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徐世昌

相关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5—1487 【介绍】: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明诗纪事·丙签·卷五
弼字汝弼,松江华亭人。
成化丙戌进士,授兵部主事。
历员外,出为南安知府。
有《东海集》九卷。
(《东海集》:成化壬寅九月既望,石斋先生白沙陈献章公甫应诏起而之京,道过南安,而大守东海居士华亭张汝弼欲用曹参礼盖公故事,款留于周、程吟风弄月台上数月以受教。
石斋不可,曰:「当不俟驾矣!
今方度岭,又值积雨,装弗亟办,容与数日耳!
」东海不能强。
石斋有诗曰:「玉枕山前逢使君,西风吹破玉台巾。
」巾乃石斋自制,类华阳巾,直方而无襞积者。
东海籧籧龂龂,论议或有戾于其道,而云破此巾也。
遂以一绝激之,曰:白沙村里玉台巾,不耐风吹易染尘。
莫笑乌纱随俗态,宋廷章甫是何人?
」石斋复以《玉枕山》诗曰:「一枕横秋碧玉新,金鳖阁上见嶙岣。
使君得此原无用,卖与江门打睡人。
」跋曰:东海居士咏《玉台巾》,侮我太甚,口占《玉枕山》诗答之。
」东海和答曰:「炎瘴多收一雨新,独看天柱耸嶙峋。
横秋玉枕真无用,自是乾坤不睡人。
」天柱山亦南安之照山也,故自依天柱以玉枕与石斋,顺其意耳!
而又作二绝句云:「客囊羞涩客衣单,欲买南安玉忱山。
纵有枕头那得睡,鸡声催入紫宸班。
」「寄语江门打睡人,而今天地正芳春。
觉来莫管闲花鸟,须扫昆仑顶上尘。
」 《麓堂诗话》:张东海草书名一世,诗亦清健有风致。
《假髻曲》等篇皆为时所传诵。
尝自评其书不如诗,诗不如文。
又云大字胜小字。
予戏之曰:「英雄欺人每如此,不足信也,」 李濂《嵩渚集》:笔声张汝弼诗文俱自成家,草书天趣逸发,论者推为一代冠冕。
观其送子弘宜会试诗云:「直道逊词真要诀,权门利路是危机。
」可以见其为人。
《诗谈》:张弼清俊,明珠数颗,举世宝之。
姜南丑《庄日记》:成化间,妖人王臣者,跛一足,人称王瘸子,游食京师,以左道事中贵,得授锦衣千户。
请为上合大丹,以采药为名,与中贵偕出川、广、直隶、两浙等处买办,搜索宝玩,需求珍异,民不堪命,巡镇大臣莫敢谁何。
有司官吏颐指气使,奔命不暇。
及回京,为各处巡抚守令交章飞劾,而科道并弹。
于是上大怒,斩臣首,传诣所历地方令,民心大快。
初臣至广东,南安守华亭张东海目睹其骄横,作诗叹曰:「过岭囊箱下濑船,丁夫日夜少安眠。
薄田荡尽犹输税,恶客时来横索钱。
穷发东南皆赤子,举头西北是青天。
不才无计苏民困,食禄乘轩自赧然。
」 《武进县志》:云间张汝弼有盛名。
赴南安郡守,道经毗陵。
时陆詹事简方得告南归,张访之,适展墓不见,乃索纸笔题一绝于陆世经堂,有「始知东阁先生贵,不放南安太守参」之句。
陆归急追之,已行远矣。
震泽集》:张汝弼诗多警句,往往为人传诵。
其草书尤多自得,酒酣兴发,顷刻数十纸,疾如风雨,矫如龙蛇,欹如堕石,瘦如枯藤,狂书醉墨,流落人间,虽海外之国,皆购其迹,世以为颠张复出也。
田按:东海诗有豪气,不受羁勒,七言断句,尤推擅场。)
维基
张弼(1425年—1487年),字汝弼,号东海,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同进士出身。官至福建南安府知府。景泰四年(1453年)癸酉科举人,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兵部主事,累升至员外郎。外迁为南安府知府,在任期间平定盗乱、摧毁淫祠、建立社学。借病辞职归乡。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二
朱福诜,字叔基,号桂卿,海盐人。光绪庚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侍读学士。有《复安室诗文集》。
维基
朱福诜(1841年—1919年),字桂卿,浙江海盐县澉浦镇人。
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教育家、医生。
朱福诜自幼聪明好学,读书十余年,通经书、佛经、医学。
后来他教书为生,张元济曾为其学生。
后来他以拔贡入仕,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他中举,光绪六年(1880年)他成为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九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此后他历任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传讲,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
光绪十八年(1892年)他任会试同考官。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他任河南学政。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任贵州学政。
他以编书之劳获二品顶戴,赏戴花翎,授资政大夫,晋升荣禄大夫。
辛亥革命后,他卸职回归家乡。
后来他受总统徐世昌之邀,任总统顾问,并迁居天津。
他精通医术,其亲友慕名前来求治者不少。
他曾经治愈了妻子张氏、徐秀生之妻朱氏的不孕症。
工书法。

人物简介

维基
章绍洙,浙江省宁波府鄞县人,字鲁泉,号北蒙,又号伯愚。
内阁中书章鏊之子,生母为赵氏,监生章忠型之孙子。
胞兄为监生章咏沂,胞弟有师濂、述洨、祖洛、景涑、宪潞、秉漈六人,另有胞姊妹四人。
妻张氏为监生兼候选同知张景翰之次女。
胞伯章鋆是状元出身,族居鄞县西双桥。
同治四年 (1866年) 正月十三日吉时出生,系浙江宁波府鄞县学附生。
光绪十一年中举,光绪十二年(1886年),参加光绪丙戌科殿试,具体名次为浙江乡试中式第三十九名,会试中式第七十九名。
殿试第二甲第七十七名,朝考第一等第七十二名。
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光绪十五年十二月,选授直隶束鹿县知县。
光绪十六年四月,丁继母忧,至光绪十八年服满,归原省候补,历署行唐、武邑及无极等县知县。
光绪三十年八月,奏补庆云县知县,大力倡导改行宪政及地方自治。
光绪三十三年五月,经升任督臣徐世昌及调任抚臣朱家宝调吉,派充公署秘书官。
该年九月,代理长春府知府。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调署民政司佥事。
宣统元年五月,奏请开去直隶庆云县知县底缺,留于吉林补用。
吉林巡抚陈昭常于宣统二年三月九日《奏请以章绍洙补滨江厅同知》评价现年四十五岁的他「才识稳练,学问淹通,前在长春府任内,办理各项新政,均有成效」,故而奏请升其为滨江厅同知,本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卸任,由林世瀚代理。
民国七年 (1918) 夏旬卒于京师。

人物简介

维基
贻谷(1856年—1926年),亦贻谷,原名吉昌,字蔼人或霭人,乌雅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末政治人物。
贻谷乃清末重臣荣禄门下,积极谋划应对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己亥建储。
贻谷亦作媒人,参与慈禧指婚荣禄之女,即溥仪生母。
光绪二十六年,授兵部左侍郎加一级、从一品荣禄大夫。
同年,八国联军入京,追随慈禧太后、光绪帝至西安。
光绪二十八年,授钦差大臣,特加理藩院尚书衔,督办蒙旗垦务。
二十九年,接替孝和睿皇后弟和世泰之曾孙一等承恩侯信恪,任绥远将军,兼钦命督办蒙旗垦务大臣、理藩院尚书衔。
直、晋、秦、陇、长城、河套,凡数千里,皆归贻谷节制,统筹全局,权倾北疆,封疆大吏。
贻谷积极建立垦务局、新式学堂、公司、军队、医院等。
光绪三十年,累升至正一品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光绪三十四年,一品大员贻谷受诬革职,案拖延三年不决。
宣统三年,诏判遣戍川边,因辛亥革命,北返改易州安置。
民国初,旧僚怀其功德,上书总统徐世昌平反,北洋政府予以嘉奖。
民国十五年,逊帝溥仪闻其去世,特颁上谕悼念,入吉林先哲祠(即北京地安门原额勒登保褒忠祠基础上重建)。
贻谷,满洲镶黄旗,原名吉昌,乌雅氏,原籍吉林伊通州。
少年时便才华横溢,族人皆称赞。
光绪元年举人,中举后在兵部任职,因办理海军洋务事宜出力较多,升任员外郎。
光绪十八年中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功臣馆纂修编修、文渊阁校理、日讲起居注官、少詹事,累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兼新设军务处提调。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幸,贻谷追至宣化,流涕入对,随扈西安。
授兵部左侍郎,屡召询时政,直言无隐,上皆嘉纳。
八国联军要求清廷惩处,名单原列有贻谷及其兄盛京副都统晋昌,荣禄求孝钦删去贻谷名。
贻谷兄晋昌抗俄有功,孝钦欲保全之,但因俄人坚持惩处,最后名义上革职遣戍,实则秘密将其发往成都由总督锡良安置,并将其子钟颖升职。
翌年,贻谷扈驾还京,充国史馆副总裁、镶蓝旗蒙古副都统。
受命为首任督办蒙旗垦务大臣。
督垦直、晋、秦、陇、长城、河套等地。
开垦蒙边最早始于山西巡抚张之洞,但遭遇诸多王公大臣反对而放弃。
此次清廷下决心开垦蒙旗土地,特赐贻谷理藩部尚书衔,以节制秦、晋、陇沿边各厅州县。
光绪二十九年,再授绥远城将军兼理藩部尚书衔、钦差垦务大臣,正一品,事权始归一,权倾北疆。
绥远将军一职殊荣本在总督巡抚之上,加钦差大臣和尚书衔亦可节制山西等地巡抚。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光绪三十年,太后恩赏贻谷祖母御笔匾额、紫檀三镶玉如意、大卷江绸袍褂料等物。
光绪三十二年,恩赏蓝色、驼色、绛色、石青江绸四端,制成一品之衣,赐比三公之服。
三十三年,慈禧太后万寿再恩赏绸缎,谢恩子侄补授郎中。
光绪三十年至三十四年,六次恩赏御笔福寿书法。
贻谷在任钦差垦务大臣七年间,开垦农田,大兴水利,设立垦务局、东路公司,修通长济、永济两渠,疏浚塔布河、五加河等河道。
垦放十多万顷,东西二千馀里。
创设陆军,置枪炮器械,筑营垒,兴警察,立武备陆军学校及中小蒙学校数十所,创立工艺局、妇女工厂。
送学生出国留学,或往北洋学堂肄业,为近代开垦边疆第一人。
因积极开垦,得罪大多蒙古王公贵族,但造福于百姓。
定亲王溥煦次女郡主嫁给蒙古多罗贝勒札那嘎尔迪之子拉苏伦多尔济,则始终支持贻谷开垦。
光绪三十四年,绥远将军任上,贻谷欲参革下属归化城副都统文哲珲侵吞库款,反遭文哲珲先行上奏诬陷其婪赃,孝钦大怒。
大学士军机大臣鹿传霖借机自请严审贻谷。
《荣禄存劄》及清人所著《贻案始末记》可确定鹿传霖、鹿传霖亲戚张曾扬、樊增祥三人与贻谷有宿怨(鹿、张两人分别是张之洞姐夫和侄孙)。
《荣禄存劄》中,贻谷的盟弟岑春煊,曾写信给荣禄,担心贻谷推荐的开垦蒙旗官员,会受到仁和相国王文韶、定兴尚书鹿传霖阻扰,所以向荣禄求助。
光绪三十三年,张曾扬任山西巡抚时,受正一品钦差大臣绥远将军贻谷节制,张不服,遂托病辞官。
另外,清人著《贻案始末记》详细记载樊增祥、贻谷、陈夔龙三人皆曾投靠荣禄门下,因贻谷受宠,樊增祥受冷落而生怨,陈夔龙为两人调停无果。
不久贻案发,鹿、张、樊三人配合定罪贻谷,奏其贪赃两百多万两、巧立公司、败坏边局、蒙民怨恨、擅杀台吉丹丕尔诸罪。
鹿传霖参奏贻谷的罪行远超出当初文哲辉诬陷贻谷的罪状。
孝钦盛怒,褫职,逮京问罪。
贻谷家族和皇室庆亲王奕劻、监国载沣及荣禄家族关系深厚。
贻谷姑父为京剧富连成创始人牛子厚。
北京广德楼戏园曾为贻谷房产,为慈禧唱戏的王瑶卿、俞菊笙、果湘林(郭祥林、果香菱)、杨小楼、田际云皆出入其家,积极为其疏通上层关系。
如,鹿传霖审理此案时,庆亲王为帮助贻谷,奏添贻谷姻亲绍英跟随鹿传霖办理。
贻谷家人运作,通过梨园伶人果湘林、田际云和法部尚书廷杰家人李范氏(画师李菊侪之母)联络上,贻谷子侄又和军机大臣那桐女儿女婿联络上。
廷杰乃那桐亲家,那桐女儿哭求为贻说请。
那桐指使御史瑞贤为贻化险为夷。
其实,那桐本来与贻谷关系就好。
贻谷案发前,《那桐日记》中就记载他与贻蔼人乃友人,数次相聚。
法部尚书廷杰以该案證据不足,没查得贻谷所奏贪款两百万两,只有四万两,发回重审。
贻谷子钟崙(钟志谨)为翻案,亦经吉林将军希元之子世哲生(亦世枢,庆亲王奕劻女婿世梁的亲堂兄,清末世袭侯爵,民国北京著名票友,喜戏曲,曾拜杨小楼为师),将广德楼转赠予伶人果湘林、俞菊笙。
俞菊笙弟子杨小楼乃慈禧、溥仪生母最青睐之伶人。
贻谷家人不断运作,在北京等地散发冤案传单,分发给各地总督,并与报社人士如王国维等联络登报申冤,有贻谷被押时和王国维通信存世。
贻谷家人最后反将鹿传霖手下办理贻谷案的王宪章扳倒处死,押解王宪章赴刑的正是贻谷之子钟崙,钟崙痛呼为其父报仇。
满臣贻谷一方和汉相鹿传霖、张之洞一方相持不下。
军机大臣中,汉人仅居其二,其中鹿传霖因贻谷案、王宪章案而郁郁有退志,已告病假;张之洞亦因病请假。
案件拖延三年,成为清末一大悬案。
贻谷案不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单独全宗,而且在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贻案及垦务档案也是镇馆之宝。
最后,军机大臣鹿传霖病逝,此案才得以了结。
监国载沣欲保全贻谷,便由原来的死罪诏改谴戍新疆,再减轻改戍川边,最后改易州安置。
宣统三年,贻谷遣戍四川前,在保定宴请百官,晚生谭延闿为其送行,行至湖北,因武昌起事,贻谷友直隶总督陈夔龙奏请停止前行,北返,改易州安置,投靠在易州有田产的前大学士徐桐第八子。
贻谷居易州白羊村,效忠前清,十多年务农,拒绝出山为官。
国变后,尝自叹曰:昔姜埰谴戍宣城卫,自号‘宣城老兵’。
民国初,晋边官绅怀恋其功劳美德,旧僚岑春煊上书为其平反。
民国十年,总统徐世昌派绥远都统马福祥查明贻谷被冤,其垦荒治绥有功无过,宜褒扬彰公道,由内务部褒扬。
贻谷为近代开垦边疆第一人,他积极开垦蒙古土地、建立新式学堂、军队、公司、医院等。
北洋政府予以褒奖,总统徐世昌向贻谷颁发了一块“耆英望重”金字匾额。
1926年,宣统帝溥仪早已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在天津闻贻谷去世,贻谷乃其父母曾经媒人,溥仪颁布上谕一道,深悼之。
“谕旨一道:宣统十八年六月十一日,奉上谕驻津办事处代奏,遣戍大员病故,恳恩赐恤一摺,前绥远城将军贻谷,由翰林起家,荐擢卿贰,宣力有年,克勤厥职,前在将军任内,办理垦务,因案遣戍,安置易州,世变迭经,艰贞弥励,兹闻溘逝,悼惜良深,所有任内一切处分,著加恩悉予开复,用示笃念旧臣之至意,钦此!
” 遂葬易州白羊村。
贻谷兄晋昌曾经的部下徐鼐霖在北京建吉林先哲祠,为其题名记:“清封正一品建威将军、绥远将军、蔼人公讳贻谷入吉林先哲祠”。
冯其利在《京郊清墓探寻》里有将军贻谷墓介绍。

人物简介

江上诗钞
宇闰枝,晚号闰庵。
出身书香世家。
光绪壬午举人,壬辰进士,翰林院编修。
戊戌、癸卯两充会试同考官,庚子、辛丑简任四川、广东乡试副主考。
丁末,出任浙江湖州知府。
民国初,夏应聘入都,纂修清史稿。
徐世昌辑清儒学案、晚晴簃诗汇,夏孙桐曾主其事。
夏是近代著名词人,著有悔龛词。
诗作有观所尚斋诗存。
享年八十五岁(一八五七—一九四二)。
词学图录
夏孙桐(1857-1941) 字闰枝,一字悔生,晚号闰庵。
江苏江阴人。
光绪十八年(1892)进土。
授编修。
署宁波知府,补湖州知府,调杭州。
入民国,应聘入清史馆,《清史稿》嘉道咸同四朝列传等一百卷皆出其手。
又助徐世昌编撰《晚晴簃诗汇》、《清儒学案》。
光绪二十一年(1895)郑文焯邀之入词社,始学倚声。
与朱孝臧为儿女亲,孝臧为词,亦由其诱导。
有《观所尚斋诗存》、《观所尚斋文存》、《悔庵词》。
人物简介
1857.4.22-1941.12.12,字闰枝,一字悔生,晚号闰庵。
江苏江阴人。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湖州、宁波、杭州等地知府。
民国初入清史馆,嘉、道、咸、同四朝臣工列传及循吏、艺术两汇传,凡一百卷,并出其手。
又佐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及《清儒学案》。
工词,晚年多酬应之作,风格低回沉郁。
亦能诗文。
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十二月二十二日卒,年八十五。
著有《观所尚斋文存》及《悔龛词》二卷。
《悔龛词》收入《沧海遗音集》,续稿有龙氏忍寒庐刊本。
沧海遗音集
余自光绪乙未侨居吴门,郑叔问刘光珊诸君结词社,始学倚声。社作散佚,仅存一二,丁酉戊戌閒在京师,时从王半塘朱古微游,强拉入射,所作甚少,稿亦多佚。己亥庚子之作则尽在此册,旧作偶得一二,录之于前。壬寅后唱和者多出京,遂辍笔。阅二十年,至癸亥春,偶咏史馆榆梅二首,同人和之,乃复谈此事,时时遣闷为之。乙丑冬谭篆青诸君又结聊园词社,一岁中积十余阕,平生所作斯为最多,要不足存也。丙寅冬闰庵偶记。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凤台(1857年—1925年),字鸣岐,河南安阳崇义村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张凤台生于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进士。
历任直隶省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吴桥县、束鹿县知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调任长春府知府候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获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巡抚唐绍仪举授为长白府设治委员。
长白设治公所设立以后,张凤台担任第一任知府衔设治委员,任职一年零七个月。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定长白山的塔甸为治所,宣统元年一月(1909年)署理公务。
宣统元年十一月(1909年),张凤台自设治委员职位上离任。
任内他向徐世昌提出了《善后十策》(又称《筹边十策》),即:此后他担任奉天省兴京府(今新宾县)知府。
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历任河南省内务司长、民政长、参政院参政。
民国九年(1920年)担任河南省省长,任内撰写了《鹿岩乡土志》,创办了河南通志局并自任总裁,还督修了《林县志》。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七月,张凤台在河南安阳病逝,享年69岁。
马振仪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马振仪,字彦郇,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人。
清光绪二十四年进士,授知县。
改元后充总统徐世昌秘书。
诗文推崇六朝,出桐城学派之外。
著《马彦郇文集》,《诗稿》。
兄振宽(另有传),弟振理,贡生,民国初任交通部签事,著《诗经本第》。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光绪戊戌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65名。
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马振仪字彦郇。
清光绪二十四年进士,授知县。
改元后充总统徐世昌秘书。
诗文推崇六朝,出桐城学派之外。
著《马彦郇文集》,《诗稿》。
兄振宽(另有传),弟振理,贡生,民国初任交通部签事,著《诗经本第》。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62-1918年,字杏城,清同治元年1862年)生于泗州招贤乡(今盱眙县鲍集乡梁集村),杨士骧之弟。
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报捐道员。
十一年,捐指直隶试用,10余年一直总办关内外铁路事宜。
光绪二十五年,杨为两广总督李鸿章重用,与兄士骧同赴广州效命。
后李迁北洋大臣,而兄弟同回北京参预机密,双双青云于北京幕府。
此间,与庆亲王奕劻及袁世凯过往甚厚。
翌年,曾上书袁世凯请求镇压义和团运动,并担任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议和中的联络员。
二十七年,李死后,杨转身投靠袁世凯,任洋务总文案献,成为袁“运动亲贵,掌握政权”的马前卒,持续十数年受宠不衰,被袁视为心腹,且素称“智囊”。
《辛丑条约》既订,杨受袁世凯重托,持银10万两贿赂庆亲王,以其乖巧的口舌,应变的心计,将奕、袁拉入一伙,一跃擢任邮传部长。
光绪三十二年九月,袁世凯责任内阁制度失败。
杨主动充当袁排除异己瞿鸿禨、岑春煊阴谋的主角,与奕合作,密调戊戌政变前的档案,另耗银 2万两,得陷害瞿、岑2人佐证,其心计高深莫测,为世之稀。
辛亥革命告成。
杨随机应变,力劝袁世凯迫清帝退位,与南方议和,自甘为议和专使唐绍仪随员。
民国4年(1915年),杨深知袁反对共和、乐于称帝的心理,一拍即合,于次年元月,极力拥戴袁登上“洪宪皇帝”的宝座。
旋,又因是袁世凯的幸臣之缘,再迁升政事堂左臣。
权力竟驾于国务卿徐世昌之上。
民国7年,杨士琦伴随袁世凯破灭2年已久的“皇帝梦”,于郁郁不得“志”中,结束其一生。
泗州杨尚书遗词
往居海上,座间闻杨公杏城与朱古微侍郎论词,颇疑其素不倚声,而忽重此,或以侍郎故,遂未觉其辞之微微耶。迨公薨后,存诗如干首,词终未一见,今始就丛稿中检出三阕,清丽似樊榭。片羽足珍,亟刊布之。 赣一谨识于睇向斋。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觉罗满保(?~?),字九如,号凫山,满洲旗人。清康熙甲戌(1694)进士,改庶吉士,总制闽浙,有《检心堂稿》。康熙六十年(1721),台湾朱一贵反清,觉罗氏率师攻鹿耳门,以分其势。果败朱一贵,恢复府治,南北二路,以次讨平,台湾遂定。〖参考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范咸《重修台湾府志》、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台银本。〗(施懿琳撰)
维基
觉罗满保(1673年—1725年),爱新觉罗氏,字凫山,号九如,满洲正黄旗人,清景祖觉昌安三兄索长阿之后裔。
清朝官员,进士出身。
满保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中进士(时隶正黄旗满洲查蒲图佐领下),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
累迁国子监祭酒,擢内阁学士。
康熙五十年(1711年)任福建巡抚。
五十四年(1715年),擢闽浙总督,平定台湾朱一贵事件。
雍正三年(1725年),卒于官。
《钦定八旗通志:大臣传十八》卷152、《清史稿》卷284有传。
著有《检心堂集》,辑《小学实义》六卷。
载杨钟羲《雪桥诗话》卷三。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54录其诗二首。
入鹫峰逸人(日籍桑原忱,又桑原鹫峰)《清书画人名谱》(1855)。
家族在康熙、乾隆朝出多位进士举人。

人物简介

维基
舒鸿贻(1867年—1947年),其名一作鸿仪,字冰茹,一字彬儒。
祖籍安徽怀宁,生于安徽安庆。
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舒鸿贻生于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是位塾师,舒鸿贻在兄弟三人中为长兄。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舒鸿贻中乙未科进士。
后任兵部武选司主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舒鸿贻赴西安光绪帝、慈禧太后之行在求官。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军机章京记名引见。
不久改任刑部郎中。
后来,舒鸿贻历任清朝巡警部员外郎、民政部郎中、东三省银元总局总办。
光绪三十二年四月(1906年)间,巡警部员外郎舒鸿仪、巡警部委员章兰荪到日本考察警政,在东京员警学校考察期间,将课堂笔记积累成为《东瀛员警笔记》。
自日本归国后,光绪三十三年十月(1907年)记名以御史用。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东三省银元总局总办舒鸿贻奉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之命创办奉天电灯厂。
宣统二年四月(1910年),舒鸿贻被任命为首任直隶巡警道。
宣统三年二月(1911年),直隶巡警道舒鸿贻因受到顺直咨议局弹劾而离任,由田文烈署任直隶巡警道。
不久转任直隶通永道。
中华民国成立后,舒鸿贻曾任奉天都督府秘书长、北京政府内务部民治司司长、奉天道道尹。
民国四年(1915年),舒鸿贻回到安庆。
民国7年至9年(1918年至1920年),舒鸿贻任安徽省烟酒印花税局局长。
民国九年(1920年)9月,舒鸿贻倡办安庆电灯厂。
民国十三年(1924年),舒鸿贻集资新建安庆电灯厂厂房,并个人投资创建农工银行、宜园等。
舒鸿贻还在宜园的西北面建了一座楼房,以创办菱湖小学,并在该小学内建义丰织布厂、庭园(供种花种菜用)。
农工银行、义丰织布厂倒闭之后,舒鸿贻将宜园交给女婿胡子穆接管。
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至10月,任安庆道道尹。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初,任安徽省禁烟督办,任职数个月后便去职。
抗日战争开始后,舒鸿贻携家赴四川。
当时许世英在重庆任行政院赈济委员会委员长,乃任命舒鸿贻为赈济委员会委员。
舒鸿贻的老朋友王揖唐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邀请舒鸿贻任职,遭舒鸿贻拒绝。
抗日战争结束后,舒鸿贻回到安庆蓬莱街的旧居继续居住。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舒鸿贻逝世。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