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斛斯椿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 【介绍】: 北魏代人,字承业。
长孙观子。
六岁袭爵,降为公。
孝文帝以其幼承家业,赐名稚。
聪明有才艺,虚心爱士。
为前将军,从孝文帝南讨。
鲜于修礼起兵,为大都督与河间王元琛共往镇压,与琛有隙,大败,并除名。
寻蜀反,又为镇西将军、讨蜀都督,频战有功,复本爵。
雍州刺史萧宝夤据州反,奉命讨平之,除雍州刺史。
节闵帝立,与斛斯椿共谋除尔朱氏。
孝武帝初,以定策功,封开国子。
孝武帝西奔入关,随赴长安,位太师、录尚书事,封上党王。
卒谥文宣。
全后魏文·卷二十一
稚(《南史》作「幼」。)字承业。初名冀归,嵩四世从孙。袭父观爵上党王,例降为公。孝文时,拜前将军,授七兵尚书、太常卿、右将军。宣武时,出为抚军大将军,领扬州刺史,假镇南大将军,都督淮南诸军事。进大都督。坐事除名。复假镇西将军,除平东将军,进尚书右仆射。孝明时,出为行台、雍州刺史。孝庄初复封上党王,寻改冯翊王,后降为郡公。迁司徒,加侍中,兼尚书令、大行台,仍镇长安。前废帝即位,迁太尉,录尚书事。孝武时,转太傅,录尚书事。从入关,拜太师,复封上党王。大统元年卒,赠假黄钺大丞相、都督三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曰文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人。一作菩提留支,意译道希。北天竺人。学宗世亲大乘瑜伽,通三藏,工咒术。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北魏宣武帝永平初至洛阳,住永宁寺,率领七百梵僧,主持翻译佛经。后随东魏迁邺城,继续译经,前后近三十年。有《入楞伽经》等三十部,一百零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道希。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永平初。东臻洛都。宣武皇帝处之永宁大寺。时梵僧七百。推为元匠。初翻十地。帝亲笔受。及孝静帝。迁都漳邺。历天平二十馀年。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密等经。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沙门僧朗道湛侍中崔光等笔受。凡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时信士李廓撰众经目录。其标拟流支尤悉。尝谓其所居之室。经论梵夹殆盈万。所翻藁本。满一间屋。 然而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妙工祝术。尝漱灌。人无为汲者。因作梵语。以柳指并。才数遍。水上涌井栏。就酌用之。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菩提流支。
魏言道希。
北天竺人也。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广流视听。
遂挟道宵征远莅葱左。
以魏永平之初。
来游东夏。
宣武皇帝。
下敕。
引劳。
供拟殷华。
处之永宁大寺。
四事将给七百梵僧。
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
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
灵太后胡氏所立。
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
中有九层浮图。
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馀丈。
上有金刹复高十丈。
出地千尺。
去台百里已遥见之。
初营基日掘至黄泉。
获金像三十二躯。
太后以为嘉瑞。
奉信法之徵也。
是以饰制瑰奇穷世华美。
刹表置金宝瓶。
容二十五斛。
承露金盘一十一重。
铁锁角张。
盘及锁上皆有金铎。
如一石瓮。
九级诸角皆悬大铎。
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
其塔四面九间。
六窗三户。
皆朱漆扉扇。
垂诸金铃。
层有五千四百枚。
复施金铎铺首。
佛事精妙。
殚土木之工。
绣柱金铺惊骇心目。
高风永夜铃铎和鸣。
铿锵之音闻十馀里。
北有正殿。
形拟太极。
中诸像设金玉珠绣。
作工巧奇冠绝当世。
僧房周接千有馀间。
台观星罗参差间出。
彫饰朱紫缋以丹青。
栝柏桢松异草丛集。
院墙周匝皆施椽瓦。
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
去地二百馀尺状若天门。
赫奕华丽。
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
饰以金玉庄严焕烂。
东西两门例皆如此。
所可异者。
唯楼两重北门通道但路而置。
其四门外树以青槐。
亘以渌水。
京师行旅多庇其下。
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
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
景河内人。
敏学博通知名海内。
太和十九年。
高祖擢为修律博士。
有诏令刊定条格。
永成通式。
景乃商攉今古。
条贯科猷。
即魏律二十篇是也。
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
居室贫俭事若农家。
唯有经史盈车。
所著文集百馀篇。
给事中封炜伯。
作序行世。
寺既初成。
明帝及太后共登浮图。
视宫中如掌内。
下临云雨上天清朗。
以见宫内事故。
禁人不听登之。
自西夏东华游历诸国者。
皆曰。
如此塔庙阎浮所无孝昌二年。
大风拨屋拔树。
刹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馀。
复命工人更安新者。
至永熙三年二月。
为天所震。
帝登淩云台望火。
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
将羽林一千来救。
于斯时也。
雷雨晦冥霰雪交注。
第八级中平旦火起。
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
其焰相续经馀三月。
入地刹柱乃至周年。
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
有人从东莱郡至云。
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
同睹非一。
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
至七月。
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挟。
西奔长安。
至十月。
而洛京迁于漳邺。
先时流支奉敕。
创翻十地。
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
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
讫尽论文。
佛法隆盛英俊蔚然。
相从传授孜孜如也。
帝又敕清信士李廓。
撰众经录。
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
雅有标拟。
故其录云。
三藏流支自洛及邺。
爰至天平二十馀年。
凡所出经。
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
并沙门僧朗道湛。
及侍中崔光等笔受。
具列唐贞观内典录。
廓又云。
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
可有万甲。
所翻新文笔受藁本。
满一间屋。
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
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
尝坐井口。
澡罐内空。
弟子未来无人汲水。
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
密加诵咒才始数遍。
泉水上涌平及井栏。
即以钵酌用之盥洗。
傍僧具见莫测其神。
咸共嘉叹大圣人也。
流支曰。
勿妄褒赏。
斯乃术法。
外国共行此方不习。
谓为圣耳。
惧惑世网遂秘不宣。
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
魏云宝意。
博瞻之富理事兼通。
诵一亿偈。
偈有三十二字。
尤明禅法意存游化。
以正始五年初届洛邑。
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
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
魏言觉定。
从正光元年。
至元象二年。
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
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
当翻经日。
于洛阳内殿。
流支传本。
馀僧参助。
其后三德乃徇流言。
各传师习不相询访。
帝以弘法之盛。
略叙曲烦。
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
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
时兼异缀。
后人合之共成通部。
见宝唱等录。
初宝意沙门神理标异。
领牒魏词偏尽隅隩。
帝每令讲华严经。
披释开悟精义每发。
一日正处高座。
忽有持笏执名者。
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
待讫经文当从来命。
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
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
可请令定。
使者即如所请见讲诸僧。
既而法事将了。
又见前使。
云奉天帝命故来下迎。
意乃含笑熙怡告众辞诀。
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等僧亦同时殒。
魏境闻见无不嗟美。
时又有沙门法场于洛阳译辩意长者问经一卷。
虽阙传对而是正文。
见法上录。
又熙平元年。
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
姓瞿昙氏。
名般若流支。
魏言智希。
从元年至兴和末。
于邺城。
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
凡一十四部。
八十五卷。
沙门昙林僧昉等笔受。
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
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
各去上字但云流支。
而不知是何流支。
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
又期城郡守杨衒之。
撰洛阳伽蓝记五卷。
故其序略云。
三坟五典之说。
九流百氏之言。
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
至如一乘二谛之言。
六通三达之旨。
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若夫顷日感梦满月流光。
阳门饰毫眉之象。
夜台图绀发之形。
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如晋室永嘉寺。
惟有四十二。
皇魏受图嵩洛京寺出馀千数。
皆帝王士庶笃信经营。
名僧异瑞纷纶间起。
今采摘祥异者。
具以注之。
文多不载。
时西魏文帝大统中。
丞相宇文黑泰。
兴隆释教崇重大乘。
虽摄总万机而恒扬三宝。
第内常供百法师。
寻讨经论讲摩诃衍。
又令沙门昙显等。
依大乘经。
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
始从佛性终尽融门。
每日开讲。
即恒宣述以代先旧。
五时教迹迄今流行。
香火梵音礼拜唱导。
咸承其则。
虽山东江表乃称学海。
仪表有归未能逾矣。
至周文帝二年。
有波头摩国律师攘那跋陀罗。
周言智贤。
共耶舍崛多等。
译五明论。
谓声医工术及符印等。
并沙门智仙笔受。
建武帝天和年。
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
周言法希。
奉敕为大蒙宰晋阳公宇文护。
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令摩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
周言藏称。
共弟子阇那崛多等。
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
译定意天子问经六部。
沙门圆明道辩。
及城阳公萧吉等笔受。
綦俊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南洛阳人,字檦显。
孝庄帝时累官沧州刺史,寻除太仆卿。
尔朱世隆等伏诛,高欢赴洛,议立新君,俊力主立广陵王,未遂。
寻除御史中丞。
性佞巧,能候当途,斛斯椿、贺拔胜皆与友善。
后兼吏部尚书,复为沧州刺史,除殷州刺史,卒谥文贞。
贾显度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中山无极人。
初为别将,防守薄骨律镇,后投尔朱荣,从平葛荣,累官南兖州刺史。
尔朱荣死,南奔梁。
节闵帝普泰初,返国,与斛斯椿共诛尔朱氏。
孝武帝时历官尚书左仆射、定州大中正、雍州刺史、西道大行台。
入关后,坐弟事,被赐死。
贾智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中山无极人,字显知。
贾显度弟。
累军功除金紫光禄大夫,封义阳县伯。
隶尔朱仲远部。
及尔朱荣死,尔朱仲远举兵向洛,智不从,且率部拒击之。
后从尔朱度律北拒高欢,败于韩陵。
与兄及斛斯椿谋除尔朱氏,智入京师擒尔朱世隆兄弟。
孝武帝初,为沧州刺史,贪纵害民。
孝静帝天平初赴晋阳。
后坐事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0—532 【介绍】: 北魏北秀容川人,字荣宗。
尔朱荣从弟。
随尔朱荣转战。
孝庄帝即位,特除侍中、领军将军,封乐平郡开国公,累授车骑将军兼领军,兼尚书右仆射。
元颢起兵,世隆以前军都督镇虎牢,惧而遁还,孝庄帝仓卒北巡。
还宫,除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
孝庄帝杀尔朱荣,世隆拥众北渡,屠建州。
至长子,立元晔为主,以世隆为尚书令,总揽朝政,生杀自专。
与尔朱兆等入洛,杀孝庄帝。
继又废元哗,立节闵帝(即前废帝)。
及高欢起兵,世隆忧恐。
后为所部斛斯椿所杀。
全后魏文·卷五十三
世隆字荣宗,仲远弟,孝明末为直斋,转直寝、从兼直阁,加前将军。
建义初除给事黄门侍郎。
孝庄即位,进侍中、领军将军、左卫将军,领左右、肆州大中正,封乐平郡公,迁车骑将军兼领军,寻授左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
元颢内逼,假仪同三司、前军都督,寻假骠骑大将军、行台右仆射、都督相州诸军事、相州刺史、当州都督。
颢平,除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摄选,加散骑常侍。
长广王即位,以为尚书令,封乐平郡王,加太傅、行司州牧。
节闵即位,特拜仪同三司,普泰二年为斛斯椿所执,斩于阊阖门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0—535 【介绍】: 即元脩。
北魏皇帝。
鲜卑族。
孝文帝孙,字孝则。
性沉厚少言,好武事。
初封平阳王。
节闵帝普泰元年六月,高欢率兵讨尔朱氏,南下洛阳,废杀节闵帝元恭及安定王元朗(即厉废帝),立脩。
永熙三年帝与斛斯椿、贺拔岳等共谋对付据邺之高欢,欢乃使侯莫陈悦杀贺拔岳,岳部下推宇文泰为帅,败侯莫陈悦。
时欢兵进洛阳,帝奔关中依宇文泰,是年闰十二月为泰鸩杀。
在位三年。
史称出帝。
全后魏文·卷十三
帝讳修,字孝则,广平王怀第三子。永安三年封平阳王。中兴二年三月即位,改元太昌。其年十二月改元永兴,寻改为永熙。在位三年。西迁长安,为宇文泰所弑。谥曰孝武皇帝。
高琛 朝代:东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14—约536 【介绍】: 东魏渤海蓨人,字永宝。
高欢弟。
从高欢起兵,颇受重用。
北魏末,累官至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
封南赵郡公。
魏孝武帝与侍中斛斯椿等共谋除高欢,欢谋内讨,以晋阳为根本,留琛掌后事。
以为并、肆、汾大行台仆射,领六州九酋长大都督,相府政事,悉由琛决。
东魏孝静帝天平中,除御史中尉,纠弹无所回避,远近肃然。
寻乱高欢后庭,被杖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64 【介绍】: 北齐渤海蓨人,字仲藻,小名搔。
封隆之子。
仕魏,由秘书郎中累迁金紫光禄大夫。
魏孝武帝末,斛斯椿用事,子绘与父俱弃官还。
东魏孝静帝时,累迁平阳太守,开晋州北界霍太山旧号千里径之东路,便于军民。
历大行台吏部郎中、渤海太守、合州刺史等,晓达政事,长于绥抚。
北齐文宣帝时,仕至仪同三司、祠部尚书。
全北齐文·卷六
子绘字仲藻,渤海蓨人,魏尚书右仆射隆之次子,小名搔,为神武开府主簿,随府转丞相主簿,加伏波将军,除通直常侍左将军,领中书舍人,加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孝静初兼给事黄门侍郎,除卫将军、平阳太守,加散骑常侍,征补大行台吏部郎中;文襄统事,以为渤海太守,加骠骑将军,天保初除太尉长史,历海州、合州、郑州刺史,徵为司徒左长史,乾明初转大司农,除魏尹,皇建中加骠骑大将军,太宁中迁都官尚书,加仪同三司,历七兵尚书,转祠部尚书,河清三年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简。
斛斯徵 朝代:北周至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9—584 【介绍】: 北周河南洛阳人,字士亮。
斛斯椿子。
博涉群书,尤精《三礼》,兼解音律。
起家通直散骑常侍,迁兼太常少卿。
周武帝以徵治经有师法,令教授皇太子,呼为夫子。
宣帝嗣位,肆行无度,徵上疏极谏,遂下狱,狱卒张元私出之。
后遇赦得免。
隋文帝即位,除太子太傅,奉诏修撰乐书。
有《乐典》。
全隋文·卷九
徵字士亮,广牧富昌人,魏太傅尚书令椿第三子。从孝武西迁,累迁太常卿。恭帝末,拜司乐中大夫。入周,进骠骑大将军、开府。宣帝即位,迁上大将军、大宗伯。以谏下狱,亡命,遇赦免。隋受禅,例复官,除太子太傅。开皇四年卒,谥曰闇。有《乐典》十卷。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