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罗衔炳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正智,字卧云,姓陈氏,福宁人也。
初出家时,受剃度于泰顺之南峰寺。
后得法于大观慧,实传月亭,中兴台教之学。
盖佛法自梁以前,无宗教之别。
大通中,达摩西来,始崇教外别传之旨。
而智者大师独宏止观于天台,学者宗之,斯台教之名立焉。
永嘉佛法肇于无相大师,实因止观发明大事,印證曹溪,号“一宿觉”,是则宗教旨归,初无有异也。
厥后青原、南岳宗风大鬯。
永嘉之学,薪尽不传。
而天台亦渐微弱,不复演扬止观,专以讲义为台教矣。
盖千馀年,然后得月亭大师振中兴之烈。
正智则月亭之正传也。
智嗣大观慧,慧嗣晦谷珂。
初大观虽习教典,而实研精止观,常立庵天台绝顶,覃思冥契。
又崇别教之旨,遍历诸方丛席,斟酌印可。
始归嗣晦谷,有“从来心印本无文”之嘱。
既登祖位,乃思出大炉锤合宗教为一。
于是著宗教不二之说,略云“宗者,悟佛之心;教者,明佛之理。
”复订法系正派,以世其传。
就雁山能仁寺,宣扬法要,一时龙象云集,然入室者,为正智一人而已。
正智姿仪魁垒,外示冲和,崇重毗尼,律身峻绝。
虽宏解经义,而托根止观,行解双圆。
既得法于大观,了悟宗乘,屡登法席。
李尚书志、曹学士学佺、张大令文光俱延之讲堂,躬亲听受,最后讲《楞严》于永嘉之宏济寺。
时大参石公万程,备兵东瓯,钦师道范,怀香谒之。
因即讲次,从容问难,殊未了悟。
驰书请益,因命笔答之,曰:“觌面相逢,犹遭钝置。
若更商确笔端,当令师子脱颐。
”后闻木鱼声,又以相叩,智举“敲空有响,击木无声”语复之,乃赞叹而去。
智以雁荡古刹,湮没殆尽,而罗汉寺有应真飞迹,且密迩能仁,望大观作道场处,炉烟可接。
乃重营兰若,游客衲子,栖息得所,而道风馥郁,被于遐迩矣。
讲观之馀,雅好登临,搜奇剔异,樵牧所不到悉能及。
晚岁,道誉益隆,诸方参学缁素礼谒,每食踰千指。
更营雁湖绝巘以居,天光云影,置身汉表,每一凭眺,心迹俱清。
岁乙酉,鲁藩建邸临海,仰其风范,致书劳问。
内史顾公超因奏请即雁湖建立禅院,复肃启,礼请再四,智不报。
明年,大兵寻至,追讨逋伏,而雁荡悉罹兵燹,人始服其先见云。
丁亥九月,示微疾。
至二十九日,谓门人曰:“吾归矣。
”沐浴更衣,然后顺化。
世寿七十有四,僧腊四十有九。
三日茶毗,得舍利皆五色,以癸巳八月十九日塔于罗汉寺侧,与大观塔合。
方大观欲合宗教为一也,门户竞争,教以宗为掠虚,宗以教为摭实。
其实宗为口头之宗,教亦纸上之教,使果悟佛之心,明佛之理,则原自无分,又何从拟合。
故开口乱道,蛇入竹筒,论不自大观起也,惟大观欲融而一之耳。
惜乎大观灭而智亦西归,永嘉之焰谁续哉!
李象坤匊庵为作塔铭,寄慨深远,有以夫!
铭曰:“千潭一月,千月一摄。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彼宗与教,胡为中裂。
峨峨观公,建大炉爇。
砂屑并融,不假抟捏。
或鼎或彝,任其铸出。
卧公亲承,宏扬煜烁。
法座屡登,弘辩罄折。
国王敬礼,宰臣钦慑。
讲观不二,顿渐岂别。
蓉峰巍峨,雁湖澄澈。
与虚为邻,孤操崭绝。
昔栖其巅,今瘗其嵲。
无缝塔中,寂光不灭。”
孟国祚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维基
孟国祚(?
—1638年),字亘符,号类阳,直隶顺德府邢台县军籍。
貌魁梧,美须髯,性端厚孝友。
十八岁入博士弟子员,万历二十二年甲午丁外艰,哀毁几至灭性,让产于两兄,独食贫,励志攻苦。
服阕,试辄冠军,廪于庠。
四十年壬子入闱,心动不试归,母华氏卒,读礼庐墓。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顺天乡试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
授太原府推官,郡有疑狱,谳而释之,无株系凭。
城蠹倚豪右为不法,廉其实不,以三尺徇。
盗以山为薮,出入剽掠,设堠置兵,盗发辄捕。
岁饥,捐俸具粥药,多全活。
理六载,以举卓异,崇祯龙飞,召为给事中,历吏户刑三科左右及都,敢言直谏,疏凡五十余上,循职掌封驳弹劾,从国是起见存大体。
升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卿、大理寺卿,公通籍十七年,大半皆刑官,执法平允。
都城警,守御有功,纪叙褒赏。
甲子、丁卯充山西、陕西同考官,得士十二人。
癸酉典试山左,取八十二人,文章遵正始,无轧茁,入彀者多名下士。
辛未入武闱状元王来聘、探花贺秉钺,皆门下,后来聘死忠,天子嘉悯,愈重公有知人之鉴。
册代藩,祭鲁藩,两侍经筵,引耕藉,遣阅十二陵,敬翼小心。
时国步多艰,数承召对,鞠躬尽瘁成病,乞休告,圣眷弗许,卒于官。
讣闻,上震悼,予祭葬,赠工部右侍郎,荫一子。
居尝语人曰:我做秀才,学识不如人,才调不如人,勤苦笃志则如人。
居官明敏不如人,力量不如人,洁己奉公则如人。
其自任有如此者,人以为真诚不欺实录也。
祀名宦于太原,邢台祀乡贤。
墓在城西南十五里由留村,礼部尚书王铎撰志,表赐祭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