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昙摩罗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僧净检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92—361 【介绍】: 东晋比丘尼。彭城人,俗姓种,名令仪,早寡家贫,常为贵游子弟教授琴书。晋悯帝建兴中,遇沙门法始,感悟出家。与同志者二十四人共立竹林寺。蓄徒养众,清雅有则。晋土之有比丘尼,自检始。
比丘尼传·卷第一
净检。
本姓仲。
名令仪。
彭城人也。
父诞武威太守。
检少好学早寡家贫。
常为贵游子女教授琴书。
闻法信乐莫由咨禀。
后遇沙门法始经道通达。
晋建兴中于宫城西门立寺。
检乃造之。
始为说法。
检因大悟。
念及强壮以求法利。
从始借经遂达旨趣。
他日谓始曰。
经中云。
比丘比丘尼。
愿见济度。
始曰。
西域有男女二众。
此土其法未具。
检曰。
既云比丘比丘尼。
宁有异法。
始曰。
外国人云。
尼有五百戒便应是异。
当为问和上。
和尚云。
尼戒大同细异。
不得其法必不得授。
尼有十戒得从大僧受。
但无和上尼无所依止耳。
检即剃落从和上受十戒。
同其志者二十四人。
于宫城西门共立竹林寺。
未有尼师。
共咨净检。
过于成德和上者西域沙门智山也。
住罽宾国。
宽和有智思雅习禅诵。
晋永嘉末来达中夏。
分卫自资语必弘道。
时信浅薄莫知祈禀。
建武元年还反罽宾。
后竺佛图澄还述其德业。
皆追恨焉。
检蓄徒养众清雅有则。
说法教化如风靡草。
晋咸康中沙门僧建。
于月支国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
升平元年二月八日。
洛阳请外国沙门昙摩羯多为立戒坛。
晋沙门释道场以戒因缘经为难云。
其法不成。
因浮舟于泗。
检等四人同坛上从大僧以受具戒。
晋土有比丘尼亦检为始也。
当其羯磨之日。
殊香芬馥。
阖众同闻。
莫不欣叹加其敬仰。
善修戒行志学不休。
信施虽多随得随散。
常自后己每先于人。
到升平未。
忽复闻前香并见赤气。
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自空而下。
检见欣然因语众曰。
好持后事我今行矣。
执手辞别腾空而上。
所行之路有似虹蜺。
直属于天。
时年七十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不知何许人。
永和间游京师。
至兴宁中。
表乞陶处为瓦官寺。
寺成起塔。
初标塔基。
夜有神人。
为东移数十步。
力即其处无复易。
寺有戴安道所制五像。
又有戴颙所治丈六金像。
始像面瘦。
自以为非面瘦。
顾肩臂肥耳。
稍去其肥。
则面称矣。
已而果然。
又有狮子国王。
沙门昙摩抑。
所进四尺二寸玉像。
孝武帝诏以奉安于寺。
又有七尺二寸金像。
司徒王谧得之东掖门外者。
且力区区以营福为务。
而并致群瑞。
伟哉。
力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释慧力。
未知何人。
晋永和中来游京师。
常乞食蔬苦头陀修福。
至晋兴宁中启乞陶处以为瓦官寺。
初标塔基是今塔之西。
每夕标辄东移十馀步。
旦取还已复随徙。
潜共伺之。
见一人著朱衣武冠拔标置东方。
仍于其处起塔。
今之塔处是也。
记者云。
寺立后三十年。
当为天火所烧。
至晋孝武太元二十一年七月夜自然火起。
寺僧数十都无知者。
明旦见塔已成灰聚。
帝曰。
此国不祥之相也。
即敕杨法尚李绪等速令修复。
至九月帝崩。
有戴安道所制五像及戴颙所治丈六金像。
昔铸像初成。
而面首殊瘦。
诸工无如之何。
乃迎颙看之。
颙曰。
非面瘦也。
乃臂胛肥耳。
既铝减臂胛而面相自满。
诸工无不叹息。
又有师子国四尺二寸玉像。
并皆在焉。
昔师子国王。
闻晋孝武精于奉法。
故遣沙门昙摩抑远献此佛。
在道十馀年。
至义熙中乃达晋。
司徒王谧尝入台见东掖门口有寺。
人掷樗戏樗所著处辄有光出。
怪令掘之得一金像。
合光趺长七尺二寸。
谧即启闻宋高祖迎入台供养。
宋景平末送出瓦官寺。
今移龙光寺。
昙摩耶舍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法明。
罽宾国人。
少好学。
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
既长标致特高。
该通经律。
有异能解。
尝习禅观。
时以比浮头婆驮。
孤行山泽。
往往冲虎。
每坐树下。
叹曰。
年已三十。
乃未得果。
何其懈哉。
至忘寝食。
以精苦悔先罪。
乃梦。
博叉天王劝以游方观道。
不当自善。
曰道可致。
不可求也。
然以非分强求。
虽死无所获。
乃游诸国。
以隆安中。
至广州白沙寺。
善诵毗婆沙律。
时号大毗婆沙。
年已八十五。
弟子八十五人。
有女子张氏字晋明。
清净自活。
从耶舍咨授道要。
乃为说佛生缘起。
并译出差摩经一卷。
义熙中。
至长安。
姚兴为前席。
与天竺沙门昙摩屈多友善。
秦弘始九年。
共译舍利弗阿毗昙。
至十六年乃竟。
凡二十二卷。
后如江陵止新寺。
大弘禅要。
学者至三百馀人。
道俗初疑其慢。
及见之莫不倾伏。
往往定中多见殊祥。
人传以为證果矣。
元嘉中辞还西域。
弟子法度善梵语。
佐耶舍译经。
度天竺婆勒子也。
勒贾于广州。
而生度于南康。
名金迦。
长而出家。
获今名。
而不知者。
以度为南康人也。
度自其师西归。
乃执异见。
学小乘禁方等法。
谓无十方佛。
性礼释迦。
食用铜钵。
不置别器。
令诸尼相从。
而行悔罪。
止伏地相向而已。
尼法弘普明皆受其法。
而诸尼多宗习之云。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昙摩耶舍。
此云法明。
罽宾人。
少而好学。
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
长而气干高爽雅有神慧。
该览经律明悟出群。
陶思八禅游心七觉。
时人方之浮头婆驮。
孤行山泽不避豺虎。
独处思念动移宵日。
尝于树下每自剋责。
年将三十尚未得果。
何其懈哉。
于是累日不寝不食。
专精苦到以悔先罪。
乃梦见博叉天王。
语之曰。
沙门当观方弘化旷济为怀。
何守小节独善而已。
道假众缘复须时熟。
非分强求死而无證。
觉自思惟欲游方授道。
既而踰历名邦履践郡国。
以晋隆安中初达广州住白沙寺。
耶舍善诵毗婆沙律。
人咸号为大毗婆沙。
时年已八十五。
徒众八十五人。
时有清信女张普明咨受佛法。
耶舍为说佛生缘起。
并为译出差摩经一卷。
至义熙中来入长安。
时姚兴僣号甚崇佛法。
耶舍既至深加礼异。
会有天竺沙门昙摩掘多来入关中。
同气相求宛然若旧。
因共耶舍译舍利弗阿毗昙。
以伪秦弘始九年初书梵书文。
至十六年翻译方竟。
凡二十二卷。
伪太子姚泓亲管理味。
沙门道标为之作序。
耶舍后南游江陵。
止于辛寺大弘禅法。
其有味靖之宾披榛而至者三百馀人。
凡士庶造者。
虽先无信心见皆敬悦。
自说有一师一弟子。
修业并得罗汉。
传者失其名。
又尝于外门闭户坐禅。
忽有五六沙门来入其室。
又时见沙门飞来树端者。
往往非一。
常交接神明而俯同矇俗。
虽道迹未彰。
时人咸谓已阶圣果。
至宋元嘉中辞还西域。
不知所终。
耶舍有弟子法度。
善梵汉之言常为译语。
度本竺婆勒子。
勒久停广州往来求利。
中途于南康生男。
仍名南康。
长名金迦。
入道名法度。
度初为耶舍弟子承受经法。
耶舍既还外国。
度便独执矫异规以摄物。
乃言。
专学小乘禁读方等。
唯礼释迦。
无十方佛。
食用铜钵无别应器。
又令诸尼相捉而行悔罪之日但伏地相向。
唯宋故丹阳尹颜瑗女法弘尼。
交州刺史张牧女普明尼。
初受其法。
今都下宣业弘光诸尼习其遗风。
东土尼众亦时传其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5—433 【介绍】: 亦作昙无忏、昙摩谶。十六国时北凉僧。中天竺人。幼出家,聪敏出群。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明解咒术。东晋末,由龟兹至姑臧,北凉主沮渠蒙逊接待甚厚。北魏太武帝闻其名,遣使迎请,蒙逊不放。适谶请西行取经,蒙逊疑,杀之于途。译《涅槃经》前后分、《大集经》等。
全宋文·卷六十二
昙无谶,中天竺人,幼出家,以道术惧诛,奔龟兹,后归沮渠蒙逊。至宋元嘉十年,请西行,蒙逊遣刺客杀之。
神僧传·卷第三
昙无忏。
或云昙摩忏。
中天竺国人也。
六岁遭父忧。
独与母居。
见沙门达摩耶舍。
以忏为其弟子。
习学小乘。
后遇白头禅师遂业大乘。
至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馀万言忏从兄善能调象。
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诛之。
令曰。
敢有视者夷三族。
亲属莫敢往者。
忏哭而葬之。
王怒欲诛忏。
忏曰。
王以法故杀之。
我以亲而葬之。
并莫违大义。
何为见怒。
傍人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气。
遂留供养之。
忏明解咒术所向皆验。
西域号为大咒师。
后随王入山。
王渴须水不能得。
忏乃密咒石出水。
因赞曰。
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于时雨泽甚调百姓称咏。
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
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
忏以久处致厌。
遂辞往罽宾。
欲演大乘彼国不合。
乃东适龟兹(音丘慈)顷之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寝。
有人牵之在地。
忏警觉。
谓是盗者。
如此三夕。
闻空中语曰。
此如来解脱之藏。
何以枕之。
忏乃惭悟别置高处。
夜有盗之者。
数过提举竟不能动。
明旦忏持经去不以为重。
盗者见之。
谓是圣人。
悉来拜谢。
时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
忏尝告蒙逊云。
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
蒙逊不信。
欲躬见为验。
忏即以术加蒙逊蒙逊见而骇怖。
忏曰。
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乃读咒三日。
谓蒙逊曰。
鬼已去矣。
时境首有见鬼者云。
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
境内获安。
时魏虏拓跋焘闻忏有道术。
遣使迎之。
蒙逊既事忏日久不忍舍去。
后又慰辞以迎。
蒙逊既吝忏不遣。
又迫魏之强。
至蒙逊义和三年三月。
忏因请西行。
更寻涅槃后分。
蒙逊忿其欲去。
乃密图害忏。
伪以资粮发遣。
厚赠宝货。
临发之日忏乃流涕。
告众曰。
忏业对将至。
众圣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
比发蒙逊果遣刺客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岁宋元嘉十年也。
远近咸共嗟焉。
既而蒙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蒙逊。
至四月蒙逊寝疾而亡。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昙无谶。
或云昙摩忏。
或云昙无忏。
盖取梵音不同也。
其本中天竺人。
六岁遭父丧。
随母佣织毾𣰆为业。
见沙门达摩耶舍。
此云法明。
道俗所崇丰于利养。
其母美之。
故以谶为其弟子。
十岁同学数人读咒聪敏出群。
诵经日得万馀言。
初学小乘兼览五明诸论。
讲说精辩莫能詶抗。
后遇白头禅师。
共谶论议。
习业既异。
交诤十旬。
谶虽攻难锋起。
而禅师终不肯屈。
谶伏其精理。
乃谓禅师曰。
颇有经典可得见不。
禅师即授以树皮涅槃经本。
谶寻读惊悟方自惭恨。
以为坎井之识久迷大方。
于是集众悔过。
遂专大乘。
至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馀万言。
谶从兄善能调象。
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诛之。
令曰。
敢有视者夷三族。
亲属莫敢往者。
谶哭而葬之。
王怒欲诛谶。
谶曰。
王以法故杀之。
我以亲而葬之。
并不违大义。
何为见怒。
傍人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气。
遂留供养之。
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
西域号为大咒师。
后随王入山。
王渴须水不能得。
谶乃密咒石出水。
因赞曰。
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于时雨泽甚调百姓歌咏。
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
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
谶以久处致厌。
乃辞往罽宾。
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
彼国多学小乘不信涅槃。
乃东适龟兹。
顷之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
虑失经本枕之而寝。
有人牵之在地。
谶惊觉谓是盗者。
如此三夕。
闻空中语曰。
此如来解脱之藏。
何以枕之。
谶乃惭悟别置高处。
夜有盗之者。
数过提举。
竟不能胜。
明且谶将经去不以为重。
盗者见之。
谓是圣人。
悉来拜谢。
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
自称为王。
闻谶名呼与相见。
接待甚厚。
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
欲请出经本。
谶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
恐言舛于理不许即翻。
于是学语三年方译写初分十卷。
时沙门慧嵩道朗独步河西。
值其宣出经藏。
深相推重。
转易梵文嵩公笔受。
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
谶临机释滞清辩若流。
兼富于文藻辞制华密。
嵩朗等更请广出诸经。
次译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明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馀万言。
谶以涅槃经本品数未足。
还外国究寻。
值其母亡遂留岁馀。
后于于阗更得经本中分。
复还姑臧译之。
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
于是续译为三十三卷。
以伪玄始三年初就翻译。
至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三帙方竟。
即宋武永初二年也。
谶云。
此经梵本本三万五千偈。
于此方减百万言。
今所出者止一万馀偈。
谶尝告蒙逊云。
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
逊不信。
欲躬见为验。
谶即以术加逊。
逊见而骇怖。
谶曰。
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
乃读咒三日。
谓逊曰。
鬼已去矣。
时境首有见鬼者云。
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
境内获安谶之力也。
逊益加敬事。
至逊伪承玄二年。
蒙逊济河伐乞伏暮末于抱罕。
以世子兴国为前驱。
为末军所败。
兴国擒焉。
后乞伏失守。
暮末与兴国俱获于赫连定定。
后为吐谷浑所破。
兴国遂为乱兵所杀。
逊大怒谓事佛无应。
即遣斥沙门五十已下皆令罢道。
蒙逊先为母造丈六石像。
像遂泣涕流泪。
谶又格言致谏。
逊乃改心而悔焉。
时魏虏托跋焘闻谶有道术。
遣使迎请。
且告逊曰。
若不遣谶便即加兵。
逊既事谶日久未忍听去。
后又遣伪太常高平公李顺策拜蒙逊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太傅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凉王。
加九锡之礼。
又命逊曰。
闻彼有昙摩谶法师。
博通多识罗什之流。
秘咒神验澄公之匹。
朕思欲讲道可驰驿送之。
逊与李顺宴于新乐门上。
逊谓顺曰。
西蕃老臣蒙逊奉事朝廷不敢违失。
而天子信纳佞言苟见蹙迫。
前遣表求留昙无谶。
而今便来徵索。
此是门师当与之俱死实不惜残年。
人生一死讵觉几时。
顺曰王款诚先著遣爱子入侍。
朝廷钦王忠绩。
故显加殊礼。
而王以此一胡道人亏山岳之功。
不忍一朝之忿。
损由来之美。
岂朝廷相待之厚。
窃为大王不取。
主上虚襟之至。
弘文所知。
弘文者逊所遣聘魏使也。
逊曰。
太常口美如苏秦。
恐情不副辞耳。
逊既吝谶不遣。
又迫魏之强。
至逊义和三年三月。
谶固请西行更寻涅槃后分。
逊忿其欲去。
乃密图害谶。
伪以资粮发遣。
厚赠宝货。
临发之日。
谶乃流涕告众曰。
谶业对将至。
众圣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
比发逊果遣刺客。
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岁宋元嘉十年也。
黑白远近咸共惜焉。
既而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逊。
至四月逊寝疾而亡。
初谶在姑臧。
有张掖沙门道进。
欲从谶受菩萨戒。
谶云。
且悔过乃竭诚七日七夜。
至第八日诣谶求受。
谶忽大怒。
进更思惟。
但是我业障未消耳。
乃勠力三年。
且禅且忏。
进即于定中见释迦文佛与诸大士授己戒法。
其夕同止十馀人。
皆感梦如进所见。
进欲诣谶说之。
未及至数十步谶惊起唱言。
善哉善哉。
已感戒矣。
吾当更为汝作證。
次第于佛像前为说戒相。
时沙门道朗振誉关西。
当进感戒之夕。
朗亦通梦。
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
于是从进受者千有馀人。
传授此法迄至于今。
皆谶之馀则。
有别记云。
菩萨地持经应是伊波勒菩萨传来此土。
后果是谶所传译。
疑谶或非凡也。
蒙逊有从弟沮渠安阳侯者。
为人强志疏通涉猎书记。
因谶入河西弘阐佛法。
安阳乃阅意内典奉持五禁。
所读众经即能讽诵。
常以为务学。
多闻大士之盛业。
少时求法度流沙至于阗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师佛驮斯那。
咨问道义。
斯那本学大乘。
天才秀发诵半亿偈。
明了禅法故西方诸国。
号为人中师子。
安阳从受禅秘要治病经。
因其梵本。
口诵通利。
既而东归向邑于高昌。
得观世音弥勒二观经各一卷。
及还河西即译出禅要。
转为晋文。
及伪魏吞并西凉。
乃南奔于宋。
晦志卑身不交人世。
常游塔寺以居士身毕世。
初出弥勒。
观音二观经。
丹阳尹孟顗。
见而善之。
深加赏接。
后竹园寺慧𤀹尼。
复请出禅经。
安阳既通习积以临笔无滞。
旬有七日出为五卷。
顷之又于钟山定林寺。
出佛父般泥洹经一卷。
安阳居绝妻拿无欲荣利。
从容法侣宣通正法。
是以黑白咸敬而嘉焉。
后遘疾而终。
谶所出诸经。
至元嘉中方传建业。
道场慧观法师志欲重寻涅槃后分。
乃启宋太祖资给遣沙门道普将书吏十人西行寻经。
至长广郡舶破伤足因疾而卒。
普临终叹曰。
涅槃后分与宋地无缘矣。
普本高昌人。
经游西域遍历诸国。
供养尊影顶戴佛钵。
四塔道树足迹形像。
无不瞻觌。
善梵书备诸国语游履异域。
别有大传。
时高昌复有沙门法盛。
亦经往外国立传。
凡有四卷。
又有竺法维释僧表并经往佛国云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中天竺人。幼孤。母佣织毾㲪。取资以养之。六岁使师达摩耶舍。十岁习小乘五明学。诵经日万言。莫有敢抗者。时白头禅师号宿纳。谶攻离不能屈。疑其有异书。求教焉。禅师以树皮涅槃经授之。谶读而悟。乃集大众悔过。年二十。诵二百万言。而大乘诸经。披玩略尽。兄以善调象。获幸于王。佗日王之白耳象死。王诛之。令曰。敢收葬者。夷三族。谶收葬之。卫卒执以闻。王怒趣烹谶。谶曰。王以法杀。弟以义收。此天下之通理也。王由是加敬。谶于咒尤效验。号大咒师。尝与王山行乏水。咒石使觱沸。诸国闻之交聘。久之奉涅槃前分。并菩萨戒本。游罽宾。罽宾皆小乘违之。之龟兹。止姑臧传舍。疑有盗。枕经以寝。梦人引衣语曰。此如来解脱藏也。敢忘敬乎。遂惊悟。置经高处。盗果饶力不能举。旦日谶负经去。盗以为神。向之忏谢。沮渠蒙逊据凉土。然待谶尤勤至。于是请译经本。谶以未习华语。不即许。居三年。译涅槃前分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馀万言。辞制工密。文藻妍富。沙门慧嵩道朗等。深相推重。犹以涅槃品数未足。乞西还究寻之。凡四十二卷。曰。此经本三万五千偈。此方才百万言耳。吾所出者。止一万偈。谶多异迹。魏拓拔焘闻其名。遣使迎请。谕云。知逊尊宠。若不遣。顾有兵耳。逊因表留谶。魏又遣高平公李顺。策拜逊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太傅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凉王。加九锡。谕曰。昙摩谶道德广大。朕思一瞻礼。可驿驰以至。逊谓顺曰。臣奉事朝廷。无所负。上信邪言见逼。何耶。前表乞留谶。今遽来追。此臣师也。愿与俱死。死要不免。迟疾亦非所较也。顺曰。王诚款先著。遣子入侍。朝廷钦王忠义。故显加殊礼。今乃以一胡道人。亏损大功。失朝廷待遇之意。窃为大王不取也。逊曰。如太常言固美。弟恐情不副此耳。逊竟不遣。 义和三年三月。谶固请西行。求涅槃后分。逊忿其去。且恐为魏得也。遣刺客中路杀之。寿四十九。闻者为流涕。宋元嘉十年也。初谶出关日。谓送客曰。业对至矣。虽众圣不能救也。 方谶在姑臧。有张掖沙门道进者。从谶受菩萨戒。谶曰。当洗心自悔七日乃来。既诣谶。谶忽怒。进曰此夙障也。进复精勤三年。梦释迦如来为授戒法。同夕十馀人梦如进所见。进于是又诣谶。谶望见大惊曰。善哉已感戒矣。今为汝作證。沙门道朗。盖同梦者。愿下其腊。兄事进。从以受戒者千馀人。 昔有别记曰。菩萨地持经。是伊婆勒菩萨当传此土。后谶果出此经。则谶之地位可知矣。

人物简介

简介
陈祥士(1631—1701),字贤裔,号希声,生于明崇祯辛未年(1631)十二月十四日,卒于康熙辛巳年(1701)十二月初十日戊时。拔贡,朝考一等,官四川庆符县知县。有子七人,卒葬平坝嘉禾寨。以孙陈法贵,诰赠中宪大夫。著有《玉螺山诗钞》。
玉螺山诗钞·序
希声和尚者,平邑之乡先生陈子贤裔也。
家本旧族,生而颖慧,长好读书,后以明经入仕,授蜀庆符令,以能声著。
继而请养归,事两尊人尽孝,耕田供职之外,无他事也。
年三十六,遂喜方外游,于色空心佛之旨自证自悟,了无疑义,从此闭关静坐,断饮除荤,宛然在家头陀也。
尝语予曰:“惟待高堂事尽、儿女债毕,即薙发入山矣。
”居无何,公被征从军,既佐理于冬官,又分曹于司马,才优肆应,随其所任,无不咄嗟克办。
如是者数年,解组而还。
公曰:“黄粱再梦矣,沧桑再阅矣。
吾顾吾,吾亦笑吾矣。
”遂重葺向所闭关之恒庵,焚香礼佛,披典翻经,依然在家头陀也。
人咸以为希公如是,可了曩时愿行矣。
忽一日,公过余玉山草堂,揖而辞曰:“吾将去矣。
”予曰:“汝何去?
”曰:“吾十年前之语子者,弗记忆耶?
”余恍然久之,亟起止公曰:“汝之养生送死,其于高堂者固尽矣,汝不犹有两子一女,婚嫁未毕乎?
不有老妻幼妾,团圞在室乎?
汝曷去?
”公唯唯而笑。
未几,余游普川,公跨一驴,随一童,衲衣僧帽,非复在家头陀状,飘飘然访予邸舍,云:“吾今去矣。
妻妾儿女,障碍何休?
吾直挥慧剑断之矣。
”余不胜彷徨叱咤,孰谓希公之果能去耶!
是日,送公于莲社堂,作诗曰:“普川市上狂歌客,莲社堂前忽送君。
拂袖不沾儿女泪,掉头肯顾友朋群?
昙摩路指三冬雪,支遁山开一杖云。
紧绊芒鞋追祖佛,宗风震旦好相闻。
” 其时乃乙丑(1685)冬杪,越今十馀载。
希公览昆华,登鸡足,又眺岷峨离堆之胜,观珠崖象浦之奇,兴益佳,道益广。
闻所至之宰官、贵人及州里信善与夫沙门支裔,凡得遇公者无不慕公悦公,朱履白氎,檀鼎香厨,倾心供奉而犹惧其亵也。
嗟乎!
为僧而感人尊信如此,是尚可忽乎哉?
迩者卓锡故山,筑其精舍,将以息游。
函诗一册,题曰《玉螺山集》,属序于余。
余受而展阅,喜希公之禅进,希公之诗亦进也。
盖论诗如论禅,试取有唐一代之诗比拟于诸宗离合之间:其在神龙、开元初,则禅家之最上乘也;其在大历、贞元中,则禅家之小乘也;其在元和、开成末,则禅家之声闻辟支果也。
此惟妙悟者可与谈禅,即可与谈诗。
希公夙具妙悟,故于禅能参最上乘,自于诗不落第二义,余乌能测其所至哉!
然余序公诗而并悉公生平者,欲使世之人知公非僧,乃儒其僧也。
昔韩昌黎于浮屠文畅,思进以儒者之道,矧予于公而可没其家世出处乎?
若然,则公虽入山头陀乎?
不依然平邑之乡先生者欤!
因为之序。
康熙丙子(1696)孟夏浴佛日,佛放居士谭瑞拜题于玉山草堂。
玉螺山诗钞·序
十二世祖考,姓陈氏,讳祥士,字贤裔,晚年释名彻咏,号希声,学者称希声禅师。先世江南江都人,明洪武中以武功授昭信校尉,从征云南,平定普蛮,遂入籍贵州安平县,九世袭平坝卫左所百户。禅师曾祖、祖父皆由茂才三世为县令,禅师以拔贡生授四川庆符令,以能声著。乞养归里,事二亲毕,被征从军,补工部营缮司主事,转兵部武库司员外郎。五十后解组归,遂不复出。手葺玉螺山之恒庵,修心净土,深佛海门,所作诗皆随事说法,钳槌后学,题曰《玉螺山说集》,盖如禅家之偈,不欲以诗名也。旋刻行于世。 嘉庆戊寅(1818),先君子令黄冈。从兄辈自安平来,因索禅师著述,乃出是集于故纸中,零星散乱,令人钞录成册。久欲重刻,未果。培家高、曾祖考皆由甲科入仕,各有著作,曾祖定斋公尤为理学名臣,海内称重。先君子手刻家集甚多,此集未经付梓,以为抱憾。培以微官来宣城,获交学博无锡顾南厓,属为考订精审,授之梓人,以承先君子未竟之志而永此书之传焉。道光甲辰(1844)九月下浣,五世孙男培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