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吴佩孚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王绍勋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王绍勋,字熙陶,晚号池山遗黎,河南辉县城关花园村人,同进士出身。
光绪十一年(1885年)乡试中举。
光绪十五年(1889年)登己丑科进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出任山东蓬莱县知县,任内重视民生、百废具新,并发展书院教学,期间选吴佩孚为秀才,并多加关照。
王绍勋讲授《明史·神宗本纪》:「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提及明神宗三十年不上朝,是为万历怠政,王感叹曰:「无为而治兮,不必生一神宗三秩」,吴佩孚居然立刻应声对仗:「有明之亡矣,莫非杀六君子七贤。
」又让王对吴更加欣赏。
此后担任宏豫铁厂总理。
宣统元年(1909年)被选为河南咨议局议员。
次年,选为资政院议员。

人物简介

维基
赵尔(1844年5月23日—1927年9月3日),字公镶,号次珊,一作次山,晚号无补、无补老人。
清朝汉军正蓝旗人,祖籍登州蓬莱。
清末政治、军事人物,曾任四川总督、湖广总督、东三省总督、清史馆馆长。
清史稿》的主修者,奉天讲武堂的创办人。
遗著有《刑案新编》、《赵留守攻略》等。
现有赵尔巽墓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神山村北。
同治六年(1867年)中举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安徽、陕西等省按察使,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1月,奉命护理山西巡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署湖南巡抚。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内调署户部尚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月,复外调出任盛京将军。
1906年1月1日,盛京将军赵尔巽奏准奉天设商务总局,调查全省矿产及各项商业。
5月25日,清廷电饬袁世凯、赵尔巽、程德全等协力进剿马贼。
10月19日,清廷以盛京将军赵尔巽奏奉省应办事宜为难,谕军机大臣等奉省所用人员,准其奏咨调往,所需款项随时咨商户部设法协济,并勉赵尔巽力任该职,所有练兵、理财以及农工商业,务当认真筹办。
1907年3月17日,赵尔巽札行各州县,通谕民间禁止售地租地于外人。
4月11日,盛京将军赵尔巽电告外务部:日本驻屯满洲军队,除铁岭、奉天两处铁道守备队外,已全部退完。
5月3日,清廷以四川总督岑春煊为邮传部尚书,裁缺盛京将军赵尔巽为四川总督。
5月9日,外务部电前盛京将军赵尔巽,日商私订开矿合同,应切实谕禁,并照会日领事声明不认。
5月17日,赵尔巽电外务部,请照会日使,禁阻日人越界收取黄海、渤海及山东沿海一带渔利。
后由赵尔巽弟赵尔丰代理四川总督。
同年7月,张之洞入京授军机大臣,乃以赵尔巽补授湖广总督,在此期间主持创办湖北法政学堂。
11月13日,湖广总督赵尔巽电请外务部力阻日人在汉口租界外购地。
1908年2月,复调任四川总督。
1911年3月继锡良任东三省总督,并授钦差大臣。
期间重用张作霖,任其为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
1912年1月30日,赵尔巽致电袁世凯,要求袁世凯承认东三省的立法、人事、财政、军事的独立。
3月15日,袁世凯任命赵尔巽为东三省都督。
民国成立后,隐居青岛。
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委任其为清史馆馆长,主编《清史稿》。
初期经费充足,每月拨款10多万银元,最高者每月薪金600元。
由赵尔巽做主,广聘人员。
清末耆儒通士,不少都进入史馆。
1916年,袁世凯病逝,北洋政府财政维艰,馆中经费骤减10万银元。
清史馆开支成为重大问题,编纂人员纷纷离去。
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段祺瑞举行善后会议,推其为正议长。
5月,又聘其为临时参政院参政,并被指定为临时参政院院长。
1926年,赵尔巽靠个人关系向张作霖、吴佩孚、张宗昌等人募捐,方才勉强维持清史馆的运作。
民国十六年(1927年),《清史稿》勉强完稿,旋即逝世于北京。
志琮 朝代:清末至现当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志琮(1873年—1952年4月18日),费莫氏,字叔瑜,号地山,又名费志琮,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官员,书法家。
女费莫氏嫁载濂次子溥修。
志琮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式戊戌科二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散馆,著以知县即用。
自光绪二十九年(1901年)起,先后署广西岑溪、昭平、贺县知县,历升浔州府、梧州府、广州府知府,苍梧道尹、潮循道尹。
中华民国间,曾任陆荣廷、吴佩孚顾问。
1951年7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聘任为政务院文史研究馆馆员。
1952年4月18日病逝。
志琮工书法,精鉴赏。

人物简介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杨圻(1875——1941),初名朝庆,更名鉴莹,又名圻,字云史,号野王,常熟人,年二十一,以秀才为詹事府主簿,二十七为户部郎中。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官邮传部郎中,出任英属南洋领事。
入民国,任吴佩孚秘书长,亦曾经商。
抗日战争爆发,居香港,病卒。
词学图录
杨圻(1875-1938) 初名朝庆,更名鉴莹,字云史,号野王。
常熟人。
民国间任吴佩孚秘书长。
殁于香港。
有《江山万里楼诗钞》,词附焉。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吴子瑜(1885~1951),字少侯,号小鲁,台中东势人。
父吴鸾旂,光绪年间监生,曾参与兴筑台湾建府工作,日治以后被命招安委员,而后曾任台中县参事、台中厅参事。
子瑜家境优渥,大正初期赴北平、上海经商,1921年因父丧返台,后于台中太平冬瓜山下建造祖坟、别墅花园,历时六年始完全落成,时人称为东山别墅。
由于经商缘故,大抵在1943年以前,多次往返大陆与本岛间,1935年甚至全家迁居大陆,后约于本年归台,长居东山别墅花园内。
在中国期间,曾与孙中山先生有过往来,多次捐资襄赞革命,并与吴佩孚相善,女儿吴燕生且为吴氏之义女;1922年在北京的台湾人组织「北京台湾青年会」,支持岛内民族主义活动,子瑜也是成员之一。
  除于大陆营商外,1936年子瑜于台中建筑「天外天剧场」,剧场内经营有食堂、吃茶店、卖店、咖啡店、跳舞场,轰动一时。
另曾被选任为台中市协议会员,也是大东信托会社的重要股东。
平素尚风雅,好吟咏,1926年加入「栎社」,常招致诗友举办东山吟会,此后栎社多次雅集便于此举行;又创立有「怡社」,成员亦以中部文人为主,同时子瑜也是台中「樗社」、「东墩吟社」的社员。
生平所撰诗作,今日尚未见诗集刊刻,多散见于报刊中,内容殆以友朋情怀的抒发、行商羁旅的感怀、东山击钵活动写真为主〖以上有关吴子瑜诗作内容及生平大要,主要参见许俊雅〈栎社诗人吴子瑜及其诗初探〉,文章收入东海大学中文系编《日治时期台湾传统文学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其馀则参考当时报刊所载相关消息而得。〗。
(黄美娥撰)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刘冰研,字冬心(1881-1951),四川华阳人。
清末秀才,曾入吴佩孚、邓锡侯、刘湘戎幕。
游历大江南北,相交多当时名士。
著有《秋柳集》、《寒杉馆丛书》等。

人物简介

个人简介
赵毓松(1899—1971)号云鹤,别字木公,化名邵松。
贵州黎平人。
中国青年党头目之一。
1923年因反对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而脱离国民党,周旋于军阀袁祖铭、吴佩孚间,后加入中国青年党,抗战时期,汪精卫投降日本组建南京国民政府,赵以青年党名义参加汪伪政府,历任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农矿部部长、司法行政部部长、考试院铨叙部部长等职。
晚年流寓东京,1971年因愤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而服毒自尽。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77-1927,广西桂林永福县苏桥镇人,字子武,号无竟。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二甲第一百一十八名进士,以知县发湖南,历任永州厘金局局长,零陵县、芷江县知县。
辛亥革命爆发,于宣统三年(1911年)冬代表广西参加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任北伐军南武军军统。
民国二年(1913年)任湖南都督府军务厅厅长,获陆军中将军衔。
民国三年(1914年)三月,当选约法会议议员,经李经羲推荐,袁世凯拟授其为广东巡按使,并提出为其封爵,其锽不满袁世凯复辟帝制而离京,以研究先秦诸子为名隐居上海。
民国六年(1917年)六月,李经羲就任国务总理,张其锽为高等顾问。
不久因张勋复辟,再次退居上海,潜心研究《墨子》。
此后,张其锽通过其兄张其钜结识吴佩孚
护法战争期间,成为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谭延闿的幕僚。
民国八年(1919年),吴佩孚率兵进驻衡阳,与谭延闿军对峙,经张其锽牵线,双方订立休战协定,从此与吴佩孚交厚。
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担任吴佩孚的秘书长。
民国十一年(1922年)六月,吴佩孚推荐张其锽出任广西省省长。
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月,新桂系李宗仁攻入南宁,张其锽离职。
同年九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开始,张其锽任吴佩孚顾问。
十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在张其锽建议下,吴佩孚弃津、京赴湖北,率三千残部驻黄州,张其锽不离左右。
次年十月,孙传芳起兵反对奉系,通电拥吴,张其锽趁机游说直系各督军推吴佩孚出山,吴遂至武汉,任讨贼联军总司令,命张其锽为参谋长。
不久直奉联合,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四月击败冯玉祥的国民军,占领北京,张其锽因功被授以陆军上将军衔。
同年,北伐战争开始,吴佩孚尽失主力,张其锽随之溃退郑州。
次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在逃往四川途中,于河南新野县被当地红枪会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