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惔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6—374 【介绍】: 东晋僧。琅邪人,俗姓王,字法深。年十八出家,师从中州刘元真。晋怀帝永嘉初,避乱过江,为晋元帝、明帝及王导等所重。后隐居剡县山中避世,卒。
全晋文
道潜字法深,琅邪人,大将军王敦弟。出家,师事刘元贞,宁康中终峁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字法深。
出琅琊王氏。
年十八。
师事中州刘元真。
元真有美名。
潜服膺。
后落发。
善仪止。
二十四讲法花大品。
道俗日万指。
永嘉乱。
渡江。
中宗元皇肃祖明帝敬之。
承相王茂弘。
大尉庾元规。
并造门结友。
尝著屐至殿中。
时人叹其道德高风。
初不省有朝市也。
久之去隐剡山。
哀帝即位。
两遣使致之。
不得已。
至建邺。
时简文在藩邸。
尤师礼焉。
沛国刘惔见于简文。
座中嘲曰。
道人亦游朱门乎。
潜曰。
贫道以为蓬户也。
司空何次道遵。
以师资之敬。
屡兴法会。
数相招请。
复还山。
支遁求买沃洲小岭。
潜答曰。
欲来当给。
不闻巢由买山而隐也。
遁欣然。
爱其风鉴。
遁与高丽道人书。
大称赏之。
康宁二年殁。
寿八十九。
诏赙钱十万葬之 竺法友。
诵毗昙。
一宿上口。
年二十四。
讲经于南台寺 竺法蕴。
悟解逸群。
尤精放光般若。
康法识。
有义学。
工草隶。
尝与廉昕。
各临右军帖。
世不能别其书。
以写众经。
见重于世 竺法济。
有才藻。
作高逸沙门传。
凡此皆潜之神足云。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竺道潜。
字法深。
姓王。
琅琊人。
晋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
年十八出家。
事中州刘元真为师。
元真早有才解之誉。
故孙绰赞曰。
索索虚衿。
翳翳闲冲。
谁其体之。
在我刘公。
谈能彫饰。
照足开矇。
怀抱之内。
豁尔每融。
潜伏膺已后剪削浮华崇本务学。
微言兴化誉洽西朝。
风姿容貌堂堂如也。
至年二十四讲法华大品。
既蕴深解复能善说。
故观风味道者。
常数盈五百。
晋永嘉初避乱过江。
中宗元皇及肃祖明帝。
丞相王茂弘大尉庾元规。
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
建武太宁中。
潜恒著屐至殿内。
时人咸谓方外之士。
以德重故也。
中宗肃祖升遐王庾又薨。
乃隐迹剡山以避当世。
追踪问道者已复结旅山门。
潜优游讲席三十馀载。
或畅方等。
或释老庄。
投身北面者莫不内外兼洽。
至哀帝好重佛法。
频遣两使慇勤徵请。
潜以诏旨之重暂游宫阙。
即于御筵开讲大品。
上及朝士并称善焉。
于时简文作相。
朝野以为至德。
以潜是道俗标领。
又先朝友敬尊重。
挹服顶戴兼常。
迄乎龙飞虔礼弥笃。
潜尝于简文处遇沛国刘惔
嘲之曰。
道士。
何以游朱门。
潜曰。
君自睹其朱门。
贫道见为蓬户。
司空何次道懿德纯素笃信经典。
每加祇崇遵以师资之敬数相招请。
屡兴法祀。
潜虽复从运东西。
而素怀不乐。
乃启还剡之仰山遂其先志。
于是逍遥林阜以毕馀年。
支遁遣使求买仰山之侧沃洲小岭。
欲为幽栖之处。
潜答云。
欲来辄给。
岂闻巢由买山而隐遁。
后与高丽道人书云。
上座竺法深。
中州刘公之弟子。
体德贞峙道俗纶综。
往在京邑维持法网。
内外具瞻弘道之匠也。
顷以道业靖济不耐尘俗。
考室山泽修德就闲。
今在剡县之仰山。
率合同游论道说义。
高栖皓然遐迩有咏。
以晋宁康二年卒于山馆。
春秋八十有九。
烈宗孝武诏曰。
深法师理悟虚远风鉴清贞。
弃宰相之荣。
袭染衣之素。
山居人外笃勤匪懈。
方赖宣道以济苍生。
奄然迁化用痛于怀。
可赙钱十万星驰驿送。
孙绰以深比刘伯伦。
论云。
深公道素渊重有远大之量。
刘伶肆意放荡以宇宙为小。
虽高栖之业刘所不及。
而旷大之体同焉。
时仰山复有竺法友。
志业强正博通众典。
尝从深受阿毗昙。
一宿便诵深曰。
经目则讽见称昔人。
若能仁更兴大晋者。
必取汝为五百之一也。
年二十四。
便能讲说。
后立剡县城南台寺焉。
竺法蕴悟解入玄。
尤善放光波若。
康法识亦有义学之功。
而以草隶知名。
尝遇康昕。
昕自谓笔道过识。
识共昕各作右军草。
傍人窃以为货。
莫之能别。
又写众经甚见重之。
竺法济幼有才藻。
作高逸沙门传。
凡此诸人皆潜之神足。
孙绰并为之赞不复具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309—约347 【介绍】: 东晋太原晋阳人,字仲祖。
哀帝王皇后父。
少放纵不羁,不为乡曲所齿,晚节克己励行,以清约见称,善隶书。
司徒王导辟为掾,补长山令,徙中书郎。
长于清谈,穆帝永和二年司马昱为会稽王辅政,贵幸之,与谈客刘惔号为入室之宾。
转司徒左长史。
年三十九病卒。
全晋文·卷二十九
濛字仲祖,浑从会孙,司徒王导辟为掾,后出补长山令,复为司徒、左西属,不就,徙中书郎,转司徒左长史,有集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4—366 【介绍】: 东晋僧。河东林虑人,或曰陈留人,字道林,世称“林公”、“支公”。俗姓关。少任心独往,尝于馀杭山沉思道行。年二十五出家。游京师,为当时名士所激赏。后隐郯,居𧖰山,与王羲之、谢安等游。晋哀帝曾请其赴京都建康讲《道行般若经》。善草隶,好作诗。又好养鹰马,自云“爱其神骏”。善谈玄理,注《庄子·逍遥游》,有见解。著《即色游玄论》,主张“即色是空”,创般若学即色义。今有辑本《支遁集》。
全晋文
遁字道林,姓关,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年二十五为僧,居吴之支山,后居剡之沃州。哀帝征讲于东安寺,寻归,太和初卒。有集十三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字道林。
出关氏。
陈留人。
或曰林虑人。
少有爽气。
神悟天纵。
初至京师。
太原王濛见之曰。
造微之功。
当不减辅嗣耳。
陈群殷融尝念卫玠神情。
后进无能继者。
及见遁。
叹息以为重见若人。
家世事佛。
隐居馀杭。
年二十五为沙门。
讲说句读脱略。
为守文者所陋。
谢安闻之曰。
如九方歅相马。
略其玄黄。
取俊逸耳。
王洽刘惔毁浩许询郤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
皆一时名士。
与遁为方外交。
尝在白马寺。
与刘系之等谈庄周曰。
夫以适性为逍遥。
是不然。
且桀蹠以残害为性。
岂亦逍遥乎。
于是注逍遥篇。
学者宗之。
东还支山寺。
晚欲入剡中。
谢安守吴兴。
以书抵遁曰。
思君日积比辰尤甚。
知欲还剡自治。
为之怅然。
人生如寄耳。
自顷风流得意事。
殆磨灭都尽。
唯终日戚戚。
迟君一来相尉耳。
山县闲静。
差可养痾。
计不减剡。
而医药易致。
幸副积想也。
王羲之在会稽。
闻遁名。
未之信。
曰见之乃定。
及遁还剡。
路由稽山。
羲之诣遁。
惊其风度曰。
逍遥篇尚记之乎。
遁为作数千言。
粲然天就。
披露理窟。
羲之首肯之。
延住灵嘉寺。
欲日夕见之。
久之入沃洲小岭。
建精舍。
讲授众千指。
晚移石城山栖光寺。
木食涧饮。
注安般四禅诸经。
并著即色游玄论。
圣不辨知论。
道行旨归。
学道式等。
追踪马鸣龙胜。
至山阴。
讲维摩。
许询为都讲。
遁通一义。
众意询不能难。
询设一难。
又意遁不能通。
而宾主之辨。
相寻无穷。
听者多自言得遁旨。
诘之辄失。
哀帝请讲般若。
朝野悦伏。
王濛极精思。
作数百语诣遁。
遁曰。
与君别久。
而君语了不长。
何也。
濛惭叹曰。
绛钵之王也。
郤超问谢安。
遁谈何如嵇中散。
安曰。
嵇努力裁得半耳。
又问何如殷浩。
安曰。
亹亹请辨。
恐当抗行。
超拔渊源。
浩有惭德。
郤超与亲旧书曰。
林公神理所通。
玄拔独悟。
数百年来。
绍隆大法。
令真理不绝。
一人而已。
遁留京师三年。
上书乞归山林。
诏可之。
资给发遣。
事事丰厚。
一时名流。
并饯离于征虏亭。
蔡子叔前至。
近遁而坐。
谢安石后至。
值蔡暂起。
安移就其处。
蔡还合其褥举谢掷地。
谢不以介意。
其为时贤所慕如此。
遂收迹剡山。
人有遗马者。
受之。
有讥之者。
遁曰。
吾爱其神俊。
聊复畜之耳。
有饷鹤者曰。
尔冲天之物。
宁当为人耳目玩乎。
遂放之。
遁幼与师论物类。
谓用鸡卵不足为杀。
师不能屈。
师亡。
忽见形。
投卵于地。
㲉破。
雏行。
遁由是感悟。
蔬食终身。
尝经馀姚坞。
信宿不去。
或问其意。
曰谢安石相从于此。
未尝不移旬。
今触情是愁耳。
乃移坞中。
太和元年闰四月四日殁。
寿五十三。
葬坞中。
戴逵过其墓曰。
德音未远。
拱木已繁。
计神理不俱。
气运尽耳。
有同学法处者。
精义入神。
先遁亡。
遁叹曰。
匠石废斤于郢人。
伯牙绝弦于钟子。
吾质亡矣。
作悼章成。
放笔而化。
文集十卷。
时东土。
复有竺法仰。
亦以慧解致闻。
为王坦之所重。
亡后见形诣王。
勖以行业。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初至京师。太原王濛甚重之曰。造微之功不减辅嗣。陈郡殷融尝与卫玠交。谓其神情俊彻后进莫有继之者。及见遁叹息以为重见若人。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隐居馀杭山。深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经。卓焉独拔得自天心。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谢安闻而善之曰。此乃九方堙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王洽刘恢殷浩许询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等。并一代名流。皆著尘外之狎。遁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蹠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从亦逍遥矣。于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服。后还吴立支山寺。晚欲入剡。谢安为吴兴与遁书曰。思君日积计辰倾迟。知欲还剡自治。甚以怅然。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终日戚戚触事惆怅。唯迟君来以晤言消之。一日当千载耳。此多山县闲静差可养疾。事不异剡而医药不同。必思此缘副其积想也。王羲之时在会稽。素闻遁名未之信。谓人曰。一往之气何足言。后遁既还剡经由于郡。王故诣遁观其风力。既至。王谓遁曰。逍遥篇可得闻乎。遁乃作数千言。标揭新理才藻惊绝。王遂披衿解带。流连不能已。仍请住灵嘉寺。意存相近。俄又投迹剡山。于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馀常随禀学。时或有堕者遁乃著座右铭。以勖之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弥。奚为淹滞。弱丧神奇。茫茫三界。眇眇长羁。烦劳外凑。冥心内驰殉赴钦渴。缅邈忘疲。人生一世。涓若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谁施。达人怀德。知安必危。寂寥清举。濯累禅池。谨守明禁。雅玩玄规。绥心神道。抗志无为。寮朗三蔽。融冶六疵。空同五阴。豁虚四支。非指喻指。绝而莫离。妙觉既陈。又玄其知。婉转平任。与物推移。过此以往。勿思勿议。敦之觉父志在婴儿。时论以遁才堪经赞。而洁己拔俗有违兼济之道。遁乃作释矇论。晚移石城山。又立栖光寺。宴坐山门游心禅苑。木喰涧饮浪志无生。乃注安般四禅诸经及即色游玄论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诫等。追踪马鸣蹑影龙树。义应法本不违实相。晚出山阴讲维摩经。遁为法师。许询为都讲。遁通一义。众人咸谓询无以厝难。询设一难。亦谓遁不复能通。如此至竟两家不竭。凡在听者咸谓审得遁旨。回令自说得两三反便乱。至晋哀帝即位。频遣两使徵请出都。止东安寺讲道行波若。白黑钦崇朝野悦服。太原王濛。宿构精理。撰其才词往诣遁作数百语。自谓遁莫能抗。遁乃徐曰。贫道与君别来多年。君语了不长进。濛惭而退焉。乃叹曰。实缁钵之王何也。郤超问谢安。林公谈何如嵇中散。安曰。嵇努力裁得去耳。又问何如殷浩。安曰亹亹论辩恐殷制支。超拔直上渊源。浩实有惭德。郤超后与亲友书云。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实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遁淹留京师涉将三载。乃还东山。上书告辞曰。遁顿首言。敢以不才希风世表。未能鞭后用愆灵化。盖沙门之义法出佛圣。彫纯反朴绝欲归宗。游虚玄之肆。守内圣之则。佩五戒之贞。毗外王之化。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笃慈爱之孝。蠕动无伤。衔抚恤之哀。永悼不仁。秉未兆之顺。远防宿命。挹无位之节。履亢不悔。是以哲王御南面之重。莫不钦其风尚安其逸轨探其顺心略其形敬。故令历代弥新矣。陛下天钟圣德雅尚不勌。道游灵模日昃忘御可谓钟鼓晨极声振天下。清风既邵莫不。幸甚。上愿陛下齐龄二仪弘敷至化。去陈信之妖诬寻丘祷之弘议。绝小涂之致泥。奋宏辔于夷路。若然者太山不淫季氏之旅得一以成灵。王者非圆丘而不禋。得一以永贞。若使贞灵各一人神相忘。君君而下无亲举。神神而咒不加灵。玄德交被民荷冥祐。恢恢六合。成吉祥之宅。洋洋大晋。为元亨之宇。常无为而万物归宗。执大象而天下自往。国典刑杀则有司存焉。若生而非惠则赏者自得。戮而非怒则罚者自刑。弘公器以厌神意。提铨衡以极冥量。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贫道野逸东山与世异荣。菜蔬长阜漱流清壑。褴缕毕世绝窥皇阶。不悟乾光曲曜猥被蓬荜。频奉明诏使诣上京。进退惟谷不知所厝。自到天道屡蒙引见。优以宾礼策以微言。每愧才不拔滞理无拘新。不足对扬玄模允塞视听。踧踖侍人流汗位席。曩四翁赴汉于木蕃魏。皆出处有时默语适会。今德非昔人。动静乖哀。游魂禁省。鼓言帝侧。将困非据何能有为。且岁月僶俛感若斯之叹。况复同志索居综习辽落。延首东顾孰能无怀。上愿陛下时蒙放遣归之林薄。以鸟养鸟所荷为优。谨露板以闻申其愚管。裹粮望路伏待慈诏。诏即许焉资给发遣事事丰厚。一时名流并饯离于征虏蔡子叔前至近遁而坐。谢万石后至值蔡暂起。谢便移就其处。蔡还合褥举谢掷地。谢不以介意。其为时贤所慕如此。既而收迹剡山毕命林泽。人尝有遗遁马者。遁爱而养之。时或有讥之者。遁曰。爱其神骏聊复畜耳。后有饷鹤者。遁谓鹤曰。尔冲天之物。宁为耳目之玩乎遂放之。遁幼时尝与师共论物类。谓鸡卵生用未足为杀。师不能屈。师寻亡。忽见形投卵于地。㲉破雏行。顷之俱灭。遁乃感悟。由是蔬食终身。遁先经馀姚坞山中住。至于名辰犹还坞中。或问其意。答云。谢安在昔数来见辄移旬日。今触情举目莫不兴想。后病甚。移还坞中。以晋太和元年闰四月四日终于所住。春秋五十有三。即窆于坞中。厥冢存焉。或云终剡。未详。郤超为之序传袁宏为之铭赞。周昙宝为之作诔。孙绰道贤论以遁方向子期。论云。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又喻道论云。支道林者。识清体顺而不对于物。玄道冲济与神情同任。此远流之所以归宗。悠悠者所以未悟也。后高士戴逵行经遁墓。乃叹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遁有同学法虔。精理入神先遁亡。遁叹曰。昔匠石废斥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钟子。推己求人良不虚矣宝契既潜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乃著切悟章。临亡成之。落笔而卒。凡遁所著文翰。集有十卷。盛行于世。时东土复有竺法仰者。慧解致闻。为王坦之所重。亡后犹见形。诣王勖以行业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汝阴新蔡人,字令升。
勤学博览。
以才器召为著作郎。
平杜韬有功,赐爵关内侯。
入东晋,领国史,累迁散骑常侍。
著《晋纪》,直而能婉,称良史。
好阴阳术数,撰《搜神记》,刘惔誉为“鬼之董狐”,为我国古代著名小说。
又注《周官》、《周易》。
全晋文
宝字今升,新蔡人,元帝承制,召为著作佐郎,赐爵关内侯,中兴建,领国史,出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王导请为司徒左长史,迁散骑常侍,有周易注十卷,周易宗涂四卷,周官注十二卷,春秋左氏传义十五卷,晋纪二十三卷,搜神记三十卷,干子十八卷,集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南阳人,字敬道。少以义尚为宗族所推。博学,明习《》、《》、三史。历度支尚书,加散骑常侍。公平廉慎,有政绩。婿桓玄辅政,以为尚书令、金紫光禄大夫。
全晋文
耽,宁康初吏部郎中。
(案刘惔父亦名耽,乃元明时人非即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谯国铚人,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桓宣族子。频参诸府军事,迁淮南太守。以绥御有方,进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孝武帝太元八年,淝水之战中,与谢玄等大破前秦苻坚,封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次年,桓冲卒,迁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绥抚荒杂,宽恤为物,能得众心。官至护军将军。喜音乐,善吹笛,为江左第一。又能挽歌,与羊昙、山松时谓三绝。王徽之赴京师,泊舟溪侧,遇伊,令人请伊奏笛。伊素不与徽之相识,便下车,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相传琴曲《梅花三弄》系据其笛曲《三调》改编而成。
全晋文
伊字叔夜,小字野王,谯国谯人,历王濛刘惔诸府及大司马参军,授淮南太守,进建威将军,加督豫扬军事历阳太守,封宣城县子,进西中郎将,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肥水之捷,以功封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迁都督江荆豫三州军事假节江州刺史,徵拜护军将军,卒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谥曰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4—489 【介绍】: 南朝齐沛国相人,字子圭。
刘惔六世孙。
少笃学,博通五经。
州辟祭酒主簿,宋孝武帝大明四年,举秀才,除奉朝请不就,聚众教授。
丹阳尹袁粲荐为秘书郎,不见用。
粲诛,瓛微服往哭,并致赙助。
入齐,高帝拜为彭城郡丞,迁会稽。
以儒业冠于当世。
谥贞简。
全齐文·卷十八
瓛字子圭,小名阿称,沛国相人,晋丹杨尹惔六世孙,大明中举秀才,除奉朝请,不就,除邵陵王郡主簿、安陵王国常侍、安成王抚军参军,免,除车骑参军、南彭城郡丞、尚书祠部郎,并不拜。齐受禅,重拜彭城郡丞,除会稽郡丞、步兵校尉,不拜,永明七年卒。天监元年,诏立碑,谥曰贞简先生。有集三十卷。

人物简介

个人简介
梁鸿志(1882-1946),福建省长乐县人,字仲毅,后改字众异。1882年(清光绪八年)生,为清代名士梁章钜之孙。梁家世居长乐,为当地有名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抗战期间,梁鸿志投靠日本,沦为汉奸,出任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行政院长,破坏抗日战线,从事卖国活动。抗战胜利后,梁鸿志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1946年被处决。(按:以下诗稿,底本源于新浪微博月隐寒霜,录入校正:顾青翎)
爰居阁诗·序一
申江一隅,流人所萃,辛亥以来,吾乡能诗者如郑太夷、陈石遗、李观槿诸先生,并懋声华,老称流旧。结言符赏,昵就其侪;树艺铭膺,敦于所习。离合不常,交期迭贸,最后复识梁子众异焉。是时归安朱彊村侍郎方举沤社海上,众异来自大连,栖迟行馆,会值边警,留作寄公,参伍琴尊,骀荡裙屐。家故长乐鼎族,先德茝林先生,八州作督,功在太常;六学诏人,事详惇史。经尘衍为家业,磐石贻乎昆仍。以故君少承门望,早预华流。兰陔夕膳,岁路方修;茜骑春衫,文华独劭。扬蕤名级,蔼誉夷途。京曹廿年,吟事滋䋣。海内贤达,倾襟接纳。黄河妍唱,流播旂亭;白楼论文,间张鼎社。资益丽泽,造诣益深。予季螴庵,曩馆君许,归诵茂制,辄能上口。闻声寄怀,已笃心谊;奉手投分,欢若故交。过从浸数,出示兹篇。点定谬期,振董欢抃。君篇章至富,删蘖务严,所存诸作,大抵刿䥨心神,骞掷芳茂,文约旨微,韵高味永。珊株海月,辄孕惠心;云子铢衣,自殊下袟。合乐经首之会,希声可传;鼓琴流水之间,空籁都歇。论者谓足合轨介甫,摩垒后山,警律则简斋之遗,崇情与冬郎为近,渊乎所诣,一至此乎。良以吟咏范礼义之则,文辞根性情之华。风雅寖微,诗声俱郑。独造之事良难,复古之才不易。君独明指归于四始,该晖丽于百昌。元解之宰,九变不棼;函雅之胸,千秋自命。曾益标胜,宏长风流。梁简文有言:「文章未坠,必有英绝领袖之者。」斯言而信,微君谁归。独念大圜言志,息壤难期;正则感骚,修名未立。当兹叔末浇饡,世异华勋;书契飞灰,道丧文武。雷渊爢散,舟壑潜移。伊川有被发之忧,新亭靡对泣之所。而吾侪方踵汐社之遗风,语韩陵之片石。结习不除,喁于互慰。睥睨儒硎,寄命瓯脱。半生道长,四海无家。本依同郡,交或殊方;甫过中年,躬罹多难。烽燧接夫甘寝,穷海同夫劳歌。藕孔之托,世阅千尘;桑下之栖,缘尽三宿。余既流冗胶岙,而君辽东庐隐,亦复不获。宁处爰居一阁,仅识篇题;琅环万签,恐饱残蠹。流连欢宴,皆成怨端;绸缪悲愉,托以遥喟。抚时悼往之感,广己造哀之思,靡日不臻,寻章斯见。在昔东筦著论,致慨知音;西岩说诗,相哀同术。时与境其屡迁,意触绪而弥嬗。世有万变,才备九能。行见君飞走文翰,传唱区陬。雪霜满鬓,莫讳人知;珠玉一篇,更传晚定。斯言可券,宜为引喤。附志简端,为君增意。辛未冬日,匑庵黄孝纾。
爰居阁诗·序二
善乎吾友梁子众异之为诗也。曰:吾之于诗,取自娱而已。夫自娱之与娱人,相悬远矣。而瞢然自许为娱,与有存于中,实足以自娱者,相悬又远焉。何者?中有所存,乃有真娱。真娱之于人,庄子所谓「泰定天光」,屈子所云「内美」,皆是物也。诗家有得于是,初焉用爱好务多为哉。众异之诗,予见之最先。君年十三四,已有声邑庠。是时予方丧同学友龚子碧琴,意惘惘不自憀,一读君诗,心为之折。初,碧琴论诗,谓宜完所受于天之分,无鹜于外来,其旨与君近。碧琴有才无年,所志未就,君则潜颖方擢,孤秀已启。予有所作,辄就君磨。君亦猥好予,晨夕相与无间。吾州城西南隅乌石山者,胜境也,山颠石壁,镵大士像数尺许,香火馀地,有楼数楹。君读书其中,夜深人静,风啸月高,大江浮光,近在几案。君冥心独处,与造物之真机者游。予亦时来同之,尝笑谓君,耽寂如是,可以学道,岂仅蒐猎文史云尔。既而君举于乡,先后赴汴闱,一昔沿颍水访君,车镫猝灭,几泥葑田习处,乍暌意不自禁,即君亦然。予归江南,君且北游京师,自是阔别,乃阅十有馀年。君既出与人事,多识海内贤士大夫,周览四方名胜,闻见宏广,而夷险顺拂舒郁之情,毕泄于诗,其境日辟,而其言日昌。诗者,人心之神,自有其冶之甄之,潜转而密迁之,俾不能狃于其故。昔贤之诗,皆远游一变,涪翁之言诚然,而有不尽然者。变者所遇,不变者所存,使其所存缘境而变,奚足以永千载之思而长留于无穷?故论诗于其变,不若于其所存。众异之诗工矣,自其所存观之,宁徒工焉已哉,略举以徵。君昔居旧京,有忆故山诗云「谁信出山仍面壁,此心曾誓佛前香」,其后又有寄予诗云「倚楼看镜身将隐,听雨焚香子最工」,盖心摄闻思,回光内照,故虽浩穰纡轸,每有抱独处寂之思。浚此一源,其所派衍而支流者,皆有所从发,以为之本。然则诗非所以为娱,为有其真娱者寓之,遂以成为梁子之诗,不亦善欤。予耽诗,结习殆与君同,而才思远不君若。君将梓其诗,属为之序,意以予习于君,独能微窥君美者。寒天呵笔,爰就平生离合之迹与所相默契者书之,依稀旧日山中,一灯荧然,吾两人者促膝对语时也。甲戌冬日,世愚弟何振岱。
爰居阁诗·序三
自三百篇以至于今数千年,代莫不有诗,诗之体日繁,而赋比兴之旨莫能外也。《传》曰:「诗言志。」志者,持也,必其人有所持而托于言,而后其言为有物,言有物而后其人之性情遭际毕载以出。后之人读其诗,知其人,论其世,有以相感而相发,故虽法于古而足以自名其家,不专一先生言而裒众长以为我役。世之不学而好立异,破音律章句为之,曾不能与村讴里曲争一日之长,与夫标举古人,自诡为名高以文其蹇拙者,皆不足与于是也。同年友长乐梁子众异,才足以理剧,学足以周变,智足以驭物,勇足以任事,生俶扰之世,再起再蹶,而意气不衰。交游遍国中,在所与其徒饮酒挟伎乐,摴蒲歌呼,或相从笑谑,谐啁狎侮其坐人,人人但以为语妙,无非难者。其为诗亦然,不搯擢肝肾而深,不涂饰藻采而丽,不排比故实而渊,懿不怨尤忿激而怒骂刺讥当于人心之公,盖其才学智勇,无所施于时,一托于诗,用能权奇傲兀,纵横恢诡,无不如其意之所欲达,坦然以心迹与天下相见。并世知众异者多矣,苟取其诗读之,虽千里外,众异之声音笑貌,固宛然相接于几席间也。然则众异所为诗,非古人之诗而梁子之诗也夫。非有其志而善其言者,畴能于数千载下自专其诗以侪于古作者之林哉?众异手定其诗如干卷,命之曰《爰居阁诗存》,督为之序。余不能诗,为发所见如此。至于众异治诗之艰苦,固非余所能言者矣。爰居阁者,众异侨大连时署所居室也。乙亥仲春,湘潭袁思亮。
爰居阁诗·序四
长乐梁子众异将刊其所著《爰居阁诗》,黄君公渚既为文序之矣,梁子复委序于予。予未尝知为文也,顾曾以文获罪于友朋,梁子必勉予为之,而曰:「君之为文,足以获罪于友朋,是以君文为重也。」予文果足重于世耶?然予与梁子为文字交垂三十年,每得一诗篇,敦复商榷,梁子固以予为知言者,其何敢辞?评梁子诗者辄曰,似苏东坡、陈后山、陈简斋,予殊不谓然。夫诗道广矣,自汉魏以逮今日,作者累千百辈,其能卓然独见以成一家之言者,殆相师而不相袭,必权衡章句曰,似某似某,亦扬子所谓譊譊之学,各习其师而已。予少好汉魏晋南北朝诗,及为之,无我存焉,继稍涉猎至唐宋,于是能辨其家数,循级复上而及魏晋,乃悟魏晋人诗亦自各别。诗之风气,随世运而变也,根于性情,异其遭际,遂同风而殊趣,其风衰而出一振之者反乎盛,亦性情遭际有不同耳。学诵者内籀于心,必其性之所近;外萦于貌,必其情之所安;激而发,或和而鸣,必其遭际之所驶。师古而不泥于一家,习今而不囿于风气,斯能有己存也。梁子亦如是而已矣。抑尤有进者,文章之道,盖有无穷尽者在也。升高者讵翔于空,涉渊者讵底于深,予与梁子亦以诗自道自娱耳,此所知所能者,不可以炫于世,差自信也。予尝见谬妄人自炫其所造诣,以为举天下莫己若矣,此予所不敢效也,梁子以为如何哉。乙亥四月,新建夏敬观。
爰居阁诗·序五
昔人谓诗人少达而多穷,而近世达官多能诗,岂古今人不相若邪?抑多穷之说未足概今之为诗者邪?余始而惑,继而思,终悟其说之无以易。盖所谓穷达云者,非仅论其一身荣瘁而已,其所遭时会系焉。吾身之穷而世则治也,虽饥寒之切于吾身,而其忧伤呻吟者,仅及其身而已,无足重轻也。其身显矣,而遭祸乱之会,谤讥戮辱之来莫知其始,其身既无所容,而亡国破家之变交乘于前,曾无术以拯之,其悲闵世道,感伤太息,岂韦布之士所可望者邪?且诗之为物,超乎万物者也,必其人有超世之念,而后能遗物。遗物矣,则世之荣辱毁誉若无毫末足加于其心,何穷达之足云。闵世也,斯怛恻,遗物也,斯闳远,故其发为声诗也,寄感伤于芳恻,寓隐微于诙诡,卓然有以自树立,非嘲弄风月者所得而比。斯自风骚以还,名能诗者所必循之轨,无得而易者也。长乐梁君众异尝达矣,顾其诗清刚逋峭,杂谈谐而出之,初无劳苦艰辛之态。遭际艰危,至避地辽沈而不可得,感慨世变,其声肃以悲,盖所谓以遗物之怀写闵世之旨者。其身虽达,其遭则穷,其诗足自致于不朽,斯质诸百世而不谬者也。君曾祖退庵先生,往与先五世祖霁峰公昆季为文字道义交,而吾从祖从父,又多与君习。君避地南来,然后得数数与君为文字饮。余虽伏处圜府,而遗物闵世之念则未敢后君,然则君今兹必索余一言者,意者气类相感,有不能自已者存,而六世文字道义之交,有不能不绵延至于无极者邪?民国廿六年三月,闽侯曾克耑。
爰居阁诗·序六
昔刘彦和有言:「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
」卓绝之义,檃括靡详。
所谓超然直诣,妙擅终古,善发谈端,精于持论。
所谓鍊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以斯为诠,庶乎近之。
盖镕冶易范,而骏逸难能,自非文举,孰称高妙,世无公干,亦未知孔氏之卓卓也。
梁子之诗,神锋遒上,后有千祀,宜无间言。
若其渊映玉颖,爽骏融明。
自缘劬攻,兼荷天纵。
身世悱发,用臻愉艳。
夫岂褧衣以为章,鸊膏以为利哉?
君以高门,少遭孤露。
倚魁之行,胥出母仪;圣善之教,厉于初服。
折葼怀恩,集蓼伤遇。
其所吟思,燡然已远。
至如烧砚为学,抱经以求。
观川晨谣,度塞夕唱。
客梁园而结欢,临碣石而沾衿。
词赋渐新,芬芳有烈。
及夫宣室方召,天衢忽巘。
毁巢同于鲁国,复壁厄于邠卿。
琢璧滫兰,于焉已极。
然后浮绝江海,间关干戈。
情敏于多师,忧生于噍响。
零雨行役,南浦将归。
翔雁有万里之心,鸣蝉入繁霜之鬓。
逮至斗枋载昭,垂棘效器。
既领中书,行策补衮。
秘省旋风之笔,温室削稿之心。
群望枢机,期能缉亮。
而乃横流肇于翟泉,沈猜吟乎短簿。
投帻东阁,长揖军门。
嵚崎数州之间,支离异国之际。
日光霜叶,澈照高情;星浦松涛,若鸣奇志。
既辞鲁门之飨,终作皋庑之歌。
自是溯江礼岳,稠适湛冥。
怫悦俱忘,钩镌靡辍。
哀时之意,冲风警于曾霄;辨物之微,干将拂于秋水。
盖三十年间,予所知者。
砻硎弥切,智慧弥完。
观于物者弥深,飞于声者弥莹。
所谓跌宕昭彰,抑扬爽朗者,非欤?
自唐以还,伪体滋盛。
宋以涩称,犹质之代文也。
涩加以理,贵出圆融。
长公天人,妙如泻汞。
而隐秀之用,未极其涯。
君结言端直,莩甲清新。
参曹洞于后山,缓咸韶于黄九。
去弊救偏,浩得朗趣。
心如一鉴,物呈万殊。
辛未春夏之交,访予旧京,东棹方归,述所觇识,微谓积憾已甚,事将在辽,彼童实讧,不可喻察。
及今案索篇章,如见毫末。
斯又明诗之前用,补史之弘功,缀文照世,浅深一揆者也。
予少有所作,便就商略。
及视君句,瞠目绝尘。
郭璞之赠温峤,尔神余契;王濛之叹刘惔,胜我自知。
方嗟蓺诣,莫踰畛阈。
今岁诗卷,并可杀青。
鸾翮之全,吾将用懒;骥尾之附,赧于益彰。
绕肠钟山,冉冉易老;戢枻湖舍,悠悠思君。
承命竭才,聊当息壤。
丁丑四月,哲维黄浚。
爰居阁诗·序七
韩翰林之集,多在忧危;庾开府之篇,每言身世。天宝多故,工部诗名;建安不康,中郎赋好。原本忠爱,发摅性情。登楼有怀,欲回天地;倾厦可拄,不露文章。房魏作相,贞观乃成;富文既登,嘉祐斯治。岂止汉京开业,必赖儒生;晋甸分崩,在崇军号。兹诵爰居之集,弥感鸿雁之诗。长乐梁公众异,洛都世德,煇映袁扬;冶海名宗,颉颃林叶。庾公早慧,射策建康之宫;齐君多材,摛毫长乐之省。出入琐闼,周旋戎枢。四始聿精,九骚毕永。江左鲍谢,逊其清新;盛唐高岑,无此悲壮。䌷绎编章,枨触衷曲。蓂荚既更,勋华相授。四岳之望,十洲所瞻。合肥执政,翔泳信孚,胥卢道洽。广成爰访,延喜攸归。鸾掖莫先,凤池斯领。纷争岐汴,集十镇之兵;攘夺石刘,盛五都之雾。兴元挥草,必在推诚;长庆颁书,特昭垂悯。吏部慰谕,收成德之军;中丞拊宣,完昭义之讨。使其长崇礼德,克保信忠,则豚鱼可孚,蛮貊皆感。数十州之节度,相牵来朝;卅六道之将军,无劳出伐。百年割裂,可望会同;亿姓殄屠,于斯福寿。载诵致光之咏,乃悟纥干之悲。兰陵拊床,烛铜驼之祸;缁郎误策,致石马之嘶。式著先几,愈钦雅律。琳琅启览,怛悼增伤。馀杭生日之诗,春秋冀续;天水挽词之作,剑履长悲。又若幼安避地,欲卧东陲;文冀投遐,非梗西道。时则永宁方盛,率义已强。汉苑秦陵,尚见椎理之靖;玄菟盖马,无虞熢火之侵。帷幄其参,席茵有礼。将期公孙累叶,宅梁水而启封;慕容四君,邑徒河而绥众。如钱王之保浙右,拟窦牧之福河西。有造青邱之地,大安苍野之氓。乃意表患生,隆中策阻。左贤将逝,每询景茂之冲;中辽置州,无解襄平之溃。流连嘉什,感慨生平。既招高子之疑,遂还邴君之驾。歔欷故帅,惆怅彼童。苦断白狼之书,坐吟黄龙之弃。至于彭泽陶情,本无涂饰;渭南乘兴,不事琢雕。玉溪淹雅,工绮罗之词;山谷坚卓,敌松筠之品。雍都衡盱,足薄王杨;汉塞抑扬,宜追苏李。周安东之作督,大惠吴人;韩晋公之平章,式先润部。廷燮,因依卅载,仰止九皋。少保订交,搜郑公之草;奇章念旧,斗宾客之樽。石垒金陵,多留名笔;彭蠡震泽,造福斯人。元祐之音,用昭典范;会昌之集,更见编摩。大彰卫国之华,再撰荥阳之序。抑更有进者,夫唐之张曲江,宋之韩魏公,非不工诗,而以事功著者,竟掩其诗,此则廷燮深为公望者焉。戊寅秋日,江宁吴廷燮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