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晋哀帝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周氏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3 【介绍】: 东晋人。
成帝贵人。
有宠。
哀帝及海西公。
哀帝即位,诏崇为皇太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5 【介绍】: 即王穆之。
东晋太原晋阳人。
哀帝皇后,王濛女。
初为琅邪王司马丕妃,即帝位,立为后。
卒谥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309—约347 【介绍】: 东晋太原晋阳人,字仲祖。
哀帝王皇后父。
少放纵不羁,不为乡曲所齿,晚节克己励行,以清约见称,善隶书。
司徒王导辟为掾,补长山令,徙中书郎。
长于清谈,穆帝永和二年司马昱为会稽王辅政,贵幸之,与谈客刘惔号为入室之宾。
转司徒左长史。
年三十九病卒。
全晋文·卷二十九
濛字仲祖,浑从会孙,司徒王导辟为掾,后出补长山令,复为司徒、左西属,不就,徙中书郎,转司徒左长史,有集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2—373 【介绍】: 东晋谯国龙亢人,字元子。桓彝子。明帝婿。拜驸马都尉。除琅邪太守。穆帝永和初任荆州刺史。都督荆、司等四州诸军事。二年,率众伐蜀。三年,灭成汉。废殷浩,执朝政。十年,北伐关中,以军粮不继还。十二年,收复洛阳。屡请还都,朝廷不听。废帝海西公太和四年,率步骑五万北攻燕,初连胜,至枋头,粮道受阻,大败。六年,废海西公,立简文帝,以大司马镇姑孰,专擅朝政。意欲受禅,未成,疾卒。
全晋文
温字元子,彝子,成帝时选尚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县男,除琅邪太守,累迁辅国将军徐州刺史,穆帝初,代庾翼为安西将军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军事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
假节镇江陵,以平蜀功进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升平中改封南郡公,哀帝初加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又加扬州牧,录尚书事,移镇姑孰,废帝时兼领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孝武初卒,追赠丞相,谥曰宣武,有集四十三卷,要集二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4—366 【介绍】: 东晋僧。
河东林虑人,或曰陈留人,字道林,世称“林公”、“支公”。
俗姓关。
少任心独往,尝于馀杭山沉思道行。
年二十五出家。
游京师,为当时名士所激赏。
后隐郯,居𧖰山,与王羲之、谢安等游。
晋哀帝曾请其赴京都建康讲《道行般若经》。
善草隶,好作诗。
又好养鹰马,自云“爱其神骏”。
善谈玄理,注《庄子·逍遥游》,有见解。
著《即色游玄论》,主张“即色是空”,创般若学即色义。
今有辑本《支遁集》。
全晋文
遁字道林,姓关,陈留人。
或云河东林虑人。
年二十五为僧,居吴之支山,后居剡之沃州。
哀帝征讲于东安寺,寻归,太和初卒。
有集十三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字道林。
出关氏。
陈留人。
或曰林虑人。
少有爽气。
神悟天纵。
初至京师。
太原王濛见之曰。
造微之功。
当不减辅嗣耳。
陈群殷融尝念卫玠神情。
后进无能继者。
及见遁。
叹息以为重见若人。
家世事佛。
隐居馀杭。
年二十五为沙门。
讲说句读脱略。
为守文者所陋。
谢安闻之曰。
如九方歅相马。
略其玄黄。
取俊逸耳。
王洽刘惔毁浩许询郤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
皆一时名士。
与遁为方外交。
尝在白马寺。
与刘系之等谈庄周曰。
夫以适性为逍遥。
是不然。
且桀蹠以残害为性。
岂亦逍遥乎。
于是注逍遥篇。
学者宗之。
东还支山寺。
晚欲入剡中。
谢安守吴兴。
以书抵遁曰。
思君日积比辰尤甚。
知欲还剡自治。
为之怅然。
人生如寄耳。
自顷风流得意事。
殆磨灭都尽。
唯终日戚戚。
迟君一来相尉耳。
山县闲静。
差可养痾。
计不减剡。
而医药易致。
幸副积想也。
王羲之在会稽。
闻遁名。
未之信。
曰见之乃定。
及遁还剡。
路由稽山。
羲之诣遁。
惊其风度曰。
逍遥篇尚记之乎。
遁为作数千言。
粲然天就。
披露理窟。
羲之首肯之。
延住灵嘉寺。
欲日夕见之。
久之入沃洲小岭。
建精舍。
讲授众千指。
晚移石城山栖光寺。
木食涧饮。
注安般四禅诸经。
并著即色游玄论。
圣不辨知论。
道行旨归。
学道式等。
追踪马鸣龙胜。
至山阴。
讲维摩。
许询为都讲。
遁通一义。
众意询不能难。
询设一难。
又意遁不能通。
而宾主之辨。
相寻无穷。
听者多自言得遁旨。
诘之辄失。
哀帝请讲般若。
朝野悦伏。
王濛极精思。
作数百语诣遁。
遁曰。
与君别久。
而君语了不长。
何也。
濛惭叹曰。
绛钵之王也。
郤超问谢安。
遁谈何如嵇中散。
安曰。
嵇努力裁得半耳。
又问何如殷浩。
安曰。
亹亹请辨。
恐当抗行。
超拔渊源。
浩有惭德。
郤超与亲旧书曰。
林公神理所通。
玄拔独悟。
数百年来。
绍隆大法。
令真理不绝。
一人而已。
遁留京师三年。
上书乞归山林。
诏可之。
资给发遣。
事事丰厚。
一时名流。
并饯离于征虏亭。
蔡子叔前至。
近遁而坐。
谢安石后至。
值蔡暂起。
安移就其处。
蔡还合其褥举谢掷地。
谢不以介意。
其为时贤所慕如此。
遂收迹剡山。
人有遗马者。
受之。
有讥之者。
遁曰。
吾爱其神俊。
聊复畜之耳。
有饷鹤者曰。
尔冲天之物。
宁当为人耳目玩乎。
遂放之。
遁幼与师论物类。
谓用鸡卵不足为杀。
师不能屈。
师亡。
忽见形。
投卵于地。
㲉破。
雏行。
遁由是感悟。
蔬食终身。
尝经馀姚坞。
信宿不去。
或问其意。
曰谢安石相从于此。
未尝不移旬。
今触情是愁耳。
乃移坞中。
太和元年闰四月四日殁。
寿五十三。
葬坞中。
戴逵过其墓曰。
德音未远。
拱木已繁。
计神理不俱。
气运尽耳。
有同学法处者。
精义入神。
先遁亡。
遁叹曰。
匠石废斤于郢人。
伯牙绝弦于钟子。
吾质亡矣。
作悼章成。
放笔而化。
文集十卷。
时东土。
复有竺法仰。
亦以慧解致闻。
为王坦之所重。
亡后见形诣王。
勖以行业。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初至京师。太原王濛甚重之曰。造微之功不减辅嗣。陈郡殷融尝与卫玠交。谓其神情俊彻后进莫有继之者。及见遁叹息以为重见若人。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隐居馀杭山。深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经。卓焉独拔得自天心。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谢安闻而善之曰。此乃九方堙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王洽刘恢殷浩许询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等。并一代名流。皆著尘外之狎。遁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蹠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从亦逍遥矣。于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服。后还吴立支山寺。晚欲入剡。谢安为吴兴与遁书曰。思君日积计辰倾迟。知欲还剡自治。甚以怅然。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终日戚戚触事惆怅。唯迟君来以晤言消之。一日当千载耳。此多山县闲静差可养疾。事不异剡而医药不同。必思此缘副其积想也。王羲之时在会稽。素闻遁名未之信。谓人曰。一往之气何足言。后遁既还剡经由于郡。王故诣遁观其风力。既至。王谓遁曰。逍遥篇可得闻乎。遁乃作数千言。标揭新理才藻惊绝。王遂披衿解带。流连不能已。仍请住灵嘉寺。意存相近。俄又投迹剡山。于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馀常随禀学。时或有堕者遁乃著座右铭。以勖之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弥。奚为淹滞。弱丧神奇。茫茫三界。眇眇长羁。烦劳外凑。冥心内驰殉赴钦渴。缅邈忘疲。人生一世。涓若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谁施。达人怀德。知安必危。寂寥清举。濯累禅池。谨守明禁。雅玩玄规。绥心神道。抗志无为。寮朗三蔽。融冶六疵。空同五阴。豁虚四支。非指喻指。绝而莫离。妙觉既陈。又玄其知。婉转平任。与物推移。过此以往。勿思勿议。敦之觉父志在婴儿。时论以遁才堪经赞。而洁己拔俗有违兼济之道。遁乃作释矇论。晚移石城山。又立栖光寺。宴坐山门游心禅苑。木喰涧饮浪志无生。乃注安般四禅诸经及即色游玄论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诫等。追踪马鸣蹑影龙树。义应法本不违实相。晚出山阴讲维摩经。遁为法师。许询为都讲。遁通一义。众人咸谓询无以厝难。询设一难。亦谓遁不复能通。如此至竟两家不竭。凡在听者咸谓审得遁旨。回令自说得两三反便乱。至晋哀帝即位。频遣两使徵请出都。止东安寺讲道行波若。白黑钦崇朝野悦服。太原王濛。宿构精理。撰其才词往诣遁作数百语。自谓遁莫能抗。遁乃徐曰。贫道与君别来多年。君语了不长进。濛惭而退焉。乃叹曰。实缁钵之王何也。郤超问谢安。林公谈何如嵇中散。安曰。嵇努力裁得去耳。又问何如殷浩。安曰亹亹论辩恐殷制支。超拔直上渊源。浩实有惭德。郤超后与亲友书云。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实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遁淹留京师涉将三载。乃还东山。上书告辞曰。遁顿首言。敢以不才希风世表。未能鞭后用愆灵化。盖沙门之义法出佛圣。彫纯反朴绝欲归宗。游虚玄之肆。守内圣之则。佩五戒之贞。毗外王之化。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笃慈爱之孝。蠕动无伤。衔抚恤之哀。永悼不仁。秉未兆之顺。远防宿命。挹无位之节。履亢不悔。是以哲王御南面之重。莫不钦其风尚安其逸轨探其顺心略其形敬。故令历代弥新矣。陛下天钟圣德雅尚不勌。道游灵模日昃忘御可谓钟鼓晨极声振天下。清风既邵莫不。幸甚。上愿陛下齐龄二仪弘敷至化。去陈信之妖诬寻丘祷之弘议。绝小涂之致泥。奋宏辔于夷路。若然者太山不淫季氏之旅得一以成灵。王者非圆丘而不禋。得一以永贞。若使贞灵各一人神相忘。君君而下无亲举。神神而咒不加灵。玄德交被民荷冥祐。恢恢六合。成吉祥之宅。洋洋大晋。为元亨之宇。常无为而万物归宗。执大象而天下自往。国典刑杀则有司存焉。若生而非惠则赏者自得。戮而非怒则罚者自刑。弘公器以厌神意。提铨衡以极冥量。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贫道野逸东山与世异荣。菜蔬长阜漱流清壑。褴缕毕世绝窥皇阶。不悟乾光曲曜猥被蓬荜。频奉明诏使诣上京。进退惟谷不知所厝。自到天道屡蒙引见。优以宾礼策以微言。每愧才不拔滞理无拘新。不足对扬玄模允塞视听。踧踖侍人流汗位席。曩四翁赴汉于木蕃魏。皆出处有时默语适会。今德非昔人。动静乖哀。游魂禁省。鼓言帝侧。将困非据何能有为。且岁月僶俛感若斯之叹。况复同志索居综习辽落。延首东顾孰能无怀。上愿陛下时蒙放遣归之林薄。以鸟养鸟所荷为优。谨露板以闻申其愚管。裹粮望路伏待慈诏。诏即许焉资给发遣事事丰厚。一时名流并饯离于征虏蔡子叔前至近遁而坐。谢万石后至值蔡暂起。谢便移就其处。蔡还合褥举谢掷地。谢不以介意。其为时贤所慕如此。既而收迹剡山毕命林泽。人尝有遗遁马者。遁爱而养之。时或有讥之者。遁曰。爱其神骏聊复畜耳。后有饷鹤者。遁谓鹤曰。尔冲天之物。宁为耳目之玩乎遂放之。遁幼时尝与师共论物类。谓鸡卵生用未足为杀。师不能屈。师寻亡。忽见形投卵于地。㲉破雏行。顷之俱灭。遁乃感悟。由是蔬食终身。遁先经馀姚坞山中住。至于名辰犹还坞中。或问其意。答云。谢安在昔数来见辄移旬日。今触情举目莫不兴想。后病甚。移还坞中。以晋太和元年闰四月四日终于所住。春秋五十有三。即窆于坞中。厥冢存焉。或云终剡。未详。郤超为之序传袁宏为之铭赞。周昙宝为之作诔。孙绰道贤论以遁方向子期。论云。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又喻道论云。支道林者。识清体顺而不对于物。玄道冲济与神情同任。此远流之所以归宗。悠悠者所以未悟也。后高士戴逵行经遁墓。乃叹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遁有同学法虔。精理入神先遁亡。遁叹曰。昔匠石废斥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钟子。推己求人良不虚矣宝契既潜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乃著切悟章。临亡成之。落笔而卒。凡遁所著文翰。集有十卷。盛行于世。时东土复有竺法仰者。慧解致闻。为王坦之所重。亡后犹见形。诣王勖以行业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0—372 【介绍】: 即司马昱。
东晋皇帝,字道万。
元帝少子。
元帝永昌元年,封琅邪王。
成帝即位,徙封会稽王,拜散骑常侍。
穆帝即位,褚太后摄政,昱总理政务。
历事哀帝、废帝。
废帝太和元年,进位丞相,而无建树,大权归桓温。
后桓温废废帝,迎立之。
在位期间,无济世大略,惟留心典籍,长于清谈。
在位二年。
庙号太宗。
全晋文·卷十一
帝讳昱,字道万,元帝少子。永昌元年封琅邪王,咸和元年徙封会稽王。废帝即位,复封琅邪王。太和六年十一月即位,改元咸安。在位二年,谥曰简文皇帝,庙号太宗。有集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42—386 【介绍】: 即司马奕。
又称海西公。
东晋皇帝,字延龄。
哀帝弟。
成帝咸康八年,封东海王。
穆帝永和八年,拜散骑常侍,升平五年,改封琅邪王。
哀帝死,无子嗣,太后迎立。
在位期间,大司马桓温专权。
太和六年桓温废帝,降为东海王,又降为海西公。
徙吴。
在位六年。
全晋文·卷十一
帝讳奕,字延龄,哀帝同母弟。
咸宁八年封东海王,升平五年改封琅邪王,兴宁三年三月迎立,改元太和。
在位六年,为桓温所废,延安二年降封海西县公。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秀。罽宾国人。七岁神明澄正。闻梵呗辄欢笑。父母以是许之出家。国多贤达。遍承事之。博通群经。深解禅法。为人连眉有蕴籍。世号连眉禅师。游诸国。至龟兹。王前一日梦。神告曰。当有大士至。王因郊迎入宫。授菩萨戒。居数载。又梦神告曰。大士欲去。王固留。不可。至燉煌。建精舍。植柰千本。少留弃去。至凉州馆于旧寺。又游蜀出荆州。于长沙寺立禅阁。恳求舍利。供养经旬馀。闻锵然落盘声。视之光满一阁。东还京师。止中兴寺。道俗建塔焉。顷移祇桓。帝后太子诸王。皆执弟子礼。受戒法。中贵人日络绎候安否。译禅宴法。普贤观。虚空藏观等经。以禅法教授学者。远近靡弗至。号大禅师。会稽太守孟觊。请同游鄮县诸山。遂建塔寺。东方俗多尚巫祝。自密多居之。翕然归正。元嘉十年。还钟山定林。性嗜山水。构室临涧。以收形胜。弟子达公者。能嗣其风。蜜多初发罽宾。迦毗罗神王。卫至龟兹。中路欲返。辞决蜜多。要与同至南方。达建康。即画其像上寺壁间。十九年七月六日殁。寿八十七。葬于钟山之宋熙寺前。
神僧传·卷第三
昙摩密多。此云法秀。罽宾人也。年至七岁神明澄正。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其亲爱而异之。遂令出家。罽宾多出圣达。屡值明师。博贯群经特深禅法。所得之要皆极其微奥。为人沈邃有慧解。仪轨详正。生而连眉。故世号眉禅师。少好游方誓志宣化。周历诸国遂适龟兹。未至一日王梦神告王曰。有大福德人明当入国。汝应供养。明旦即敕外司。若有异人入境必驰奏闻。俄而密多果至。王自出郊迎。乃请入宫。遂从禀戒尽四事之礼。密多安而能迁不拘利养。居数载密有去心。神又降梦曰。福德人舍王去矣。王惕然惊觉。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遂度流沙进到燉煌。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植㮈千株开园百亩。房阁池林极为严净。顷之后适凉州。仍于公府旧寺更葺堂宇。学徒济济禅业甚盛。常以江右王畿志欲传法。以宋元嘉元年展转至蜀。俄而出峡停止荆州。于长沙寺造立禅阁。翘诚恳恻祈请舍利。旬有馀日遂感一冲器出声放光满室。门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人百其心。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初止中兴寺。晚憩祇洹。密多道声素著化洽连邦。至京甫尔倾都礼讯。自宋文袁皇后及皇太子公主。莫不设斋桂宫请戒椒掖。参候之使旬日相望。即于祇洹寺译出禅经禅法要普贤观虚空藏观等。常以禅道教授。或千里咨受四辈。远近皆号大禅师。会稽太守平昌孟顗。深信正法。以三宝为己任。素好禅味敬心殷重。及临浙右请与同游。乃于鄮(音茂)县之山建立塔寺。东境旧俗多趋巫祝。及妙化所移比屋归正。自西徂东无思不服。元嘉十年还都止钟山定林下寺。密多天性凝静雅爱山水。为钟山镇岳埒美嵩华。常叹下寺基构临涧低侧。于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势。以元嘉十二年斩木刊石营建上寺。士庶钦风献奉稠叠。禅房殿宇郁尔层构。于是息心之众万里来集。讽诵肃邕望风成化定林达禅师即神足弟子。弘其风教声震道俗。故能净化久而莫渝。胜业崇而弗替。盖密多之遗烈也。爰自西域至于南土。凡所游履靡不兴造檀会敷陈教法。初密多之发罽宾也。有迦毗罗神王卫送。遂至龟兹于中路欲反。乃现形告辞密多曰。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将不相随共往南方。语毕即收影不现。遂远从至都即于上寺图像著壁。迄至于今犹有声影之验。洁诚祈福莫不享愿。以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春秋八十有七。
名僧传抄
(梁言法友)。少禀道化。喰味玄秘。为三宝之勇卒。法城之巨堑。讽诵经藏。坚持律部。偏好禅那。兼修定品。心安虚静。思达玄微。志愿游方。弘通禅悦。于是汎泊来东。以宋永初三年。始至江陵。住长沙寺。旬日之中。得一舍利。形质虽小。光色异常。以钵水汎之。遥渌右转。乍浮乍沈。光[廿/(澄-豆+示)]炳焕。众皆惊此神奇。嗟叹盈路。元嘉初来集京师。住祇洹寺。译普贤观经一分。虚空藏观一分。至十年移憩定林。业远嚣动。专务清寂。更华。寺后别禅堂。师友十馀。并雅精业。昼夜不休。供施云集。以十八年。更译禅秘要三分。五门禅经一分。春秋八十。元嘉十九年六月。卒于寺(云云)。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昙摩密多。
此云法秀。
罽宾人也。
年至七岁神明澄正。
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
其亲爱而异之。
遂令出家。
罽宾多出圣达。
屡值明师。
博贯群经。
特深禅法。
所得门户极甚微奥。
为人沈邃有慧解。
仪轨详正。
生而连眉故世号连眉禅师。
少好游方誓志宣化。
周历诸国遂适龟兹。
未至一日。
王梦神告王曰。
有大福德人明当入国。
汝应供养明旦即敕外司。
若有异人入境必驰奏闻。
俄而蜜多果至。
王自出郊迎延请入宫。
遂从禀戒尽四事之礼。
蜜多安而能迁不拘利养。
居数载密有去心。
神又降梦曰。
福德人舍王去矣。
王惕然惊觉。
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
遂度流沙进到燉煌。
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
植㮈千株开园百亩。
房阁池沼极为严净。
顷之复适凉州。
仍于公府旧事更葺堂宇。
学徒济济禅业甚盛。
常以江左王畿志欲传法。
以宋元嘉元年展转至蜀。
俄而出峡止荆州。
于长沙寺造立禅阁。
翘诚恳恻祈请舍利。
旬有馀日遂感一枚。
冲器出声放光满室。
门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人百其心。
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
初止中兴寺。
晚憩祇洹。
密多道声素著化洽连邦。
至京甫尔倾都礼讯。
自宋文哀皇后及皇太子公主。
莫不设斋桂宫请戒椒掖。
参候之使旬日相望。
即于祇洹寺译出禅经禅法要普贤观虚空藏观等。
常以禅道教授。
或千里咨受四辈。
远近皆号大禅师焉。
会稽太守平昌孟顗。
深信正法。
以三宝为己任。
素好禅味敬心殷重。
及临浙右请与同游。
乃于鄮县之山建立塔寺。
东境旧俗多趣巫祝。
及妙化所移比屋归正。
自西徂东无思不服。
元嘉十年还都止钟山定林下寺。
密多天性凝靖雅爱山水。
以为钟山镇岳埒美嵩华。
常叹下寺基构临涧低侧。
于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势。
以元嘉十二年斩石刊木营建上寺。
士庶钦风献奉稠叠。
禅房殿宇郁尔层构。
于是息心之众万里来集。
讽诵肃邕望风成化。
定林达禅师即神足弟子。
弘其风教声震道俗。
故能净化久而莫渝。
胜业崇而弗替。
盖密多之遗烈也。
爰自西域至于南土。
凡所游履靡不兴造檀会敷陈教法。
初密多之发罽宾也。
有迦毗罗神王卫送。
遂至龟兹。
于中路欲反。
乃现形告辞密多曰。
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
将不相随共往南方。
语毕即收影不现。
遂远从至都。
即于上寺图像著壁。
迄至于今犹有声影之验。
洁诚祈福莫不享愿。
以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
春秋八十有七。
道俗四众行哭相趋。
仍葬于钟山宋熙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