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蒲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诗僧。
全唐诗》存诗3首,小传云:“无则,五代时人,为法眼文益禅师弟子。
”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其诗1卷,今不存。
检《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文益门人有玄则,为滑州卫南(今河南滑县东)人,南唐时住金陵报恩院。
疑即其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玄奘弟子。
高宗时选高僧,会隐获选。
麟德中,奉敕与西明寺僧玄则等于各种佛经中略出精义玄文,名《禅林要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史失载氏族。
素以道德学问。
有名京师。
麟德二年。
诏与西明寺玄则等十人。
撰禅林要钞于北门西龙门。
修书所其书盖集大藏诸经。
精义所成也。
进呈。
诏藏之秘阁。
隐亦尝预翻译。
兹不录。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会隐。
不详何许人也。
精明之气绰有盈馀。
处于等夷若鸡群之见鹤也。
天皇朝慎选高学名德。
隐膺斯选。
麟德二年敕北门西龙门修书所。
同与西明寺玄则等一十人。
于一切经中略出精义玄文三十卷。
号禅林要钞。
书成奏呈。
敕藏秘阁。
隐亦尝预翻译。
玄则颇闻著述。
高宗朝。
斯为龙象之最焉。
张昭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35 【介绍】: 北魏河内修武人。
张蒲子。
以功臣子为太学生。
太武帝即位为内主书。
从征柔然有功,进爵修武侯。
延和二年为幽州刺史。
时逢灾年,州廪空虚,乃使商人通济贫人,车马之家籴运于外,贫弱者劝以务农。
岁大熟,士民颂之。
在任三年卒。
张灵符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内修武人。
张蒲孙。
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补中书博士。
文成帝和平中,咸阳郡民赵昌聚党起事,百姓骚动。
奉诏慰喻,民乃复业。
迁中书侍郎,赐爵昌国子。
后历任司州大中正,齐州刺史、光州刺史。
僧旻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7 【介绍】: 南朝梁僧。吴郡富春人,俗姓孙。七岁出家,居虎丘西山寺。力学不怠,志操冠群辈。后居扬都庄严寺。自齐迄梁,登座讲说逾二十年。梁武帝天监初与诸僧于上定林寺抄一切经论。著有《论疏杂集》、《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尤以《成实论义疏》著名。与智藏、法云合称梁代三大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孙氏。
世居吴之富春。
三国有吴之后也。
幼孤。
七岁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师事僧回。
从受五经义。
宋吏部郎吴郡张辩。
尝谓之曰。
沙弥何姓。
家何处。
旻曰。
贫道姓释。
家此山。
辩异之。
特进张绪。
见而叹曰。
松柏虽小。
已有凌云之气。
年十三。
随回出都。
住白马寺年十六。
回亡。
移住庄严寺。
师事昙景。
与同寺法云神冈法关。
夕则合帔而卧。
昼则假衣而行。
往返咨询。
柔次远亮四师。
大明经律论指。
振发拥滞。
虽命世硕学。
无所是非。
齐文慧帝。
竟陵王。
深加贵敬。
尚书令王俭。
尝延僧宗。
讲涅槃经。
旻所扣问。
辄摧衄。
俭曰昔姚兴于逍遥园。
使竺道生。
难道融义。
往复百翻言义俱切。
众服其英秀。
今旻法师过之远矣。
文宣帝请柔次二师。
讲成实论。
旻于末席。
有所议论。
辞旨清新。
宏邈。
听者倾属。
次师乃放麈尾叹曰。
老夫受业彭城精思五聚。
有十五番。
诚为难窟。
每恨不逢勍敌。
自至金陵五年。
始见竭于今日矣。
待为思之。
晚讲当答。
及晚裁复数交。
辞义遂拥。
次师动容。
顾四座曰。
后生可畏。
永明十年。
始二十六岁。
讲成实论于兴福寺。
先辈后进。
道俗交会。
不远万里。
呜呼盛哉。
晋宋来学者。
务高谈大语。
以相誇罩。
而旻谦让。
恬静若不能言。
晋安太守彭城刘业谓旻曰。
师于经论该博。
何以立义多儒。
答曰贫道谨依经文。
玄则玄。
文儒则儒。
不知其他也。
竟陵王世子昭胄出守会稽。
或邀旻往征虏亭饯之。
旻曰吾与相识于讲席间耳。
然未尝修诣。
闻其得郡便往。
意所不欲。
众由是亦罢。
永元初。
诏僧局。
请僧三十人。
入华林园夏讲。
僧正拟旻法主。
旻却之。
或问其故。
答曰。
此徒外润。
不能内益。
由是誉传遐迩。
琅琊王仲宝吴郡张思光。
学冠当时。
并投分纳交。
申以缟滞。
齐乱避地入东。
逮梁天监五年。
诏僧正慧超。
到房请。
与法宠法云。
汝南周舍等。
入华林园道义。
六年制注般若经。
请京城五大法师于五寺。
首讲。
以旻道居其右。
深其悦可。
又诏于慧轮殿。
讲胜鬘经。
帝躬临听。
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
三十人。
同抄定林寺一切经论。
以类相从成。
八十卷。
皆取旻考正来上。
十一年。
感风疾。
诏吴郡太守张充吴兴太守谢览给。
舟仗资粮津发至都。
晋陵太守蔡撙出门候之。
叹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监末。
诏庄严寺。
建八座法轮。
讲者五僧。
以年腊相次。
旻最处后。
而徒众剧繁。
庄严讲堂。
宋世祖所立者。
其高广𮞅[〦/柔]。
非他处比。
是日至不能容。
诏听停讲五十日。
益辟窗牗。
进床五十张。
犹云迫隘。
桄程为之摧折云。
讲十地经于简静寺。
先为筑堂五间。
以增其旧。
至日悉满。
尤薄于势要。
吴郡陆倕一日造房。
旻称疾不见。
倕欣然曰。
此诚弟子所望也。
时吴兴太守萧昂过山展礼。
山主智迁以告旻。
旻曰。
吾山薮病夫。
无事见贵二千石。
昔戴颙隐居北岭。
宋江夏王诣之。
颙高卧牗下。
不与相见。
吾虽德薄。
请附于戴公。
及萧至。
旻从后门遁去。
其年。
皇太子亦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致礼赠物。
大通五年。
诏还都。
徙居开善寺。
于路旧疾。
增剧八年二月一日卒。
寿六十一诏。
以其月六日。
窆钟山之开善。
初旻乐禅默。
乃依所立义。
获入定。
问诸禅师。
皆曰门户虽殊。
造寂则一。
每开讲先使众于坐定后为舍灵转经曰。
道安故事也。
时灵根寺道超。
勤学。
每祷佛。
愿如旻。
忽梦。
人曰。
僧旻法师。
毗婆尸佛时。
已能讲说。
君始发心。
岂可遽及耶。
但自加功。
当得开解。
旻造弥勒像。
朝夕礼谒。
梦像遣化。
送菩提树。
曰菩提者。
梁言道场树也。
弟子颇宣其言。
旻止之。
著述殆百馀卷。
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僧旻。
姓孙氏。
家于吴郡之富春。
有吴开国大皇帝其先也。
幼孤养能言而乐道。
七岁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为僧回弟子。
从回受五经。
一闻能记。
精神洞出标群独秀。
每与同辈言谑及诸典礼。
未尝不慨慨然欲为己任。
宋吏部郎吴郡张辩谓之曰。
沙弥何姓家在何处。
旻曰。
贫道姓释。
家于此山。
辩甚异之。
特进张绪见而叹曰。
松柏虽小已有陵云之气。
由是显誉。
年十三随回出都住白马寺。
寺僧多以转读唱导为业。
旻风韵清远了不厝意。
年十六而回亡。
哀容俯仰率由自至。
丧礼毕移住庄严师仰昙景。
景久居寺任。
雅有风轨。
大小和从。
寺给僧足。
旻安贫好学。
与同寺法云禅岗法开。
禀学柔次达亮四公经论。
夕则合帔而卧。
昼则假衣而行。
往返咨询不避炎雪。
其精力笃课如此。
大明数论究统经律。
原始要终望表知里。
内鉴诸己旁启同志。
前疑往结靡不冰泮。
虽命世硕学有是非之辩。
旻居中振发曾无拥滞。
光绪既著风猷弘远。
齐文惠帝竟陵王子良。
深相贵敬请遗连接。
尚书令王俭。
延请僧宗讲涅槃经。
旻扣问联环言皆摧敌。
俭曰。
昔竺道生入长安。
姚兴于逍遥园见之。
使难道融义。
往复百翻言无不切。
众皆睹其风神服其英秀。
今此旻法师超悟天体。
性极照穷言必典诣。
能使前无横阵。
便是过之远矣。
文宣尝请柔次二法师。
于普弘寺共讲成实。
大致通胜冠盖成阴。
旻于末席论议。
词旨清新致言宏邈。
往复神应听者倾属。
次公乃放麈尾而叹曰。
老子受业于彭城。
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为难窟。
每恨不逢勍敌。
必欲研尽。
自至金陵累年始见竭于今日矣。
且试思之晚讲当答。
及晚上讲裁复数交词义遂拥。
次公动容顾四坐曰。
后生可畏。
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
永明十年始于兴福寺讲成实论。
先辈法师高视当世排竞下筵。
其会如市山栖邑寺莫不掩扉毕集。
衣冠士子四衢辐凑。
坐皆重膝不谓为迮。
言虽竟日无起疲倦。
皆仰之如日月矣。
希风慕德者不远万里相造。
自晋宋相承凡论议者。
多高谈大语竞相誇罩。
及旻为师范。
棱落秀上机变如神。
言气典正。
座无洪声之侣。
重又性多谦让。
未常以理胜加人。
处众澄眸如入禅定。
其为道俗所推如此。
时人称曰。
折剖磐隐通古无例。
条贯始终受者易悟。
庶方荡诸异论大同正法矣。
于是名振日下。
听众千馀。
孜孜善诱曾无告倦。
晋安太守彭城刘业。
尝谓旻曰。
法师经论通博。
何以立义多儒。
答曰。
宋世贵道生。
开顿悟以通经。
齐时重僧柔。
影毗昙以讲论。
贫道谨依经文。
玄则玄。
文儒则儒耳。
时竟陵王世子萧照胄。
出守会稽。
要旻共往。
征虏别之。
旻曰。
吾止讲席。
相识未尝修诣。
承其得郡。
便狼狈远别。
意所不欲。
众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
敕僧局请三十僧。
入华林园夏讲。
僧正拟旻为法主。
旻止之。
或曰何故。
答曰。
此乃内润法师。
不能外益学士。
非谓讲者。
由是誉传遐迩名动京师。
琅琊王仲宝。
吴人张思光。
学冠当时清贞独绝。
并投分请交申以缟带。
年立之后频事开解蔚为宗匠。
九部五时若指诸掌。
玄理伏难坦然夷易。
故缁素结辙华俗邀延往复屯萃矣。
时有令闻夙成负先来之风。
耆年素望怀新旧之耻。
设伏者比肩翘关者间出。
旻随方领会。
弘量有馀。
皆衔璧舆榇响然风靡者一人而已。
值齐历横流道属昏诐。
时宠小人世嫉君子。
因避地徐部。
仍受请入吴。
法轮继转胜幢屡建。
皆随根获润有声南北。
皇梁膺运乃翻然自远言从帝则。
以天监五年游于都辇。
天下礼接下筵亟深眷悦。
敕僧正慧超衔诏至房。
欲屈与法宠法云汝南周舍等。
时入华林园讲论道义。
自兹已后优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经。
以通大训。
朝贵皆思弘厥典。
又请京邑五大法师。
于五寺首讲。
以旻道居其右。
乃眷帝情深见悦可。
因请为家僧。
四事供给。
又敕于慧轮殿讲胜鬘经。
帝自临听。
仍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三十人。
同集上定林寺。
抄一切经论以类相从。
凡八十卷。
皆令取衷于旻。
十一年春忽感风疾后虽小间。
心犹忘误言语迟蹇。
旻曰。
自登座讲说已二十年。
如见此病例无平复。
讲事尽矣。
乃修饰房内隔立道场日夜礼忏。
后吴郡太守张充。
吴兴太守谢览。
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请。
有敕给船仗资粮发遣。
二郡迎候舟楫满川。
京师学士云随雾合。
中途守宰莫不郊迎。
晋陵太守蔡撙。
出侯门迎之叹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监末年。
下敕于庄严寺。
建八座法轮。
讲者五僧以年腊相次。
旻最处后。
众徒弥盛。
庄严讲堂。
宋世祖所立。
栾栌增映延袤遐远。
至于是日不容听众。
执事启闻。
有敕听停讲五日。
悉移窗户四出檐霤。
又进给床五十张。
犹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数。
得人之盛皆此类焉。
旻因舍什物嚫施拟立大堂。
虑未周用付库生长传付后僧。
又于简静寺讲十地经。
堂宇先有五间。
虑有迫迮又于堂前权起五间。
合而为一。
及至就讲寺内悉满。
斯感化之来殆非意矣。
少与齐人张融谢眺友善。
天下才学通人莫不致礼。
虽居重名不嘉荣势。
闲处一室简通豪右。
众人多恨之。
唯吴郡陆倕。
博学自居。
名位通显早崇礼敬。
旻亦密相器重。
时为太子中庶。
傧从到房。
旻称疾不见。
倕欣然曰。
此诚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倕之爱名德也。
弥重旻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后。
先疾连发弥怀退静。
夜还虎丘人无知者。
时萧昂出守吴兴。
欲过山展礼。
山主智迁先知以告旻。
旻曰。
吾山薮病人。
无事见贵二千石。
昔戴颙隐居北岭。
宋江夏王入山诣之。
高卧牖下不与相见。
吾虽德薄请附戴公之事矣。
及萧至旻从后门而遁。
其年皇太子。
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衔命致礼。
赠以几杖炉奁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还移住开善。
使所在备礼发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剧未堪止寺。
权停庄严因遂弥留以至大渐。
良医上药备于寺内。
中使参侯相望驰道。
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储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钟山之开善墓所。
丧事大小随由备办。
隐士陈留阮孝绪。
为著墓志。
弟子智学慧庆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东王。
并为制文树于墓侧。
徵士何胤。
著文立于本寺。
初旻尝乐于禅默。
乃依所立义试遍安心。
旬日之间遂得入定。
问诸禅师皆云。
门户虽殊造寂不异。
又尝于讲日谓众曰。
昔弥天释道安。
每讲于定坐后。
常使都讲等为含灵转经三契。
此事久废。
既是前修胜业。
欲屈大众各诵观世音经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远近相习。
尔后道俗舍物乞讲前诵经。
由此始也。
时有灵根寺道超比丘。
勤学自励。
愿明解如旻。
梦有人言。
僧旻法师毗婆尸佛。
已能讲说。
君始修习。
云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达。
随分得解。
后大领悟。
旻尝造弥勒佛并诸供具。
朝夕礼谒。
乃梦见弥勒佛遣化菩萨送菩提树与之。
菩萨曰。
菩提树者。
梁言道场树也。
弟子颇宣其言。
旻闻而勖之曰。
礼有六梦。
正梦唯一。
乃是好恶之先徵。
故周立占梦之官。
后代废之。
正以俗人浇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梦乃心想耳。
汝勿传之。
以庄严寺门及诸墙宇古制不工。
又吴虎丘山西寺朽坏日久。
并加缮改事尽弘丽。
旻所造经像全不封附。
须者便给。
放生布施未尝倦废。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诚多。
未始建大斋会。
恐福事未圆。
旻曰。
大斋乃有一时发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难得尽理。
又且米菜酱酢樵水汤灰践踰浇炙。
信伤害微虫岂有数量。
虑有此事故不敢为也。
始复求寄王官官府有势之家。
使役虽多弥难尽意。
近识观之藉此开悟。
智者窥人有求名之诮。
要请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专至有乖素心。
若现斯言犹涉讥笑。
故吾不为也。
旻美言笑善举止。
吐纳膏油自生顾眄风飙满室。
凡所施为不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后己常若不及。
常有馀师言弟子不恭者。
旻呼与相见为设饮食。
方便诱喻遂成善士。
生无左道卜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诳近识。
贵人君子皆景慕焉。
营居负贩者亦望风而畏敬。
闻其名者伪夫正鄙夫立。
所著论疏杂集。
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
百有馀卷流世。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舒城沙氏子。
生而白衣重包。
荤酒不入于口。
十六游金陵。
听讲法华。
叹曰。
求之在我。
岂可循文逐句哉。
遂礼五台静庵通剃发。
次参寿昌。
机语弗契。
入闽。
一日阅赵州有佛不得住因缘。
有省。
再谒昌。
昌问。
蚁子解寻腥处走。
苍蝇偏向臭边飞。
是君边事。
臣边事。
师曰。
臣边事。
昌呵曰。
大有人笑汝在。
一日登厕。
睹登树人大悟。
趣见昌。
昌问子近日何如。
师曰。
有个活路。
只是不许人知。
昌曰。
因甚不许人知。
师曰。
不知不知昌问。
婆子具什么手眼。
便烧庵趁僧去。
师曰。
黄金增色尔。
又举僧问玄则
龙吟雾起。
虎啸风生公案。
命作颂。
师颂曰。
杀活争雄各有奇。
模糊肉眼曷能知。
吐光不遂时流意。
依旧春风逐马蹄。
昌笑曰。
子今日方信。
吾不汝欺也。
万历三十年。
住博山云。
此事不从功行得。
不从修證得。
不从思议得。
不从学问得。
不从禅定得。
有一等人。
闭门作活。
暗里休心。
将自己身心。
炼得如枯木寒灰。
虫唼衣而不知。
蛛结网而不顾。
纵是百年在定。
终如一个死人。
于本分事中。
全无交涉。
所以玄沙曰。
直饶如澄潭月影。
静夜钟声。
随扣系以无亏。
触波澜而不散。
此犹是生死岸头事。
道人行处。
如火烧冰。
箭既离弦。
无返回势。
须就明中取则。
向花柳街前。
逴得九衢春色。
于芙蓉岸上。
带来八面秋风。
应用无亏。
随缘自在。
且道作么生。
是博山行履处。
良久曰。
祇有一双穷相手。
不曾轻揖等閒人。
况博山与诸人。
同途不同彻。
诸人向正位中来。
博山不在正位。
诸人在博山。
拂子里许。
诸人向偏位中来。
博山。
不在偏位。
拂子在诸人袈袈里许。
所以道。
对面不相识。
千里却同风。
若向这里彻去。
当下知归。
不留朕兆。
故我释迦大师。
为勇猛众生。
成佛在一念顷。
为懈怠众生。
得果满僧祇劫。
博山。
恁么道。
犹是葛藤。
诸人也须绊断始得。
且道绊断后。
作么生行履。
卓拄杖曰。
不因樵子径。
争到葛洪家。
崇祯三年秋示疾。
首座问。
和尚尊体如何。
师曰。
尽有些子受用。
座曰。
还有不病者也无。
师曰。
热大作么。
座曰。
来去自繇。
请道一句。
师书历历分明。
四字。
投笔坐化。
塔全身于本山。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无异禅师者。名元来。庐州舒城人也。姓沙氏。胎乳绝荤。耳目不涉尘垢。年十六。游石头城听法华。自信佛法。不从人得。乃礼五台静庵沙门。著垢衣。五年精核教观。振锡南还。上峨峰。谒无明经公。自负人无我。及辄辞行。经公敛目危坐而已。师不测。竟去入闽。寓白云峰。阅古尊宿语。忽有所得。再谒经公。陈其见处。公曰。蚁子解寻腥处走。苍蝇偏向臭边飞。是君边事。臣边事。对曰。臣边事。曰。大有人笑你在。师愕然曰。到者里。因甚不是。公曰。此不是。彼皆然。师乃倾心哀请。公惟敛目。师益不测。一日闻泥神倒地声。不觉踊跃。呈偈于公。公仍敛目。命以宗乘堂别居之。居年馀。每呈偈颂。公敛目如前。师因感泣。以为依公决择。不蒙指示。岁序推迁。何了日耶。偶登厕。睹上树人。乃明大旨。叹曰。今日方知。师不我欺也。万历壬寅。师年二十有八。出住博山。而持重端严。笃行古德之风。入其门者。心容俱肃。寻应闽之董岩。鼓山大仰。复还博山。参徒大集。是时。经公已迁寿昌。父子道价。喧腾宇内。僧问如何是功。师曰。一人同一春。如何共功。师曰。力士舁杖鼓。如何是功功。师曰。猢孙上露柱。曰。不得敲唱双举。请示正中妙叶。师曰。高底云绕树。远近鸟衔花。如何是君。师曰。水有筋山有骨。如何是臣。师曰。鹡鸰鸟鸣似哭。如何是君视臣。师曰。千年老树挂枯藤。如何是臣视君。师曰。楼头画鼓正三更。如何是君臣道合。师曰。金阙凤衔丹诏去。边陲人唱凯歌归。僧作礼。师曰。君位中事作么生。对曰。虚突兀。师复打。时。慧台镜禅师。早得旨于经公。翛翛瓢笠。剥啄诸方。诸方以矮师叔类之。过访于师。适师升座。镜出震威一喝曰。百丈闻喝。三日耳聋。且道。是那三日。师曰。秋风多带杀。秋露愈加寒。镜拂袖归众。师便下座。镜后隐于武夷石屏岩。相随者。樵汲数辈。禅衲寻风求之。镜悉指归博山。崇祯二年。魏国公徐弘基。请师说法南京天界。使符三至。师始一出。象龙沸集。大廓曹洞宗风。上堂曰。达磨大师。航海而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虽则门庭万仞。壁立千层。秖演一心之法。更无馀事。乃至六代传衣。五宗竞出。运无碍轮。化无缘众。秖演一心之法。更无馀事。沩山大师。敲唱同行。暗机圆合。倾瓶以辨超方。撼茶而彰妙用。秖演一心法。更无馀事。云门大师。箭锋相拄。函盖乾坤。扬眉落臼。顾盼犹迟。如流云翔鹤。湛水晴空。秖演一心之法。更无馀事。法眼大师。拈现前石。塞虚空口。一切处现成六根互用。六用齐施。秖演一心之法。更无馀事。临济大师。一语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驱耕夫牛。夺饥人食。电光石火。开眼犹迷。秖演一心之法。更无馀事。洞山大师。混不得类不齐。立宝镜三昧。炤学人肺肝。分五湖玉石。雪盛银碗。月炤金沙。秖演一心之法。更无馀事。乃至博山。今日远承诸祖慈荫。循规蹈矩。借路还家。驾轻就熟。秖演一心之法。更无馀事。诸昆仲含灵。具此一心之法。学人学此一心之法。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示此一心之法。故楞伽云。佛语心为宗。诸昆仲。那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卓柱杖下座。师毅辞还山。倾都遮留。篮舆不得。前乃宵迈。缁素追攀。望江而立。徐公岁序存问不间也。师既大弘洞宗。常随侍者。万馀指。如临一人。僧问。如何是不声色堕。师曰。断桥分野水。如何是类堕。师曰。孤棹举平原。如何是尊贵堕。师曰。裂破几层清世界。倒骑玉象趁麒麟。银碗盛雪。明月藏鹭。意旨如何。师曰。露骨瘦上环紫雾。塞流小涧长青苔。师开化几三十载。未易肯诺。或请入草求人。广绍先泽。师太息曰。吾宗。贵得真脉。妙叶玄机。苟不然仍瓦解耳。吾何忍哉。语毕泣下。自后遂不上堂。示疾于崇禛庚午之秋。訚首座问曰。和尚尊体如何。曰。尽有些子受用。訚曰。还有不病者么。曰。热大作么。訚曰。去来自繇。请道一句。师书历历分明四字。跏趺而寂。塔于博山。坐三十九夏。其年仅五十六也。 赞曰。投子世大阳之代。须凭秀圆通协而成之。其道始著。真歇禀丹霞之嗣。还借炤长芦荐而褒之。此话方行。博山父子。远绍少室之宗。不叨馀力。大衍新丰之调。本自天。然其说法。则横空凤舞。激扬则掷地金声。至其慎重真脉。常自下涕。语云。猛虎生儿。势不能食牛者。辄癈之。其博山之山之谓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