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鹗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五
陈允颐,字养源,武进人。
同治癸酉举人,历官浙江杭嘉湖道。
有《兰墅诗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64—1814 【介绍】: 清四川遂宁人,字仲冶,号船山、药庵退守,又自号蜀山老猿、老船。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检讨,改御史,再改吏部郎中,出知山东莱州府。以忤上官,称病去职。卒于苏州。诗称一代名家,沈郁空灵,能自出新意。亦工画。有《船山诗草》。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
张问陶,字仲冶,号船山,遂宁人。乾隆庚戌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官莱州知府。有《船山诗草》。
词学图录
张问陶(1764-1814) 字仲治,以遂宁城西有船山,故号"船山",亦称"老船",又因貌似猿,乃自称"蜀山老猿"。晚年辞莱州知府,留虎丘养病,自号"药庵退守"。四川遂宁人。乾隆进士,授检讨,官莱州知府。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反对模拟,所作为袁枚所赞。一生忧国忧民,风节高尚。能书画。有《船山诗草》。
维基
张问陶(1764年—1814年),字仲冶,号船山。
四川遂宁县(今蓬溪县)人,汉开国功臣张良后裔,清代诗人、书画家、官员。
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教习庶吉士、国史馆总纂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掌贵州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巡城御史(巡视南城)、会试同考官、吏部验封清吏司郎中等,官至山东省莱州府知府。
妻清代女诗人林佩环,其父四川布政使林俊曾是福康安家人。
清末民初,张问陶曾被红学界认定为高鹗姐夫。
张问陶任知府时审理一宗大伯强奸弟媳被杀案,在2009年湖北邓玉娇案发生后引起关注。

人物简介

维基
桂龄(1770年—1837年),字丹圃,号香岩,张氏,内务府汉军正黄旗人。
乾隆壬子举人,嘉庆丙辰进士。
嘉庆元年,任内阁中书;嘉庆五年,顺天乡试同考官;嘉庆十三年,湖北乡试副考官;嘉庆十八年,礼部主客司郎中;嘉庆二十年,内阁侍读学士;嘉庆二十二年,太常寺少卿;嘉庆二十四年,奉天府府丞兼学政;道光四年,太常寺卿;道光八年,大理寺卿;道光九年,督察院左副都御史;道光十年,礼部右侍郎;道光十三年,户部左侍郎;道光十四年,吏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管理咸安宫官学事务;道光十五年,太仆寺卿;道光十七年,兼署光禄寺卿,卒。
与内务府镶黄旗汉军进士高鹗时有诗歌唱和,高鹗《月小山房遗稿》中有《赠桂香岩同年》二诗。
府址在兵马司胡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苏州人,字小泉。
高鹗续补《红楼梦》后四十回,并以活字本刊行《红楼梦》,称足本。
崇硕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崇硕(1785年—1816年),字国辅,号小亭,镶蓝旗宗室。
嘉庆十四年己巳恩科三甲同进士出身,翰林院散馆后改主事,复改宗人府经历。
崇硕曾为清代女诗人恽珠的《红香馆诗草》(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本)作跋,高鹗等序。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二
徐继畬,字松龛,五台人。道光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福建巡抚,内用太仆寺卿。有《松龛先生遗集》。
维基
徐继(1795年—1873年),字松龛,又字健男,号牧田、松龛先生,室名退密斋,山西代州五台县人。
生于乾隆六十年,卒于同治十二年,中国清朝学者,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
徐继畬最重要的著作是介绍世界各国风土人情的《瀛寰志略》,他在书中所推崇的西方政治制度,就当时而言,其思想是非常超前的。
虽然推崇西方制度,但也深知清朝现实,为人谨慎,仕途坎坷。
同治年间官至太仆寺卿,加二品顶戴。
徐继畬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出生在山西五台县东冶镇。
其父徐润第是进士出身,徐继畬从小便受到较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曾经师从高鹗等名人。
道光六年(1826年),徐继畬考中进士,以朝考第一(朝元)被选为庶吉士,四年后成为翰林院编修,之后不久又成为陕西道监察御史。
期间上疏弹劾忻州知州史梦鲛以及保德知州林树云等人,并且上疏提议实行简政,深合道光帝意见,因此道光帝召徐继畬入朝觐见,向他询问各种时事,徐继畬都对答如流,深得皇帝欣赏。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月,他开始担任广西浔州府知府。
之后又历任福建延建邵道,署理汀漳龙道。
道光二十年(1840年),当时时值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军舰聚集厦门,与漳州近一水之隔。
当地百姓都大为惊恐,徐继畬督兵勇昼夜防守漳州,誓与城门共存亡,百姓因此得以安定下来。
因此,徐继畬得到了较好口碑。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徐继畬任两广盐运使,随即升任广东按察使。
次年,迁福建布政使。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升任广西巡抚,然而还未上任,就被改授福建巡抚。
当时正值闽浙总督刘韵珂因病乞假,徐继畬便代理闽浙总督,和外国人交往加密,了解到很多国外的各种情报,为此后编著《瀛寰志略》打下基础。
道光三十年(1850年),因为在福州发生的神光寺事件中处理事件的方法与当时在福州养病的林则徐以及其他一些官僚的意见不合,多次被言官弹劾。
咸丰元年(1851年),徐继畬因为「身膺疆寄,抚驭之道,岂竟毫无主见,任令滋扰」的理由被革职并召回北京,接受咸丰帝的当面问询。
与咸丰帝对答完毕后,咸丰帝评价他为朴实,但终因言官弹劾势重,被降职为太仆寺少卿。
次年(1852年),吏部追查徐继畬在巡抚任内逮捕罪犯延迟一事,徐继畬因此被彻底罢官,回到故里。
当时正逢捻军之乱以及同治回乱,徐继畬协助官府率领团练协防辽州、上党、阳城等要地。
深受当时兼任山西巡抚的沈桂芬的好评。
咸丰六年(1856年)他被平遥超山书院聘为书院山长。
同治四年(1865年),徐继畬被重新起用,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并管理同文馆。
之后又任太仆寺卿,授二品顶戴。
同治八年(1869年)告老辞官,并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家中去世。
清史稿》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