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望洋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杨士芳(1826~1903),字兰如,号芸堂,清台湾噶玛兰(今宜兰)人。
杨氏出身贫困农家,奋发向学,咸丰三年(1853)中秀才,同治元年(1862)中举,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为宜兰首位且唯一的进士,曾被分派浙江绍兴知县,但因父丧在家守制,从此长居宜兰,未曾任官,终生热心投入地方文教事务。
同治八年(1869)倡建孔子庙,同治十三年(1874)请建延平郡王郑成功专祠于台南,奉敕照准。
光绪元年(1875)应聘为仰山书院院长,作育英才近三十年。
日本领台之后,受聘为宜兰厅参事,明治三十二年(1899)与李望洋等倡募款兴建碧霞宫,奉祀岳武穆王。
杨氏对宜兰文风贡献卓著,后人为缅怀其风范,将其故居地命名为「进士里」。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黄敬(?
~1888),字景寅,淡水关渡人,人称关渡先生。
年幼丧父,母亲督学苦读,道光二十八年(1848),安溪举人卢春选来淡设教,乃师事之,学业大进。
咸丰四年(1854)取中岁贡生,后获授福建福清县学教谕,因母年迈未就,于是设帐关渡,以敦行为本,及门多秀士。
尤擅易经,相关著述甚多,撰有《易经义类存编》、《易经总论》、《古今占法》等,惜今未见;门人杨克彰亦擅易学,因此得使淡北成为北台易学中心之一。
  黄敬能诗,但因年代久远,湮没无几,昭和十九年(1940)幸经陈镦厚、李恒刚蒐罗抄录,得诗百馀首,辑为《观潮斋诗集》,今抄本仍存于台湾分馆。
战后,陈镦厚再将抄本稍作整理,并更动作品顺序,于1971年发表在《台北文献》直字第十七、十八期上,唯其中部分文字与抄本有异,并出现错误。
黄氏诗作,其内容多写自然景物之美,谢雪渔谓其诗风或轻清流利,或典赡风华;而陈镦厚更将之与郑用锡、李望洋、陈维英、曹敬齐名,并称为台湾北部文学界五大宿儒〖参见陈镦厚〈观潮斋诗集序〉。
〗,视之为当时北台文坛之能手。
以下所录诸作乃据陈镦厚、李恒刚辑《观潮斋诗集》,及近人赖子清《台湾诗醇》、《台海诗珠》、陈汉光《台湾诗录》、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
(黄美娥撰)
张镜光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张镜光(1853~1930)〖张镜光卒年,依据《台湾日日新报》,1930年10月21日,夕刊第四版云:「宜兰张镜光葬式,去十七日,午前八时于宜兰郡员山庄,新城山前自宅举行。
」可知张氏卒于昭和五年(1930)。
《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谓卒于1932年,《台湾历史辞典》谓卒于1929年,并误。
又据《台湾日日新报》,1935年5月7日,第八版,庄赞勋〈恭挽张广文镜光老夫子谨次吕子香明经瑶韵〉:「七八年华一梦中,老成凋谢恨无穷。
门人痛哭新城路,搔首呼天泪眼红。
」可知张镜光卒年七十八;据此上推,应是生于1853年。
〗 ,字恒如,清宜兰人。
幼失怙,事母至孝。
十岁受业于陈占梅,弱冠设塾宜兰枕头山,诱掖后进。
杨士芳登进士第,荐为仰山书院讲席,举人李望洋妻之以女。
光绪十一年(1885)岁试,拔取优等第一,补用弟子员。
曾随李望洋赴甘肃河州任所。
以生性恬淡,无意仕进,乃辞职返乡。
旋与杨士芳等承知县萧赞廷命,纂修《噶玛兰厅志续编》,未成。
乙未(1895),日人据台,肆意杀戮,张氏作〈开生路论〉加以讽谏,日吏感动,乃设救民局,全活甚众。
尝为日人搆陷被拘,经商民罢市抗议,始获释。
明治三十年(1897)佩授绅章,三十三年(1900)任宜兰劝善局干事长。
平生致力教育,垂六十载,桃李遍北台。
〖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页69;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4年;《台湾日日新报》,「翰墨因缘」,1926年8月6日,夕刊第四版;《台湾日日新报》,「祝设帐五十年」,1927年2月25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