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马际伯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释古念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六
释古念,字清一,晚号幻影,姓舒氏,钟祥人。
始自髫龀,即存远度。
家贫无养,佣作取给。
年才逾冠,父母俱逝,感斯惨毒,深悟业系,遂投邑中文昌阁出家。
所居僻左,师友乏绝。
尝得古德语录数篇,潜寻幽旨,不营俗务。
复随方行脚,止于天目,寺主广福一见,断为伟器,遂留参究,多所策发,既而福问如何是西来意。
念沈吟久之,福因谓曰:“汝盍反诘,当代汝答。
”念从容作礼曰:“道在己躬,岂容旁贷?
”福喜曰:“能如是,真法王子也。
顾佛旨高坚邃远,非一蹴能跻,汝勉旃。
”退归禅室,凝心栖虑,行止若痴,累旬兼月,未有所得。
一日宴坐,闻香版声,偶尔感悟,执虑顿殒,五官百骸如土委地,从是一念不生,前后际断,乃起求證,遂获印可。
然犹遍习禅观,精进不懈。
三衣一钵,游憩胜境,金山、九华皆所栖止,东南禅侣具知念矣。
光绪二十年,仰台山灵迹,杖锡孤征,不远千里陟秘魔崖,爱其幽隐,依林结宇,殆将终焉。
岁值大旱,群请祷雨,念曰:“吾守此庵,祗知念佛,复何神异,重劳祈请。
”乃持珠端坐,须臾雨至,四野沾足,人多德之。
居台六年,来游京国,始至龙泉,博览经论。
会联军入京,两宫西狩,夷酋骄横,胜地名蓝,多遭蹂躏,惟念所在,戎马绝踪。
灵感既昭,光耀斯发。
问道之众,室无所容。
有内监聆其誉问,奉金三百,郤而不纳。
其他檀施亦多屏谢。
故身无长物,居止之地,惟置一榻,败絮单衾,而风范凝然。
虽公卿造访,言词峻洁,略无假借。
非僻之流,赌其神宇,莫不改容。
晚居西城广济寺,道闻日高,远近归依,千有馀众。
乃就所居研讲经论,遍应众心,随所叩问,百轨千涂,片语洞然,窦开障抉。
一时文彦,多舍其夙业,愿闻真啼,相从不去。
丙辰十月,方设水陆道场,犹登座说法。
七日会散,正容端坐,专待众别,时环而侍者,百有馀人。
启目周视,庵然坦化。
寿七十四,僧腊五十,塔于大阳山。
初闽中有鼓山耀灵禅师者,远来五台,立谈之间便如夙契,别时以破衲相赠,御之经年,初未留意,偶于裂缝中露一纸牃,展视则曹洞世系,应相传授。
盖耀灵默识,密付有深心焉。
念亦感动,以福本临济嗣法在前,遂兼承两宗。
斯亦禅林逸闻,未忍放失者也。
著有《宗镜捷要》四卷,长沙方表为之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字蜀尤,井研人。
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民国十五年(1926)任刘成勋部仕学馆馆长。
(据《成都晚报·骆状元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