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郑用锡

相关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庄文进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庄文进,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籍,台湾凤山县人。
清朝官员。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台湾府凤山县籍考取举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考取丙戌科第三甲进士,随即回归籍贯泉州府,故不被视为真正的台湾进士。
后任福宁府教授。
在之前台湾已有陈梦球、王克捷考取进士,然而陈梦球属于旗人,籍贯为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以汉军正白旗籍中举,故有一说称王克捷为「开台进士」,庄文进为「开凤进士」,但王克捷为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籍,移居台湾寄籍诸罗县,庄文进以台湾凤山县籍登科后,又回归籍贯晋江县,王、庄都有冒籍和寄籍之嫌,因此「开台进士」之说依然是以后来的台湾竹堑人郑用锡为主。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克捷,字仲肯,或字贻茂,清朝官员、学者,台湾府诸罗(今嘉义市)人。
是首位以台湾为籍贯的进士,由于王克捷出生于晋江,遂有冒籍之嫌,因此「开台进士」之说依然是以郑用锡为主1=一般称道光三年进士郑用锡为开台进士。
在王克捷之前,台湾已有陈梦球考取进士,但陈梦球属于旗人,王克捷则因为幼年方来台,被认为有冒籍之嫌。。
王克捷本籍福建泉州府晋江,幼时随父高霖自泉州渡台,居于诸罗。
乾隆十八年(1753年)乡试孝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丁丑科三甲进士,成为台湾史上第一位登科进士。
曾任行唐知县,迁江宁同知(副知府)。

人物简介

维基
李慎彝(1777年—1855年),字信斋,四川威远人,清朝官员。
李慎彝原名慎修,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式戊辰科二甲进士。
先后任福建省清流县、沙县与晋江县知县。
道光三年(1823年),李慎彝接替范邦干担任台湾府台湾县知县。
李慎彝立示禁碑禁各胥、役勒索绅衿。
担任淡水同知(今新竹市)时,则准绅士郑用锡及林国华等佥禀,建造竹堑石城、明志书院,重祠祀,兴水利,并开垦竹北祭山与湖山两山区,四年任内,推动三十项重大公共工程建设,将新竹市推动成北台湾政经中心。
道光七年(1827年),辖内番民五社,越界至汉民居地骚乱,有参将建议出兵平乱,李慎彝否决此案,并以安抚为因应。
之后,亦募丁重修汉番廨署,设石碎崙隘,防止原汉纷争等。
次年,因台湾北部三貂角一带宵小时闻,他建置巡逻船队于艋舺。
后台湾县辖内平民祀德政祠。
今苗栗狮头山,为李慎彝观形似狮而命名。
苗栗县志称之与铜锣李家是为宗亲。
道光六年(1826年),他接替苏鏊担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
道光九年(1829年)升任噶玛兰通判,不久即升任湖北郧阳知府。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用鉴(1789~1867),字明卿,号藻亭,又号人光,清淡水厅竹堑人。
为郑崇科长子,「开台进士」郑用锡的从弟。
少时家贫,以舌耕为业,二十二岁取进彰化县学生员。
道光五年(1825),中乙酉科拔贡,成为北台首位拔元,以教职选用,任明志书院讲席。
咸丰六年(1856),捐输津米得叙内阁中书衔,因念双亲衰老、二弟早亡而不赴任,故有孝名于世。
同治元年(1862),诏举孝廉方正。
卒后,与崇和、用锡同列祀乡贤祠中 。
郑氏一生致力文教,主讲明志书院二十馀年,门下达人甚多,淡北陈维英即其弟子。
尝劝修文庙、明伦堂、文昌宫,又捐资义渡、义仓、义冢,颇好公益。
生平笃学,于经于史,多所钻研,曾佐从兄郑用锡编《淡水厅志略》,并撰有《易经图解》、《易经易说》及《静远堂诗文集》等作,惜除诗文集外,其馀专著皆未付梓。
用鉴之诗作,题材内容丰富,包括题画、咏物、咏怀、酬唱……等,其中又以描绘山水风光、田园生活者最具特色;另,亦好于诗中说理,近于宋诗格调。
由于潜身儒道,不染世情,作品常具冲穆平和、疏淡不迫之情感,意境不凡。
其诗文作品虽得传世,然亦迟至日治时期始分期刊载于《台湾文艺丛志》中,并定名为《静远堂诗文钞》,共刊有诗钞二卷,文钞一卷,由其曾孙郑虚一校字。
民国九十年(2001)十二月,新竹文化局委托詹雅能先生依据此版本重编发行,兹以此为底本,参照《浯江郑氏家乘》、《东宁击钵吟后集》等编校。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如松(1817~1860),字友生,号荫坡,清淡水厅竹堑人。
郑用锡长子。
道光十七年(1837)优贡生,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官至蓝翎候选员外郎。
咸丰八年(1858)郑用锡谢世后,承父志主讲于明志书院,造就许多人才。
光绪十三年(1887)全台采访局写入《新竹县志初稿。
列传。
孝友》。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黄敬(?
~1888),字景寅,淡水关渡人,人称关渡先生。
年幼丧父,母亲督学苦读,道光二十八年(1848),安溪举人卢春选来淡设教,乃师事之,学业大进。
咸丰四年(1854)取中岁贡生,后获授福建福清县学教谕,因母年迈未就,于是设帐关渡,以敦行为本,及门多秀士。
尤擅易经,相关著述甚多,撰有《易经义类存编》、《易经总论》、《古今占法》等,惜今未见;门人杨克彰亦擅易学,因此得使淡北成为北台易学中心之一。
  黄敬能诗,但因年代久远,湮没无几,昭和十九年(1940)幸经陈镦厚、李恒刚蒐罗抄录,得诗百馀首,辑为《观潮斋诗集》,今抄本仍存于台湾分馆。
战后,陈镦厚再将抄本稍作整理,并更动作品顺序,于1971年发表在《台北文献》直字第十七、十八期上,唯其中部分文字与抄本有异,并出现错误。
黄氏诗作,其内容多写自然景物之美,谢雪渔谓其诗风或轻清流利,或典赡风华;而陈镦厚更将之与郑用锡、李望洋、陈维英、曹敬齐名,并称为台湾北部文学界五大宿儒〖参见陈镦厚〈观潮斋诗集序〉。
〗,视之为当时北台文坛之能手。
以下所录诸作乃据陈镦厚、李恒刚辑《观潮斋诗集》,及近人赖子清《台湾诗醇》、《台海诗珠》、陈汉光《台湾诗录》、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
(黄美娥撰)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四
杨浚,字雪沧,侯官人。咸丰壬子举人,官内阁中书。有《冠悔堂诗钞》。
全台诗
杨浚(1830~1890)字雪沧,号健公,又号冠悔道人。
祖籍福建晋江,后迁福建侯官。
咸丰二年(1852)中举,同治四年(1865)任内阁中书,及国史、方略两馆校对官。
杨氏为福建著名藏书家,同治五年(1866)应左宗堂之邀,入福州正谊书局,重刊先贤遗书。
同治八年(1869)游台,受淡水同知陈培桂之聘,纂修《淡水厅志》;并应郑用锡子嗣郑如梁之请,编纂《北郭园全集》,首开清代北台湾文学专著出版之先河。
同治九年(1870)修志完成后离台。
晚年致力讲学,曾任教于漳州丹霞书院、霞文书院,厦门紫阳书院,金门浯江书院。
著有《冠悔堂诗文钞》、《冠悔堂赋钞》、《冠悔堂骈体文钞》、《冠悔堂楹语》、《杨雪沧稿本》。
  兹以泉州图书馆藏之《冠悔堂诗钞》为底本进行编校。
该诗钞收录道光二十七年至光绪十六年(1847~1890)间古今体诗共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卷三己巳(1869)至庚午(1870)共十九首,为杨氏在台之作。
许宗衡于诗集前序文云:「卷中各体均深稳有骨,七言律尤高迈,间有似冬郎玉溪生者,而风格转胜。
盖韵味非常,不可以貌袭也。
七古有逸气略近太白,题魏午庄鹰鹿图一作,又似元遗山,皆非近时率尔为诗者所解。
」由此略可见其诗之风格与特色。
另连横《台湾诗乘》、吴幅员《台湾诗钞》中亦辑有杨浚诗,可作为编校参考。
(施懿琳撰)
清诗别裁集
字瞻衡,江南昆山人。诸生。○瞻衡处困穷,有客欲招之北往,已卜期矣,缘其配病痫不能往,一二年,夫妇并寒饿死。文人之卮,此为尤甚。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如兰(1835~1911),字香谷,号芝田,清淡水厅竹堑人,郑崇和三子用锦之次子。
少年勤学,取进生员,因成绩优异而补增生,受知于台湾道丁曰健。
光绪十五年(1889),因为办团练有功,由增生授候选主事,赏戴花翎,后加道衔。
家业素丰,但自奉甚俭,尤不喜以财富誇耀于人,唯对公义之事则未有吝色,凡邑中所需困急,莫不慷慨捐输,故人人称诵其德行善举,颇能克承郑崇和、郑用锡、郑用鉴乡贤之风范。
郑如兰对诗歌创作及诗社活动颇为热爱,广结林亦图、郑鹏云、王松、吴澄秋……等诗人,在北郭园中诗酒酬唱,风雅不辍,甚受骚坛雅士的推崇,继郑用锡、林占梅之后,成为竹堑文坛领袖。
平生写作不少,颇多散佚,生前亦未付梓,弃世后三年(1913),其孙郑肇基始裒辑之,并托嘱王松担任校雠,委由台北《台湾日日新报》出版印刷。
诗集名为《偏远堂吟草》,乃因如兰书斋之名而得。
计有古今体诗一百五十八首,涵盖清代及日治时期之创作,尤以清代为主。
民国八十一年(1992),龙文出版社据此版本重新影印,是目前市上通行本,以下所录,即据此编校。
关于郑如兰之诗作,郑家珍以为与陶潜诗风近似;吴曾祺誉其风格冲融凝远,读之使人和静;陈衍也以为「偏远堂诗专主性情,其学陶、白也固宜。」
郑景南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景南(1842~1862),字少坡,别号少岳,清淡水厅竹堑人。
郑用锡之长孙,郑如松之子。
十五岁举博士弟子员,十七岁取中廪生。
咸丰七年(1857)农历七月七日邀约七位友侪组织「斯盛社」,藉以切磋诗文,此为竹堑诗文社之始。
惜英年早逝,得年二十一。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望曾(1853~1929) ,字省三,号鲁村,祖籍福建漳浦,后迁台南。
同治九年(1870)举于乡,同治十三年(1874)登进士,授内阁中书,先后署广东雷州、韶州府知府。
与施士洁、萧逢源、汪春源、许南英并称「台南五进士」。
乙未(1895)割台,携眷内渡。
与板桥林家有姻亲关系,林尔嘉《林菽庄先生诗稿》中有多首与陈望曾唱和之作,民国三年(1914)五月菽庄钟社成立后,陈望曾亦参与其诗会活动,与施士洁、萧逢源、汪春源、许南英五人,曾同住鼓浪屿,一时有「五凤齐飞入洞天」之誉 。
光绪二十五年(1899)任广东府知府。
继而奉委提调广东海防兼善后总局。
三十四年(1908)任广东劝业道。
嗣调署按察使,提学使、赏头品顶戴。
台籍进士在中国内地仕宦者,以望曾最为显达。
积资数十万。
国民革命之际,秘助民党。
后隐居香港太平山。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