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黄敬(?~1888),字景寅,淡水关渡人,人称关渡先生。年幼丧父,母亲督学苦读,道光二十八年(1848),安溪举人卢春选来淡设教,乃师事之,学业大进。咸丰四年(1854)取中岁贡生,后获授福建福清县学教谕,因母年迈未就,于是设帐关渡,以敦行为本,及门多秀士。尤擅易经,相关著述甚多,撰有《易经义类存编》、《易经总论》、《古今占法》等,惜今未见;门人杨克彰亦擅易学,因此得使淡北成为北台易学中心之一。 黄敬能诗,但因年代久远,湮没无几,昭和十九年(1940)幸经陈镦厚、李恒刚蒐罗抄录,得诗百馀首,辑为《观潮斋诗集》,今抄本仍存于台湾分馆。战后,陈镦厚再将抄本稍作整理,并更动作品顺序,于1971年发表在《台北文献》直字第十七、十八期上,唯其中部分文字与抄本有异,并出现错误。黄氏诗作,其内容多写自然景物之美,谢雪渔谓其诗风或轻清流利,或典赡风华;而陈镦厚更将之与郑用锡、李望洋、陈维英、曹敬齐名,并称为台湾北部文学界五大宿儒〖参见陈镦厚〈观潮斋诗集序〉。〗,视之为当时北台文坛之能手。以下所录诸作乃据陈镦厚、李恒刚辑《观潮斋诗集》,及近人赖子清《台湾诗醇》、《台海诗珠》、陈汉光《台湾诗录》、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黄美娥撰)
人物简介
石川戈足(1847~1927),号柳城,以号行。日本爱知县海部郡佐屋村人。少时负气节,奔走国事,中年为吏,肮脏不遇。致力书画,师事中野水竹、吉田稼云,为当时日本著名南画大家;且工诗,人称「三绝」。台岛版图易色,宰大穆降。未几辞官,远游闽、粤。明治四十一年(1908)二月十九日来台,四月十九日在台北俱乐部举行个人书画展。翌年二月间再来台,以画会友,五月十日转赴大陆旅行。石川侨台岁馀,自编诗作成《稗海槎程》,附辑和章成《海上唱和集》〖参考(1)谢雪渔《蓬莱角楼诗话》,《风月》第37号,昭和10年12月29日。(2)《台湾大年表》,台北:台湾经世新报社,1938。〗。(杨永智撰)
人物简介
沈蓝田(1853~1918),字相其,世居基隆玉田街。少而颖异,及长好读书,惜屡试不售,乃于乡梓设帐授徒。光绪十年(1884),法人犯基隆,沈氏投笔从军,由百夫长累进千夫长,叙军功五品衔,赏戴蓝翎。未几,和议告成,复以讲学为业。后因基隆海防同知梁纯夫爱其才,擢为清赋局委员,旋任崇基书院董事,以育才为乐,名重一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瀛社代表谢雪渔吊词」,1918年10月23日,第六版。〗。光绪廿年(1894),甲午战争事起,沈蓝田参与基隆地区保甲事务,迨马关和约签订,知事不可为,遂挈眷内渡。台岛局势稍定后,令子嗣沈连浦先行返乡。明治三十一年(1898)因在闽生活不易,加上思乡情切,乃由其子沈连浦向日本政府申请护照〖参考《台湾日日新报》,「游子思乡」,1898年11月27日,第六版。〗,于明治三十七年(1904))返乡定居〖据沈相其〈还乡有感〉一诗(《台湾日日新报》,1904年2月20日,第一版)云「九岁归来百感生」,可知沈氏当在1904年初左右返台。〗。返台后,假基隆城隍庙左室为私塾,栽培子弟众多〖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里巷琐闻」栏,私塾状况,1908年7月26日,第七版。〗。晚年加入台北「瀛社」。大正七年(1918)辞世,享年六十六。〖参考《台湾日日新报》,「编辑剩录(十月五日)」,1918年10月6日,第六版。〗 沈蓝田诗作,大多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另有部分诗作散见于《网溪诗集》、《鸟松阁唱和集》、《环镜楼唱和集》等合集中。
人物简介
李种玉(1856~1942),字稼农。清台北三重埔人。光绪十七年(1891)参加台北府试,取进县学;二十年(1894)列选为优贡生。日本治台后,于明治廿八年(1895)出任保良局帮办事务嘱托,明治卅年(1897)总督府佩授绅章,并被推举为三重埔保良局局长。明治卅三年(1900)入国语学校担任教务嘱托,教授汉文、习字,提携学子甚众。曾与谢雪渔茂才代表台湾儒士,赴日本参列汤岛圣堂孔子大祭;又与林清敦等创设「鹭州吟社」。李氏精书善文,台北寺庙楹联,有不少出自其手 。以下诗作由林钦赐《瀛洲诗集》、赖子清《台海诗珠》、鹰取田一郎《大雅唱和集》、住江敬义《江濒轩唱和集》以及《台湾日日新报》辑录编校。
人物简介
陈人英(1860~1926),字达,小名益智。清咸丰十年(1860)生于台南官佃庄(今台南县官田乡)。其先祖随郑成功来台,开垦台南赤山地区,累世均为官佃。陈氏曾入台南举人蔡国琳门下,光绪初年补嘉义县学弟子员,后为廪生。改隶后,于明治三十一年(1898)授佩绅章,明治三十四年(1901)任?豆辨务署参事,其后又担任盐水港参事、台南厅官佃厅参事等职。明治三十八年(1904)为盐水港制糖会社发起人,明治四十四年年(1911)被推为官佃庄「断发会」会长。陈氏平日热心地方事务,望重里闾。瀛社诗人谢雪渔曾赋诗〈同学陈人英上舍〉云:「不群矫矫各青年,励志芸窗判后先。筑就官埤资灌溉,君家瘠壤悉腴田。」可见陈人英于地方发展上之贡献〖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洪波浪、吴新荣主修《台南县志‧人物志》,台南:台南县政府,1980年6月。〗。惜其诗作不多,今仅存二首。(陈晓怡撰)
人物简介
林抟秋(1860~1938),字翀鹏,号晓?。福建泉州人,幼经名师传授,十四岁即设帐讲学。光绪十七年(1891)渡台,寓居台北。日治后,担任保正。设「种竹书房」于妈祖宫内,后徙于龙山寺后殿讲学达二十多年。为「瀛社」创社社员,与林湘沅、黄植亭、谢汝铨交谊甚笃。明治四十四年(1911),偕瀛社社友欧阳朝煌内渡至福州捐监。大正十三年(1924)受聘为「高山文社」名誉讲师。昭和十三年(1938)七月卒,年七十有九。〖参考谢汝铨〈瀛社老友林抟秋兄作古悼词〉:「飘零书剑渡瀛东,文甲寄踪天后宫。绛帐谈经廿馀载,诸生弦诵坐春风。」,刊于《风月报》七十二期,1938年9月15日;黄文虎〈艋舺旧文人回忆录〉,《台北文物》一卷二期,1953年4月,页35至39;《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杂报」栏,调查义塾,1906年4月13日,第五版;《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杂报」栏,书房认可,1909年5月15日,第五版;《汉文台湾日日新报》,1909年5月13日,第四版;《台湾日日新报》,「摭闻」栏,高山文社吟况,1924年2月13日,第六版。〗今林氏作品辑录自《鸟松阁唱和集》、《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日日新报》、《诗报》等。(林淑慧撰)
人物简介
王人俊(1866~1918),名承烈,号采甫,以号行世。清淡水艋舺(今台北市万华)人。光绪十七年(1891)淡水县生员,游泮后拟赴秋试,适逢乙未割台之变,未成行。于是绝意仕途,閒居寄情诗酒,并设塾授课。明治四十二年(1909)春,与林湘沅、谢汝铨、洪以南诸贤,倡设台北「瀛社」,为该社中坚社员。生平致力吟咏,直抒胸臆,诗风平易流畅,时以诙谐笔调,反映现实生活。乡里父兄素重其品德,门生几达千人,台湾作家王诗琅亦曾从其学。王人俊著作虽丰,惜遭兵燹而散失〖参考邱秀堂《鲲海粹编。台北七君子诗存》,台北:台湾史迹研究中心,1980年;廖一瑾(雪兰)《台湾诗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唐羽《基隆颜氏家乘》,台北:基隆颜氏家乘纂修小组,1997年12月。〗。2004年厦门大学出版《台湾文献汇刊》收录其《杂文诗辑钞》〖编者按:《杂文诗辑钞》原题〈台北艋舺秀才〉,为王采甫辑钞,杨莲福整理。以下所收王人俊诗三首系杨莲福所藏《杂文诗辑钞》,收录于《台湾文献汇刊》第四辑第十一册丁,陈支平主编,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乃王人俊辑钞前人诗文佳作,属于王氏之作极少。生平诗作大多发表于《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日日新报》,并收录于《咏李烈姬诗集》、《剑潭馀光》、《寿星集》、《环镜楼唱和集》、《东宁击钵吟前集》、《网溪诗集》、《台湾诗录》、《台海诗珠》、邱秀堂所辑《鲲海粹编。台北七君子诗存》,今即据此辑录编校。(蔡美端撰)
人物简介
欧阳朝煌(1869~1934),一名兆璜、珧璜,字莲槎,福建晋江县人。苦读自励,性耽吟咏,然屡试未售。明治三十七年(1904)渡台,寓居艋舺,与人合营三吉锡箔厂于土地后街。明治四十一年(1908)曾师事王受福,嗣后为维护汉文化,先后参与「瀛社」(1909)、「高山文社」(1922)活动。明治四十四年(1911),与林抟秋捐监福州,官章「欧阳钧」。大正年间,与洪以南、谢汝铨组织「瀛社」的次级吟会「婆娑会」,复与人合夥开「南华锡箔厂」。昭和七年(1932)左右归里,为晋江蚶江小学义务教师。昭和九年(1934)卒,年六十七。 其作品主要刊载于《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与《台湾日日新报》,兹据以辑录编校。〖王受福有诗〈赠门徒欧阳朝煌〉:「隔别三年始再来,多情如汝又多才。扬名海外光吾邑,一望扶桑老眼开。」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艺苑」栏,1911年8月9日,第一版;唐羽《基隆颜氏家乘》,台北:基隆颜氏家乘纂修小组,1997年12月;林正三《瀛社社史之整理纂修与研究》,九十三年度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艺文补助文学类研究计画,2005年4月。〗
人物简介
林馨兰(1870~1924),字湘沅,又作湘远、湘畹,号六四居士,又号寿星。台南(辜妇妈街)人。少好吟咏,与赖文安、罗秀惠等人同受教于台南举人蔡国琳。光绪十三年(1887)取中生员,后于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及二十年甲午(1894)两度参与秋试,不第。乙未割台(1895)后,举家内渡祖籍同安。越两年局势稍定,始返台南设帐授徒。曾先后担任《全台日报》、《台南新报》记者,明治三十三年(1900)移居台北,担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部记者,曾以「劳劳生」笔名于该报撰写「意园诗话」专栏。林氏在诗坛颇为活跃,明治三十九年(1906)加入「南社」,明治四十二年(1909)与谢汝铨等人共组「瀛社」,大正四年(1915)与张纯甫、林述三、骆香林等人创设「研社」,后改为「星社」。大正六至十一年间(1917~1922)多次参与瀛桃竹联吟会、全台诗社联吟会等活动,并曾为「崇文社」诗文评议员。大正七年(1918)任教于台北市太平公学校,夜则设塾育才,多有裁成。大正十三年(1924)逝世。林氏诗工近体,对律齐整,句多感慨。门人蔡敦辉辑其遗诗为《湘沅吟草》,未及梓行,蔡氏遽逝,其稿遂多散佚。〖参考赖子清〈诗社特辑。星社〉,《台北文物》4卷4期,1956年2月;赖子清〈台南诗文社〉,《台南文化》新6期,1980年1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页287;许学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页579;吴毓琪《南社研究》,台南:台南市文化中心,1999年。〗《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时报》、卢嘉兴〈日据时期为台湾倡设诗社的林湘沅〉等仍存其诗作四百馀首,兹据以辑录编校。(黄文车撰)
人物简介
洪以南(1871~1927),名文成,字逸雅,号墨樵、无量痴者。清淡水厅艋舺(今台北市万华)人。同治十年(1871)四月生于艋舺土治后街,后徙居淡水。祖父洪腾云,经营米郊致富。以南幼颖异,祖喜之,延泉州名孝廉龚显鹤课读,授诸经子史诗赋。乙未(1895)割台,避难泉州原籍,翌年应试,取进晋江县秀才。返台后,于明治卅九年(1906)任台北县办务署参事,十二月受绅章,曾担任艋舺保甲局副局长、台北厅检验役员、台北协会台北支部评议员、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嘱托、台北厅参事(1907)、淡水区长(1914)、街长等职。善诗文,能画兰竹,且家饶于资,乃蒐集各地散佚图籍、碑帖、文物,建达观楼以贮之,为北台著名藏书之所。与谢汝铨、林馨兰等共创瀛社,被推为第一任社长,时与当道相唱和。著有《妙香阁集》,惜今未见〖参考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页178至179,妙香阁集提要:「《妙香阁集》,世不多见,陈汉光君藏有日历大正二年活字版排印本一册,已非全璧,首有谢汝铨序,略云:『逸雅沉酣经史,陶铸百家,虽以浩瀚之才,仍出之千锤百鍊。故淡宕飘忽,腾芬挹秀中,每见离奇精警,搯肺镂肝之作也』。观其〈斋廊晚兴〉句:『一山横落月,千树掩柴关』、『野梅才破萼,官柳半垂丝』。便知其著力之勤,刻画之深。」〗,以下作品自《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台湾时报》、《鸟松阁唱和集》、《南薰集》、《环镜楼唱和集》、《台湾诗荟》、《东阁倡和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网溪诗集》、《小东山诗存》、《台湾诗钞》等辑录编校。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