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童巽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黄鳌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州连江人。
六岁能诗,天资敏慧,有设对者,应声而答,无不中的。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应童子举,赐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1—743 【介绍】: 唐绛州稷山人,字焕之。
裴子馀弟。
童子举
累迁国子主簿。
玄宗开元初为长安令,长安旧有配户和市之法,耀卿预给其值,遂革奸僦之弊。
历迁济、宣、冀州刺史,皆有惠政。
玄宗开元二十年,授京兆尹。
请广漕运以实关辅,并陈置仓纳租、水陆易道转运诸便宜,帝然其计。
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
分段运粮,比三年,积粟七百万石,省运赀三十万缗。
进侍中。
二十四年,以尚书左丞相罢,封赵城侯。
天宝初,累授右仆射。
卒谥文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1—743 字涣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八岁神童擢第。弱冠授秘书省正字,俄补相王府典签。睿宗立,转国子主簿,检校詹事府丞。历河南府士曹参军、考功员外郎,进右司郎中,转兵部郎中。玄宗开元中,任长安县令,出为济州刺史,转宣州、冀州刺史,入为户部侍郎,迁京兆尹。二十一年(733)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次年迁侍中。二十四年,改尚书右丞,罢知政事,封赵城侯。天宝元年(742),进尚书左仆射,转右仆射。卒,谥文献。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孙逖《唐济州刺史裴公德政碑》,王维《裴仆射济州遗爱碑》,许孟容《唐故侍中尚书右仆射赠司空文献公裴公神道碑铭并序》。耀卿能诗文,《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七
耀卿字焕之。
宁州刺史守真子。
童子举
睿宗朝授国子主簿。
开元二十一年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充转运使。
迁侍中。
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
罢知政事。
累封赵城侯。
天宝元年进尚书左仆射。
俄改右。
薨年六十三。
赠太子太傅。
谥曰文献。
尤台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安溪人,字公辅。
八岁能属文。
宁宗庆元二年应童子举,中书试以说赋,片刻立成,词藻精绝。
不求仕达,优游林石,自号退翁而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816 【介绍】: 唐僧。
太原文水人,俗姓武。
武则天侄孙。
七岁应童子举
十三岁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
玄宗开元间,参荷泽神会,得为执侍,会传其法要。
后住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
代宗大历五年,入京,参南阳忠国师。
八年,赐号大悲。
后历住汴州、润州。
宪宗元和五年,淮南节度使李鄘召居扬州华林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武氏。
太原文水则天皇帝诸孙也。
父宣洛阳令。
母夏侯氏。
梦神僧寄宝鉴。
表里莹然。
曰善护之。
及生而秀整可爱。
七岁诵习通利。
童子举入官。
至十三。
擢太子通事舍人。
益进学不怠。
三教典籍。
窥览靡有遗。
然颇厌世故。
嗜空宗。
时洛下方盛荷泽神会之化。
坦往参焉。
遂见推许。
而命之执侍。
父母莫之沮。
天宝初。
会谓坦曰。
吾有一句。
自初祖菩提达磨。
传之曹溪。
曹溪以传吾。
汝宜谛受。
毋令断绝。
兹吾将有难必去汝而它之焉。
未几果诏会迁弋阳。
坦亦览藏经于庐州之浮查寺。
大历五年获以法眷礼。
见南阳忠国师于京帅。
忠公为奏得玺书。
赐号大悲。
时相国田公神功方帅汴。
坦就以行化。
殊见祗待。
乃循维扬六合而下。
忽闻空中有声曰。
吾与汝开心地。
即睹菩萨像。
如文殊者。
以手按其颈曰。
此其印验也。
视之有指痕四皆赤色。
久不灭。
润之金山。
有云气。
能毒人至死。
盖穴之蛰龙致然。
至是而弭。
亦坦尝旅次其间云。
俄庵江阴之定山。
夜闻赞叹声。
察之二白龟也。
又白蛇数丈。
祈受戒忏悔。
寓吴兴。
造兰若于林山。
或见三丈夫衣金紫。
美其壮丽。
元和五年。
相国李公鄘治广陵。
素严刻少恩。
遇坦绝宽厚。
馆之华林寺。
寺有吴将张辽墓。
尤舞妖祟。
坦居之。
恬无所忤。
十年有二胡人。
自称龟兹国使。
致国命请坦。
然竟不知何从来也。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众以荷泽忌营斋。
坦别众曰。
吾赴远请已。
七月染微疾。
九月八日乃终。
塔葬郡之驯翟坊南冈。
寿一百八。
腊八十四。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灵坦。
姓武氏。
太原文水人也。
则天太后侄孙。
父讳宣。
洛阳县令。
母夏侯氏。
初妊坦也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
及诞亲无所苦。
年甫七岁诵习毕通应童子举
十三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
如是悦学不休。
三教之书弥增洞达。
然而恒嗟朽宅誓入空门。
已备大乘之资粮。
终到涅槃之境域。
于时洛都盛化荷泽寺神会禅师也。
方遮普寂之光渐没秀师之道。
坦往参焉。
会施善诱顿见其心。
默而许之。
容其执侍。
父母不能回其意飞飏莫系始末研磨得破疑滞。
天宝初载召坦曰。
吾有一句是祖祖相传至曹溪。
曹溪付吾。
汝谛受之。
吾当有留难。
遂辞游方焉。
未几果敕移会于弋阳。
坦遂向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
后闻忠国师自南阳诏入。
于大历五年礼觐之。
八年欲出关。
忠奏曰。
此人是贫道同门。
俱神会弟子敕赐号曰大悲。
兼赍墨敕。
行化至梁园。
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
适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
忽闻空中声云。
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
与汝印验。
令举项以掌按之寻。
观有四指赤痕。
其印迹恒现。
又止润州江中金山。
今泽心也。
其山北面有一龙穴。
常吐毒气如云。
有近者多病或毙。
坦居之毒云灭迹。
又于江阴定山结庵。
俄闻有赞叹之声。
视之则白龟二。
坦为受归戒。
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
亦为受戒忏悔。
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
有三丈夫衣金紫。
趋步徐正称叹。
道场唯善。
村落之民多弃罟网。
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之理广陵也。
以峻法操下刚决少恩。
一见坦郑重加礼。
召居华林寺。
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
寺僧多为鬼物惑乱。
坦居愀然无眹矣。
又扬州人多患山妖木怪之所荧惑。
坦皆遏禦焉。
人争归信。
至十年忽见二胡人。
称自龟兹国来彼无至教。
远请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于荷泽忌斋告众。
吾赴远请。
七月示疾。
九月将灭。
斯预告也。
至季秋八日果寂尔而终。
迁塔于扬州西驯翟坊之南冈。
越州掾郑詹建塔。
报龄一百八岁。
僧腊八十四焉。
坦即曹溪之孙。
荷泽之子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灵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则天太后侄孙。父宣洛阳令。母夏侯氏初妊坦也。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及长参神会禅师。大历八年行化至梁园。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适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忽闻空中声云。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与汝印验。令举顶以手按之。寻观有四指赤痕。其印迹恒见。又止润州金山。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于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趋步徐正称叹道场。元和五年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之愀然无眹矣。又扬州人多为山妖木怪之所荧惑。坦皆遏禦焉。至十年忽见二胡人。自称龟兹(音丘慈)国来。彼无至教。远请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告众将赴远请。至季秋八日卒。寿一百八。僧腊八十四。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武。
太原文水人。
则天太后侄孙。
父讳宣。
洛阳县令。
母夏侯氏初妊坦。
梦神僧授与宝鉴。
表里莹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
善保护之。
及诞。
亲无所苦。
年甫七岁。
诵习毕通。
童子举
恒嗟朽宅。
誓入空门。
于时荷泽寺神会禅师。
洛都盛化。
坦往参焉。
会施善诱。
顿见其心。
天宝初载。
召坦曰。
吾有一句。
是祖祖相传至曹溪。
曹溪付吾。
汝谛受之。
吾当有留难。
遂辞游方焉。
未几果敕移会于戈阳。
坦遂向卢州浮槎寺。
览大藏经。
后闻忠国师。
自南阳诏入。
于大历五年礼觐之。
八年欲出关。
忠奏曰。
此人是贫道同门。
俱神会弟子。
敕赐号曰大悲。
兼赍墨敕。
行化至梁国。
时相国田公。
神功供养。
逦迤适维杨六合。
方叹大法凌替。
忽闻空中声云。
开心地。
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
与汝印验。
令举顶以掌按之。
寻观有四指赤痕。
其印迹恒现。
又止润州江中金山。
今泽心也。
其山北面。
有一龙穴。
常吐毒气如云。
有近者多病或毙。
坦居之。
毒云灭迹。
又于江阴定山结庵。
俄闻有赞叹之声。
视之则白龟二。
坦为受归戒。
又见二大白蛇。
身长数丈。
亦为受戒忏悔。
后往吴兴林山。
造一兰若。
有三丈夫。
衣金紫。
趋步徐正。
称叹道场唯善。
村落之民。
多弃罟网。
元和五年。
相国李公鄘。
召居华林寺。
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基。
寺僧多为鬼物惑乱。
坦居。
湫然无朕矣。
又杨州人。
多患山妖水怪之所荧惑。
坦皆遏禦焉。
人争归信。
至十年。
忽见二僧人。
称自龟兹国来。
彼无至教。
远请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于荷泽忌斋告众。
吾赴远请。
至季秋八日。
果寂而终。
迁塔于杨州西驯翟坊之南冈。
越州掾郑詹建塔。
报龄一百八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1 【介绍】: 金赵州晋宁人,字伯禄。为人重厚正直。卫绍王崇庆元年进士。哀宗初为御史,弹劾不避权贵。转右司都事京南路司农丞,出为河中府治中。哀宗正大八年,元军破河中,随军南奔,济河船覆,死。
中州集
锡,字伯禄,宁晋人。
其祖尝与兄弟分财,他田宅无所问,止取南中生口十馀人,纵为民而已,以故家独贫。
父奕为里胥,性纯笃,县令者倚之以纳贿。
及令为御史所劾,奕自念:言直则令被罪,终世不齿。
渠官长,而我以事證之,何以立于世?
乃自缢而死。
令竟以无迹可寻获免。
伯禄既养于外祖田氏,田氏见伯禄骨骼异他儿,谓当有望,使之应童子举,饮食卧起,躬自调护,备极劳苦,得解赴都。
一日日暮,行茭苇中,惧为同行所遗,至背负伯禄而行。
及长,师柏乡王翰、周辅,束脩不能备,周辅与诸公共赒给之。
黄裳榜擢第,历栎阳簿,警巡判官,辟彭原令,补省掾,考满,迁开封府判官,拜监察御史,言宰相侯挚、师安石非相材,提点近侍局,宗室安之,声势焰焰,请托公行,不可使久在禁近。
朝议伟之,选授右司都事、京南路司农丞。
破上蔡诸县群不逞把持之党,以河中治中充行六部郎中,从军,城陷,投水死。
伯禄孝于母,友于其弟,有恩义于朋友,从政则死心以奉公为民。
古所谓公家之利,知无不为者,惟伯禄为然。
同年生如雷希颜、冀京父、宋飞卿之等名士数十人,世以比唐日龙虎榜。
至论气质,尚以伯禄为称首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姑苏人,俗姓司马,字不用,号逍遥子。年弱冠出家,后隐会稽四明山。钱镠召而不出。涉猎孔、老,博通玄学。工诗,善草隶。卒年五十六。有《六时礼佛文注》及诗歌。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不用,号逍遥子,俗姓司马,苏州(今属江苏)人。幼出家。精通佛典,兼涉儒道之学。从学于雪峰义存,得其禅旨。昭宗时,居洪州10年。后居会稽四明山,与孙合等为林下之游。吴越王钱镠礼请之,乃托病归山。后梁太祖开平中卒,年56。《宋高僧传》卷三〇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不用。姓司马氏。姑苏人。父宛丘县尉。母戴。方妊时。梦异沙门称姓徐。住持流水寺。苦从求寄宿。父亦梦。于盘中书字。殊得意。欲献之天子。旦则各诧所梦。母因自指其腹。谓父曰。果生男。其必归之流水寺乎。盖其家去寺不甚远也。及生岐嶷可爱。性介洁。恶荤膻物。四岁教之诵习。能强识。父滋喜其类己也。且将图婚。以待其成。母不可。竟出家。如前志。年满受具戒。讲通经论。俄弃去。后入闽。依雪峰存公。得禅要。未几。卢陵檀越。挽居三顾山之云亭院。豫章之南平院。皆固辞。时钟氏据洪井。作客十年。终莫晤会。卒游会稽。考槃四明山中。吴越钱氏。闻其名。遣使召之。略上谒遽别。仍以诗谢曰。云鹤性孤单。争堪名利关。衔恩虽入国。辞病却归山。乐安孙合。方逸老奉化。素慢缁侣。诣作则谈笑终日。进士扬弇亦倾盖。开平中示灭。春秋五十六。作平生不入尼寺。不谒公门。不脩名刺。不趋时利。有草隶字式。诸经礼忏文。注道安六时礼佛文。并所述诗歌行世。自号逍遥子。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无作。
字不用。
姓司马氏。
姑苏人也。
父陈宛丘县尉。
母戴氏。
始妊时梦异沙门称姓徐住持流水寺欲寄此安居。
言讫跏趺而坐。
其父同夜梦于盘中书一字甚称心。
自言可以进上天子。
至明各说所梦。
母曰。
意其腹中必沙门也。
矢之曰。
如生儿放于流水寺出家。
及生果岐嶷可爱。
且恶荤膻之气。
年迨四岁母自教诵习。
利金易砺记忆无遗。
厥父欲其应童子举业。
渐见风范和润。
且恒有出尘之意。
俄尔父偷窥姚氏之女且美容仪。
酷欲取之。
母切忌之。
因曰或舍是子出家宽汝所取。
父乃许之。
送入流水寺中。
才及月馀姚民仳离。
时谓此女是善知识。
为作之出家增上缘矣。
年二十受具足法。
相次讲通删补律钞。
法华上生等经百法论。
一性五性宗教励精寻究。
孔老书篇无不猎涉。
后参其玄学于雪峰存禅师。
深入堂奥。
至庐陵三顾山。
檀越造云亭院。
豫章创南平院请作住持。
皆拂衣而去。
前进士唐禀。
作藏经碑。
述作公避请之由。
居洪井十载。
且未识洪师钟氏之面。
乃游会稽四明。
因有终焉之志。
吴越武肃王钱氏。
仰重召略出四明。
因便归山。
盖谢病也。
有诗杼意呈王。
王亦不留。
诗云。
云鹤性孤单。
争堪名利关。
衔恩虽入国。
辞病却归山。
时奉化乐安孙合退居啸傲不交缁伍。
唯接作交谈终日。
进士杨弇亦慕为林下之游。
以梁开平中卒于四明。
春秋五十六。
初作善草隶笔迹酋健。
人多摹写成法。
述诸色礼忏文数十本。
注道安六时礼佛文一卷并诗歌。
并行于代。
作不入尼寺不谒公门。
不修名刺不趋时利。
自号逍遥子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