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用光

相关人物:共 45 位
共 4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32—1794 【介绍】: 清江西新城人,原名仕骥,字絜非,号山木。
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家居养亲十余年,出为山西夏县知县,以劳卒官。
尝受古文法于朱仕琇、姚鼐,里居时,授其学于乡子弟及甥陈用光
有《山木居士集》。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
杨廷理,字清和,号半缘,又号更生,柳州人。乾隆丁酉拔贡,历官福建台澎兵备道,罢,复起建宁知府。有《知还书屋诗钞》。
全台诗
杨廷理(1747~1816),字清和,一字半缘,号双梧,晚号更生。
广西柳州府马平县(今柳州市)人〖参考连横《台湾通史》〈列传〉、刘汉忠〈杨廷理的「劳生节略」及「东游草」〉,《台湾文献》第四十七卷第一期,台北,1966年、何培夫〈杨廷理开兰治绩及其风范〉,《台湾文献》三十四卷第三期,1983年、杨永智《明清台南刻书研究》,东海大学中研所硕士论文,2001年。〗。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生,次年朝考一等一名。
初任福建侯官知县。
分别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嘉庆十二年(1807)、嘉庆十四年(1809),三度来台,前后十六年,即使日后宦海浮沉,其心思始终不离台湾,可说是清代治台官员中,最熟悉台湾事务者。
先后曾担任台湾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福建台湾府知府、护理福建分巡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噶玛兰通判等多种职务。
第一次来台时,适值林爽文、庄大田起事,廷理以招募义勇,守城有功而累升道台,后因侯官任内亏空褫职,谪戌伊犁八年。
第二次、三次来台,除击溃海盗朱濆,平定淡水的漳、粤、泉分类械斗外,其力主开发噶玛兰,关系台湾开发颇钜。
其经历之广可谓历来游宦之罕见者,此所以许乔林许之曰:「祈连万里,台澎三至,游岑嘉州未到之境,创蓝鹿洲未建之勋哉!
」(许乔林《知还屋诗钞》序)  廷理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月初升任台湾知府,随即主持岁试,并委由海东书院掌教曾中立编辑优等文章,亲自校订,以为课艺,计有《台阳试牍》初集、二集、三集,并重刻《柳河东先生集》,著作有《东瀛纪事》一卷、《议开台湾后噶玛兰节略》一卷及《叙刊年谱》。
生前自刊诗集九种,包括《西来草》、《东归草》、《南还草》、《北上草》、《再来草》、《双梧轩诗草》、《东游草》,另有未刊本《候虫吟》,于林爽文之役中佚去。
道光十六年(1836),杨廷理第五子杨立亮请许乔林据各集重加汇辑刊刻,稍删其涉应酬者订为《知还书屋诗钞》十卷,内含《西来草》三卷、《西来剩草》一卷、《东归草》一卷、《南还草》一卷、《北上草》一卷、《东游草》一卷、《拾遗草》一卷及附录杨廷理自撰年谱《劳生节略》一卷,其中《拾遗草》三十首是他从书箧中拾得《候虫吟》的片稿。
台湾省文献会所印《知还书屋诗钞》除包含上述《诗钞》十卷、《劳生节略》一卷外,尚有附录《再来草》一卷、《东瀛纪事》一卷、《议开台湾后山噶玛兰节略》一卷、补遗诗(包括《噶玛兰厅志》、艺文总集《峤西诗钞》、《三管英灵集》、《柳州文艺集》中偶关杨廷理之诗作,凡未见于《知还书屋诗钞》者一并录入)、补遗文。
  今此处所用版本即以文献会出版《知还书屋诗钞》为主。
诗钞中或有增字、缺字者,于注中标示出;又诗钞中点校者对该诗作之按语,亦一并附上。
诗钞每卷皆清楚地载明时间,且诗注甚详,或引前人之诗、佛典、道书等,或记个人生活琐事,种种丰富的生活经验,皆在其诗注中毫无隐瞒;而卷名以「西来」、「东归」、「南还」、「北上」、「东游」为题,更表明了他的官辙无定,四方奔驰的浮宦生涯。
廷理在台之诗作主要见于《东游草》中,时间为嘉庆十一年至十八年(1806~1813),其前自序云:「予以诗纪事,据事直书」,又云取司空图《诗品》之语,作品以「实」、「率」为期,因此《东游草》可说是记录杨廷理开发噶玛兰心路历程的重要作品。
(余美玲撰)
陈观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陈观(1753年—1816年),字宾我,一字鉴轩,江西新城县(今黎川县)人。
清朝官员。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进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晋都水司员外郎、制造库郎中。
嘉庆元年(1796年),外官福建福州府知府,任内曾护理盐法道、督粮道。
三年(1798年),实授盐法道。
嘉庆十四年(1809年),升浙江按察使。
十七年(1812年),升江宁布政使。
嘉庆十八年(1813年),调山西布政使。
二十年(1815年),调陕西布政使。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官至仓场侍郎。
有弟陈用光
林百川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百川(1854~?
),新竹富兴人。
清光绪壬午(1882)秀才。
祖籍广东嘉应,曾祖林锦秀于嘉庆中来台,住居于竹堑地区。
林百川自幼好学,受教于谢相义、梁国桢两先生。
后设帐于中港,从事训蒙。
日治时期受日本政府厚遇,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授佩绅章,同年十二月,登庸办务署参事,详述地方沿革,俱陈赋课惯例。
翌年(1898)三月解绶而赋閒。
德薪远播,门第愈盛。
〖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高雪卿《台湾苗栗地区古典诗研究》,文化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2004年。
〗其诗主要收于《树杞林志。
文徵》,或见于《台湾日日新报》「词林」、「诗坛」栏,兹据以编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85—1837 【介绍】: 清安徽歙县人,字云芬,号春海。嘉庆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官至户部右侍郎。博学有盛名,与阮元并为嘉庆、道光间儒林之首,而享年较短,又不轻著书,故传世之作,仅《国策地名考》、《程侍郎遗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二五
程恩泽,字云芬,号春海,歙县人。嘉庆辛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户部侍郎。有《程侍郎集》。
程侍郎遗集初编·序
先大父宰歙,遍交其邑之名儒,而户部侍郎春海程公之考兰翘学土,以僮子从父后,肄业斗山亭,特为大父赏拔。学士家极寒,大父召入署,躬督教之,衣食视诸子。不数年,诸经注疏皆精熟,为文灌辟精粹,试必冠曹。举乾隆丁酉拔贡,入成均,连掇巍科,儤直内廷,声望斐然。顾艰于嗣,晚乃诞公。公丰仪玉映,父母珍若连城。七岁就傅,每日读书不过二时,而寒燠晦霾,气候失和,皆辍课。曹顾厓少宰,大父庚寅分校南闱所得士也,时官侍讲,先君子从之游,与学士同邸,每抱持公,问以书,不能答,则遍检奥僻不经之字相诘难,盖好奇不群,幼性尔也。比学士卒于山东学政任所,高宗纯皇帝特简歙人之官清要者,俾往经纪其丧,因以少宰嗣司校事。少宰延先君子同往,至则为庀其行箧,握公手送之登车,年十有一矣。已而先君子会试入都,见学士旧仆,讯以门户近况,则言公子发愤力学,入邑庠,大被宗师赏异,出应试小赋,名隽绮丽,叹为绝伦。逮乙丑,再赴礼部试,公亦偕计吏来京师,风雅淹博,辇下共推为才子。又越七年,遂与先君子同举进士,入翰林。公尝赠穆诗曰:「君祖授我严,奖诲若子姓。君严我同谱,欣契挫其敬。」盖实录云。公负奇气,博观强诵,于经训、史筴、天象、地舆、金石、书画、壬遁、太乙、脉经、格学,莫不穷极要眇,究析发皇之,而精神所到,卓绝岸异,必然可传于后者,则其有韵诗文也。诗初好温、李,年长学厚,则昌黎、山谷兼有其胜。又际会清宴,无金革流离之事伤其耳目,故形之篇咏者,率排奡妥帖,力健声宏,琅琅乎若鸾凤之啸于穹霄也。穆于癸巳之春,初侍公直园,情好之洽,久愈挚,不三五日,必召过饮,投巾振袂,谈议交错,寒士之被礼者,殆无与比。尝请公自订其诗,公曰:「吾诗险而未夷,能飞扬而不能黯淡,思力所及者,腕每苦其不随,更读书十年,殆可相质邪?」呜呼!孰意所业之遂止于斯欤?丁酉夏,穆将归应乡试,行有日矣,公置酒相饯,漏过午,拳拳不放别。乃穆甫出都门,公遽感暑疾,久不瘳。祁淳父尚书日往省之,沈顿之顷,尚以穆试事为念。遗言乞仪徵相国铭其墓,而尚书书之。次年,穆将南游,迂道入京师哭公。公子德威以遗稿相授,涂乙潦草,首尾多不完,或篇题残捝,乙酉以前之作,竟无一字存。疑公尚有清本,藏之别笥,德威未检获也。谋更事搜采成完袟,荏苒未遑,而德威又以措交库款赴粤东,卒于刘仲寅观察署中。观察名晸昌,公视学贵州所拔贡生。公殁后,所以赒恤其家者有加。德威卒,命其弟送柩返歙,买山营圹,并葬公及金夫人两世三棺。其孤孙嫠妇之寄寓京师者,则祁尚书为经营拥树之。观察又议以幼女妻德威之子,而娶其女为己子妇,迎公全家入黔,相依以久。呜呼!师恩友谊,人有同情,当公宾客填咽之时,讵知身后巨卿乃此两人哉?穆幼闻先君子之所以称公者,长而公之相待,略如大父之待其先德,知己之感,永永弗谖也。今年春,尚书谋刻其遗集,曰:「以此为初编,续有裒录,补梓易耳。」穆既恐残断之稿并归蘦落,又惩夫嫁名伪撰者之厚诬公也,乃偕公门人何编修绍基排比,为赋一卷、诗四卷,又凡稿草之失题者,及诗馀、试帖共为一卷,碑志、哀诔、骈俪、杂著之文五卷,总题曰《程侍郎遗集》,而叙其缘起如此,以詶公知,兼志余痛云。道光二十有五年端蒙大荒落三月既望,平定张穆序。
程春海先生集·序
嘉庆九年,先生年二十,来乡试江宁,始相见,读其《咏史》诗若干首。先君子呼曾亮曰:「汝见程公子诗乎?渠长汝者一岁耳。」及道光十一年,先生来主讲钟山书院,相见益亲。夜过其邢氏寓园,月出,园中竹石如沐,池光荡人面。坐水槛中,尽读其所作于别后者,而幼闻得名以《黄蝶》诗及前见者,俱不复存矣。是时总督陶文毅公政宽简,民吏乐逸,多兴复湖山寺观,而葆益舟观察尤好为主人,泛酒船至燕子矶,饮绝壁下,还过嘉善石壁,访梅花水、夹萝峰,饭半山亭,听铜沟水声,循定林寺古道归,以为常。先生及曾亮数人,皆其座中客也。复至京师,为先生户部属官,遇我一如其旧。山馆野寺,未尝不偕,偶召宾,未尝不与也。有所作必见示,时命同作,然常十不副一。而先生则于词无所穷,其称情辅意,足以射声叩景,如高赀者无所志而不就也。丁酉夏,忽见语曰:「吾庭中树鸦数百,夜噪而飞,拔巢去,此何祥也?」未几而病,呼余与诀。余虽悲,犹以为倘不至若是。后十馀日竟卒。自先生去江宁,其同游者任阶平、主竹屿、注均之,皆已死,而观察亦归殡京师巩驸马之墓侧。先生往哭甚哀。及余与徐莲峰哭先生,去哭观察时未三四年,今莲峰又亦久死,先生之卒已十年矣。悲夫!户部尚书祁公以其孙幼孤,遗集或散佚,属张石州大令编而校之,曾亮不可无一言缀于末也。先生平居无时去书,其学实事求是,而能创获新义,阮相国、何子贞编修及石州已详言之。故惟述少长离合、南北游处之欢,以见略势分而笃古谊,如先生者,殆不可多见,以志吾哀。至所作深博雄伟,读者当自得之,非言词所能赞也。虽然,先生之异乎流俗者,岂独其诗文哉?人尝属曾亮以事而匿其情,漫为请于先生,覆书曰:「吾子而有是言,岂某生平有不见信于深友者乎?不然,则子受绐也。」其行己情深而义方,虽他事类如此。传曰:「直谅多闻,古之益友。」又曰:「夫惟大雅,卓尔不群。」先生殆无愧斯言夫!殆无愧斯言夫!道光二十六年六月上元梅曾亮撰。
龙泉寺检书图记
歙县少司农师程公既卒之明月,仪徵相国师阮公约同人集龙泉寺,检其遗书。
先一日,基以告于公之孤德威,德威泣而言曰:「先公于辨论经史、六书古义及天文地志,札记最夥,诗古文词亦为之甚勤,顾不自存省,其仅未散失者,杂置书簏中,往往无首尾题识。
它日从容整理,稍就次弟,当乞阮公鉴定。
今苫块迫促未遑也,顾辱公及诸君子存录之盛心,不可以负。
有《战国策地名考》二十卷,移写粗毕矣。
德威斩焉衰绖,不敢躬诣。
明日将浼宗人镇北先生持正于阮公。
」同人既集,镇北持书来,公披绎久之,叹曰:「疵类有未涤者,然既博且精矣。
闻尚无副墨本,余虽欲为审订,未忍遽携持去。
」属镇北还于其孤。
且谓曰:「诸君其急为校雠,使无遗憾。
余虽老,幸及为覆视,而弁言以行。
胡朏明《禹贡锥指》、全谢山《地理志稽疑》后,此其盛业矣。
并其它箸作,当成大集,司农其可以不朽。
」乌乎!
京师才士之薮,魁儒硕生,究朴学能文章者,辐凑鳞比,日至有闻。
至于网罗六艺,贯串百家,又巍然有声名位业,使天下士归之如星戴斗,如水赴海,在于今日,惟仪徵及司农两公而已。
然仪徵以文章经术受三朝殊遇,扬历封圻,入跻宰辅,儒生勋绩,彪炳人寰。
司农继先公兰翘学士后,两世入直书房,督学典试,频膺使命,向用甫殷,迄未足以行其志。
仪徵公所箸《研经室集》《十三经校勘记》等书,手付剞劂,又刻宋本《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诸巨册,普惠天下学者。
司农则诗文各种既未写定,即此二十卷成书,亦未知付刊何日。
仪徵公久得末疾,日有归志,承学之士,谓京师中儒林祭酒,继仪徵者惟司农。
乃司农年不中寿,偶撄湿疾,遽归道山。
仪徵公年踰七旬,神明不衰,且勤勤焉检其遗书,流连而太息之。
噫!
资秉之异,学术之大,精神意量包涵斟挹之闳且远,司农视仪徵,亦几如骖之靳矣。
信屈殊势,丰啬殊形,脩短异数,如是其不相侔也,岂非天哉?
岂非天哉!
仪徵少年通籍,蚤负隆誉,由乾隆至道光六十年间,海内覃经讲学之儒,皆其先后所师友,或其门下士,或其再传弟子。
司农之起后二十馀年,乾隆时老师宿儒,未及见者已多矣。
然基久处京师,所及交若刘丈申甫、潘丈少白、陈丈硕士、陈秋舫、龚璱人、魏默深、陈硕甫、江铁君、徐廉峰、管异之、陈东之、徐君青、郑浣香、俞理初、罗茗香、汪孟慈、陈颂南、张彦惟、许印林、张石州、沈子敦、黄蓉石诸君,大抵皆两公所识习而矜赏者也。
基自为弟子员,出司农之门,及成进士,改庶常,仪徵公实为馆师。
两公居相邻,基与璱人、孟慈、颂南诸君过从游侍,䡮迹辄相属。
今司农已矣,仪徵既告归邗上,文选一楼,如灵光鲁殿。
因念基所及交诸君者,前后数十辈,或既逝且老,其尚未至于此者,或浮沈郎署,或留滞公车,或汎滥江湖,如有箸述,早付杀青。
天时人事,茫茫汗汗,知谁为后死,当检其遗书者哉?
读斯图,不禁为吾师雪涕向天,深悲之而复幸之也。
道州门人何绍基谨记。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九
陆秉枢,字眉生,桐乡人。道光丁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户科给事中。赠光禄寺卿。有《陆给事遗集》。
维基
陆秉枢(?
—1862年),字辰吉,号纶斋,一号眉生,浙江桐乡乌镇人。
清朝翰林、政治人物。
陆秉枢幼时有“神童”之称,十三岁入庠,学使陈用光对其十分赏识,并亲自做媒,聘同乡提军汪道诚之女为妻,成为当地一时美谈。
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考中癸卯科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成丁未科二甲第九名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不久授山东道御史,调贵州、江南两道,升任工科给事中,调礼科,掌户科印,巡视中、西两城。
咸丰九年(1859年),充己未科会试同考官。
陆秉枢担任谏官多年,上奏章数十封,尤其以《谏设京师夷馆》、《谏阻巡幸木兰》、《谏止内务府召民间优伶演戏》为著名。
虽然意见皆不被采纳,但足见其风节。
同治元年(1862年),本赴河南襄办军务,同年卒于营中。
恤赠光禄寺卿,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

人物简介

全台诗
丁宝濂(1867~1929),讳雨田,字式周,号莲溪,以字行,彰化鹿港人。
丁协源家族丁生让(名端凝)之长子,进士丁寿泉之侄。
光绪间廪膳生。
明治三十二(1899)至三十五年(1902)间担任鹿港公学校汉文教师。
明治四十二年(1909)至大正十五年(1926)间,长期寄籍雾峰林家,并担任林家私塾教师,此时亦经常往返雾峰与鹿港之间。
天性喜爱吟咏, 日治后,曾先后加入「鹿苑吟社」、「鹿江诗社」,同时也经常参加栎社活动。
大正九年(1920)一月因林幼春推荐,正式成为「栎社」社员。
大正十年(1921)又加入鹿港「大冶吟社」。
大正十五年(1926)因长子荣东病逝,心情悲伤,不再参与诗社活动。
昭和四年(1929)4月14日病故,享年六十三。
〖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中正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1年。
〗 丁宝濂擅书法,用笔纯熟,且能展现出个人风格,堪称清末台湾具代表性的书家之一。
其诗作集结为《莲溪诗集》,附刊于《栎社第一集》中,是丁家诗人群中,唯一有诗集刊行者。
以下诗作据《栎社第一集。
莲溪诗草》、《栎社十周年大会击钵吟》、《栎社十周年大会诗稿》、《莱园第三周年诗会稿》、赖子清编《台湾诗海》、《鹿江诗会课题》等辑录编校。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锡如(1866~1928),本名天赐,字钟灵,别号近市居士,晚号紫髯翁。
清澎湖马公人。
曾从文石书院山长俞秉文学,继入闽县,以监生赴闱试,不第。
日人治台后,欲授以澎湖厅参事之职,辞而不受。
中华民国建立后,1913年发生「二次革命」,陈锡如慨然投笔从戎,远赴长江南北,后被捕受困于上海制造局。
脱困后致力于教育工作,以保存汉文。
明治四十四年(1911)曾创「澎瀛吟社」于澎湖文石书院〖王玉辉《日据时期高雄市诗社和诗人之研究:以旗津吟社为例》云:「西瀛吟社的前身乃陈锡如首创于文石书院的澎湖诗社。
」然,据《台湾日日新报》,「词林」栏,有「遥祝澎瀛吟社成立」的报导,刊在1911年5月2日第一版,可见首创诗社应为「澎瀛吟社」。
〗 ,因日人干预而停办。
其后复与地方仕绅蔡汝璧、陈梅峰等广招澎湖文士陈鉴堂、吴尔聪、蔡锡三、鲍迪三等重整,易名为「西瀛吟社」,以诗文奖励后进。
大正九年(1920)应高雄旗津青年团之聘,担任汉文夜学讲师,在旗津富商叶宗祺宅,成立「留鸿轩书房」,教授汉文,并集结门下弟子成立「旗津吟社」。
大正十四年(1925)陈氏澎湖女弟子于留鸿轩成立「莲社」,为全台第一个闺秀诗社。
次年(1926)又集澎湖后辈文人组「小瀛吟社」;昭和二年(1927)应陈皆兴之邀,在高雄苓雅寮传授汉文,并主持「苓洲吟社」。
终其一生致力,陈锡如皆致力于汉学之推广;创立多个诗社,并倡女学,及门弟子除陈皆兴、王天赏等名士外,尚有蔡旨禅、蔡月华、蔡锦云等女诗人。
〖参考《澎湖县志‧人物志》,马公:澎湖县文献委员会,1972年,页61;王玉辉《日据时期高雄市诗社和诗人之研究:以旗津吟社为例》,高雄:中山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2003年;胡巨川〈陈锡如的从军史〉,《? 石》,澎湖县文化局季刊第34卷,2004年3月,页50至59;胡巨川〈陈锡如的澎湖诗〉,《? 石》,澎湖县文化局季刊第25卷,2004年12月,页70至82;胡巨川〈陈锡如与其「留鸿轩诗文集」〉,《南台文化》第4卷,高雄:南台湾文史工作室,2001年12月,页31至41。
〗 陈锡如作品有《留鸿轩诗文集》,昭和二年(1927)由高雄苓洲吟社出版,集分上中下卷,上中卷为文,下卷收诗作,并附女弟子诗钞。
陈氏个人诗作共二五七题,四一六首,按照古风、排律、律诗、绝句等体裁排列编辑。
今即据此为底本,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东宁击钵吟前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
(余美玲撰)
熊崇志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熊崇志(1883年—?
),字位西,广东梅县人。
中华民国外交官。
熊崇志早年到美国留学,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获文科学士学位。
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
他的英文名字 “Samuel Young” (塞缪尔 : 熊)回国后,1907年获授进士。
严复称,“去年学部秋试,所得最优等游学美国专门教育之两进士,一熊崇志,一邝富灼,皆广州人。
”此后,熊崇志“著以主事按照所学科目分部补用”。
1908年6月至1912年7月,任唐山路矿学堂监督。
后来他还曾任北京政府教育部秘书、两广学务处课员、广东学务公所课员、两广方言学堂监督、筹备巴拿马赛会办事处科员、筹办煤油矿事务处科长,南运河工程处主任等职。

人物简介

简介
温丹铭(1869—1954年),名廷敬,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白罗村人,长居汕头。
光绪十五年(1889)得广东学政樊恭熙赏识,录为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
其时学子多攻读帖括之学,而他独致力经史互证,无意科名显世。
旋进潮州韩山书院,从院长温仲和游,为学益进。
1902年,与丘逢甲等创办岭东同文学堂,开粤东办新学先声。
后被聘为惠潮嘉师范学校校长、国立广东高等师范教授等。
曾主《岭东日报》、《公言日报》笔政。
上世纪30年代初,任广东通志馆总纂兼主任、中山大学硕士委员会委员。
40年代中后期,任潮州修志馆顾问。
共 4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