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道忞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常州府宜兴人,俗姓蒋,字觉初,号密云。崇祯中住持天童寺。有《天童语录》。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密云。姓蒋。宜兴人。生即端严。总角时。念世无常。勤持佛号。偶见坛经。宗门向上一路。觉有入处。凡山行及穿城历市。咸事参究。一日负薪过山。触积薪而省。闻禹门传。演法龙池。往侍薙染。阅三年。每自勘心境对立。以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语。请益。往往被诃。抱愤成疾。因闭关。池过关前。话及有心无心之旨。师呈偈云。心心即自心。有无皆自心。有无皆自心。无心无自心。池未许可。又三年。命监院务。奋发精进。忽于铜官山顶。悟情与无情。焕然等现。遂往觐龙池于都门。池心折之。因以无住法。嘱师南游。自双径。两目。天台。为诸名宿。开发积疑。莫不惊叹。得未曾有。迨池归。叩师以扶持佛法。师呈赏罚都与三十棒之偈。池笑付拂。未几。池迁化。师感法乳恩深。心丧三年。茕茕在疚。触目注存。大明万历丁巳。远涉匡衡。还息于天台通玄寺。宗风大播。次年应金粟请。依荆榛。餐葵藿。龙象竞归之。不踰时。轮奂𨔛起。悉具丛林规制。食以万指。凡师。所过。缁素瞻礼者。喧填杂沓。每至遮道不得行。其山川阻隔。从数千里外。勤尺寸以请者。师为之发蒙导滞。一如亲承热棒。而声教四讫。崇祯庚午冬。自黄檗归金粟。四方归依者益众。昌治入室授法名通昌。司李黄元公。请住天童。昔天童山。巍冠五山。及到。因洪水漂没。丹崖翠璧之间。遗构萧萧。遂任缔造之役。积十年。台阁崇隆。堂室复叠。望之若云蒸霞郁。瓢笠济济。三倍金粟。师修列祖塔竟。即有退藏之志。一生开示。举从前千七百则公案。悉落麈尾。而斩葛藤。拨开云雾。其接引者。自王公长者。以至厮隶末流。五比丘。十弟子。以及一阐提辈。统以慈光摄受。如偶成偈云。十方世界恣横眠。那管东西南北天。惟我独尊全体现。人来问著只粗拳。其著述者。为法證辨。如钟声镜影。不堕语言文字之障。共创复者法幢所贲即为宝坊。而一杖一拂。飘然物外。绝不作一住相。崇祯辛巳。田太傅。承皇贵妃田氏命。躬赍紫衣入山。祈师演法。因请住留都大报恩寺。师以衰迈力却之。是年七月之七日。示疾。跏趺而逝。全身塔于天童南岗。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禅师。
讳圆悟。
字觉初。
自号密云。
宜兴人也。
明嘉靖丙寅。
生于蒋氏。
师生八岁。
知世相无常。
年二十六。
发宿慧。
二十七负薪有省。
三十弃家。
又四岁为僧。
四十桐棺悟道。
又六岁。
得受记莂。
五十二开化龙池。
于是。
六建法幢。
示寂之年。
七十有七。
然生不为家。
四海归之。
老不奉诏。
朝廷慕之。
及不忘慈。
今古戴之。
窣堵不虚尊。
人天共享之。
实为龙池之真乳。
溯滹沱而拓曹溪。
远绍鸡足之正裔也。
师初弃家。
赤手空肩。
走事幻有传禅师。
传嘉其志节。
喜而度之。
为大沙门。
当机辄不爽旨。
众皆惊异。
师终不自肯。
心苦神劳。
且代众役。
不知有己。
偶过桐棺山顶。
豁然大悟。
情与无情。
焕然等现。
觅纤毫过患不可得。
时传公已居燕都。
师即趋省传公。
公见乃大喜。
喜师可倚以支我临济也。
经二载辞还。
南上天台探禹穴。
因与周公汝登陶公望龄王公舜鼎。
本色相见。
脱略窠臼三公甚敬服。
越之有道缁素。
争识师焉。
传公还龙池。
师因归省。
公问。
你到诸方。
会见甚么人。
师顿脚拍膝。
以对公。
公笑曰。
许多时一些气息也无。
师曰。
和尚疑则别参。
公挝鼓集众。
付师衣拂。
复召入杨前。
以扶持佛法。
勉师力行。
以报先宗师。
即呈偈曰。
若据某甲扶佛法。
任他○○○○○。
都来总与三十棒。
莫道分明为赏罚。
时年四十有六矣。
三载传公迁化。
又三载。
众请继席龙池。
自是意缘移徙。
酬香之会。
有六。
计二十六年。
掀翻露布。
洞示真元。
座下蹴踏。
常足万馀指。
师则当轩据座。
威震狮猊。
海内英灵。
饮气自失。
凡刹竿树对。
成大宝坊。
不许门下干倚王公。
尝语学者。
贞观响道欲瞻风彩。
上表逊谢。
往返三四。
引颈就刃。
神色俨然。
吾敬道信大师。
茅茨石室。
累烦圣主。
且请前行。
吾从别道。
澡身净发。
结跏趺逝。
吾敬汾阳无业。
休心息念。
断绝攀援。
赐紫及号。
力陈昔誓。
收付有司。
恬然受刑。
吾敬芙蓉道揩。
牢著草鞋。
腰包住院。
去就之间。
轻同学子。
不为蚖蛇恋彼窟穴。
吾敬应庵华祖故。
师生平。
意有不可。
撩衣即行。
首住龙池五载。
一日因事上堂曰。
者里无人證明。
且向别处寻讨。
下座。
便去。
次住天台古通玄寺。
茅堂草座。
法政冰霜。
晨暮参请。
间不容发。
虽三载而日新。
海盐金粟。
使符至再。
师悯其迫切。
曳杖赴之。
居六载。
无作无为。
崇成大厦。
床历几满千辈。
名卿达士。
一目相遇狞拳辣掌之下。
掉臂而去者夥矣。
有挟贵而问道者。
师辄掌之。
贵人曰。
和尚独不欲获法乎。
师曰。
山僧法也无。
护个甚么。
又连掌之。
断际故山曰。
黄檗者。
鼓寂钟沉。
闽人来请。
师不忍先迹零落。
篮舆度岭。
仅五阅月又拂衣。
则明州黄司理端伯。
以鄮峰育王寺。
而待驾焉。
黄公又考。
太白名山。
为历祖庭。
废之已久。
遂与有道绅士俱怆然。
先以意容。
恐师腊高。
师慨然移锡。
至天童古佛殿基曰。
虚空作殿。
日月为灯。
且道。
是甚么人境界。
还会么。
设或未会。
且看新长老。
撒开坐具。
大展三拜。
于是十一载。
天龙失守之区。
历祖藏身之处。
无不斩新扶起。
壮甲东南。
翼集鳞宗。
蔚为僧海。
其得髓之子。
一十二人。
然点胸自许。
招手横趋者。
不可胜计。
崇祯辛巳。
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
赍香赐紫。
徵住金陵报恩寺。
师固以老辞。
退卧通玄峰顶。
天下图其顶相。
书其名号。
而亲之。
壬午七月七日辰。
犹巡寮视务。
午刻宴然示化。
塔于天童南山。
缁素奔送者万人。
临圹恸而失声。
声震山谷。
清顺治庚子。
住天童门人弘觉禅师道忞
编师六会语录。
进颁大藏。
赞曰。
斗柄东指。
鼓腹讴歌。
于不识不知之中。
即释氏儒童。
难赞辞焉独今之薄海内。
外据大宝坊。
横说竖说者。
操鈯斧于山边水边者。
皆师法会中人也历考少林至杨岐。
其世十七。
杨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师。
其间法利之普。
如师者几何人哉。
今丛林公论。
以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
类师始末。
呜呼虽实录也无。
乃琼枝析玉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圆悟,字觉初,亦号密云,姓蒋氏,宜兴人也。父曦,母潘氏,家世田作。悟生而渊穆,不逐尘戏,八岁便知佛号,稍长樵耕给养,归则独处,颇切世相无常之想。既冠,诵经怿然默记,尝负薪入市,释肩横陈,积柴面前侧立,竟日若不见人。壮岁置妻孥,从龙池山禹门寺幻有传祝发,数载勤劳,多所未彻。一日,过铜官山顶,秋爽天高,豁焉开朗,凝膺涣释。时传已入都北来,觐之。二祀而归,礼天台,探禹穴。海门周公汝登唱道东南,以宗传證圣学,与悟深相契结。祭酒陶公望龄、司空王公舜鼎,交参扣击,悟之道法遍于东海,自兹始也。传归龙池且老,以衣付悟。由是六坐道场,龙池、通玄、金粟、黄檗、育王、天童,临济之传称中兴焉。初之金粟也,梦旂亭下有大井,可饮千人,一丈者指曰:“是师住处。”盖金粟故千人井。悟居六年,食指盈万,果符斯兆。天童古刹,岁久荒芜,悟为完饰,高檐触云,连阁四周,金田香界随地涌出,又壤接海宇,轮舶交至,南诏北貊,重译炷香,近古以来所未有也。崇祯癸巳,天步方艰,物多疵疠,国戚田弘遇奉御香祈福普陀,随赍紫衣赐悟。又以南都大报恩寺属悟住持,以老病辞。逾年,寂于天台通玄,还塔天童南山下。清室龙兴,嗣法弟子道忞于顺治乙亥应召入京,奏悟道行,天语咨嗟,有生不同时之叹。又进曾鲸所绘遗像呈入御览,复命供奉。王国材临摹二帧,世祖雅善丹青,亲为著墨,赐藏天童,谕所编语录采入大藏,其眷慕如是。康熙四十四年,赐谥曰“慧定禅师”。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四十
字雪峤,宁波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鄞县朱氏子。二十九岁出家。行脚无有人处。后访秦望山妙祯山主。主举他心僧因缘。一僧参曰。那里来。僧曰天竺来。他心曰。我闻有三天竺。你那一竺来。速道速道。师自是疑情顿发。次日曳杖至石头上高提曰。那一竺来。速道速道。忽前后际断。返天台。抬头见古云门三字。大悟。途中作偈曰。一上天台云更深。脚根踏断草鞋绳。比丘五百无踪影。见得他时打断筋。因入双髻。诛茅。次参云栖龙池。出世日。拈香供云门匡真偃禅师。后东塔开堂。又供龙池。示疾书偈曰。小儿曹。生死路上须逍遥。皎月冰霜晓。吃杯茶。坐脱去了。塔全身于云门。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圆信。京兆之房山人。薙发白云山。礼大僧德敬为师。往来上方红螺之间二十馀年。行脚所至。为武林淮安六安终南。每住辄数载。以嘉靖庚申。至太岳驻锡虎耳岩穴。而哮者争避匿去。倚石为屋。稍稍剪夷其积。圜瓢数十馀。踞石沿涧。出入幽花美箭之中者。累累如笠。岩上莲池二。阔可二丈。旱岁不竭。蓬室三方广当身。所得一缕一粲。尽以供十方游衲。行之数年。遂成丛林。倾震旦。士女号呼悲啼。而至者不至虎耳岩。犹未跻岳也。至岩不头面顶礼者。自以为悭缘。必痛哭去。否则谨伺岩扉外。经数日得一见。则喜过望。以故。虎耳岩之名。遍天下。计贤士大夫之辙以日至尚方之赐。掖庭之供。以月至。自嘉隆以来。耆宿之著闻。未有若师者也。然师务为密行。不以解显。应机之言。多依孝敬。抚摩煦煦。犹乳母之于骄子。金钱涌而至。拒不纳。有赠糈者。付尝住作供。四十馀年。影不出山。趺坐一龛中。如朽株。虽利根之士好为奇谈。诡学者睹其颜。莫不肃然增敬。师夏腊最高。逆其生。当在宣成间。诸徒属。试以腊叩。不答。尝简其箧。得旧𦇧衣。忽云。此武皇帝七年。王城中施食。所得衣也。叩之。复不答。后终于山慈圣出藏金。为师治塔焉。严蓬头者。襄人。日诵弥陀佛数万声。性高洁。施赀尝累千金。挥之如尘土。踪迹甚异。人不得而凡圣之。亦绝世奇人。不二之流也。 明河曰。或云。不二。姓徐。世为襄善门。徐生长。不二送出家。挈妻入五台山修行。不二寻觅父母累年。得于冰雪堆中见不二。大怒曰。不肖子。何故远远奔来。汝以我为父母。我已出家。以我为知识。我未悟道。大丈夫出世。孤峰绝顶。一间草屋。了办自已不暇。尚当为生死爱情所使。至于此乎。速去。无落吾事。不二遂南还。居虎耳岩。为世大知识。虽不二灵根夙种。固有自来。而开发之助。亦繇父母。团圞一门。又出襄地。或自庞家人再出。不可知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雪峤圆信禅师者。
四明人。
姓朱氏。
出龙池传禅师之门。
首住径山。
终于会稽云门。
诸方服其神骏。
推尊之曰信公。
高怀无我。
至性不羁。
笑骂自繇。
人天罔测。
卸胜劣之戈甲。
劈今古之藩篱。
纵饶一问十答。
而紫罗帐里。
不撒真珠。
假使未闻先悟。
而千丈岩门。
尤遭点额。
大有伤弓之鸟。
见形高飞。
所以短贩之徒。
望风栗足。
故虽独据胡床。
不啻冲霄野鹤。
以至屡迁名刹。
仍然本色山翁也。
公生九岁。
闻弥陀经。
即知有出世法。
于是。
读书常诺诺。
而罢之。
然词语绝尘。
风仪潇洒。
犹王谢之玉壶冰映。
又爱与方客游。
游必领益。
年二十九。
竟去家矣遂。
访妙祯禅宿。
于秦望峰下。
祯举古激之。
公反覆研究。
连七日不知寝食。
忽仆于石。
前后际断。
如日轮迸空。
天地一色。
冲口得偈。
势不自禁。
欲往天台寻印證者。
度若耶溪。
忽翘首。
见古云门三字。
得大休歇。
乃曰。
一上天台云更深。
脚跟踏断草鞋。
绳比丘五百无踪迹。
见得他时打断筋。
遂别策。
入双髻峰萝龛石室。
灰世忘缘。
间发新声。
豪吟达旦。
而刀斧无痕。
诸方景焉时有云栖高弟闻谷者。
雅相敬善。
一日谷行脚回。
举幻有传和尚相见机缘。
且称传公葆重。
有类明教嵩。
枯淡过于馀杭政。
其接人真西河狮子也。
公乃三诣龙池。
契其机。
与悟修二禅师。
为雁行焉。
后悟主天童。
修主磬山。
公独庵居。
垂三十载。
黄公端伯。
余公大成。
请就径山祖庭。
升座拈提临济宗旨。
端伯还西江。
于崇祯庚辰。
以庐山开先寺迎公。
诸山宿衲俱集。
公一以胎风簸雨之舌。
振其拈花落草之机。
或不耐公笑詈而去。
或经公指唤。
而心旷神怡。
公忽拽杖还旧隐。
众惊遮挽之。
不可。
时往来衲子。
传天童规制宏壮。
条令斩新。
乃至运瓦搬石。
伺杵负薪。
无不彻底为人。
公独骂之。
逮天童讣至。
公又恸之。
侍僧曰。
大师昔何骂。
今何恸也。
公良久。
抚膝而起曰。
咦。
我掌宁独鸣乎。
遂躬至天童。
书挽章而奠之。
词曰。
同出龙池入路长。
吴兴分袂过钱塘。
多年挂锡玲珑石。
今已藏身寂寞乡。
云面揭开红日。
眼山眉愁断白花。
香离离一片苦心事。
且道何人在影堂。
北还。
又入龙池。
于传公塔前。
拈香曰。
桐棺山下养龙池。
步入凉风觅我师。
当户娑罗空腹树。
迎阶芳草昔人眉。
追思滴血曾留偈。
会写传灯嗣法诗。
今日塔前成九顿。
流源千载继孙儿。
耆旧乃请示众。
公曰。
我昔第三度登龙池。
先师曰。
你草鞋犹未脱也。
我道。
何处见草鞋来。
先师微笑而止。
我即呈偈曰。
数载龙池三度登。
重重问话舌生冰草鞋分付虎狼去。
双髻峰头一个僧。
又思。
当初在山阴。
看云门语录。
得他的力。
又在云栖。
亦有机录。
岂可忘却。
所以云门云栖一齐拈香供养。
诸方便道径山遥嗣云门。
径山以为不然。
瓜有根树有叶。
树高千尺。
叶落归根。
岂可孤负禹门先师。
断断无此理也。
然宗门事。
把住也繇我。
放行也繇我。
有时作宾。
有时作主。
有时宾主齐彰。
有时宾主双忘。
此乃临济家机用。
人天莫测。
庸人岂得知也。
还双径。
禾城道俗。
以东塔禅林。
坚致于公。
公为笑留。
名缁贵素。
日绕枝藜。
公眼幻青白。
众益心惊。
晚住云门。
公年七十有六矣。
机用益峻。
精神益劲。
尝自号曰青狮翁。
或称语风老人。
又曰迦那尊者。
每携童子山游。
人见访。
或打觔斗。
人拟议。
叱退之。
雏禅窃论公弗恤也。
顺治丁亥中秋。
谓弟子曰。
古人立化的也有了。
坐亡的也有了。
至倚杖倒卓都有了。
毕竟老人。
怎生去好。
语讫大笑。
书片纸曰小儿曹生死。
路上须逍遥。
皎月冰霜。
晓吃杯茶。
坐脱去了。
乃入寝室。
憨卧数日。
忽起坐。
索茶而啜。
连唱雪花飞之句。
擎杯脱去。
世龄七十七。
瘗全身于云门。
庚子朝廷。
慕之赐帑全五百。
并委书弘觉忞禅师
而新公之塔。
又临公顶相于宫中。
而事焉。
公居开先时。
弘觉为西堂。
洎嗣天童。
而公独钟爱之。
弘觉禅师
以犹子。
纪公千秋之纲目。
甚详也。
赞曰。
整齐法运。
临渊履冰。
爰师笃慎其心也。
蠡测者谓。
师蹶弛自了则优。
为人则寡。
盖明之中叶。
少室宗风。
循规蹈矩。
如喑若聋。
非师濯之以清泉。
激之以霜钟。
则天方梦梦耳。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释圆信,字雪峤。姓朱氏,鄞人也。年二十九,始为僧进具。欲往天台访寻知识印證,忽举头见古云门三字,豁然大悟。遂返缚茅双髻峰,复以偈谒云栖,更参龙池,室中机契。万历间迁径山,复住庐山,尝作《净土诗》,自叙云:“甲子秋,游黄山,直上危峰绝顶,若升忉利,忽空中人语:‘比丘久隐,时当弘法,众生差异,善调伏之。’”知净土百咏,成于黄海光明顶也。崇祯八年,中丞余大成、司理黄端伯访信径山,即请开法。丁亥八月二十六日示疾,书偈端坐,索茶,饮半盏而寂。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德容,号费隐,闽人。
少孤出家,得法于密老和尚。
开堂黄檗,历迁莲峰法通。
崇祯戊寅,主席海盐金粟。
复退居黄鹤峰,颜曰直指。
国朝顺治初,木陈、石奇二和尚请继席天童。
时拥众千馀。
参叩激扬,宗风大振。
杨廷鉴贻诗,有“五峰今日高天下,万指都教拜下风。
”之句。
后居超果径山,维摩尧峰。
十八年示寂。
福严年六十九。
著有《语录》及《渔樵挂瓢》等集。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八二
今龙,字枯吟。
茂名人。
礼石波禅师受具。
明桂王永历十三年(一六五九),参天然于雷峰,为典客,随入丹霞。
会石鉴禅师分座怡山,奉命以监寺辅行。
洎石公退院,从福州往参天童,当机大悟,木陈和尚付以大法。
寻示寂天童。
著有诗稿。
事见高雷旅港同乡会《高雷文献专辑》。
释本㒥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释本㒥,字远庵。
姓陆氏,昆山人也。
襁褓即孤,依母与兄,因感嫂亡尸动惧而告母求出尘。
世母曰:“我昔见天童僧行不凡,汝果有志,可往从之。
”即依命剪发径投天童。
时明崇祯壬午六月初七,值密云退休通玄,欲往求度。
俄阻危疾,既闻密逝,山翁道忞继席,遂从薙度,前后追随,历经八刹,服勤一纪,其间钳锤炉韛,艰苦备尝,受付嘱于昆山安禅庵。
清顺治十二年冬,就维扬宝积院请。
明年四月,始入院示众。
僧问:“春风吹大野,万物尽光新。
为复法尔如然,为复神通妙用?
”㒥云:“脱壳乌龟飞上天。
”僧云:“一声幽鸟云天外,霭霭山光翠欲流。
”㒥云:“郤被风吹别调中。
”僧云:“青帝不劳常作主,迥然不逐四时凋。
”㒥云:“如何是‘不逐四时凋’底句?
”僧礼拜,㒥便喝。
㒥尝至巴陵𡚓禅人统四众,就普济庵请。
小参:“不传之道,回绝雕镌,松直棘曲,鹤白乌玄。
山僧不是无玄可说,无妙可宣,不欲强生节目,诳惑闾阎,简直说一句究取父母未生前机缘。
”寻应湘阴神鼎之请,始为开法,迁主天童,凡十二载,移蛟川之瑞岩,未几继席平阳山,翁示寂,应鄞白云之请,寻复归瑞岩。
康熙癸亥秋入寂,世寿六十有一。
著有前后《语录》、《诗集》数卷。
其《被衲歌戏赠兀庵大师》者,词曰:“千丝织,万丝缀,通身是眼百杂碎。
秋云卷处波纹开,荷芰幅边柳线脆。
剪尽烟霞补不全,历穷天地不知岁。
粪扫衣,何森秀,凤毛麟腋俱落后。
领头袖底自玲珑,文彩纵横欺绵绣。
非全襕,真越格,千圣不传谁争得?
珍衣不换老瞿昙,护持那费迦叶力。
不入众,宁随色,非青非白非黄黑,挂松时上绿苔痕。
梳风不染红尘迹。
或时蒙,或时披,世事如麻总不知。
不特御寒还御任。
数日炙,与风吹。
谁为伴,谁为邻,棕鞋竹杖与蒲轮。
竹杖他时化龙去,渠能解作弥天云。
”诗境禅心,道通为一。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圆惺,字鉴庵,一号传真,姓苏氏,西蜀通江人也。
幼失恃怙,依于外宅。
九岁避寇梁山旁,匿沙河菩提庵,礼偶然师出家,后为破山老人行者。
清顺治三年,出蜀入楚,谒玉泉恒河律师,潜心向学,五年进具,肄习律仪,兼穷贤首,二时听受。
十有七年,尝参耳根圆通,猛然开寤,为主僧一真所知。
真本当阳刘氏子,初习贤首教观,洞明经旨,尝讲《楞严经》,说三聚戒,得圆通法门及体性三昧者,不可胜数。
惺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之旨,有省,作偈呈真,有云:原来在者里,何须向外求。
烂嚼人糟粕,驴年未了休。
真为印可,付以衣法。
康熙元年,湖南九溪镇将郝公请演《金刚》、《楞严》。
二年,土司宣慰向 公延讲《法华》,皆能阐明秘奥,妙入几微。
教海神龙,无以踰之。
三年,游金陵,见华藏大咸,问讯之馀,一喝云:“汝兴教乘,此喝应如何讲?
”惺曰:“下文繁冗,附在来日。
”归寮,呈颂曰:“晴天轰霹雳,平地起波涛。
欲晓如斯旨,冢头渰莱蒿。
”咸览之,嘿然。
翌日,咸复问曰:“《楞严经》空有俱非,汝试说之?
”惺答以偈曰:“说有不有,说空不空。
行住坐卧,常在其中。
”咸厉声曰:此子大有悟入。
已而入两浙,谒玉琳(日”+“秀”) 于天目,遂参木陈老人,为道玉泉山水之胜曰:“堆蓝出仙掌,泉吐漱玉珠。
”语意隽绝。
四年,由四明礼南海,拜舍利,越石梁。
五年,复至华藏,代座说法。
咸付以衣拂,惺辞不受,咸曰:“宗教兼弘,说行并用,古今昭然,何用辞为?
”惺拜而受之。
六年,登九华、清凉,道出终南,至峨嵋。
十三年,乃旋玉泉,结茅山腰。
川湖总督蔡公毓荣,重辉殿宇,广增香田。
十八年,提督徐公请开堂弘法,一时贤俊如慧目具拙宗乘,鹤飞梅谷,照玉莹石,皆当机演唱,王公士庶亦乐闻法要。
二十二年,创修珠桥。
二十八年,增筑十方堂。
三十五年,邑侯以关陵请,为建坊表。
三十七,葺观泉亭,董治唐贤碑碣。
三十八年,复神州,刻惠王所书《法华经》板。
其维持象教,不惮勤苦。
四十年三月八日,说偈而逝。
先数日,自知期至,力疾还玉泉,与众䛡别,语音琅琅,其病若失。
众方冀其延年,乃如约而去。
世寿七十四,僧腊五十四。
门人建塔于罗汉山,荆州释天茨为之铭,以彰盛德。
天茨文词尔雅,别有传,具弟十科。
惺著有语录二卷。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行泽,字云外,姓汪氏,婺源人。
父南栖居士,旷达不群,有高世志。
母氏王,诞泽之夕,梦麟舞于庭,觉而告居士,居士曰:“吾所梦亦然。
”因名应麟。
八岁入乡塾,授以《千字文》语,便问:“天是何物造成,到何处止?
”塾师曰:“尔且读,将自知。
”泽曰:“不识得,何用读?
”居士闻之,曰:“儿殆道学者流,非功名中人也。
”年十一,失恃,又八载亡怙,贫苦艰辛,郁劳心病,呕血几昏,祷佛求救,若有神诏,归心三宝,病当自愈。
觉而自誓,其病渐瘳。
遍游僧舍,从读佛经,决志出家。
癸酉,投黄山云谷院无易守师脱白,易久参云栖,受念佛三昧,命泽依行,日念佛三万句,诵《华严》一卷,礼佛百拜。
如是一年,而神观精明,志气轩朗。
甲戌冬,受具戒于姑苏茂林,遂过云栖礼莲池塔,山中耆旧留居二载。
忽闻唱僧名,僧应阿弥陀佛,有省,遂上天童叩密老人。
时有启迪,而土音难晓。
后举薰风自南来䛡,占颂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今朝寒冷甚,向火恰相当。
”密笑而诫之曰:“须勤学,老僧不孤负汝也。
”无何,病困,为同侣僧不易邀往杭州,及赴阳山召,不易复彊之偕行。
阳山者,即通授。
泽初见山,问:“万峰头上目视云霄,作么生?
”山一笑目之。
即呈偈云:“闻说阳山选佛场,一条拄杖绝商量。
谁知别有真消息,笑里藏刀人未防。
”自是,与山日惬。
再踰年,山主磬山,泽随侍。
一日,举铁牛过窗𢹝话,泽下语数十转,皆不契。
山曰:只是桶底未全脱。
泽愤而再参,沈坐终日,忽风揭门帘,扑落作声,将从前知解窠臼一齐打落,透到通身无念无依处,不胜快活。
入方丈密启其意,山手书法语并衣拂付之,且云:“子将来有超越之见,但世故未谙,早出恐鲜福耳。
”泽曰:“愿终身岩谷。
”乃入匡山,借居五乳峰破庵,囊钵萧然,日采野蔬和米作璎珞粥食之。
偶携篮涧边,寻摘苦菜,失足跌下,惊起山禽,飞叫一声, 然休歇如云开日朗,因作颂曰:“钟残漏尽一声鸡,脱尽从前悟裹迷。
大用纵横施巨阙,汪汪洗土不成泥。
”旋迁雷光庵。
泽隐匡庐八载,严操切究,光颖渐露,大江南北颇传其机缘语句,咸思亲灾。
而禅者负米往来,苦于崎岖,泽悯之,且将为法求人。
戊子春,舟溯浔阳而上,至大江之北,止于蕲之大泉山,蕲黄本大医故里,数百年来不闻正法,禅德过寓亦罕。
泽始至,创法席聚众,棒喝轰奔,州守闻而怪之,过候泽,泽质直,不克尽宾主礼,州守怒。
己丑春,假他事持兵马来,竟火大泉山寺,泽对火说法,曳丈下山,栖于蕲北菩提寺。
庚寅春,过黄梅扫医祖塔,于双峰至冯茂,返道经紫云寺,寺本千岁宝掌遗址,代有高人。
闻泽至山,众遮迎以休夏,诺之。
山最高处,其路僻绝,去人烟甚远,泽甚安之,幽居数载,学侣千指,语句布流,诸方赞赏,如庐山木陈、宝华朝宗与玉林国师皆岁时款密,屡通书问。
辛卯,赴高山寺说戒。
壬辰岁旱,蕲黄尤甚,禅众数百,皇皇待食,乃欲散众下山,移人就粟。
会湖南道素敦请,遂之神鼎,盖宋洪諲所开山也。
癸巳,沩山慧山修礼相迎,泽许之,以神鼎初兴,未即往也。
甲午季冬朔日示疾,自书属累千馀言。
三日,作偈曰:“是非海内展全机,多少时师尽皱眉。
此日一言无可付,江南江北大家知。
”又云:“神鼎龛无人封,自作偈自封之。
三十年前平贴地,三十年后大神奇。
”驱众出户,端坐而逝。
泽悟门既正,重自刻厉,扫除枝叶,直透未后牢关,有语录、拈颂若干卷。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行珍,号天竺,姓陈氏,上海人。
少聪颖多能,尝从人贸迁,舟行遇盗,投之水中,为渔者所救得苏,因求出世,脱离尘扰,礼无海学薙染。
时年十八,参箬庵于南涧,示以未生前话,长跽请益,箬庵拊掌者三,珍才起立,即喝出,愕焉失措,疑不去心。
年二十,圆具于瑞光,侍古南扫塔天童,因阻兵不能归,寄迹显圣,坐不语禅,念大事未明,愤郁致疾。
一夕气绝,众僧讽经,有一僧抚其胸曰:“速往西方去。
”珍忽苏,瞿然顾视曰:“此身是何所在?
”众皆惊悚。
病愈还涧,箬庵随命侍香夹山,于赵州勘台山婆子䛡下,顿彻古今公案源委,呈偈机缘,载在语录。
箬庵印以偈云:“吹毛不犯当头令,出窟金猊果俊哉。
”又称于众曰:“珍虽年少,悟处确实,法门令器。
”珍闻之,痛自鞭策。
箬庵命掌书记,始垂记莂。
复诘高峰六问,珍一一著语,箬庵解颐,自题其像授之。
已而结茅昼眉泉。
及箬庵寂,奔丧建塔,更栖蕲州大潜。
戊戌冬,出主菩提寺,三载迁德章。
丁未夏,应洸禅之请,继席南涧。
弘觉禅师为法派尊宿,每以古德应庵相拟,而念湖州道场为最初祖庭,宜兴之。
龙池为天童磬山两宗所自出,邮书劝驾,皆以为非珍不克胜任。
珍既至,重饬旧规,彻夜禅堂,策励勇猛,宗风一振,善权龙池。
伊迩甲寅之难,乐安禅师塔燬于火,珍从灰烬中负灵骨归。
迄难定,复造窣堵拟于旧制。
无何,銮辂南巡,驻跸夹山。
珍雍容晋接,庭柏奏对,天颜大悦,宠赍有加。
将寂之日,法雨泉岩石崩裂,林竹枯瘁。
生平九坐道场,说法十二会,开堂三十七年,前后四住理安,道风孤迈,学子非谋道真切痛念生死者不敢登其堂。
所至随机接引,辨才无碍,自奉甚薄,一衲补缀终身。
至若南涧,则殿宇寮舍,焕然一新。
得法弟子三十人,南北称大宗师者,强半出其门。
寿七十一,腊五十三,祥符令遂安毛际可为撰塔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