以香火。
送还旧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时极亢旱。
刺史刘景安。
请讲海龙王经。
序王既讫骤雨滂霔。
自斯厥后有请便降。
吴越宗仰其若神焉。
县西有灵隐山者。
旧曰仙居。
峰吐莲华洞藏龙穴。
信江东之秀岳也。
观既仁智内冥山水外狎。
共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诸同侣开藏拓基。
构立精舍号南天竺。
遂即去邑还谷。
栖止终焉。
众善讲堂付门人玄镜。
镜承瓶泻相从不绝。
及文皇造塔。
形胜所归不谋同集。
取决于观。
乃指崔嵬高石。
可安塔基。
虽发诚言孰为可信。
俛仰穿凿洞穴。
自然状似方函。
宛如奁底。
天工神匠冥期若符。
自尔在山常讲法华。
用为心要。
受持读诵躬自书弘。
五种法师于斯乎在。
又特于经旨明练深趣。
谈吐新奇非寻纸墨。
智思击扬迥飞文外。
又感盥洗遗渧地不为濡。
事理异人。
经之力也。
睪亭神姓陈名重。
降祝请讲法华一遍。
遗以钱物。
又降祝舍其庙堂五间。
为众善佛殿。
据斯以言。
感灵通供诚希有也。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
更延出邑。
讲大涅槃。
初出天竺。
自标葬地。
至现病品。
梦见三人容服甚盛把幡俱礼云。
净居遣仰。
至六月六日以疾而卧。
又梦与智者同舆。
夹侍尊像。
翼佛还山。
觉已叹曰。
昔六十二应终。
讲法华力。
更延一纪。
今七十四复致斯应。
生期毕矣。
即集内众。
训将来事曰。
欲生善道。
欲备神力。
欲出生死。
欲具佛法。
宜须持戒修定学慧弘通正法。
勿令空过无所得也。
尔日天台送书并致香苏石蜜。
观览书曰。
宿世因缘最后信矣。
命两如意。
一东向天台。
一留西法。
志诸杂服式吾眼自分。
一还僧羯磨。
二成第五僧施。
尝有人梦。
飞殿来迎。
沙门宝慧又闻空中鼓乐。
至七月一日中夜跏坐。
盥嗽整服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也。
端坐怡然。
不觉已灭逝于众善之旧寺。
从子至午心顶俱煖。
身体柔软颜色不变。
右手内掘三指。
信宿流汗遍身。
至四日移入禅龛。
时属流火。
焰气尚严。
而俨若生存。
寔资神力。
从此至二十五日。
四方辐凑六县同集。
道俗公私一期咸萃。
皆就尸手传香表别。
叙德号慕悲起缠云。
追惟戒德泣垂零雨。
至香花供献日有千群。
随次大斋开龛瞻奉而色相光洁。
眉毫更长。
倍异生前。
咸加奇叹。
至二十六日。
乃永窆于灵隐山。
真容掩方坟。
写状留天竺。
是日四部亘一由旬。
香盖成荫幢幡蔽野。
存亡荣庆非可胜言。
初观声辩之雄。
最称宏富。
江表大国莫敢争先。
自正法东流。
谈导之功。
卫安为其称首。
自尔词人莫不宗猷于观。
是知五百一贤代兴有日。
佛法荣显寔赖斯乎。
开皇十一年。
江南叛反。
王师临吊。
乃拒官军。
羽檄竞驰兵声逾盛。
时元帅杨素。
整阵南驱。
寻便瓦散。
俘虏诛剪三十馀万。
以观名声昌盛光扬江表。
谓其造檄。
不问将诛。
既被严系无由申雪。
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之徒。
并被拥略将欲斩决。
来过素前。
责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妄忤军甲。
乃作檄书。
罪当死不。
观曰。
道人所学诚如公言。
然观不作檄书。
无辜受死。
素大怒将檄以示。
是尔作不。
观读曰。
斯文浅陋未能动人。
观实不作。
若作过此。
乃指擿五三处曰。
如此语言何得上纸。
素既解文。
信其言也。
观曰。
吴越草窃出在庸人。
士学儒流多被拥逼。
即数鲍谢之徒三十馀人。
并是处国宾王。
当世英彦。
愿公再虑。
不有怨辜。
素曰。
道人不愁自死。
乃更愁他。
观曰。
生死常也。
既死不可不知。
人以为深虑耳。
素曰。
多时被絷。
叵解愁不。
索纸与之令作愁赋。
观揽笔如流。
须臾纸尽。
命且将来更与一纸。
素随执读。
惊异其文。
口唱师来。
不觉起接。
即命对坐。
乃尽其词。
故赋略云。
若夫愁名不一。
愁理多方。
难得覼缕。
试举宏纲。
或称忧愦。
或号酸凉。
蓄之者能令改貌。
怀之者必使回肠。
尔其愁之为状也。
言非物而是物。
谓无象而有象。
虽则小而为大。
亦自狭而成广。
譬山岳之穹隆。
类沧溟之滉瀁。
或起或伏。
时来时往。
不种而生。
无根而长。
或比烟雾。
乍同罗网。
似玉叶之昼舒。
类金波之夜上。
尔乃过违道理。
殊乖法度。
不遣唤而辄来。
未相留而忽住。
虽割截而不断。
乃驱逐而不去。
讨之不见其踪。
寻之靡知其处。
而能夺人精爽。
罢人欢趣。
减人肌容。
损人心虑。
至如荆轲易水。
苏武河梁。
灵均去国。
阮叔辞乡。
且如马生未达。
颜君不遇。
夫子之咏山梁仲文之抚庭树。
并㤞慸于胸府。
俱赞扬于心路。
是以虞卿愁而著书。
束皙凭而作赋。
又如荡子从戎倡妇闺空。
悠悠塞北。
杳杳江东。
山川既阻梦想时通。
高楼进月倾帐来风。
愁眉歇黛泪睑销红。
莫不咸悲枕席结怨房栊。
乃有行非典则。
心怀疑惑。
未识唐虞之化。
宁知禹汤之德。
雾结铜柱之南。
云起燕山之北。
箭既尽于晋阳。
水复乾于疏勒。
文多不载。
素大嗟赏。
即坐释之。
所达文士免死而为仆隶。
观以才学之富。
弘导不疲讲释开悟。
荣光俗尘具于前叙。
其所讲大乘四十二载。
又造藏经三千馀卷。
金铜大像五躯。
搆塔五层。
五僧德施。
造寺二所。
著诸导文二十馀卷。
诗赋碑集三十馀卷。
近世窃用其言众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真观。字圣达。钱塘范氏。世本显仕。师生有奇相。舌紫罗纹。手左右掌为仙人字。出家通经律论。时彦曰。钱塘有真观。佛法当天下一半。寻谒天台智者。请受禅观。智者以师齐年。止为法兄弟。开皇十五年。于灵隐山头陀石室宴坐。众于南去建南天竺寺请师居焉。是为开山始祖。常讲法华。以为心要。感皋亭神请讲。舍祠宇为佛殿。每盥洗馀滴。地不为濡。人尤异之。师有雅操。文帝三徵。秦王两延。皆以疾辞。大业中。因山行。自标葬地。未几示寂。梦与智者同辈翼佛还山。觉而叹曰。吾六十二应终。以讲法华力延一纪。今七十四。生期毕矣。中夜入寂。塔在东冈。久废不治。天禧中。慈云重修。 赞曰。 一乘妙法  阐自台祖  年齐道同  宜袭其武 徵命频繁  弗移砥柱  清风凛然  可激千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福建莆田人,字石来,号玉岩。康熙九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偕检讨汪楫奉使琉球。官至贵州提学佥事。少从王士禛游,以诗名。有《玉岩诗集》、《竹香词》、《列朝外纪》、《莆田县志》等。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六
林麟焻,字石来,莆田人。康熙庚戌进士,历官礼部郎中。有《玉岩集》。
维基
林麟焻,字石来,号玉岩,福建兴化府永积仓(今莆田市城厢区东山巷)人,进士出身。
康熙八年(1669年)参加乡试,中举人。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进士,授内阁中书舍人。
二十一年(1682年),琉球国王尚贞遣使请求册封,林麟焻被康熙帝任命为册封副使,随正使汪楫出使琉球。
按照惯例,接受册封之国赠送给册封使礼物,并提供廪费和口粮,林麟焻皆婉拒之,琉球人建「却金亭」以纪念此事。
回国后任户部江南主事,监太平仓。
任内整治污吏,一扫多年积累的弊端,因功升官为户部广西司员外郎。
二十六年(1687年)任四川乡试副主考,迁礼部郎中。
三十三年(1694年)升按察司佥事,提督贵州学政。
在任期间奏请增加乡试名额,获得士人的称颂。
他还派人买明代名家的文稿发给下属的学宫,令师讲诵,闻风为之一变,获得云贵总督勒保和贵州巡抚阎兴邦的联名举荐。
朝廷拟授贵州布政司参议,但他上表推辞并回到故里,修葺故居并建书屋三间,与友饮酒赋诗,不问世事。
四十三年(1704年),福建巡抚梅绢奉命修《莆田县志》,以林麟焻为总裁。
他认真考證,品评公正,为人称道。
林麟焻工于诗,留有《玉岩诗集》及《玉岩续集》、《中山竹枝词》、《星槎草》、《郊居集》、《竹香词》等著作。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若讷奉旨住上天竺。常领徒千人。大弘三观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词辩若泻悬河。实为当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幸上竺寺欲礼大士。讷迎。高宗问曰。朕于大士合拜不合拜。讷对曰。不拜则各自称尊。拜则递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又问岁修金光明忏其意为何。讷曰。昔佛为梵释四王说金光明三昧。嘱其护国护人。后世祖师立为忏法。令僧每于岁旦奉行其法为国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说授讷右街僧录。赐钱即修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讷。领僧五十入内观堂修护国金光明三昧。赐斋罢讷登座说法。上问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许经卷。讷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悦进讷左街僧录。号曰慧光法师。自是岁岁此日入内修举佛事。赐绢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讷入内赐斋说法称旨恩宠隆渥加异。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若讷。
字希言。
嘉兴孙氏子。
初依竹庵。
次谒證悟于赤城。
命首众座下。
暨悟化。
遂嗣师道。
道大弘。
乾道三年。
孝宗幸上竺。
展敬大士。
师接候称旨。
授右街僧录。
因诏。
于山中建十六观堂。
仍仿其制。
作堂于大内。
即诏师领徒五十人。
于四月八日。
入内观堂。
修金光护国法。
上问曰。
佛法固妙。
安得如许经卷。
师曰。
有本者如是。
上然之。
进左街僧录。
九年。
召对选德殿。
问大士历代灵迹。
及法华经旨。
上曰。
最初得师。
发明此事。
遂以圆觉悟得法门。
譬如著棋。
胜负既分。
不但并去棋子。
棋盘亦须一时并去。
师曰。
并去者。
亦不可得。
上曰。
宗说俱通。
其师之谓。
有诏令讲圆觉。
至此虚妄心。
若无六尘处。
师曰。
心本无形。
因尘有相。
尘灭心灭。
真心湛然。
上手书其语。
以赐。
又问金刚之义答皆称旨。
上曰。
朕日读此经。
今更命众。
合诵三万卷。
乃降劄云。
平昔以来。
所食禽鱼之类。
伤害为多。
今仗般若。
为除此过。
庶使群生。
俱承解脱。
时沂王尚幼。
上召师入禁中。
为王说法摩顶。
因以疾乞閒。
上曰。
且赐地筑室更数年。
彼此作閒人。
水边石上。
共说无生。
淳熙十一年。
退处兴福。
特授两街都僧录。
时光宗在东宫。
书归隐之扁。
赐之。
仍制赞以称其德。
及上退养重华宫。
召注金刚经。
肩舆登殿。
止宿殿庐。
注成以进。
上披览。
益有省发。
绍兴二年十月旦。
谓侍人曰。
吾宗通法华。
宜以此终。
乃集众修法华忏。
取道具进两宫。
端坐而化。
寿八十二。
塔于正寝。
赐宗教广慈法师普炤之塔。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若讷,住上天竺,常领徒千人,大宏三观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词辩若泻悬河,实为当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临幸,欲礼大士,讷出迎,高宗问曰:“朕于大士礼得拜否?”讷对曰:“不拜则各自称尊,拜则递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又问:“岁修金光明忏,其意为何?”讷言:“昔佛为梵释四王说金光明三昧,嘱其护国护人,后世祖师立为忏法,今僧每于岁旦奉行其法,为国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说,授讷右街僧录,赐钱即脩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讷领僧五十入内观堂,脩护国金光明三昧,赐斋罢,讷登座说法,上问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许经卷?”讷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悦,进讷左街僧录,号曰“慧光法师”。自是每岁此日入内脩举佛事,赐绢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讷入内,赐斋,说法称旨,恩宠有加。

人物简介

维基
李际春(1532年—1586年),字应元,号槐亭,河南开封府杞县青龙岗村(今西寨乡黄土岗村)人。
乙卯科(1555年)河南乡试第十五名举人。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式丙辰科会试第二百十六名,三甲第五名进士。
通政司观政,授行人司行人,三十七年四月充琉球册封副使,与正使刑科右给事中郭汝霖册封琉球国中山王尚清世子尚元为中王山,至福建以风阻未行,四十一年(1562年)以副使册封琉球国尚元王,六月归国后升任尚宝司司丞,四十四年四月升本司少卿,四十五年二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隆庆二年(1568年)四月改北京,升太常寺卿,六年四月升通政使。
四年正月升鸿胪寺卿,万历元年(1573年)九月兵科左给事中蔡汝贤参李际春,言福建按臣刘良弼奏海贼入犯事情,际春稽阁六日方进御前,泄泄若此,万一虏骑长驱,边烽告警,其不失误军机者几希,际春竟坐改调南京。
因不欲谄媚张居正,辞职归里。
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二月卒,赐祭葬。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