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太甲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帝中壬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仲任。
商代国君。
外丙之弟。
外丙卒,中壬继位。
甲骨卜辞称南壬。
立四年卒。
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为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商代国君。
太甲之子。
即位后,伊尹卒,乃任咎单为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商代人,名伊,一名挚。
汤时大臣。
尹,官名。
相传为家内奴隶,乃有莘氏女陪嫁之媵臣。
受汤赏识,举用。
佐商灭夏,综理国事。
汤卒后,历佐外丙、仲壬二君。
仲壬死,太甲立,不遵汤法,不理国政,为伊尹放逐于桐。
三年,太甲悔,乃接归复位。
至沃丁时死。
一说,太甲当立而伊尹篡位自立,放逐太甲
七年后,太甲潜归,杀伊尹。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伊尹名挚,姓伊字尹,有侁之空桑人。
初仕桀,归相汤,为阿衡。
太甲尊为保衡。

人物简介

简介
权汉功(권한공),朝鲜人,高丽王朝官员。
本贯安东权氏。
权汉功于忠烈王在位期间等第直史馆。
忠烈王与忠宣王父子都在元朝的时候,王惟绍等人离间王父子,权汉功为忠宣王的从臣,出仕忠宣王府邸,与崔诚之主选法。
忠烈王薨,忠宣王归国后,赐冠带,常常出入宫禁,时不时召见,拜密直副使骤升佥议评理。
当时忠宣王经常滞留元朝不归国,从臣们都想要回国。
汉功、诚之同掌铨注,贪其贿赂,无意东还。
李思温、金深弹劾于徽政院,将权汉功逮捕下狱。
忠宣王怒,将此事告诉皇太后。
于是权汉功被释放,李思温、金深遭到流放。
忠肃王即位后,表彰权汉功、崔诚之、朴景亮跟随父亲忠宣王之功。
忠宣王奉御南游江浙,权汉功与李齐贤跟随。
权汉功、崔诚之、李光逢等人跟随忠宣王在大都之时大肆收受贿赂,滥封亲戚故旧为官,使得忠肃王非常不满。
1323年,上王忠宣王被流放吐蕃后,权汉功、李光逢、金廷美(金怡)、蔡洪哲、裴廷芝等人被逮捕。
权汉功欲自厕所逃跑,但仍被逮捕,同李光逢、蔡洪哲一起籍没家产流放远岛,金廷美则被释放。
权汉功、李光逢、蔡洪哲三人没有进入海岛,而是在洪州界聚众扰民。
不久后,元朝派人赦免了三人。
权汉功怨恨忠肃王,于是投靠了沈王王皓。
权汉功纠集沈王的党羽,在慈云寺聚集百官,要求在废黜忠肃王、改立王皓的请愿书上签字。
当时忽降大雨冰雹,监察执义尹宣佐便说此是猪狗不如的事,聚集签字,百官纷纷效仿,于是失败了。
权汉功多年跟随忠宣王,为忠宣王所重用,忠宣王在流放吐蕃的时候还向权汉功寄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忠惠王继位后,得知权汉功二室康氏有姿色,派护军朴伊刺赤纳之宫中。
伊刺赤先将其强奸,忠惠王得知后大怒,皆扑杀之。
忠惠王被逮捕送到了元朝,群臣聚集在旻天寺,商议上书其鸣冤。
权汉功说:「昔殷太甲不明于德,伊尹放诸桐三年,然后悛心改行,复于君位。
又有一国,介于要冲之地,杀其朝觐诸侯及天子之使,于是天子遣人诛之。
又有一国之臣使于他国,及其还,天子之使斩其君首而去,其臣诣尸所陈祭而哭,亦令斩之。
今王无道,天子诛之,何得而救乎?
」后来权汉功官至都佥议政丞、醴泉府院君。
曾奉元朝之命,为太子左赞善。
忠定王元年卒,谥文坦。
著有文集《一斋逸稿》。
权汉功有二子:权仲达、权仲和。
其中权仲和在朝鲜太宗在位期间担任过领议政之职。
《高丽史》将权汉功列为奸臣。

人物简介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本传
朴宜中字子虚。
初名实。
密阳人。
父仁杞。
版图总郎。
宜中恭悯朝擢魁科。
授典仪直长。
累转献纳,司艺。
王祦时。
除门下舍人。
升左司议大夫。
与郑釐上疏曰。
近日宪司所申数事。
允合公论。
而殿下未尽俞允。
玆竭愚衷。
辄冒言之。
书曰。
明王奉若天道。
树后王群公。
承以大夫师长。
不惟逸豫。
惟以乱民。
是以。
古之人君。
无轻民事而惟难。
无安厥位而惟危。
怵惕惟厉。
中夜以兴。
坐以待旦。
自朝至于日中昃。
不遑暇食。
用咸和万民。
奚暇为逸豫哉。
我国家自圣祖创业已来。
列圣相承。
持盈守成。
殿下以明睿之资。
幼冲嗣位。
亦克持守。
九年于玆。
比年以来。
倭贼日炽。
深入为寇。
杀掠天民。
焚毁庐舍。
州郡凋弊。
田野荒芜。
加之水旱饥馑荐臻。
而饿殍相望。
仓廪虚耗。
而用度不足。
又草贼窃发。
私相屠戮。
人民离散。
父子不保。
祸乱之极。
莫此为甚。
矧惟上国不许通好。
屯兵近境。
窥伺衅隙。
又况天灾人妖地怪与夫鸟兽泉鱼之异叠见谴告。
一国人民。
大小战慄。
罔不忧惧。
殿下诚宜兢兢业业。
无敢逸豫。
广延众论。
以图治安。
以消变异。
不可一日之或怠。
一事之或忽。
况可为不急之务。
纵耳目之娱。
恣心志之欲。
而盘乐怠仿哉。
昔在有夏。
太康尸位。
以逸豫灭厥德。
厥弟五人。
述大禹之戒以作歌曰。
训有之。
内作色荒。
外作禽荒。
甘酒嗜饮。
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
靡或不亡。
大禹之训如是其严。
而太康乃盘游无度。
罔有悛心。
卒以不保。
商之太甲
欲败度纵败礼。
伊尹训之日。
敢有恒舞于宫。
酣歌于室。
时谓巫风。
敢有殉于货色。
恒于游畋。
时谓淫风。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
远耆德比顽童。
时谓乱风。
惟玆三风十愆。
卿士有一于身。
家必丧。
邦君有一于身。
国必亡。
太甲以是为戒而克终允德。
为商之令王。
太甲太康之所以有间者。
顾训之行与不行耳。
先儒谓以此二训。
揭之座隅。
铭之楹席。
若古圣人俨临乎前。
则保国之金汤。
全生之药石也。
伏望殿下以太甲为法。
太康为戒。
日以二训。
三省于身。
辍酒色歌舞之乐。
绝鹰犬游畋之戏。
无侮圣言。
无逆忠直。
无远耆德。
无比顽童。
崇素俭戒逸豫。
远谗听谏。
任贤去邪。
夙夜孜孜。
小心翼翼。
常以敬天勤民为务。
则可以答上天立君之意。
可以胜祖考付托之重。
可以慰臣民期望之心。
而盈成之业。
可永保矣。
不报。
迁成均大司成。
拜密直提学。
如京师请还铁岭迤北。
自恭悯朝奉使者多赍金银土产。
市彩帛轻货。
虽有识者。
迫于权贵所托。
私装居贡献十分之九。
中国人以为高丽人假事大。
贪贸易来耳。
及林,廉用事。
其弊尤甚。
宜中不赍一物。
辽东护送镇抚徐显索布。
宜中倾橐视之。
解所着苧衣与之。
显叹其清白。
以告礼部官。
天子引见。
待之有加。
显出语人曰。
契宰相以下。
吾所见高丽使臣多矣。
至尊待礼。
未有如朴宰相者。
帝又命礼部官享宜中于会同馆。
坐之前元平章院使上。
遂寝铁岭立卫之议。
时张子温死于锦衣卫。
其从行二人。
尚未东还。
帝附宜中遣之。
行数日。
辽东以崔莹举兵闻。
宜中到辽海。
从者恐为辽东所执。
中路皆逃。
宜中单骑到辽东。
略无惧色。
王昌立。
赐推诚补祚功臣号。
恭让王时为同知经筵。
一日王御经筵。
谓侍讲官曰。
予年齿已暮。
虽读圣经。
恐无益也。
宜中对曰。
昔晋平公谓师旷曰。
吾年七十七。
歚学恐年耆矣。
师旷日。
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戏其君者乎。
帅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吾闻之。
少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
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
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
孰与昧行。
平公然之。
今殿下春秋尚富。
学未晚也。
王嘉纳。
书云观上疏曰。
道诜密记。
有地理衰旺之说。
宜幸汉阳。
以休松都地德。
王谓宜中曰。
卿以迁都为如何。
对曰。
古昔人君。
以谶纬术数。
保其国家。
臣未之问。
况今下民多疑。
有书来自上国。
则曰必有事西北界。
有报牒急骑。
则曰天兵将至。
禁宫门阑入。
则是必有以也。
民心既如是。
又动众以迁。
则下民尤惑矣。
供亿之费。
搔扰之弊。
不可胜言。
书曰。
匹夫匹妇。
不获自尽。
人主罔与成厥功。
愿殿下察焉。
王曰。
吾非不知其弊。
阴阳之说。
岂可尽诬也。
不听。
寻拜艺文馆提学兼成均大司成。
入本朝。
拜检校参赞议政府事。
不就卒。
年六十七。
天资明敏。
学问笃实。
廉清慷慨。
夷险一节。
为文章。
精深典雅。