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粲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9 【介绍】: 十六国时前赵国君,匈奴族,字永明。
刘渊族子。
仕刘渊、刘聪二世,位至相国,镇长安。
靳准杀刘粲夺帝位,曜在平阳称帝,率军诛灭靳氏。
徙都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
西击张骏,南服仇池,穷兵不已。
后与石勒交战,被擒杀。
在位十三年。
全晋文
曜字永明,渊从兄子,历仕至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以晋太兴元年即伪位,改元光初,其明年改国号曰赵,在位十三年,为石勒所灭。
拓跋六修 朝代:西晋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末人,鲜卑族。
代公拓跋猗卢长子。
晋怀帝永嘉六年,奉父命为前锋,往击前赵刘粲,以救晋将刘琨。
惧,遁走。
六修纵骑追之,杀伤甚众。
后以故与弟拓跋比延不睦,触怒其父。
猗卢率众攻之,为六修所败,杀比延,猗卢暴死。
后为拓跋猗㐌子拓跋普根所攻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4—350 【介绍】: 西晋范阳涿人,字子谅。
卢志子。
武帝婿。
少有声誉,好《老》《庄》,善属文。
洛阳没,随父依刘琨,为刘粲所获,留为参军。
败,赴琨,为从事中郎。
西晋末,随琨投段匹碑。
琨遇害,复投辽西段末波。
末波死,石虎破辽西,为石虎中书监。
冉闵诛石氏,谌遇害。
谌才高行洁,虽显于石氏,恒以为辱。
每谓其子曰:“身没之后,但称晋司空从事中郎。
”撰《祭法》,注《庄子》,有文集。
已佚。
全晋文·卷三十四
谌字子谅,钦弟珽之孙。
尚武帝女荥阳公主,拜驸马都尉。
后州举秀才,辟太尉掾。
洛阳陷,刘粲据晋阳,留为参军。
败,刘琨以为司空主簿,转从事中郎。
悯帝末,从琨奔段匹磾,以为幽州别驾。
匹磾败,奔段末波。
元帝初,累徵散骑、中书侍郎,不得归。
末波死,弟辽代立。
辽败,为石虎所得,以为中书侍郎、国子祭酒、侍中、中书监。
虎死,从冉闵于襄国。
永和六年,军败遇害,年六十七。
有《杂祭法》六卷,《庄子注》若干卷,集十卷。
卢志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312 【介绍】: 西晋范阳涿人,字子道,一作子通。
卢钦侄。
初辟公府掾。
出为邺令。
有才干。
成都王司马颖倚为谋主,数决大计。
封武强侯,表为中书监。
惠帝建武元年,督兵迎惠帝还洛阳。
与陆机弟陆云有隙,机率军进洛阳,与张方遇,兵败,为志所谗,机兄弟同时被司马颖所杀。
同年张方逼驾至长安,志随侍。
官至尚书。
洛阳没,北投刘琨,为刘粲所得,遇害。
羊献容 朝代:西晋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2 【介绍】: 西晋末泰山南城人。
羊玄之之女。
惠帝太安元年立为皇后。
八王之乱时,屡遭废立。
怀帝即位,尊为惠帝皇后。
永嘉五年成汉刘曜兵破洛阳,为曜所获。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曜继刘粲为前赵主,立羊氏为后。
有宠,渐干预国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8 【介绍】: 十六国时汉国国君,匈奴族,字玄明,一名载。
刘渊第四子。
随渊还左国城,拜鹿蠡王。
晋怀帝永嘉四年,杀兄刘和自立。
遣刘曜等攻陷洛阳,俘晋怀帝,又鸩杀之。
晋悯帝即位于长安,聪遣将攻陷之,俘悯帝。
骄奢淫暴,杀戮无已,穷兵黩武,沉湎酒色。
宠任太子刘粲,纵刘曜、石勒擅兵于外。
身死国乱。
在位八年。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相之周氏。高齐之季。出家。从耶舍三藏。学梵书语。且听采大乘经论于邺下。开皇间。诏与翻译。住京师之大兴善寺。仁寿诏葬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寺即文帝生地也。帝生魏之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赤光紫气。充庭溢室。状如楼阁。色染人衣。姆以其热而扇之。帝噤至不能啼。忽有一尼。至自外。谓太祖曰。儿来处甚高。佛天所祐。非汝俗家所可育也。我当为公育之。太祖因割宅之偏为寺。通小门往来。以帝委之。尼遂以那罗延名帝。而抚字惟谨。尼蒲坂刘氏女。名智仙。七岁出家。一日禅坐。屋极上入定。其师遍求不可得。率以为溺井死矣。自是有所云为辄神验。及周废教。尼依帝家。终不徙寺以寖大。舍利瑞应。见别传。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道密。
姓周氏。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
师习方艺。
又从邺下博听大乘。
神思既开理致通衍。
至于西梵文言继迹前烈。
异术胜能闻诸齐世。
隋运兴法翻译为初。
敕召入京住大兴善。
师资道成复弘梵语。
因循法本留意传持。
会仁寿塔兴铨衡德望。
寻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状如楼阙。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有神尼者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有戒行。
和上失之。
恐其堕井。
见在佛屋。
俨然坐定。
时年七岁。
遂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语太祖曰。
儿天佛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后皇妣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遑堕地。
尼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
及年七岁告帝曰。
儿当大贵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而尼沈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帝。
年十三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祚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似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磓试之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部。
前后建塔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故其铭云。
维年月。
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
敬白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弟子。
蒙三宝福祐。
为苍生君父。
思与民庶共建菩提。
今故分布舍利。
诸州供养。
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
仍为弟子。
法界幽显。
三涂八难。
忏悔行道。
奉请十方常住三宝。
愿起慈悲。
受弟子等请。
降赴道场證明弟子。
为诸众生发露忏悔。
文多不载。
密以洽闻之誉。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兼赤班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道俗内外咸同一见。
寺有四门。
门立一碑。
殿塔廊庑及以生地。
庄严绮丽晃发城邑。
仁寿之末。
又敕送于郑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素无泉水。
洎便下汲。
一夕之间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有同浪井。
广如王劭所纪。
及大业伊始。
从治雒阳。
上林园中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出诸经如费氏录。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周。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师。
习方艺。
又从邺下听大乘。
通衍西梵文言。
隋运兴法。
翻译为任。
敕召入京。
住大兴善寺。
师资道成。
复弘梵语。
会仁寿塔兴。
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
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
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
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
状如楼阁。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
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有神尼者。
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
有戒行。
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语太祖曰。
儿天物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
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后皇妃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惶堕地。
尼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岁。
告帝曰。
儿当大贵。
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
由儿兴之。
而尼沉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
帝年至十三。
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
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
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位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
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以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
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锤试之。
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郡。
前后建塔。
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
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密以洽闻之举。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
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
兼赤斑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仁寿之末。
又敕密送于鄂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
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
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
素无泉水。
须便下汲。
一夕之间。
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
有同浪井。
及大业伊始。
密徙雒阳上林园中。
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